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塔尔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名物 > 宗教類(上) > 僧院名刹部 > 名寺 > 塔爾寺
塔爾寺  tǎ'ěrsì

亦作“塔兒寺”。座落於青海湼中縣魯沙爾鎮蓮花山山坳。爲我國喇嘛教格魯派(亦稱“黄教”)六大寺之一。寺以紀念宗喀巴建塔始,故稱。藏語稱袞本賢巴林,簡稱拱本,亦作公本,意爲十萬佛像。以菩薩塔内有雕像磚十萬塊,因以爲名。其塔於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建成,隨後立寺。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及萬曆五年(公元1577年)、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四十年(公元1612年)續有擴建。清順治七年(公元1650年)及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五十年(公元1711年)均有增修。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復修,改稱法海寺,亦稱梵宗寺。但仍通用今稱。嘉慶間續加修葺。寺依山構築,規模宏大,佔地六百餘畝。主要建築有大金瓦殿,小金瓦殿(亦稱“護法神殿”)、長壽殿(亦稱“祈壽殿”、“小花寺”)、大經堂、文殊菩薩殿(亦稱“九間殿”)、釋迦佛殿、金剛殿、彌勒殿、菩薩塔、如來八塔、過門塔等。大金瓦殿内有銀塔一座,據傳下埋宗喀巴初生胎衣。寺有酥油花、壁畫、堆綉,世稱三絶。清·楊應琚《西寧府新志·祠祀志·寺觀》:“塔兒寺,在郡西南四十里,一名佛山,經納峽之地也……此爲黄教祖亭。留黄教者,宗喀巴。産時胎衣埋此,地上生菩提樹一株。”《嘉慶重修一統志·西寧府二·寺觀》:“梵宗寺,在西寧縣西川邊外二十七里,舊名塔爾寺,爲喇嘛所居。乾隆十四年勅重建。賜名法海寺,又賜今名。”参閱許公武《青海誌略·寺院》。

塔尔寺

藏族寺庙建筑,喇嘛教黄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藏语称“衮本”,即“十万佛像”。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鲁沙儿镇。为纪念黄教始祖宗喀巴,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始建。整个寺院规模宏大,气势雄伟。主要建筑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经堂、大厨房、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定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散布于山坡与山谷中,组成辉煌的汉藏结合建筑群。仅大经堂的面积就有1981平方米,可供两千多名喇嘛集体诵经。寺中的壁画、酥油花、堆绣被称为“三绝”艺术佳品。每逢宗教节日,数以万计的藏、蒙、土、汉各族群众云集于此,瞻仰朝拜。是西北地区佛教活动中心,在全国和东南亚享有盛名。近年来国家拨巨款修缮一新,成为重要文化景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尔寺

亦作“塔儿寺”。藏语称“衮本”,意为“十万佛身”。喇嘛教格鲁派(黄教)寺院之一。在青海湟中鲁沙尔镇。因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诞生于该地, 先已有人在该地建有一塔, 至明万历十一年(1583)由达赖三世主持兴建成寺, 后又经多次扩建。现拥有殿宇、经堂、扎仓(学院)、佛塔、僧舍等古建筑群三十六座,占地达六百余亩。最大活佛为*阿嘉呼图克图。最盛时寺僧多达五千余人。寺院建筑多为汉藏结合形式,造型新颖。寺内保存有大量珍贵文物及多种精美工艺品,其中以宗喀巴的遗物最为尊贵, 是我国西北地区保存藏族古代文化艺术的一个宝库。设显宗、密宗、医学、时轮四个扎仓, 并有印经院一所。被誉为该寺艺术“三绝”的酥油花、壁画、堆绣工艺品, 在国内享有盛誉。每年正月十五, 寺内举行盛大灯节晚会,展出酥油花,观众可达万余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尔寺大金瓦殿

