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郡Jùn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广东之澄海,山西之太原、运城及吕梁地区均有分布。《续通志·氏族略》亦收载,未详其源。
明代有郡敬,大宁举人,成化中任馀干知县。

郡jùn

古代行政區劃名。歷代沿革不同。周制郡統於縣,秦制縣統於郡,漢因之。《文選》班固《西都賦》:“與乎州郡之豪傑,五都之貨殖,三選七遷,充奉陵邑。”

 在汉代为最高的行政区域,那时候的区域,无近代所谓的地方政治;各级的地方区域,实际上就是中央的行政区域,所以汉代的郡,就是汉代中央行政的监督区域。汉代的县共1324个,以一中央临数千之县,其势不可能,故置郡分领之。郡守就是代表中央以监临各县的官员。汉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更名郡守为太守,根据《文献通考·职官考》载:“凡在郡国皆掌治民、进贤、劝功、决讼、检奸,常以春行所主县,秋冬遣无害吏按讯诸囚,平其罪法,论课殿最,并举孝廉……”郡守派员案讯诸囚,其职并兼司法,可见汉郡并不仅为军政的组织。另外,凡郡县出盐多的,设置盐官,主盐税;出铁多的,设置铁官,主鼓铸;有工多的,设置工官,主工税物;有水池及鱼利多的,设置水官,主平水,收渔税。随事设官,官无虚位。

郡 - 古代制度 - 可可诗词网

 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在新得的边地设郡,派武将担任郡守,保卫边境最早的郡是秦晋诸侯国,他们在夺取戎翟之地后,因为远离都城,于是在此设郡,并派人去驻守,充当戎翟的领导。晋时赵简子曾说,上大夫受郡县,下大夫受郡,郡远县近,县富郡荒凉。边境地广人稀,故郡初设之时,地位在县以下。随着经济的发展,边境地区人口增多,逐渐形成了郡统治县的郡县制。秦初划分天下为36郡:郡的名称为:陇西、北地、上郡、汉中、蜀郡、巴郡、邯郸、钜鹿、太原、上党、雁门、代郡、云中、河东、东郡、砀郡、三川、颍川、南郡、黔中、南阳、长沙、楚郡、九江、泗水、薛郡、东海、会稽、齐郡、琅邪、渔阳、上谷、右北平、辽西、辽东、广阳等郡,除上述36郡外,另有一内史郡为京师所在的区域。以后秦始皇又于三十三年(前214年),在南方增置南海、桂林、象郡、闽中4郡,在北方增置九原1郡。所以,秦的行政区划除内史外,共有41郡。当时郡的行政单位,隶属中央,各郡设郡守一人为地方行政的最高长官,主民政,设郡丞一人以佐守,设郡尉一人,掌佐守典武职甲卒,主军政,而调兵统率之权,仍在于守,此外另有皇帝派出去监察郡守的御史,叫做监御使。郡守和县令统一由中央任免。

郡 - 古代制度 - 可可诗词网

 三国有州有13,统郡国93个。那时州设刺史,郡置太守。《晋书·卷二十四·职官志》记载:“郡皆置太守,河南郡京师所在,则曰尹,诸王国,以内史掌太守之任”。晋郡守皆加“将军”无者为耻,在司马氏以来军民两政已合并为一。到南朝的宋代,23州,郡395。梁氏州郡,多沿旧制,天监中,州23,郡350,其后大同中,州107,郡县亦称于此。陈氏以长江为境,有42州,郡109。北朝中之后魏,按照旧史所载,管州111,郡519。北齐则有州97,郡160,北周则有州210,郡508。

读音j·ün(ˋ),为ün韵目,属en-in-un-ün韵部。渠运切,去,问韵。
❶古代的行政区域。《史记》:“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

上一条: 𢹲 下一条:
{}4493抽打。闽语。福建莆田〖〗。

郡jùn

❶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
 △ ~邑(府县)|~县|~守。
❷姓。

郡jùn


古代的行政区划。秦以前郡比县小,从秦朝起郡比县大:~县︱~守。

郡jùn

❶ 古代的行政区划,比县小,秦以后,比县大:郡县│秦把天下分为三十六郡。
❷ 姓。

郡jùn


郡jùn

郡jùn

一作“邦”。宋代市语谓州。《绮谈市语·天地门》:“州: 郡; 邦。”

