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是东汉初期的一块摩崖刻石。原在陕西褒城县(今勉县) 北石门谷道中,1971年国家兴建褒水大坝时,将该摩崖移至汉中博物馆保存。 该刻石刻于汉明帝永平六年至九年(63—66年) ,记述汉中太守鄐君受诏承修褒斜道之事。此刻通高270厘米,宽220厘米,四周有凸出的边子,呈不规则扁方形。现存有97字,字径9—16厘米,凡三列16行,每行刻5至11字不等。有文无题,历来都以其文义命名,有《开通褒斜道刻石》、《汉中太守钼鹿鄐君褒斜道碑》等名。据记载,最早发现该刻石的是南宋晏袤,当时还刻释文其旁。之后又被苔藓所封,不为人知。直至清代的毕沅才重新发现。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要比《石门颂》早一个世纪,处于汉隶由篆书演化成形的时期。因此,它更具有西汉时期隶书的神韵,古朴自然,并有一种不可阻挡的气势、运动和力量。杨守敬在《平碑记》中作了这样的评价:“按其字体,长短广狭,参差不齐,天然古秀,若石纹然,百代而下,无以摹拟,此之谓神品。”所谓神品,即“气韵生动,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者”。 全篇字形的长短广狭,参差不齐,构成了整体形象的飞扬流动。虽然结构大都趋宽扁的方形,间以正方与长方,但是这种劲利的直线与方折的梭角充分显示出力度与气势。而且,扁宽的字形,字势向横向拓展,显得宽博开阔。即使是方形的字,四角撑满,外轮廓的茂密与结构内部的空灵,都给人以丰满、粗犷、开放的感受。还有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方形结构的一些笔画恣肆伸展,如“平”、“道”等字笔画的处理,使字的重心与疏密都发生了变化,增加了书势的动态。这些不合常规比例,却以粗糙、简单、稚拙的形式展示出极其生动活跃的力量,正是“出于天成,人莫窥其巧”的结果。 同时,这块摩崖刻石在线条上也颇有特色,全文都用一分书写成,粗细变化不大,简洁明快,而且线条较为平直,没有波磔和“蚕头燕尾”,笔法较为简单,这些都是小篆笔法的孑遗。然而,该石刻的线条的妙处,在于直中有曲,在直线中隐含自然多变的曲线,这正是构成它整篇字形方整、线条平直而不板不滞和活脱飞动的重要原因。这些特点对后来《石门颂》、《杨淮表记》等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中的“永平六年汉中郡”和《石门颂》中的“刾过拾遗,厉清八荒”相比较,就可看得很清楚。《石门颂》不过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放逸飞动,使线条更加复杂变化而已。 尽管该刻石剥蚀严重,但因为它开辟了汉隶放逸浪漫的一派,因此一直受到书家的广泛重视。 鄐君开通褒斜道摩崖也叫《开通褒斜道石刻》、《开通褒斜道摩崖》等。记载了东汉明帝六年,汉中太守鄐君受诏修褒斜道的事迹,刻于褒谷石门西南200多米的山崖上。《金石萃编》、《关中金石记》有著录。其通高3米,上宽2.72米,下宽2.76米,文十六行,字径9至16厘米,介于篆隶之间。今石存汉中市博物馆。今石仅可见者91字。《金石萃编》所引全文为:“永平六年,汉中郡以诏书受广汉、蜀郡、巴郡徒二千六百九十人,□通褒斜□,太守钜鹿鄐君,部掾治级王弘、史荀茂、张宇、韩岑弟典功作。太守丞广汉杨显将陨用。始作桥格六百二十三间,大桥五,为道二百五十八里;邮亭、驿置、徒司空、褒中县官寺并六十四所,凡用功七十六万六千八百余人,瓦州六万九千八百四器,用钱百四十九万九千四百余斛。九年四月成就。益州东至京师,去就安稳。”南宋晏袤著有专文解释此刻石,刻于此刻石下方。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