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郭熙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郭熙 郭熙宋代画家。字淳夫。河阳温县(今属河南)人。熙宁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工画山水,师法李成,早年画风工巧细致,晚年转为雄壮。所画寒林,得渊深旨趣。画山石用状如卷云皴笔,画树枝如蟹爪下垂,笔势雄健,水墨明洁。常于巨幛高壁作长松乔木、回溪断崖或峰峦秀拔、云烟变幻之景,构图、笔法皆独步一时。重视写生,好游名山大川,对景作画。其论山之画法为: “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 秋山明净而如妆, 冬山惨淡而如睡。”与其子思合撰《林泉高致》,对中国山水画论的发展有重大作用。其绘画作品有《早春图》、《春山访友图》、《江山万里图》、《关山春雪图》、《幽谷图》、《溪山秋霁图》等。 ☚ 毛文昌 崔白 ☛ 郭熙《郭熙》出处、释义和例句 【出典】宋《宣和画谱》卷十一:“郭熙,河阳温县人,为御画院艺学,善山水寒林,得名于时。初以巧赡致工,久之益精深,稍稍取李成之法,布置愈造妙处,然后多所自得,至摅发胸臆。则于高堂素壁,放手作长松巨木,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变灭,䁆霭之间,千态万状,论者谓熙独步一时。虽年老,落笔益壮,如随其年貌焉。熙后著《山水画论》。”又,元·汤垕《画鉴》,“(宋)郭熙,河阳人。师李成,善得烟云出没、峰峦显隐之态。尝论画山曰:‘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伏,冬山惨淡而如睡。’观其议论,可以知其画也。” 【释义】郭熙是宋代山水画家。 【例句】韦偃去丹青自少,郭熙亡紫翠谁描?(鲜于必仁[双调·折桂令]《画》)作品咏画,感叹优秀画家不可多得。 郭熙 北宋著名画家。字淳夫,河阳温县(今属河南)人,熙宁间为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善画山水,师法李成,后人把他和李成并称“李郭”,和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都是五代北宋间山水画大师。郭熙画山石常用状如卷云的皴笔,画树枝则如蟹爪下垂。早年风格较为工巧,晚年变为雄壮。现存作品有《窠石平远图》、《早春》、《关山春雪》、《幽谷》等。郭熙在绘画理论方面也有突出的成就。他的画论,由其子郭思纂为《林泉高致》一书。《林泉高致》集中地论述了自然美与山水画的一些基本性问题。其中用观画代替欣赏自然的“卧游”思想。由“高远”“深远”“平远”构成的“三远说”,以及创造境界美的提法,都是郭熙对绘画美学理论的独特贡献。 郭熙北宋画家。1023年生,约1085年去世。河阳温县(今属河南)人。工画山水,取法李成,与李成并称“李郭”。1068~1077年间,在京城汴梁画壁画。深究画理,取景方法上提出高远、深远、平远的“三远”法。1072年作《早春图》轴(158.3cm×108.1cm),同年作《关山春雪图》轴(179.1cm×51.2cm)。1078年作《窠石平远图》(120.8cm×167.7cm)。《幽谷图》轴(167.7cm×53.6cm)。《树色平远图》卷(32.4cm×104.8cm)。《溪山访友图》轴(96.5cm×46.3cm)。《山村图》轴(109.8cm×54.2cm)。《宣和画谱》著录作品30件。 郭熙 412 郭熙1020—1109字淳夫。北宋画家。河南温县(今孟县以东)人。熙宁间为图画院艺学,后为翰林待诏直长。擅山水,妙绘寒林,施为巧赡,位置渊深,虽学李成,亦能自放胸臆。巨障高壁;多多益壮。与李成并称“李郭”。与其子郭思合著《林泉高致》 山水画论(有专条)。存世画迹有《早春图》 (有专条)、《幽谷图》(藏上海博物馆)、《窠石平远图》(藏故宫博物院)等。其子思,亦善画,尤工鞍马,颇得曹霸、韩干遗法。 ☚ 文同 王诜 ☛ 郭熙 郭熙生卒不详北宋中期画家。字淳夫,河阳温县(今属河南)人。熙宁间(1068—1077年)为画院艺学,后任翰林待诏直长。工画山水,取法李成,但改变李画的荒寒疏冷为清新明快,富有生气。卷云皴,鬼面石,雀爪枝,为其山水画形象的突出特点。郭熙的山水画富有诗意,可望,可即,可游,可居,看此画令人生此意。在用笔用墨方面,郭熙都有较大突破,特别是积墨法的成功运用,大大增强了水墨的表现力。