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性脾栓塞partial splenic embolization,PSE
脾功能亢进是一种或多种病因导致的脾功能过度增强而不适当地隔离和破坏血液成分所引起的一组症状。由于外科脾切除术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易发生感染和出血,随着介入技术开展及临床的广泛应用,部分性脾动脉栓塞成为一种广泛接受的“功能性脾切除”的介入方法以治疗脾功能亢进。按栓子的注入方式不同可分为两种方法:
❶低压流控法:将导管头端置于脾动脉主干注入栓塞剂,栓子顺血流随机均匀阻塞相应口径的脾动脉分支。对于脾栓塞量的大小,由于缺乏精确的计算,术中即时正确判断栓塞的范围仍是临床上的一个难题。过去常根据脾动脉的血流速度来估计,因术者的目测经验以及血管痉挛等因素的影响,栓塞不足或过度栓塞难以避免。梅雀林等认为在欲栓塞脾脏体积一定的条件下,脾脏内1mm的动脉分支数与明胶海绵颗粒数呈正相关,与脾脏大小无关。实际应用中也常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脾上极隔面的梗死造成膈肌刺激,易导致胸膜和肺的并发症;栓塞颗粒随机漂入脾动脉分支,可由一个或多个颗粒栓塞同一个小动脉,脾栓塞不均匀可致脾功能亢进复发;较小的栓塞物质有误栓胰腺动脉的可能。
❷脾下极动脉栓塞法:将导管头端超选择至脾下极的动脉分支,根据造影掌握欲栓塞的脾脏体积,使用微球或液态栓塞剂等长效栓塞物质,将脾下极动脉分支彻底栓塞。此法能准确控制栓塞体积,避免脾脏上极膈面的梗死从而减少对膈肌的刺激,使胸膜和肺的并发症及严重疼痛发生率得到明显的降低。另外由于脾下极与大网膜解剖关系较密切,脾栓塞后的刺激可能引起大网膜对梗死部位的包绕,限制炎性反应。超选择插管至脾动脉分支,避免了栓塞物进入胰腺、胃和网膜动脉的可能性。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脾动脉解剖的复杂性,不能保证超选择脾下极动脉插管获得高的技术成功率,且栓塞后能否像低压流控法那样较均匀地栓塞外周组织,形成盔甲纤维组织包裹,抑制脾脏的再度增大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