塔尔寺

中国古寺。黄教六大寺之一。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据载建于16世纪中叶。主要建筑有塔殿、佛殿、经学院、活佛公署、花寺等。主殿包括大金瓦殿和小金瓦殿。大金瓦殿是喇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咯巴的纪念塔殿,大殿顶部为3层歇山镏金铜瓦顶,殿内银塔高11 m。小金瓦殿又名护法神殿。大、小金瓦殿的结构形式和屋顶做法都与汉、回两族做法相似。经堂为经学院主殿,殿前设围廊、庭院,堂后无佛殿。经堂的内部架构形式为藏族传统形式。活佛公署的建筑形式为汉、回建筑形式。花寺位于小金瓦殿南面,为一座三合院。寺内有塔10余座。殿内的壁画、堆绣号、酥油花俗称“三绝”。该寺是黄教寺庙中运用汉、回两族建筑手法最多的一个寺。

塔尔寺

塔尔寺

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在今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创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 ),明清两代屡有增建。全寺占地60 0余亩,最盛时有大小殿堂52座,经堂、僧舍93 0 0余间。今主要建筑有大金瓦殿、大经堂、九间殿、小金瓦殿、华寺、大拉浪、大厨房、如意宝塔、菩提塔、过门塔等。大金瓦殿为主殿,三檐歇山顶,镏金铜瓦。殿内有高11米的宗喀巴大银塔,寺名由此而来。塔身龛内有宗喀巴金像,殿内有其铜像。莲台上还供奉众多佛像。大经堂为两层平顶建筑,面阔13间,进深11间,面积1981平方米,有108根明柱。殿内悬挂堆绣佛像和壁画; 四壁龛中有上千尊镏金铜佛; 四壁经架上有数以百计的经卷。九间殿系硬山顶建筑。正中三间塑文殊、观音、金刚手三菩萨像; 北三间为如来佛、妙音仙女、财源仙女塑像; 南三间为宗喀巴和六论师塑像。小金瓦殿是护法神殿,殿内有十余尊造型奇异的金刚力士像,另有小型佛像、宝塔和经卷等。花寺系宫殿式建筑,内有释迦牟尼、十六罗汉、四大金刚等塑像。大拉浪即大方丈室,由山门、牌坊、经堂、公寓、僧舍等组成,是该寺总法台居处。酥油花、壁画、堆绣,为该寺“三绝”,主要表现宗教题材。该寺最高权力机关在大经堂,下设参尼(显宗)、居巴(密宗)、丁科(天文历算)、曼巴(医学)四个扎仓(学院)。全寺每年农历正月、四月、六月和九月举行四次大法会,十月、十二月举行小法会。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郭莽寺   塔尔寺如意宝塔 ☛
塔尔寺

塔尔寺

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在今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创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 ),明清两代屡有增建。全寺占地60 0余亩,最盛时有大小殿堂52座,经堂、僧舍93 0 0余间。今主要建筑有大金瓦殿、大经堂、九间殿、小金瓦殿、华寺、大拉浪、大厨房、如意宝塔、菩提塔、过门塔等。大金瓦殿为主殿,三檐歇山顶,镏金铜瓦。殿内有高11米的宗喀巴大银塔,寺名由此而来。塔身龛内有宗喀巴金像,殿内有其铜像。莲台上还供奉众多佛像。大经堂为两层平顶建筑,面阔13间,进深11间,面积1981平方米,有108根明柱。殿内悬挂堆绣佛像和壁画; 四壁龛中有上千尊镏金铜佛; 四壁经架上有数以百计的经卷。九间殿系硬山顶建筑。正中三间塑文殊、观音、金刚手三菩萨像; 北三间为如来佛、妙音仙女、财源仙女塑像; 南三间为宗喀巴和六论师塑像。小金瓦殿是护法神殿,殿内有十余尊造型奇异的金刚力士像,另有小型佛像、宝塔和经卷等。花寺系宫殿式建筑,内有释迦牟尼、十六罗汉、四大金刚等塑像。大拉浪即大方丈室,由山门、牌坊、经堂、公寓、僧舍等组成,是该寺总法台居处。酥油花、壁画、堆绣,为该寺“三绝”,主要表现宗教题材。该寺最高权力机关在大经堂,下设参尼(显宗)、居巴(密宗)、丁科(天文历算)、曼巴(医学)四个扎仓(学院)。全寺每年农历正月、四月、六月和九月举行四次大法会,十月、十二月举行小法会。1961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郭莽寺   塔尔寺如意宝塔 ☛
塔尔寺

