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Guō现行常见姓氏。今北京,天津之武清,河北之尚义、魏县,山东之平邑、龙口,广东之澄海,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泸水、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满、蒙、回、鲜、苗、彝、白、壮、土家、布依、普米、哈尼、纳西、土族、锡伯、达斡尔、鄂伦春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❶《姓氏考略》 注引 《抱朴子》 云: “夏有郭支。” 当为郭姓之始。 ❷又引 《三一经》 云: “商有郭崇”,亦以郭为氏。 ❸其引 《风俗通》 云: “氏於居者,城、郭、园、池是也。” 郭,古称外城为郭。居於此者,即以地居为氏。 ❹郑樵注云: “春秋有郭公,遂以为氏。《公羊》 曰: ‘虢谓之郭,声之转也。’ 或言郭为晋所灭,公子配奔周遂为郭氏。今虢氏无闻,惟著郭氏。”《唐书·宰相世系表》 载此尤详: 郭氏出自姬姓。周武王封文王弟虢叔於西虢; 封虢仲於东虢,地在虞、郑之间 (按: 实际上虢仲之虢称“西虢”; 虢叔之虢称“东虢”)。平王东迁,夺虢叔之地与郑武公。楚庄王起陆浑之师伐周,责王灭虢。於是平王求虢叔裔孙序封於阳曲,号曰郭公。虢谓之郭,音之转也。因以为氏。 ❺或为柴姓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冒姓》载: “ (后) 周世宗本柴守礼子,周太祖 (按: 指郭威) 养为子。(遂冒姓 ‘郭’。后) 即帝位 (乃复旧姓,此即柴荣)。” ❻或为蒙古族人名所改。《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姓》 注云: “明赐元人姓名: 喀尼曰郭以诚、达都曰郭美。” ❼清代高丽族姓,世居易州地方。《清通志·氏族略》 收载。 ❽为清代满族姓氏所改。满族姓郭洛罗氏、郭尔佳氏、托尔佳氏、郭佳氏等或改从单字姓“郭”。见刘庆华《满族姓氏录》。 ❾达斡尔族之郭姓,则由郭博勒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郭”而为单姓。 ❿锡伯族之郭姓则由郭尔吉氏、果洛罗氏、果尔齐氏所改,盖取其首音谐“郭”而为单姓。(11)土族之郭姓,则由 “郭勒-阿寅勒” 氏所改。“郭勒-阿寅勒”,意为山沟里的村子,居者即以村名代姓,或改单音姓“郭”,盖取 “郭勒-阿寅勒” 之首音谐“郭”而得。(12)纳西族之郭姓来源有二: 或是本家族名,以之代姓; 或为汉姓融入,相传其始祖来自河南南阳。注 ❾—— ❿参见 《中国人的姓名》。望出太原、华阴、冯翊。 春秋时齐有郭最,临淄人,勇士; 燕有郭隗; 后汉有郭丹,又有郭泰; 唐代有郭子仪,华州人,名将; 宋代有郭熙,画家; 元代有郭守敬,天文学家。 郭guō❶外城。班固《西都賦》:“闐城溢郭,旁流百廛。”班昭《東征賦》:“入匡郭而追遠兮,念夫子之厄勤。” ❷姓。揚雄《蜀都賦》:“侯羅司馬,郭范畾楊。” 郭ɡuō❶外城 △ 城~。 ❷物体周围的框或壳 △ 耳~。 ❸姓。 郭在城的外围加筑的城墙:城~丨东~。 郭guō❶ 古代在城外加筑的城墙:出郭相迎。 ❷ 姓。 郭见〔城郭〕 郭guo城郭 东郭 耳郭 郭guō外城,这里泛指城墙:这日偶至~外,意欲赏鉴那村野风光。(一·32)远无邻村,近不负~。(十七—十八·360) 古代名物 > 貨幣類 > 概稱部 > 錢體字圖 > 郭 郭 guō 亦稱“周郭”。鑄幣的邊緣及孔好四周突起的部分。《史記·平準書》:“有司言三銖錢輕,易姦詐,乃更請諸郡國鑄五銖錢,周郭其下,令不可磨取鋊焉。”《漢書·食貨志下》:“周景王患錢輕,鑄大錢,文曰‘寳貨’,肉好皆有周郭。”參見本類“内郭”、“外郭”。
古代名物 > 宫室類(上) > 城邑部 > 城垣 > 郭 郭 guō 外城,於城的外圍所加築的一道城牆。《釋名·釋宫室》:“郭,廓也,廓落在城外也。”《左傳·昭公二十年》:“寅閉郭門。”唐·王昌齡《和振上人秋夜懷士會》詩:“郭外秋聲急,城邊月色殘。”宋·高承《事物紀原·郭》:“《管子》曰:‘内謂之城,外謂之郭。’《孟子》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吳越春秋》曰:‘鯀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記以爲城郭之始。’”《水滸傳》第一百二十回:“天使奉命來到廬州,大小官員出郭迎接。”
