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表里辨证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表里辨证

分析病位外内和病势浅深的辨证方法。于外感病尤为重要,一般而言,病在皮毛、肌腠、经络的为表证,病较轻浅;而病在脏腑、气血、骨髓的为里证,病较深重。表邪入里为病进,里邪出表为病退。

表里辨证biǎolǐbiànzhènɡ

分析病位外内和病势浅深的辨证方法, 于外感病尤为重要。一般而言, 病在皮毛、肌腠、经络的为表证, 病较轻浅; 病在脏腑、气血、骨髓的为里证, 病较深重。表邪入里为病进, 里邪出表为病退。

表里辨证

表里辨证

表与里,是人体内外部位的划分。皮毛、肌肤、浅表的经络等部位属表;骨髓、血脉、脏腑等部位属里。表里辨证,是根据某些临床表现来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深浅趋向的两个纲领。一般来说,凡病在皮毛、肌腠,病位浅在者,属表证;病在脏腑、血脉、骨髓,病位深在者,属里证。
外邪侵犯人体,每多由表入里,故辨别表里,是外感病辨证的首要一环。内伤杂病,病起于里,则多属里证,一般不再辨别表里。
表证
是病位浅在肌肤的一类证候。一般多见于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人体而引起的外感病初起阶段。因此,表证多具有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病情轻等特点。《景岳全书·传忠录》说:“表证者,邪气之自外而入者也,凡风寒暑湿燥火,气有不正,皆是也。”又说:“凡邪气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临床以恶寒(或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等为主,常兼有头身疼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表证主要由六淫之邪侵犯人体所引起,常见于外感热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传染病及其它感染性疾病的初起阶段。六淫外邪客于皮毛肌腠,阻遏人体卫气正常宣发,其“温分肉,肥腠理”功能受到障碍,肌表得不到卫气的正常温煦,故出现恶风寒症状。卫气具有抗御外邪的能力,卫气为外邪郁遏,势必与邪气相争而出现发热。邪在皮毛,正气与之相争于表,气血趋向于外,故脉见浮象。肺合皮毛,鼻为肺之窍,皮毛受邪,内应于肺,引发肺气宣发失常,因而出现鼻塞、咳嗽等症。邪气郁于经络,导致气血流行不能畅通,以致头身疼痛,但邪未深入,其内在脏腑尤其是脾胃功能未受显著影响,故舌象尚无明显变化,仅呈薄白苔。
上述是表证的基本情况,由于外邪性质有寒热之分,卫气抗御病邪的能力亦有强弱之不同,因此,表证还须进一步辨别其为表寒、表热、表实、表虚。
表寒证 其寒象较为明显,临床表现为恶寒,舌苔薄白而润,脉象浮紧。寒性收引,寒邪盛则经脉绌急而痛,故头痛、身痛较重。寒邪犯肺,常可见鼻流清涕,咯痰稀薄等症。此多由于感受风寒之邪所致。
表热证 其热象较为明显,除见一般表证外,可见到咽红肿痛,舌质较红,舌苔较干,脉象浮数等症。如兼见咳嗽,则咯吐粘白痰或黄痰。此多由于感受风热之邪所致。
应当指出,表寒证与表热证的辨别,是以临床表现的寒象或热象为主要依据的,唯风寒之邪可以郁而化热,故表寒证亦可能转化为表热证(或里热证)。
表实证 凡临床表证而见无汗者,称为表实,多见于表寒证。多由于感受风寒之邪较重,卫气被阻,皮毛腠理闭塞所致。故其脉象亦相应呈现浮紧之象。
表虚证 表证有汗而热不解者,称为表虚证。多由患者营卫调节功能较差(即营卫不和),抗御外邪能力减退,故虽有汗出,仍不能驱邪外出所致。其脉亦相应呈浮缓之象。
里证
是指病位深在于里(包括脏腑、气血、骨髓)的一类证候。里证与表证相对而言,概括来说,凡非表证的一切病证,皆属里证。故《景岳全书·传忠录》说:“里证者,病之在内在脏也。”在外感热病过程中,表邪不解,多传入里,正如《素问·缪刺论》所说:“夫邪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入舍于孙脉; 留而不去、入舍于络脉;留而不去,入舍于经脉,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盛,五脏乃伤,此邪之从皮毛而入,极于五脏之次也。”故在经脉者,都可称为表证;在肠胃五脏者,都属里证。
临床上里证包括范围较广,而外感病中所出现的里证,大多表现为热证或实证。亦有少数表现为寒证或虚证者,故对于外感疾病中所出现的里证,主要应分辨其是里热、里实及里寒、里虚。
里热、里实 表证入里化热而转化成里热证,其症可见发热不恶寒,舌红苔黄,脉数,小便短赤,提示表证已解而热象显著。甚则可见面色潮红,恶热,心烦,脉洪数,大汗出而口渴,均显示其热邪炽盛。若表邪入里,表现为胸腹胀满疼痛,大便秘结,脉象沉实,舌苔黄厚而腻,则为热结肠胃的里实证。里实热病变的进一步发展,则可见舌绛、神昏、痉厥、抽搐、发斑、发疹等,乃为邪热深入,侵及营血,内陷心包所致,其病情更为重笃。
里寒、里虚 表邪入里亦有转化成虚证或寒证者,如见无热畏寒,呕吐,腹痛,腹泻,口不渴,舌苔白,脉濡缓,是为脾阳不振。若见面色苍白,汗出肢冷,神倦嗜睡,脉微细等,则是心肾阳衰。
关于外感热病里证的分辨,尚须结合六经、卫气营血,以及病因等进行分析。而内伤杂病,由于各种疾病都有各种不同之里证,其临床表现亦不相同,则更须结合脏腑、气血津液等辨证予以分析,方能具体。
里证的成因,大致有如下三种情况:一是表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导致功能失调而发病。如外感表邪不解,病情发展,出现高热,口渴,喜冷饮,烦躁,谵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沉数等症,则说明病邪已内传入里,化热结实,形成了胃肠实热证。二是外邪直接侵犯脏腑而发病,如腹部受寒,或过食生冷,以致寒湿邪气内伤脾胃,出现腹痛,吐泻等症,即是形成了里寒证。三是情志内伤,或饮食劳伤等因素,直接影响脏腑,使脏腑功能失调或衰退,从而出现种种病证,如脾气虚弱,运化无力,可发生腹满,食欲减退,日渐消瘦之里虚证。
半表半里证
主要指在外感热病中所出现的既不同于表证,又不同于里证的一类证候。其临床表现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症。主要是由于外邪既不能完全入里,而正气又不能驱邪完全出表,正邪相争,介于表里之间所致。
表证里证的鉴别要点
主要在于询问病史,审察病证寒热,以及舌苔、脉象等变化。一般来说,凡新病,病程短者,多属表证;凡久病,病程长者,多属里证。恶寒发热者,为表证;发热不恶寒,或但寒不热者,均属里证;寒热往来,则属半表半里证。表证舌苔常无变化,或仅见舌苔薄白。若舌苔见其它异常表现,如或黄,或灰黑,或舌淡胖嫩等,便应考虑到里证的存在。脉浮者为病在表;脉沉者为病在里;若脉见弦象,且又是新感疾病,则应考虑为半表半里之证。
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
表证入里 凡病表证,病邪在表,自有恶寒发热之症可见。若恶寒自罢,出现不恶寒而反恶热,并兼见烦渴多饮,舌红苔黄,尿赤等症,则表示病势向里传变,由表入里,转化为里热之证。
里证出表 里证,为病邪深在于里。若为内热烦躁,咳逆胸闷,继则发热汗出,烦躁减轻,或见疹㾦透露,则为病邪由里达表之征象。如麻疹患儿,由于体质素弱,或出疹期感受风寒,或过早投用寒凉之品,郁遏卫气,以致疹出即没,转见高热,咳嗽而喘,烦躁等症(多见于麻疹合并肺炎),则反映疹毒内陷,病变由表入里。若此时加强护理,提高患儿抵抗力,并用清热透疹,托邪外出之法,使其疹毒外透,麻疹再现,热退喘平,则表示病邪之由里出表,
可以看出,病证转化的发生,主要取决于邪正双方斗争的胜负。表证入里,反映了机体抗病能力的降低,或因邪气过盛,或护理不当,或误治、失治等因素所致。里证出表,则多为治疗、护理得当,机体抗邪能力得以恢复或增强而形成。一般地说,表证入里,表示病势加重;里证出表,则反映邪有去路,病势减轻。因此,掌握证侯表里出入的变化,对于预测疾病的发展和转归,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表里同病 是指表证和里证在同一时期出现,即既有表证,又有里证,常见有两种情况: 一为发病即是表里同病,表里两证同见,如寒邪侵袭肌表,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表证。同时又见寒邪直中入里,出现腹痛、腹泻等里证。二是多因表证未罢又及于里,或本病未愈,又兼标病,如本有内伤杂病,复又外感时邪,或先有外感,又伤饮食积滞,皆可称之为表里同病。
由于表证与里证往往与寒热虚实相关,故表里同病,可见多种证候,常见者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虚里实、表实里虚,以及表里俱寒、俱热、俱虚、俱实等不同证候。其鉴别如下:

