鄭鄭(郑)Zhèng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河北之尚义、山东之平邑、江西之金溪、广东之新会、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满、鲜、瑶、京、黎、纳西、哈尼、裕固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❶郑樵注云:“周厉王之少子宣王之母弟桓公友之后也,桓公初封於郑,在周之畿内,今华州郑县是也,以国为氏。”此当系出姬姓。 ❷又,汉代西南少数民族亦有郑姓,《中文大字典》 注引 《后汉书·南蛮传》 云: “巴郡、南郡蛮本有五姓: 巴氏、樊氏、瞫氏、相氏、郑氏,皆出於武落钟离山。其山有赤、黑二穴。巴氏之子生於赤穴,四姓皆生於黑穴。” ❸或为鱼姓所改。《姓氏词典》 注云: “唐代鱼注冒姓郑,郑注曾任凤翔节度使。” ❹鲜族之郑姓,历史亦颇悠久。《中国人的姓名·朝鲜族》 载: 到新罗第三代王朴儒理尼师今九年春,“改六部之名,乃赐姓。……珍支部为本彼部,姓郑。” 又 《清通志·氏族略》 亦载,高丽族之郑姓,世居得州地方。 ❺或为满族姓氏所改,满族之郑佳氏后改单姓郑。见 《满族姓氏录》。 ❻今裕固族之郑姓,由增斯恩氏所改。增斯恩,或称增柯斯,本户族名,后或取其首音,谐以音近似之汉姓 “郑” 而为单姓。见 《中国人的姓名·裕固族》。 汉代有郑众、郑玄;宋代有郑樵; 明代有郑和,现代有郑律成,鲜族音乐家。 鄭zhèng❶古國名。姬姓。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友於鄭(今陜西華縣東),幽王時,桓公遷至東虢和鄶之間,鄭武公即位,兼併東虢和鄶,建立鄭國,都新鄭(今屬河南)。公元前375年爲韓所亡。枚乘《七發》:“於是發《激楚》之《結風》,揚鄭、衛之皓樂。”司馬相如《美人賦》:“途出鄭衛,道由桑中。” ❷指鄭舞。傅毅《舞賦》:“王曰:‘如其鄭何。’”又見“鄭舞”條。 ❸姓。崔琰《述初賦》:“聞北海有鄭徵君者,當世名儒。” ❹指鄭國渠。古代關中平原的人工灌溉渠道。秦王政十年(前237年),采納韓國水利家鄭國建議開鑿,故名。班固《西都賦》:“下有鄭白之沃,衣食之源。” 鄭“郑”的繁体字。 上一条: 郑 下一条: 争 郑鄭{}三3671见「郑带」、「郑重」   鄭郑(2次) ❶古国名。故地在今河南新郑一带。~卫妖玩《魂》 ❷郑地之乐。代秦~卫《大》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二十八宿 > 鄭 鄭 zhèng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三垣(三) > 鄭 鄭 zhèng 鄭zhengE08D “郑”的繁体。 鄭zhèngZ142 “郑”的繁体。 鄭郑, 金文; 篆zhèng[奠(意符)+ 阝(在右,邑)→ 鄭(《説文》:“鄭,京兆縣。周厲王子友所封。從邑,奠聲。宗周之滅,鄭徙潧洧之上,今新鄭是也。”鄭,古國名,姬姓,公元前806 年分封于鄭〈今陝西華縣東〉,前375年被韓所滅。通常用爲認真嚴肅〈鄭重其事〉。姓。)] 鄭 ☚ 酆 郃 ☛ 000020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