古代名物 > 耕獵類 > 狩獵部 > 弓箭 > 郭 郭 guō 郭guō一作“邑”。宋代市语谓县。《绮谈市语·天地门》:“县: 邑; 郭。” 郭guō〖名词〗 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1)。《义田记》;方显贵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范公]刚显赫尊贵时,购买了靠近外城的一千亩经常丰收的农田。 郭guō❶ 外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三里之城,七里之~,环而攻之而不胜。”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外斜。”泛指城。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白水绕东城。” ❷ 物体四周。《史记·平准书》:“乃更请诸郡国铸五铢钱,周~其下,令不可磨取焉。”(yù:铜屑。) 郭*guoB9F9 ❶春秋时国名。在今山东北部。 ❷外城,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三里之城,七里之~/城~/东~。 ❸〈文〉与“廓”同。物体的外框或外壳。 ❹〈文〉与“廓”同。扩张;扩大(见《集韵》)。 ❺姓。 城 城城(山~;新~;老~;旧~;瑶~) 古代筑的长城:边垣 边墙 西方的城:金墉 筑在城外的城:郭(郭郛;罗郭;郛郭) 廓 外城 郛邑 东边的外城:东郭 围绕在城门外的小城:闉 大城外的小城:子城 月城 瓮城 壅城 用土筑的城:土城 用于防守的小土城:堡障 宋时囚禁流配罪犯的城:牢城 雄峻高大的城:霞城 坚固的城:金城 极坚固的城,虽经百世而不毁:百代城 将被攻破的城:危城 危堞 城内偏僻处:城隈 沿城墙一带:城脚 城根 城根偏僻空旷处:闉 城角 城边 城曲 城尖 城阿 城隈 城隅 城陬 城内:城闬 城外:郊郛 城下:城角 (城墙或城墙内的地方:城)
另见:城市 城门 墙 砖石 堆砌 防守 ☚ 城 城堡 ☛
扩大 扩大扩(扩广) 广(~为流传) 斥(斥大) 充 创(创大) 展(发展) 郭 恢(恢宏;恢弘;恢纮) 鸿 拓 弘 诩扬 膨胀 张大 张皇廓大 放大 表示扩大:开(开去;喜讯传~) 扩大组织、规模等:发展 扩大势力、疆土等:扩张 廓张 开张 扩大疆土:拓疆 扩大疆域:远境 进壤广地 通过战争扩大疆土至某地:饮马 扩大权力:扩权 扩大范围:打开(~眼界) 凭空扩大范围:扩大化 表示范围逐渐扩大:以及 逐步扩大范围:东渐西被 扩大事物:伸张 伸张义愤:申愤 正义得到极大伸张:公道大明 正义难以得到伸张:公道难明 某些事物扩大或增长:膨胀 推衍扩大:推广 扩大,加宽:拓宽 增加,扩大:增大 增广 降低利润,增大销售量:薄利多销 发展扩大:发皇张大 极力扩大声势或影响:大张声势 足张声势 (使范围、规模等比原来大:扩大)
另见:增加 增添 充实 开创 开辟 发扬 促进 ☚ 扩大 推广 ☛
耳朵 耳朵耳(~旁;~侧;两~) 天柱 心听 心志 天轮 玉户 窗笼 幽田 外耳部分:耳壳 耳廓 耳郭 耳廓边缘:郭 耳轮 耳的根部:耳根(红到~) 耳的孔道:耳孔 耳道 耳腔 聪虚 内耳部分:中耳 耳骨迷路的中央腔:前庭 小耳朵:谨耳 大耳朵:耷 大耳(肥头~) 耳长而大:聃 耳大下垂:耽 重听的耳朵:病耳
另见:听 听觉 听力 偷听 ☚ 耳、鼻 鼻子 ☛
城墙 城墙墉(城墉) 陴(陴堞) 闬 阛 周垣 楼堞 楼雉 都郛 城垣 城郭 城圈 城堞 城雉 城廓 城郛 城围 城壁 里面的墙:城 内城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外郭 外面的墙:郭 城墙上呈凸凹形的短墙:陴(陴倪;陴堄;女陴) 堞(女堞;城堞;雉堞;鸟堞;垛堞) 埤(雉埤) 雉(雉城;雉埤) 城雉 僻倪 俾倪 睥睨睥倪 城陴 女墙 垛口 城墙角上作为屏障的女墙:城隅 城上呈凸凹形、有射孔的短墙:埤(埤堄) 女墙上的洞口:堞口 墙上向外或向上突出的部分:垛(垛子;城垛;门~子;城~子) 围绕帝王或侯国宫室院落的城垣:宫城 禁城 禁阙 高的城墙:高庸 坚固的城墙:龟堞 金墉 宝城 绵延的城墙:长墉 坍塌的城墙:颓墉 倒塌的城墙:陷城 残存的城墙:遗堞 城墙高大:千雉 嵩墉百雉 崇墙百雉 城墙周围之广:万雉 城墙上:城头 城墙的边角:隅雉 (为防守而建筑在城周围的高峻坚厚的围墙:城墙) ☚ 护城河 坟墓 ☛