塔尔寺

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藏语称“衮本贤巴林”,是为纪念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在其降生地建造的寺院。传说宗喀巴去拉萨后,其母在家乡十分想念他,遂按他的嘱托于明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建起一座莲聚宝塔。后来,其信徒们又在附近建庙宇和僧舍,到18世纪末叶成为大型寺院。现存寺庙占地约40万平方米,包括塔殿、佛殿、经堂学院、佛塔、活佛公署和僧舍等多重院落。主要建筑有大金瓦殿、小金瓦殿、长寿殿、大经堂、文殊菩萨殿、释迦佛殿、大厨房、过门塔、如来八塔等。大金瓦殿又称大金瓦寺,是塔尔寺的主殿,面积近450平方米,最初为简陋的瓦屋,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屋顶改为鎏金铜瓦。清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在檐口安装鎏金云头、滴水和莲瓣,殿内正中的大银塔前陈设了金灯、象牙、法器等。大银塔表面镶黄金,并嵌各种珍宝,塔中佛龛里供奉宗喀巴像。殿内珍藏藏、蒙文经书数百卷。大金殿的正前方为大经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是塔尔寺宗教组织的最高权力机构。1913年被火焚,1917年重建。这是一座藏式平顶建筑,面积1981平方米,面宽13间,进深11间,经堂内的108根大柱上部都雕有优美的图案花饰,外裹整幅盘龙图案的藏毯,并缀以色彩绚丽的刺绣飘带、幢、幡等。柱头两旁的雀替和上部的阑额饰有藏式风格的彩画。经堂内悬挂着各种绸缎剪堆、堆绣的多种佛像、佛教故事图及各种卷轴画,上千尊鎏金铜佛像置于四壁的神龛上,屋顶安放各种鎏金铜经幢,刹式宝瓶、宝塔、金鹿等,将大殿装点得金碧辉煌。大经堂下设四个扎仓(学院),分别研究显密宗教义,以及天文、历算、占卜、医学等学科。小金瓦殿建于明崇祯四年(公元1631年),是塔尔寺的护法神殿,原为琉璃瓦屋顶,清嘉庆七年(公元1802)年改为鎏金铜瓦屋顶。殿内供奉五勇猛明王护法神像,两侧陈列猛兽标本和毛皮。院内两侧和前方有两层藏式建筑的壁画廊。除殿堂建筑,塔尔寺还有几十座宝塔,其中最著名的是寺前的八座宝塔,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塔的形制相同,方座、圆体、上尖,为纪念释迦牟尼一生八件大事而立。塔尔寺内建筑巍峨,殿堂辉煌,宝塔林立,除恢宏的建筑外,还有著名的“三绝”,即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艺术。酥油花是一种高超的油塑艺术,相传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以酥油塑造各种佛像、人物、动物、亭台建筑等等,造型生动而逼真。壁画直接绘于墙壁、梁上或布幔上,染料为石质矿物,色彩绚丽,不易褪色。其内容多是宗教和神话故事,但又具浓厚的生活气息。堆绣是用各种彩色绸缎剪成所需形状,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于布幔上,具有较强的立体感,内容也多为佛经故事,是塔尔寺独创的藏族艺术品种之一。塔尔寺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六大寺院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举行四大法会,是西北地区佛教活动中心。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建筑   瞿昙寺 ☛
塔尔寺

