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部落联盟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部落联盟

原始社会末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通常由若干血缘相近的部落结合而成,主要是出于战争或防卫的需要,共同从事军事活动。这种“部落联盟的建立就已经意味着这种组织开始崩溃”。(《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1版,第94页)联盟的管理机构设有议事会、人民大会和军事首长(参见[军事民主制])。古希腊英雄时代、古罗马王政时代以及公元5世纪北美印第安人中的易洛魁人都有相当发达的部落联盟。部落联盟扩大了各部落间经济和文化的联系,并在频繁进行的掠夺战争中,加强了军事首长的个人权力,形成了王权的萌芽,加剧了社会成员间的矛盾和冲突,为国家和民族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部落联盟

由两个以上血缘的亲属部落组成的社会组织。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是氏族结合为部落的进一步扩大。通常因战争或防卫的共同需要而结成联盟。设有联盟议事会、人民大会和军事首长。十五世纪初,由五个部落组成的北美东部印第安人的易洛魁联盟, 是部落联盟的最发达形式。部落联盟扩大了各部落间经济、文化的联系和活动的地域。加强了军事首长在频繁的掠夺战争中的个人权力,形成了王权的萌芽,加剧了社会成员间的分化, 为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 是部落向民族的形成跨出的第一步。

部落联盟

024 部落联盟

由两个以上的血缘亲属部落组成的社会组织,形成于原始社会后期。是氏族结合为部落的进一步扩大。常因战争攻防需要而结成联盟,其特点是,它是建立在亲近的血缘关系的基础上,同时又有相邻近的地域,有共同的语言,有联盟议事会、人民大会和最高军事首领,一切重大事宜均由联盟议事会决定。部落联盟扩大了各部落间经济、文化联系和活动地域,使军事首领在战争中加强了个人的权力,形成王权的萌芽,加剧了社会成员间的分化,为阶级和国家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古代的民族就是由部落联盟发展而成的。

☚ 部落   中国现代民族 ☛

部落联盟

原始社会的部落联合组织。通常由若干操共同方言、有亲属关系的同宗部落组成。产生原因为共同的军事需要。其特点是:参加联盟的各部落地位平等,内部事务自主,对外则一致行动;设联盟议事会,由各部落酋长组成,重大决定须经全体通过;联盟的管理机构,有的为两名具有平等权力的军事首领,有的实行军事民主制。

部落联盟

部落联盟

由数个血缘相近,或地域相同,或政治经济利益一致的部落组成的社会团体。在新疆民族史上,如九姓铁勒、十姓回纥等,是属于血缘相近的部落联盟。又如拔悉蜜、葛逻禄、回纥曾于公元742年组成部落联盟,从共同的政治经济利益出发,向东突厥汗国的统治集团发起军事攻击,推翻了他们的统治,这是政治经济利益相同,血缘关系不同的部落结成的联盟。以血缘关系结成的部落联盟是比较稳固的,可以延续存在数十年或数百年;由政治经济利益一致而结成的部落联盟是很不稳固的,可能在很短的时间内分离或崩溃,例如上述葛逻禄、拔悉蜜、回纥的联盟,随着东突厥汗国的灭亡,各部落政治地位和经济利益的改变,一年之后即宣告解体。回纥通过军事手段,迅速征服从前的同盟者——拔悉蜜和葛逻禄,迫使他们成为属部。

☚ 部落   部族 ☛

部落联盟

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几个部落结成的联合组织。部落联盟的一切重大事务,如选举联盟的首领,处理联盟间的关系,宣布战争和媾和等,都由部落联盟的最高权力机构——联盟议事会讨论决定。联盟议事会由参加联盟的各部落或氏族的酋长组成,他们在议事会上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限,是各自部落氏族的代表,由各自的部落或氏族选举和撤换。部落联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出现。初为临时性的,因暂时紧急需要而结成,并随这一需要的消失而解散。当使用金属工具后,特别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联盟逐渐增多,并出现了永久性的部落。但部落联盟建立之日也就是它开始崩溃之时,因为它加强了各部落之间的经济、文化和军事联系,使它本身逐渐超越了血缘关系的界限,按经济和地域关系结合起来,这就为民族和国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在中国古书和传说中的尧、舜、禹就是部落联盟的首领。

