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郭嵩焘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郭嵩焘1818—1891清末外交官、洋务派。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学者称为养知先生,湖南湘阴人。早年游学岳麓书院,与曾国藩、刘蓉交往。道光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二年(1852年)助曾国藩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后奉命赴江西,从江忠源守章门,建议办水师对抗太平军。1857年授编修,次年入直上书房。1859年英法联军侵犯大沽时,随僧格林沁赴天津办理海防。同治元年(1862年),任苏松粮储道,迁两淮盐运使。次年署广东巡抚,后因与两广总督瑞麟不合被黜。光绪元年(1875年)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署兵部左侍郎。次年署礼部左侍郎,出使英国,通报清廷对“马嘉理案”处理情况,并首任驻英公使,为我国近代遣使驻外之始。1878年兼任驻法公使,次年以病辞归。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以立富强之基”。反对盲目排外,时以熟悉洋务著称,遭顽固派攻击。对俄英法等国交涉采协和态度。归国后,主讲城南书院。生平著述大多散佚,今存者有《使西纪程》、《养知书屋遗集》、《史记札记》、《礼记质疑》、《大学质疑》、《中庸质疑》及诗集、奏疏等。近年湖南人民出版社己将其日记遗稿刊成《郭嵩焘日记》四卷。 郭嵩焘 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学者称养知先生。湖南湘阴人(一作湘潭人)。道光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历任编修、苏松粮储道、两淮盐运使、广东巡抚等职。1876年首任驻英公使,1878年兼驻法公使。曾随曾国藩办团练,被派赴南昌与太平军作战。力倡学习西方科学技术,颇受顽固派攻击。论文尊桐城一派。能诗。生平著述多散佚,现存《养知书屋遗集》、《使西纪程》、《礼记质疑》及诗集等。 ☚ 程蕙英 魏秀仁 ☛ 郭嵩焘 湖南湘阴人。字伯琛,号筠仙。道光进士。1853年初(咸丰二年底)随曾国藩练湘军,并在南昌与太平军作战。曾建议江忠源办水师。1858年起在翰林院供职,曾三次受咸丰帝召见。1863年(同治二年)授广东巡抚,因官僚倾轧,丢官回籍,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和思贤讲舍。1875年(光绪元年)署兵部侍郎,在总理衙门上行走。次年赴英,首任驻英公使。1878年兼驻法公使,次年病辞。1891年7月18日去世。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建铁路,开矿务,办教育,遭顽固派诽谤。一生著述颇富,有《养知书屋遗集》、《英轺纪程》、《大学章句质疑》、《中庸章句质疑》、《礼记质疑》和《郭嵩焘日记》等。 郭嵩焘清朝外交官。生于1818年。1847年中进士,1856年开始接触西学。1858年入京供职,1862年出任苏松粮储道。1875年出任使英大臣,是中国第一个驻欧的使臣。1891年9月病故。1876年12月至1879年1月,他记有60余万字的文字,部分刊行名为《使西纪程》。 郭嵩焘 038 郭嵩焘1818—1891清末外交官。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1876年英国翻译马嘉理在云南被杀引起外交交涉,奉命为出使英国钦差大臣赴英“通好谢罪”。不久充驻英国公使,是中国有史来第一位驻外使节。1878年兼任驻法大使。后因同僚奏参、密劾,去职回国。提出对洋人“彼有情可以揣度,有理可以制伏”的主张,在英期间除正常外事工作外,以全部精力考察英国社会,认为“非民主之国,则势有所不行”,对中国秦汉以来的封建专制的历史提出了否定。主张开放,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办铁路、开矿务,整顿内务,“以立富强之基”。著有《使西纪程》等。 ☚ 林则徐 李鸿章 ☛ 郭嵩焘1818—1891清末外交官。字伯琛,号筠仙,湖南湘阴人。1847年进士。太平天国革命爆发后赞助曾国藩办团练。1863年署广东巡抚。1875年首任出使英国大臣,1878年兼任出使法国大臣。主张向西方学习,支持洋务派的自强新政。有《养知书屋遗集》、《郭嵩焘日记》等。 郭嵩焘 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湘阴人。清道光进士,选庶吉士。1853年初 (咸丰二年) 随曾国藩办团练,注重发展湘军水师。1862年(同治元年)授苏淞粮储道,迁两淮盐运使。次年署广东巡抚。因与两广总督瑞麟不合,被黜。1875年(光绪元年)授福建按察使,未到任,命在总理衙门上行走。署兵部左侍郎。次年署礼部左侍郎,首任出使英国大臣。1878年,兼驻法公使。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办铁路,开矿务,整顿内政,遭到顽固派猛烈攻击。1879年以病辞归。生平著述大半遗散,存者有《养知书屋遗集》、《郭嵩焘日记》等。 ☚ 郭崑焘 席宝田 ☛ 郭嵩焘 郭嵩焘1818—1891字伯深,号筠仙,晚号玉池老人,学者称养知先生。湘阴县高坊 (今属汨罗县) 人。18岁就学于长沙岳麓书院,与曾国藩、刘蓉相交往。清道光十七年 (1837) 中举人。后以教馆为生,四次会试不中。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他以幕僚身份到海防前线,筹划战守机宜,并亲赴前线杀敌。1847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咸丰二年(1852) 随曾国藩办团练,次年被派赴江西与太平军作战。他向江忠源建议办水师抗击太平军,是曾国藩重视湘军水师的发端。1857年实授翰林院编修,次年入直上书房。1859年英法联军侵略大沽,他被派赴天津,协助僧格林沁帮办军务,因意见不合辞去。曾上书筹划 “御远夷之道”,首要的一条是“疏通夷情”,学习外语,了解西方。同治元年 (1862),出任苏松粮储道,旋迁两淮盐运使,盐政大有起色。次年8月,署广东巡抚,参与镇压太平军余部。后因与两广总督瑞麟意见不合,被开缺。回湘后主讲长沙城南书院,发起修建王船山祠。光绪元年 (1875) 授福建按察使,未到任,命在总理衙门上行走。1876年被派赴英国,对“马嘉里案” 表示“惋惜”,并受命为首任驻英公使,实授兵部侍郎。1878年兼驻法国公使。不久,以病辞职归国。1879年返回湘阴故里,除主讲书院外,着力著述。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办铁路,开矿务,整顿内务,“以立富强之基”。对俄、英、法等国,采取协和态度。1891年病逝。现存著作有《礼记质疑》、《大学质疑》、《中庸质疑》、《史记札正》、《养知书屋集》、《日记》等。 ☚ 曾纪泽 谭嗣同 ☛ 郭嵩焘 郭嵩焘1818—1891清大臣、学者。湘阴县人。字伯琛,号筠仙,又号养知,晚号玉池老人。道光二十七年 (1847)进士,选庶吉士,不久归。后佐曾国藩战守长沙,因功授编修,累官至兵部侍郎。出使英国,光绪四年(1878)兼驻法大臣,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晚年乞病归,主讲城南书院。著有《礼记质疑》四十九卷、《大学质疑》一卷、《中庸质疑》二卷、《订正朱子家礼》六卷、《周易释例》四卷、《毛诗约义》二卷及《史记札记》等,均传于世。 ☚ 周寿昌 郭崑焘 ☛ 郭嵩焘 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亦号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清道光二十七年 (1847年) 进士。咸丰三年 (1853年) 初随曾国藩办团练,被派赴南昌与太平军作战。咸丰七年授编修,次年入直上书房。同治元年 (1862年) 授苏松粮储道,迁两淮盐运使。次年升广东巡抚,后与两广总督瑞麟不合,被黜。光绪二年 (1876年) 被派赴英国处理“马嘉理案”,并首任驻英公使。光绪四年兼任驻法国公使。次年以病辞归故里。著作有《养知书屋遗集》、《使西纪程》、《中庸质疑》、《大学质疑》、《礼记质疑》等。一生中对洋务议论颇多,提出办洋务应以封建纪纲政教为“本”,以工商制器为“末”,认为只有“先立其本”(《致李傅相》,《文集》卷十二),而后才能使国家富强。他赞赏西方的资产阶级国家制度,但认为中国应从造船、制器等末业学起。主张兴办近代新式企业,并强调重点应放在发展工矿交通运输等民用企业上。提倡官办、商办并行,特别强调商办,认为除电报官办外,开矿、造船、制器均可商办。认为私人办企业,可以从民富求得国家的富强。在对外通商问题上,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中国只为求得通商之利,不存侵略中国之意,以往的战争都是由于中国“激之”而造成的。还认为外国在华开设通商口岸,既利商又利国,不必担心、抵制。 ☚ 李鸿章 王韬 ☛ 郭嵩焘1818~1891Guo Songtaomodern diplomat,poet and literator. Works: Remaining Collection of Cultivating Knowledge Book Room,etc. 郭嵩焘1818—1891清末外交官、学者。字伯琛,号筠仙,也作云仙,晚号玉池老人。湖南湘阴人。道光进士,选庶吉士。咸丰二年末(公元1853年初),随曾国藩办团练,奉命援江西,从江忠源守章门。后授编修,入值上书房。1862年任苏松粮储道,旋升两淮盐运使。次年署广东巡抚,因与两广总督瑞麟不睦,被解职。1875年任福建按察使,调署兵部左侍郎,后出使英国大臣。1876年署礼部左侍郎。1878年2月兼驻法大使。同年8月被召回国。他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支持李鸿章的洋务活动,受到顽固派的攻击,辞职回籍,主讲城南书院。晚年居养知书屋,学者称养知先生。有《养知书屋遗集》、《史记札记》、《礼记质疑》等。 郭嵩焘1818—1891字伯琛,号筠仙。清湖南湘阴人,道光进士。曾跟随曾国藩办团练。先后被授苏松粮储道、两淮盐运使、署广东巡抚等官。署抚期间,同总督瑞麟不合,被黜。1875年(光绪元年)任福建按察使,擢兵部侍郎。不久,从事外交工作,被任出使英国大臣;1878年兼任出使法国大臣。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著作有《养知书屋遗集》、《礼记质疑》、《史记札记》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