塔尔寺

塔尔寺坐落在西宁市区西南26公里的湟中县,湟水之滨的莲花山中,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其余五座为西藏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扎伦寺和甘肃拉卜楞寺),也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它不仅是中国藏、蒙古、土、汉等民族瞻仰朝拜的胜地,而且在东南亚一带享有盛誉。
塔尔寺是1560年(明嘉靖三十九年)为纪念宗喀巴而创建的,历代不断增修和扩建,形成了今天富丽恢弘、藏汉艺术结合的庞大建筑群。寺依山而建,山上山下的殿堂高低错落、金碧辉煌、巍峨壮观。全寺占地40多万平方米,寺僧多时达3000多人,有殿堂52座,房屋总计9000多间。主要建筑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经堂、大厨房、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宝塔、太平塔、菩提塔和过门塔等,大金瓦寺又称大金瓦殿,位于全寺的中心,是塔尔寺的主殿,面积456平方米,高19米,汉式宫殿三檐歇山式建筑。屋顶覆以鎏金铜瓦,殿脊置金顶宝瓶,两边有一对喷焰宝饰,整座大殿在阳光下金光四射,灿烂夺目。殿内有一座纪念宗喀巴的大银塔,是喇嘛教的重要圣迹。传说宗喀巴降生后,其母将胎衣埋于地下,不久这里长出一株茂盛的菩提树,长有10万片叶子,每片叶子上现出狮吼佛像一尊,宗喀巴长大后到四处弘扬佛法,年久未归,其母本着敬佛、念子之心在此建立了一座小塔,后人又在小塔的基础上建起了11米高的大银塔,并将后来形成的寺院命名塔尔寺。银塔以纯银座底,黄金镀面,镶嵌有各种珠宝。塔中部佛龛里供奉着宗喀巴金像。塔前佛龛里供奉着有九世班禅塑像。佛龛前陈设有金、银、铜制各种灯具、法器等饰物。莲台上有塑、铸、绣、画的各种佛像,经架上珍藏数百卷《大藏经》和宗喀巴师徒的全集,天花板上绘有精美的壁画,殿内还悬有乾隆帝赐的“梵教法幢”匾额。
小金瓦寺又称小金瓦殿,顶覆鎏金铜瓦,它是塔尔寺的护法神殿。殿内有造型怪异的金刚力士佛像十数尊,另有小佛像、鎏金小宝塔及跳神用的面具、服饰、兵器等。有一匹白马标本,相传九世班禅从西藏来青海时曾骑此马,一日内就赶到了塔尔寺。画廊及楼上下各处墙上满绘各式精美的壁画,还有野牛、羚羊、猴子等动物标本,制作巧妙,栩栩如生。
小花寺又称祈祷殿,是一座小巧玲珑的宫殿式建筑,建于1717年(清康熙五十六年),殿内雕刻细腻,彩绘优美,奉祀释迦牟尼、四大金刚、十八罗汉等塑像。院内菩提树浓荫蔽日,盛夏时节花满枝头,芳香四溢,故有花寺之称。院中小花坛上供奉着一块涂满酥油、粘满硬币的怪石,传说是宗喀巴之母当年背水时曾依此石休息。
大经堂是塔尔寺内最高权力机构,也是最大的集会场所,创建于1606年(明万历三十四年),后经多次扩建,成为寺内最大的一座藏式平顶建筑,面积1981平方米,堂内有108根大柱,柱的上部雕刻有精美的图案,柱身披饰绣柱衣,并缀以五彩缤纷的幢、幢、飘带装饰。堂内悬挂着用各种精美绸缎堆、堆绣的多种佛像、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图,并挂有千手观音等佛像。堂内满布蒲团,可供2000多喇嘛诵经。经架上存放着大量经卷,四壁佛龛内有千尊精巧的铜质鎏金小佛像,堂内充满庄严肃穆的气氛。屋顶装有高大的鎏金经幢、宝塔、宝伞、法轮、倒钟、金鹿等装饰物,金碧辉煌,光彩夺目,使大经堂显得十分豪华富丽。大经堂下设四大扎仓,即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经院,是培养佛学、天文、医学等人才的学府。
九间殿是九间硬山式建筑,是供奉五方如来佛的地方。北三间正中供奉如来佛,塑像神态肃穆庄重,栩栩如生,妙音天女、财源天女等塑像造型优美,神情自若,体态婀娜,是寺中最精美的彩塑作品;中三间奉文殊、观音、金刚手三尊菩萨像;南三间正中供奉头戴黄帽的宗喀巴泥塑坐像,旁边有一组头戴黄帽、红帽的喇嘛,描绘了格鲁派与宁玛派举行辩经会的场景。殿内有一块粘满酥油,重达数百千克的大石头,相传上面有宗喀巴小时的手印和脚印。殿前的大院是喇嘛讲辩经和法会跳法王舞的地方。
如意宝塔靠近山门,是僧徒根据释迦牟尼一生重要经历和传说而建造的。塔共8座,尖顶,上圆下方,整齐美观,独具特色,以此来纪念佛祖8件大事,即用莲花、四谛、和平、菩萨、神变、降凡、胜利、涅槃8塔来反映“释迦八相”。塔尔寺珍藏极为丰富,有佛经、藏医、藏药、天文等大量宝贵文物,而酥油花、壁画和堆绣被誉为塔尔寺三绝,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用本酥油塑制的佛像、人物、花卉、鸟兽、山川景物等,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别处难得一见。塔尔寺还有三个特色令人回味:在殿堂、廊庑、寺门处处有无数大大小小的转经筒,朝山信徒和游客可随时随地转经;数十座殿堂中酥油灯长明,烟火缭绕气味浓郁;寺内除一般膜拜的信民外,常有以46个月的时间连续叩长头十万个的虔诚信徒。塔尔寺常年游人、信徒不断,特别是每年举行四大法会、两小法会期间,更是游人如潮,热闹非凡。
地址:西宁市湟中县金塔路3号 邮编:811600
电话:86-971-2232327 传真:86-971-2234317