郡jùn

〖动词〗
划……成郡,使……成为郡(1)。《乐毅报燕王书》:下七十余城,尽郡县之以属燕。——攻下了七十多座城邑,全部把它划成郡,归属燕国。


郡jùn

〖名词〗
一、古代行政区划名。周制县大郡小,秦统一后,郡大县小,汉郡统于州,隋唐后州郡互称,宋元设州府,至明清郡废,郡或为府之别名,或为郡府所在地(14)。《屈原列传》: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军队受挫折,土地被削减,失掉了六个郡。《贾谊过秦论上》:东割膏腴之地,收要害之郡。——向东割取肥沃的土地,收取了险要的郡。《吴山图记》:而郡西诸山,皆在吴县。——而苏州府城西部的许多山,都在吴县境内。
二、指郡长官(4)。《武帝求茂材异等诏》:其令州郡察吏民有茂材异等可为将相及使绝国者。——命令州郡长官,要留心考察吏民中的秀才和出类拔萃的可以担任将相和出使远方国家的人。《马援诫兄子严敦书》:州郡以为言,吾常为寒心。——州郡长官也把这情况告诉我,我常常替他担心。《陈情表》:郡县逼迫,催臣上道。——郡县的官员一再逼迫,催促我迅速上路。

郡jùn

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单位。贾谊《过秦论》:“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范仲淹《岳阳楼记》:“滕子京谪守巴陵~。”

*jun

BFA4
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划。周代时郡比县小,秦代以后郡比县大:秦分天下为三十六~/~县/会稽~。

城市

城市

城(城厢;城池;城阃;城郛;城邑) 市(市城;本~;阛市;闉市) 鄽郭 池隍 都邑
城郭,城市:郛郭
整个城市:全城
城和邑:城邑
商业城市:马头
大城市:都(都市;都会;都府) 朝邑马头
主要城市:
省行政机关所在地:省城 省垣 省治会垣 会城
四通八达的都市:通会 通都
交通发达、经济繁荣的大城市:通都大邑 通都大埠 通都巨邑 通衢大邑 通邑大都
在某方面占重要地位的城市或地区:中心
州城:郡(州郡) 府城 府治 州治
国都附近的州郡:四辅
地势险要,辖境辽阔,人阜物丰的大郡:雄郡
地大物博人多、占重要地位之州:雄州
地位重要、任务繁杂的州郡:雄繁
边关的郡城:关郡
县城:县郡 县邑 邑城
古代指京都所治的县:赤邑
盛产某物的城市:都(煤~;锡~)
依山而筑的城市:山城 山郭
边远的城市:边鄙 戍城
靠近国界的城市:边邑 边城 鄙邑
小的城市:斗城 保城
偏僻的城邑:穷雉
国都之外的小城邑:离乡
很小的城市:弹丸之城 弹丸小邑
险要雄伟的城邑:雄都
荒凉的城市:空城 枯城
荒凉的古城:荒城
荒远的城邑:野都

另见:城 城池 城墙 城区 街道 交通 环境

☚ 城市   首都 ☛

〖郡〗 粵 gwan6〔跪問切〕普 jùn

古代的行政區域。許慎《說文解字》:「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為百縣,縣有四〜 ……至秦初置三十六〜,以監其縣。」蘇洵《六國論》:「洎牧以讒誅,邯鄲為〜。」

❶中国古代春秋至隋唐的地方行政区域单位。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比县大。战国时在边郡内分设县,逐渐形成郡辖县的行政区划形式。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后又增至40余郡,下设县。郡县两级行政区划为历代沿用。隋唐以后,郡被其他名称取代,而县至今仍作为中国的行政区划单位。
❷一些国家的行政区域单位。如英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的行政区划分:郡(都市郡和非都市郡)、区(都市区和非都市区)、社区或教区。

132 郡

地方行政区划单位。春秋至隋唐时设置。春秋时面积较县大。战国时边郡下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后增至48个,下设县。秦、汉一直沿用郡。隋唐时州郡迭改,宋废郡、置州、府,虽存郡号,仅为空名。郡县制时,郡的长官由中央政府任免,为中央集权组织的一个部分。

☚ 州   县 ☛

一级行政区划名。秦始皇始置。初为国家的第一级行政区。至东汉末设州,郡为州属。至唐代郡废。改为道、州、县三级。《资治通鉴·秦纪·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36郡,郡置守、尉、监。”《旧唐书·地理志一》:“昔秦并天下,裂地为49郡,郡置守尉,以御史监之。其地西临洮,而北沙漠,东萦南带,皆际海滨。汉兴,以秦郡稍大,析置郡国。武帝斥越攘胡,土宇弥广。哀、平之季,凡郡国103,县1314,道32,侯国241,而诸郡置13部刺史分统之。……自隋季丧乱,郡盗初附,权置州郡,倍于开皇、大业之间。贞观元年(公元627年)悉令并省。始于山河形便分为10道。(郡,作为一级正式的行政区名从此废)。”

☚ 钧州   浚州 ☛

古时地方行政区划。始于春秋战国时期,直接隶属于诸侯国君。郡以下设县。秦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郡之长称守。汉代郡、国并存,郡之长改称太守。汉武帝时又于郡、国之上置州部,作为监察区。东汉末、再改州部为行政区,形成州、郡、县三级制。隋代废郡,改为州、县两级制。唐代相沿,或以州称郡。