边缘部分 边缘部分边(边缘;边沿;~际;碗~;桌~) 缘(帽~;饰~;杯~;外~) 崖(~际) 壁(半~) 裔 穷际 际止 际涯 四周的边缘:四垂 参差不齐而粗糙的边缘:错边 物体的外框或外壳:郭 物体的外缘:廓(耳~;轮~) 物体的边缘或轮郭:框(~子;~~;镜~;外~) 两侧或周围的部分:帮(床~;鞋~;船~) ☚ 物体的各部分 鼓出部分 ☛ 郭guō古博切,入铎。 ❶外郭,外城。《孟子·公孙丑》:“三里之城,七里之~。” ❷泛指城墙。孟浩然《过故人庄》:“绿树村边合,青山~外斜。” ❸四周,外围。见“轮郭”。 〖郭〗 粵 gwok3〔國〕普 ɡuō ❶ 在城的外圍加築的城牆。《木蘭辭》:「爺娘聞女來,出〜相扶將。」(扶將:扶持。) ❷ 泛指城牆或城。杜牧《阿房宮賦》:「多於九土之城~。」(九土:九州,借指中國。)
郭见“城”。 郭guō❶古代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如:城郭,东郭。 ❷姓。 郭 郭钱币学专用术语。钱体内外缘突起部分。钱体外缘的突起部分叫外郭。 有两重外郭的,叫重轮。 外郭较常制宽的叫阔缘,较狭的叫狭缘。 钱孔四周的突起部分叫内郭,或好郭。 内郭较宽的叫广郭,较狭的叫狭郭。 有两重内郭的,叫重郭。 ☚ 光幕 穿 ☛ 郭ɡuō ❶ (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 the outer wall of a city:城 ~ city walls;the inner and outer city walls ❷ (姓氏) a surname:~ 象 Guo Xiang ◆郭公 cuckoo; 郭公虫 clerid 郭城体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垣。《管子·度地》:“内为之城,外为之廓。”《左传》昭公二十六:楚平王“使熊相谋郭巢,季然郭卷。”即是在巢、卷二城的四周加筑郭城,以加强防御能力。 郭guō (甲) (篆) 甲骨文为象形字,中间的“囗”代表城邑四周的围墙,上下为城楼。《管子·度地》说:“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作声符时省去右边的“阝”写作“享”,形虽与“享受”的“享”(xiǎng)同,但有质的区别。以“郭”为声符的形声字有: guǒ 椁(棺椁) kuò 廓(轮廓) huǒ 漷(漷县,在北京)
郭*guō(10画)
  【提示】子,位于字左时,末笔的横改提。阝 ,2画,起笔是横撇弯钩; 旧字形3画,起笔是横撇。 *郭guō10画 邑部 (1) 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即外城: 城~|三里之城,七里之~。 (2) 物体的周边部分或外壳: 耳~。 郭 ☚ 邞 郳 ☛ 郭guō甲骨文最早象城墙四周(就是方框形)各有房屋之形,就是城外的墙。组词有城郭。后来简化左右房屋,只留上下的。金文小篆继承。古代与庸、墉、鄘等字通。战国及小篆以后又增右耳刀(邑)旁,表示其义。组词如:城郭。郭又是廓的本字。因其是外城,有轮廓、寥廓等义。 郭★常◎常
ɡuō形声,小篆从邑, (ɡuō)声,隶定为“郭”,音符改为享。本义为古国名,引申为姓,假借为外城,由此引申为物体的四周或外框。 【辨析】 ❶郭/城 “城”指环绕某地区用作防御工事的城墙,也指包括城墙在内的所环绕的地区。“郭”指外城,是为保卫内城而修筑的外围工事。“城”与“郭”对举时,一般分别指内城和外城;这两个字连用组成“城郭”一词时,一般泛指城。 ❷郭/革 “郭”指外城,“革”指兽类的皮,都有在外部的意思,读音相近,是同源字。𩫖 ☚ 朢 斝 ☛ 000003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