表里证寒热虚实鉴别简表


证 候主要症状舌 苔脉象
表 寒恶寒,发热,头身痛较重,
无汗
苔薄白而
浮紧
表 热发热重,恶寒轻,或不恶
寒,咽红肿痛,口渴,微汗
舌尖边红
苔薄而干
浮数
表 虚有汗,或自汗不止,恶风发
舌 淡浮缓无力
表 实以无汗为特点,一般指表
寒证
苔薄白浮而有力
里 寒畏寒肢冷,面色苍白,不渴
或渴喜热饮,腹痛喜温,便
溏溲清
舌苔薄白沉迟
里 热壮热面赤,恶热,烦躁,渴
喜冷饮,痰黄稠,小便短
赤,大便干结
舌质红
苔黄
脉数
里 虚气弱懒言,倦怠食减,头昏
心慌,便溏
舌淡胖嫩沉弱
里 实腹满腹胀拒按,大便秘结,
甚则谵语发狂
苔黄腻沉实
表里俱寒恶寒,头身痛,腹痛泄泻,
腹冷
苔白滑而
沉紧
表里俱热发热不退,头痛面赤,咽干
口渴,心烦
舌红苔薄
洪数
表里俱虚自汗恶风,头晕眼花,心慌
少气,泄利
舌淡苔滑脉弱或结
表寒里热恶寒发热,无汗,烦躁,口
舌红苔薄
浮紧而数
表热里寒发热,无汗,头痛,咳嗽
便溏尿清
苔微黄沉弦
表虚里实自汗恶风,腹满痛,胸痞呕
恶便秘
苔白厚腻
浮滑
表实里虚恶寒无汗,头身痛,气怯,
自汗不渴
舌淡胖苔
浮弱
☚ 八纲辨证   寒热辨证 ☛
0000956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3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