☚ 国   府 ☛

春秋后期,大国在新兼并得来的土地上设县,后改设郡,以县统郡。战国时期边境地区增设郡,郡下设县,成为郡统县的二级制。秦统一全国后,郡县制推行到全国各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成为州、郡、县三级制。至隋代,罢郡为州,实行以州统县的二级制,后又改为郡。唐代初年又罢郡改为州,天宝元年(742年)又改州为郡,乾元元年(758年)再改郡为州,州郡可以互换。其后作为行政区划的郡不复存在。

郡jùn

古代行政区划, 比县小,秦汉以后,郡比县大。

春秋至隋唐的地方行政区划名。春秋末年,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时,在边郡分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二级制。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统一六国后,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后增加到48郡。山东地区设有9个郡(济北郡、临淄郡、胶东郡,琅邪郡、薛郡、东郡、砀郡、泗水郡、东海郡)45个县。

☚ 济南天主教堂孤儿残老院   郡国制度 ☛

郡jùn

{史} (古代的行政区划) prefecture

郡jun

【历史】prefecture

郡jùn

古代行政区划名。1、郡比县级别低。春秋后期,各诸侯国在边境设郡,面积虽比县大,但人口比县少,地位比县低。《左传·哀公二年》:"(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杜注:"《周书·作雒篇》:"千里百县,县有四郡。" 2、郡比县高一级。战国时郡大于县,秦灭六国后,"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秦郡守掌治其郡,有丞;尉掌佐守典武职甲卒;监御史掌监郡。"(见《史记·秦始皇本纪》及其注。)遂形成郡县两级制。西汉成帝改郡守为太守,郡尉改称都尉。东汉后期为州、郡、县三级制。郡属州管,为州下的行政区。十六国和南北朝州郡滥置;隋大业年间改州为郡;唐武德元年改郡为州。宋改郡为府,其后无闻。

战国时楚地方行政区划名。其上属中央,下辖县。有确切记载的楚郡,在怀王之世。《说苑·指武》提到“吴起为苑(宛)守”,由此推知宛郡至迟在悼王时即已设立。春秋中期,楚申、息二县之师多次联合作战,春秋晚期楚一些县公往往统辖数县,似即郡的雏形。在战国后期,楚约有汉中、巫、黔中、上梁(疑为“蔡”)、新城、宛、淮北、江东、江旁等郡。在春秋前期,楚国的县直辖于中央。后疆域拓展,县数日增,中央对各县的直接管理逐渐出现困难,郡作为中央与县之间的中介组织因而应运而生。郡的设置一般依军事形势而定。

政区名。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其时郡县并设,唯因边地人口稀少,郡的长官其级别反较县为低。战国时在边郡分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制度。郡县长官不世袭,均由中央任免,发给俸禄,是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度转化的标志之一。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在全国普遍推行郡县制度,秦以后沿用二千多年,基本上没有改变。

郡jùn


❹ 跨州连|夸州兼

金文;篆jùn

[阝(意符)+君(聲符)→郡(《説文》:“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爲百縣,縣有四郡。故《春秋傳》曰:‘上大夫受郡’是也。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監其縣。從邑,君聲。”郡,古代行政區域,中國秦代以前比縣小,從秦代起比縣大〈郡縣〉。秦分天下爲三十六郡。)]
[春秋] 左丘明《左傳·哀公二年》:“克敵者,上大夫受縣,下大夫受郡。”

郡jùn

9画 邑部 古代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 ~县制。

郡()


□年上郡守戈,殷周金文集成11363A1,戰國
上郡守□□造。

廿五年上郡守戈,殷周金文集成11406,戰國晚期
上郡守□造。

三十八年上郡戈,近出殷周金文集録1185,戰國晚期
上郡守慶造戈。

古陶文彙編3.611,戰國
豆里人郡。

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95,戰國至秦
今郡守爲廷不爲。

張家山漢簡·奏讞書144,西漢
民心畏惡,恐弗能盡偕捕,而令爲敗,幸南郡來復治。

漢印文字徵
東郡守丞。

倉頡廟碑側,東漢
朔方太守上郡仇君。

元光基墓誌蓋,東魏
魏故侍中司空公吴郡王墓誌。

馮忱妻叱李綱子墓誌,隋
夫人諱綱子,代郡人也。

張盛墓誌,隋
考濟,郡中正,尋遷給事中、穎川郡太守。

李神符碑,唐
義寧元年封安吉郡公。
《説文》: “郡,周制: 天子地方千里,分爲百縣,縣有四郡。故《春秋傳》 曰‘上大夫受郡’ 是也。至秦初置三十六郡,以監其縣。从邑君聲。”
戰國楚簡讀“君”爲“郡”。《九店楚簡·叢辰》: “邦君(郡)得年,少(小)夫四成。”按,“邦君”在秦簡《日書》 甲種楚除陽日占辭中作“邦郡”。

☚ 邦   都 ☛

郡★规◎常


jùn形声,从邑,君声,古代的行政区划,秦代以前比县小,秦代以后比县大。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2:2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