部落联盟

原始社会后期由若干亲属部落或近邻部落组成的最高一级社会组织。有些地区,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已出现由亲属部落组成的联盟组织。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私有观念也在增长。原始社会后期,各部落之间为争夺土地、牲畜、财富和奴隶,不断发生战争冲突。许多部落为加强自身力量,便普遍同住地相近或语言文化相同的部落组成联盟;有的则将原有联盟组织扩大,以求生存发展。最初系临时性质,后来成为永久组织。其主要职能是保卫共同的领土、人民、财产不受侵掠,政治、军事上一致对外。各部落之间关系平等,独立处理自己内部事务。最高权力机关为联盟议事会,由各部落酋长组成;酋长或军事首领,或以部落为单位选出,或由某几个著名氏族长充当。各酋长和首领权利平等,无最高行政首脑。一切公共法令或决议须经联盟议事会一致通过,否则无效。人民在出席会议时可以自由发言,而由议事会做出决定。联盟实行军事民主制,军事首领日益集政治、军事权力于一身,是王权产生的前奏。联盟促进各部落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民族和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传说与史籍记载,炎、黄部落联盟,曾与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联盟作战;尧为酋长的部落联盟,由尧、鲧、共工、羲、和、舜等部落组成;舜为酋长的部落联盟,则是舜、禹、弃、契、皋陶、益等部落的结合。春秋战国期间,北方的匈奴和东胡;隋唐之际的靺鞨和勿吉,尚处于部落联盟阶段。历史上侗族的“款”,壮族的“峒”,哈萨克族的“玉兹”,蒙古族的“蒙兀室韦”,佤族的“班洪部落”等,都一度具有部落联盟性质。有学者认为部落联盟有3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在亲缘关系基础上的联盟;第二阶段为在亲缘基础上加入地缘关系的双缘联盟;第三阶段是以地缘关系为主结成的军事联盟。

部落联盟

原始社会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我国传说中黄帝到尧舜禹时期,即处于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增殖,氏族部落不断迁徙,互相交往的范围逐渐扩大,加以私有财产的出现,掠夺战争的兴起,各部落之间不断地分化组合。由于利害关系不同,结成了部落联盟。传说黄帝与炎帝就曾结成部落联盟。联盟由各部落的显贵推选出代表,组成贵族联合机构,黄帝、尧、舜时期有“四岳群牧”,处理部落联盟的大事,并选出军事首领,主持联盟的事务和指挥军事行动。起初这些联盟是松散的,随着军事首领权力的加强,到尧舜禹时就为王权和国家的形成准备了条件。

部落联盟

原始社会后期形成的部落联合组织。早期的部落联盟是以血统亲属关系为基础的几个部落结合起来的集团。联盟目的主要是为了自卫,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联盟各部落是平等的,联盟议事会由各部落的首领组成,没有相应的组织分工,或仅有很简单的分工,除处理联盟部落之间的问题外,主要是应付对外的战争。母权制崩溃以后,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之间既有兼并,也有融合。传说中的西北地区的炎帝部落、北方地区的黄帝部落与东方地区的东夷部落,是远古中国大地上的主要部落。炎帝部落与黄帝部落分别沿着河流向东方发展,终于与东夷部落相遇而发生战争。先是东夷集团的蚩尤战败了炎帝后裔的共工部,接着共工部向黄帝求援,于是黄帝与蚩尤在涿鹿发生战争,战争的结果是蚩尤被杀。这时还没有脱离原始共产制,都不能对战败部落进行奴役,所以在打败对方之后,要末结为平等的联盟,要末把他们驱逐出原有的住区,蚩尤对共工采取的是后一种办法,黄帝对东夷部落采取的是前一种办法,在杀死蚩尤之后,找出少皞来抚绥东夷,自然是结成联盟了。炎帝后裔的共工部落联合黄帝战败蚩尤之后,在结盟过程中,为争当部落联盟的首领,双方发生了战争,黄帝部落三战三胜之后,也没有把共工消灭掉,而是结成了联盟,共工部落改用黄帝部落的名称,而且在联盟中位在颛顼部落之下。炎黄两部落与蚩尤之间的循环战争和结成联盟,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促进了各氏族、部落之间及其内部的分工和交换,加速了社会阶级分化的过程;第二,促使不同氏族、部落之间融合,产生了华夏族;第三,从血缘部落发展为地域部落联盟,是氏族机构到国家的过渡形态。反映母权制崩溃以后,氏族、部落、部落联盟之间兼并、融合关系的,是龙的崇拜的出现。龙是各氏族、部落用本氏族、部落图腾中最具有特征的部分共同融铸成的。龙的鹰爪是来源于以鸟为图腾的部落,虎掌来源于以猛兽为图腾的部落,蛇颈则是来源于以蛇为图腾的部落。龙的崇拜的出现,标志着由部落向国家迈进,离国家产生已经不远了。黄帝部落联盟之后,出现了融合炎黄与东夷三大部落集团文化的颛顼、帝喾时期,颛顼与帝喾两个部落联盟,虽还是属于前期部落联盟的性质,但阶级分化已经很明显了,部落联盟大酋长的职权也较前大为提高。龙被看作是大酋长的化身和部落联盟的保护神。龙的神性,正好象征着大酋长的权力: 《山海经·海内经》说颛顼“乘龙而至四海”,就是对大酋长权力的形象描写。随着部落联盟内部阶级分化的加深,部落联盟议事会也相应发生质变,由前期的民主性质蜕变为后期的贵族议事会性质。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6:1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