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郡国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郡国学古代设于郡国的地方官办学校。西汉始置。景帝末,文翁为蜀郡守,修学宫于成都市中,招属县子弟入学,免除更徭,学毕得补小吏。武帝时,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元帝时,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职掌地方教育。元始三年(3),王莽秉政,命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学、校置经师一人;乡曰“庠”,聚曰“序”,庠、序置孝经师一人。东汉时基本沿用此制。北朝亦设有郡国学。又,隋炀帝曾改州学为郡学。 郡国学古代的地方官学。汉武帝时下令郡国均立学校。公元3年王莽设立地方学官,郡国一级称“学”,置经师1人。466年北魏孝文帝时根据郡的大小相应配置固定的教师和学生名额,对师生选拔和条件具体规定,从而正式建立起郡国学校制度。 郡国学亦称学堂。汉代官办的地方学校。西汉景帝(前156—前141)时蜀郡(今四川)太守文翁所首创。蜀地文化落后,文翁为淳化民风,乃选派郡县小吏至京师受业于博士,研钻儒家经典。又在成都市中,修筑学舍,设立学校,招收官吏子弟入学。数年后,赴京师的郡县小吏学成归蜀,文翁委以官职,并充任郡学师资,同时扩大学生名额,招收郡属各县子弟入学,由此引起了蜀郡官吏和百姓的倾慕,以争入郡学为荣。汉景帝褒奖文翁兴学,“令天下郡国皆立文学”,至汉武帝,又下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自此以后,有些郡开始设置学官,如昭帝(前86—前74)时,有的郡设“文学校官”,宣帝(前73—前49)时,有的郡设“郡文学官”。但当时所设,主要是一郡儒生的集会场所,而学制尚未建立,亦未普及于各县邑。直到汉平帝元始三年(3),才建立了地方学校制度,并规定: 郡国曰学,县、道、邑、侯国曰校,乡曰庠,聚曰序,校、学置经师一人,序、庠置孝经经师一人。郡国学教师又称文学祭酒、文学师、文学椽、文学主事椽。郡国学生则称文学弟子。所学内容为儒家五经。东汉时,地方官吏多系儒者,对于兴学修舍比较重视,因而郡国学得以普遍建立,官学和私学交织发展,形成了“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景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