☚ 世界遗产/文物单位   佑宁寺 ☛
塔尔寺

271 塔尔寺

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在宗喀巴诞生地兴建。庙宇重叠,华丽庄严,主殿大金瓦寺正中矗立大银塔,供奉宗喀巴镀金像。护法神殿小金瓦寺藏有多种动物标本。大经堂可供上千人诵经。寺外广场有“八座如意宝塔”。寺内的油花、壁画、堆绣,被称为“三绝”。每年定期举行法会,有数以万计人前来瞻仰朝拜。

☚ 东关清真大寺   文成公主庙 ☛
塔尔寺

塔尔寺

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在今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镇。塔尔寺,藏语称“兖本”,义为十万佛像。塔尔寺原址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14世纪末,宗喀巴的母亲香萨阿切在宗喀巴诞生的地方修建了一座莲花塔。此后,信徒为了纪念他,于16世纪中叶建寺,以后陆续扩建,发展成现在的规模。整个寺院依山势起伏,高低错落,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大花寺、大经堂、大厨房、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塔、大平塔、菩萨塔、过门塔等大小建筑,组成汉藏结合的建筑群。气魄宏大、壮丽。寺内保存大量明清以来的雕塑、绘画、唐卡、佛教经典及其他珍贵文物。

☚ 永乐宫   苏州园林 ☛
塔尔寺

塔尔寺

藏传佛寺。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 (1560),至万历五年(1577)建成。以后不断修葺扩建,历时400年,发展成为现有规模。塔尔寺藏语称“古本”,意为“十万佛像”。得名于大金瓦寺内纪念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 创始人宗喀巴的大银塔。塔尔寺是宗喀巴的诞生地,信徒们特地建寺以为纪念。整座寺院依山势起伏而建,占地600余亩,殿堂25座,房屋9300余间。主要有大金瓦殿、大经堂、九间殿、小金瓦殿、花寺、大拉让、弥勒佛殿、释迦佛殿、依怙殿等。建筑风格融会藏汉艺术风格于一炉,气势雄伟,造型别具一格,大、小金瓦殿光彩夺目。殿堂内富丽堂皇,佛像千姿百态,法器琳琅满目。特别是该寺的绘画、堆绣、酥油花称为 “艺术三绝”,令人目不暇接,宛如进入宝库。寺内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扎仓 (经学院)。最盛时有僧人3600多人。每年农历正月、四月、六月、九月该寺都举行大法会,称为 “四大观经”。群众云集,规模盛大。塔尔寺历来受到中央政权和西藏方面的重视,历代王朝赐赠物品甚丰。清朝曾任命该寺的活佛在北京雍和宫、山西五台山当掌印喇嘛。西藏有好几世达赖、班禅都曾在该寺驻锡。所以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蜚声国内外的六大寺院之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拉卜楞寺   扎什伦布寺 ☛
塔尔寺