他的画对后世产生过巨大影响。存世作品主要有《早春图》、《关山春雪》、《幽谷图》、《窠石平远》等。郭熙之子郭思整理的《林泉高致》,记述了郭熙的创作经验和主张,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 崔白 李公麟 ☛ 郭熙 郭熙Guoxi北宋画家。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人。好游历,画山水本无师承,后取法李成而技艺猛进。神宗时任画院艺学,后升翰林待诏直长。他早年的画风细致秀美,晚年落笔益壮,技巧熟练,构思敏捷。他重视意境,无论高山峻岭长图大障,还是平远小景,取景布置都富有新意。他的画受到当时士大夫名流的欣赏。宋神宗也对郭熙颇为器重,当时宫廷墙壁、屏障的装饰不少都出自郭熙之手。他的《早春图》画冬去春来、大地复苏的细致变化。山中奇峰间浮起润泽的雾气,树木舒展枝桠,山林翘首等待和煦春日的来临,传达出欣欣向荣的情绪。作为郭熙山石特征的“鬼面石”、“乱之皴”都可从图中见到。其存世作品还有《窠石平远图》、《关山春雪图》等。郭熙在绘画理论方面也有重要贡献,他的山水画主张,经其子整理成《林泉高致集》,标志着我国古代的山水画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 早春图 郭 熙 ☚ 范宽 米芾 ☛ 郭熙北宋画家、画论家。字淳夫,河南温县(今属河南)人。提出“身即山川而取之”的命题,强调画家要对自然山水作多角度的直接观察。为发现审美的自然,画家应有审美的心胸——“林泉之心”,为创造完美的意象,画家对山水的审美观察应有一定的广度和深度。著有《林泉高致》等。 郭熙 郭熙约1023—1085北宋中期画家。字淳夫,河阳温县(现河南温县)人。宋神宗年为御画院艺学,善画山水寒林,为北宋山水画大家,驰名当代。所作大幅山水画,雄健灵秀,清新明快,长松巨大,回溪断崖,岩岫巉绝,峰峦秀起,云烟晻霭,千态万状,颇得神宗赏识,悬挂宫中收藏。有黄庭坚诗云“玉堂卧对郭熙画,发兴已在青林间”;苏轼诗曰“玉堂昼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等句为据。著《林泉高致集》,为山水画论中之杰作,提出“三远法”(高远、深远、平远),主张习真山真水,山水画要有“景外之意”、“意外之妙”,使赏图者感到“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等说,具较高学术价值。有《早春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关山春雪图》、《溪山秋霁图》(藏美国华盛顿夫芮尔美术馆)、《窠石平远画》(藏故宫博物院)等传世。 ☚ 董源 巨然 ☛ 郭熙1023~1085北宋画家。字淳夫,河阳温县(今河南孟县)人。熙宁(1068年~1077年)间画院艺学。后升为翰林待诏直长。据记载他的画曾受到宋神宗赵顼的喜爱,故宫廷殿堂中,所绘壁画,大都出于他的手笔。元丰末年(1085年)曾为显圣寺作12幅大屏,高二丈余,山重水复。他的山水有情有景,可居可游。其山水取法李成,善于表现不同季节和不同气候的特点;强调山水林木之间的联系所形成的整体效果;强调创造优美的意境,是其绘画明显的特点。郭熙在创作方法上主张“兼收众览”,同时师法自然。主张“饱遊饫看”,敢于独创。传世名作《早春图》、《窠石平远图》等都是以描写季节气候的特征为主题。其风格在秀润深旷中又有雄伟、浑厚等特色。描绘山石树木,“多鬼面石,乱云皴,鹰爪树”,很富有特征。如《早春图》构图幽奇,意境清旷,石状奇特,山光浮动。苏轼曾写道:“玉堂尽掩春日闲,中有郭熙画春山,鸣鸠乳燕初睡起,白波青峰非人间”的诗句,与此描绘的境界相似。《林泉高致》是郭熙的一篇十分精湛而又带有总结性质的山水画论,其中谈到:“千里之山不能尽奇,万里之水岂能尽秀……”还总结了画山的“三远法”,说明他对古代的山水画创作的各方面,都具有独特的见解,并且作出了透彻的论述。堪称北宋山水大家。 郭熙北宋杰出画家。字淳夫。河南温县人。熙宁年间任画院艺学。工画山水,学李成,能“自放胸臆”,有所发展。笔墨森秀华润,早年所作比较工巧,晚年落笔雄壮。善用“蟹爪”树法画寒林,绘写长松乔木,回谿断涧、烟云出没、峰峦隐现的景色。与李成并称“李郭”,为山水画主要流派之一。存世作品有《早春》、《关山春寒》、《窠石平远》、《幽谷》等图。在绘画理论上也有建树,由其子郭思纂述为《林泉高致》。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