塔尔寺Taersi

我国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因大金瓦寺内纪念喇嘛教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大银塔而得名。位于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整个寺院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经堂等大小建筑物组成。整座寺院依山势起伏而建,布局合理,气势雄伟。在建筑风格上结合了藏、汉两民族的建筑样式。塔尔寺内有许多精美的艺术品.大金瓦寺中莲台上有塑、铸、绘画和堆绣的佛像,墙壁、天花板上也绘有佛教故事。大经堂内矗立的108根大柱的上部,均雕有优美的图案,四壁的神龛中设置有上千尊小巧精致的铜质鎏金佛像。其它各寺也都有精美的壁画和塑像。每年到正月十五日的大法会,塔尔寺以许多优美的宗教传说、神话故事和艺术精品,吸引着数以万计的人们来寺朝拜,成为西北地区佛教中心。

☚ 永乐宫   嘉峪关 ☛
塔尔寺

塔尔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鲁沙尔镇,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诞生地。塔尔寺是黄教六大寺院之一,全称衮本绛巴林,意为十万金身慈氏州。寺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历十八年竣工,明清两代陆续扩修,而成中国西北地区佛教活动中心。有大金瓦殿、大经堂、弥勒殿、文殊菩萨殿、祈寿殿、小金瓦殿、居巴扎仓、丁科扎仓、大拉浪、大厨房、如意宝塔等9300余间(座),是汉藏合璧建筑群范例。占地面积45万平方米。大金瓦殿为全寺中心建筑,始建于嘉靖年间,下为藏式须弥座,上为重檐歇山顶,殿高19米,回廊周匝,殿内有高11米银塔一座。清康熙五十年(1711),青海蒙古郡王额尔德尼布施黄金1300两,白银12000两,将殿顶中层改为鎏金铜瓦;乾隆五年(1740),藏王颇罗鼐·李南多布吉施白银27000两,将殿顶全部改为鎏金铜瓦;檐口饰鎏金云头挂板,正脊置大金顶宝瓶,左右饰喷焰宝珠,乾隆帝赐“梵教法幢”匾额。大殿两侧各建弥勒殿一座。大经堂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后毁于火,1917年重建,面阔十三间,进深十一间,土木结构,为藏式双层平顶建筑,内藏经卷数百册。文殊菩萨殿,又称九间殿,以三间为一单元,分别为狮子吼佛殿、文殊殿、宗喀巴殿,初建于万历二十年,清雍正十二年(1734)扩建,汉式硬山顶建筑,廊柱系藏式朱色八楞柱。祈寿殿,又称花寺,康熙五十六年(1717),为祝七世达赖长寿而建,系一独立小庭院,院墙饰琉璃砖雕,殿为两层重檐歇山顶建筑,柱头梁枋饰飞禽走兽、花卉图纹,殿内供奉释迦牟尼、四大金刚、十六罗汉塑像。小金瓦殿是护法神殿,内供五勇猛明王护法神像,并置鎏金宝塔、经卷、九世班禅骑过的白马躯壳标本等。小金瓦殿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上下三层,系于藏式双层平顶建筑上增建汉式歇山顶单檐建筑,底层为三面封闭的殿堂,中层为明窗式,清嘉庆七年(1802)改为鎏金铜瓦顶;院内两侧与前方有绘满各式壁画的壁画廊,为两层藏式建筑。大拉浪为总法台居处,达赖、班禅曾驻跸于此,由经堂、华门、牌坊三座殿堂组成,为汉藏合璧式建筑。塔尔寺内藏有大量金书藏经、雕版藏经、鎏金铜佛像、法器、金银灯、灵首塔、壁画、堆绣、御赐匾额等文物,颇多稀世珍品,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其中壁画、堆绣、酥油花工艺十分精美,并称为“塔尔寺三绝”。

☚ 2. 湟中县   3. 互助土族自治县 ☛

塔尔寺

位于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是喇嘛教黄教教祖宗喀巴的诞生地。始建于1560年。依山势而建,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经堂、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宝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大厨房等组成完整的藏汉结合的建筑群,庙宇重叠,华丽庄严。每年农历正、四、六、九月举行大庙会,为中国西北地区佛教活动的中心。油塑、绘画、堆绣被誉为当地文化艺术上的三绝。

塔尔寺

塔尔寺

位于西宁西南25公里的湟中县鲁沙尔镇。是喇嘛教黄教教祖宗喀巴的诞生地。宗喀巴圆寂后,为了纪念他,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建筑了殿宇,清代又进行了大规模建设和修饰,成为今天这一宏伟的规模。寺内有僧舍4500多间,大小院落1000多处,依山起伏,颇为壮观。主要建筑由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经堂、大厨房、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宝塔、太平塔、菩提塔、过门塔等。这里是西北地区佛教活动的中心,并在全国和东南亚一带享有盛名。

☚ 麦积山石窟   青海湖 ☛

塔尔寺

中国喇嘛教中黄教的6大寺院之一。藏语称塔尔寺为“袞本”,意为“十万佛像”。为纪念诞生于此地的喇嘛教黄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而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千米的湟中县鲁沙尔镇莲花山坳。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占地14.2万余平方米。整个寺院依山势起伏,布局参差错落,在建筑上颇具特色。寺由大金瓦殿、小金瓦殿、大经堂、大厨房、如意宝塔、大拉浪等大小建筑组成,为藏汉结合式的建筑群。
大金瓦殿 藏语称“赛尔顿”,意为“金瓦”。为全寺最早的建筑物,亦为主殿。面积近450平方米。汉族式宫殿三檐歇山式建筑。顶原为镏金铜瓦覆盖,1956年政府拨黄金2000两将铜瓦重新镏金,因而更加金碧辉煌,光彩夺目。相传,喇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始人宗喀巴出生时,其母将胞衣埋于该寺中央即现在高11米的大银塔下,后在此处长出1株有10万片叶子的菩提树。每片树叶均显现“狮子吼佛像”1尊,为表爱心,其母在此建小塔1座。后人在小塔的基础上建起大银塔,并将寺院名为塔尔寺。
小金瓦寺 藏语为“旃康”,位于塔尔寺的东北隅,为寺的护法神殿。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清嘉庆七年(1802年)将原琉璃瓦房顶改建为镏金瓦房顶。内有马标本1具。传说九世班禅骑此马从西藏到青海,仅用1天时间即到达塔尔寺。院内两侧和前方有两层藏式建筑的壁画廊,楼上楼下的墙壁上绘有各式精美的壁画。楼上陈列有牛、羊、熊、猴的标本,制作精巧,宛如活物。
大经堂 全寺的最大建筑。为藏式平顶,面积1981平方米,面阔13间,进深11间。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1913年曾遭火焚毁,后几经重建,始具现在规模。堂内矗立108根圆柱(堂四壁墙内还有60根),上雕有精致图案,外裹彩色毛毯,并缀有各色刺绣飘带、幢、幡等。堂内悬挂用各种绸缎剪堆、堆绣的多种佛像、佛教故事图与宗教生活图。堂内设蒲团上千个,可供2000多喇嘛集体诵经时用。四壁的经架上和佛龛中存放着数百卷佛经和上千尊铜质镏金佛像。屋顶安放有各式高大的镏金经幢、刹式金瓶、倒钟、宝塔、法轮、金鹿等,异彩纷呈,与大金瓦殿交相辉映,蔚为壮观。大经堂下设4大扎仓(学院): 参尼扎仓(显宗学院)、居巴扎仓(密宗学院)、丁科扎仓(时轮学院)、曼巴扎仓(医学院)。
大厨房 位于寺内,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内有5口大铜锅,直径1.65米~2.6米,深0.9米~1.3米。其中1口年代最早,铸于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在观经法会期间,四方喇嘛云集,铜锅用来烧 “茫加” (茶水)、“头巴” (米饭)。现铜锅已成为善男信女和游人观瞻的 “圣物” 。
如意宝塔 位于寺内广场,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并排8座,从左至右依次为莲聚塔、转发轮塔、降服外道塔、菩提塔、天降塔、息诤塔、祝寿塔和涅槃塔。传说8座宝塔用以纪念释迦牟尼一生的8件大事。塔顶锥状,上圆下方,高约6米,塔身用白灰抹面,腰部饰以经文。塔身东有1佛龛,内陈列梵文佛教。


塔尔寺如意宝塔


大拉浪 位于该寺最高处。建于清顺治七年(1650年),由山门、牌坊、经堂、公署等组成,为4柱3进院落的藏式建筑。藏语称 “扎西康
沙” ,意为 “吉祥新宫” ,为该寺历任行政事务负责人法台的起居处。达赖、班禅莅寺亦下榻于此。
塔尔寺三绝 指酥油花、壁画和堆绣。酥油花: 相传文成公主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结婚时,公主从长安带去1尊佛像。当地佛教信士为表示尊敬,在佛像前供奉一束酥油花,后成习俗。酥油花是用纯净白酥油与各色石质矿物染料揉合,塑造成佛像、人物、飞禽、走兽、花卉、树木、人间和天上的神话及神话故事等艺术品。色彩鲜艳,形象逼真。壁画: 或绘于墙,或绘于栋梁,更多的是绘于布缦上,悬挂或钉于墙壁上。塔尔寺壁画色泽绚丽,经久不变。每逢六月观经会,在山坡上高挂十数丈长的大佛像,谓之晒佛,供游人围观瞻仰。堆绣: 用五颜六色的绸缎制成各种形象,内塞以羊毛、棉花填实,然后在布幔上绣成颇具立体感的佛像、佛教生活故事、山水花卉、鸟兽等,形象生动活泼,跃然于幔上。塔尔寺三绝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堪称珍贵的传统艺术品。
塔尔寺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三、十四、十五,四月十四、十五,六月初七、初八,九月二十二、二十三举行4次带有宗教色彩的盛大法会。尤其是正月十五灯节,为该寺一年一度展出 “三绝” 的盛会,场面恢宏,热闹非凡,为游览佳期。塔尔寺1961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尔寺

藏传佛教寺院。亦作塔儿寺。藏语称“衮本”,意为“十万佛身”。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为中国藏传佛教六大名寺之一。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出生于寺址所在之处,时人据其诞生日的神异传说,初在该地建莲聚塔。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禅师仁钦宗哲坚赞于塔侧建静修房一座。万历五年(1577),复于塔之南侧建弥勒殿。十年(1582),三世达赖喇嘛至青海,驻锡于此,命仁钦宗哲坚赞及当地申中、西纳、祁家等藏族部落头人合力建成此寺。后又经多次扩建,渐成为拥有殿宇、经堂、扎仓(学院)、佛塔、僧舍等古建筑群36座,占地达600余亩,规模宏大,国内外知名的寺院,是喇嘛教僧人和信众向往的圣地之一。历辈达剌喇嘛和班禅均曾在此寺驻锡。清帝历封该寺阿嘉、赛赤、拉科、色多、香萨等活佛为呼图克图或诺门罕。寺中最大活佛为阿嘉呼图克图。至解放前已传二十一世。历世活佛多至北京,常住雍和宫。最盛时寺僧多达5000余人。寺院建筑多为汉藏结合,形式、造型新颖。寺内保存有宗喀巴遗物在内的大量珍贵文物,琳琅满目之法器,千姿百态之佛像和浩瀚之佛经与佛学文献。尤以绘画、堆绣、酥油花,称为“艺术三绝”,驰名中外。寺内设有显宗、密宗、时轮、医明四大学院,并有印经院一所。寺中政务组织最高权力机构为全体僧人经堂会议,由总法台主持,下设噶尔克会议和大吉哇。宗教组织由总法台负责,下设总引经师和大僧官,管辖四大学院,各院设有本院堪布,堪布下设格贵(僧官)和经头。较大宗教活动有四大观经法会,燃灯五供节和年终送瘟神活动等。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尔寺

位于青海省湟中县鲁沙尔东北。喇嘛教中黄教主要寺庙之一。占地六百余亩,由大金瓦寺、大经堂、九间殿、小金瓦寺、大厨房、花寺、大拉浪等组成,规模之大遥居青海省寺庙之首。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明、清两代继有扩建。该地为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诞生处,寺中高十一米的银塔下相传埋有宗喀巴胎衣。塔尔寺又称塔儿寺,其名即由此而来。该寺宏伟壮丽,造像无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考图52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2:43: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