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郑玄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郑玄127—200东汉著名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少为乡啬夫,不愿为吏,父不能禁,遂至太学受业,习今文《易》、《公羊春秋》、《九章算术》等。从张恭祖习《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又西去关中从马融学古文经。玄在外游学十余年归来,聚徒讲学,弟子数百千人。后因党锢事被禁,专心著述,遍注群经,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集汉代经学之大成,世称“郑学”。为别于东汉初年之郑兴、郑众父子,一称“后郑”。解除党禁后,大将军何进,后将军袁隗等召用,皆不就。北海相孔融命高密县为玄特立“郑公乡”,并广开门衢,称“通德门”。后被袁绍举为茂才,表为左中郎将,不就。建安五年(200年)袁绍与曹操相拒于官渡时,逼玄随军,病死于途中。一生著述凡百余万言,对古文献整理作出了贡献。但治学喜综合,以不同为同,以《周官》为真周制,凡不合者皆归入殷制;以《礼》注《诗》,造成许多附会。所注《毛诗》、《三礼》收入今通行本《十三经注疏》,另注《周易》、《尚书》、《论语》和律书等。所撰《毛诗谱》显示了《诗经》各部分与政治、风土关系。另撰《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艺论》、《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等,均佚。清袁钧有《郑氏佚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有辑本。 郑玄 郑玄127—206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少为乡吏,后入太学,师事马融,博通群经。平生遍注儒家经典,集两汉经学之大成,世称“郑学”。所作《毛诗笺》、《诗谱》为研究《诗经》重要参改资料, 《诗谱序》在文学批评史上亦有一定影响。 ☚ 赵壹 蔡邕 ☛ 郑玄 郑玄南朝梁轶事小说。殷芸撰。原载《小说》。《太平广记》卷一六四引载。鲁迅《古小说钩沉》、周楞伽校注《殷芸小说》皆辑录。李格非等《文言小说》选录。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省)人,东汉著名经学家,遍注群经,世称“郑学”。本篇写他的声望与影响等事。叙述:郑玄在徐州时,孔融担任北海相,为使郑玄能返回家乡,多次派人恳求,对郑玄说:“郑公在南夏久游,如今艰难稍平,倘或有回来的想法吗?”等到郑玄回郡后,孔融语其僚属:“昔周人尊敬太师姜尚,称为‘尚父’,今你们都应称郑玄为‘郑君’,不得称呼名字。”袁绍一见郑玄,便叹说:“我本以为郑君是东州名儒,如今得见,原来还是天下长者。以一介平民百姓而在世上称雄,这难道是白白地得到的吗?”等到郑玄要离开,袁绍在城东为他饯行,想让郑玄喝醉。参加的人有三百,全使他们离席给郑玄敬酒,从早到晚,郑玄共喝三百多杯,但仍温文尔雅,终日不怠。作品通过孔融和袁绍对郑玄的礼敬和赞叹的故事,表现出郑玄的大儒风度和高尚品德。小说写郑玄,以侧面记叙为主,以正面描述为辅。孔文举把郑玄比作姜尚,袁绍叹谓郑玄为“雄世”之“名儒”,这都是侧写。孔文举和袁绍都是汉末的风云人物,他们如此敬赞郑玄,有力地衬托出了郑玄的非凡学识与高重的德望。郑玄被饯行,是正面记述。从他受酒的海量及“温克之容”来看,他果然具有豪爽文雅的大儒风范。《渊鉴类函》居处部门三“旌儒”条载有孔北海礼敬郑玄事,但情事与此篇异。袁绍赞叹郑玄事,出于《玄别传》,《世说注》引、《类说》、《海录碎事》皆节引之。 ☚ 陈元方 瓮中幻想 ☛ 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县)人。东汉经学家。少不乐为小吏,入太学,后师事经学家马融。学成辞归,客耕东莱,聚徒讲学,弟子千百人。建宁初,党锢祸起,被禁十余年,杜门修业。灵帝末年,党禁解除,大将军何进、袁绍等召用,皆不就。建安五年,袁绍征玄为大司农,逼其随军,旋病卒。著有《六艺论》、《毛诗谱》等,又撰有《毛诗》、《三礼》、《周易》、《尚书》、《论语》笺注等。 郑玄 儒教经典阐释学的权威之一。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 (今属山东) 人。年轻时曾担任本乡掌管赋税和官司的小吏,但他对这种琐屑低贱的职役毫无兴趣,经常偷闲去请教官学里的先生。父亲非常生气,多次怒责他,但他依然如故。后来索性跑到洛阳太学,从博士官研究经学。经卢植介绍,拜在经学大师马融门下。当时,马融弟子有四百多人,能登堂入室聆听其面授者只有五十多人。郑玄在马融门下三年之久,都没有取得登堂入室的资格,只有听入室弟子转述马融的讲义。有一次,马融召集众弟子讨论谶纬,遇到一个数术方面的问题,大家都一筹莫展。马融听说郑玄精通 《九章算术》,就请郑玄来见。郑玄借此机会,把所有的疑义都和盘托出,一一请教。马融大惊,才发现这位默默无闻的弟子原来是一位博通今古文的旷世奇才。但令马融遗憾的是,郑玄请教完毕,就向他辞行,要返归故里。马融对众弟子感慨说: “郑生今去,吾道东矣!”郑玄外出游学十多年,学成归乡,便聚徒讲学,门下弟子多达数百上千人。党锢之祸起,他受到牵连,被禁锢乡里,失去了讲学的权利。他杜门不出,潜心著述。党禁解除后,大将军何进执掌朝政,久闻郑玄大名,特召他入朝,郑玄在地方官的胁迫下,入朝拜见了这位权臣。何进想委以高官,郑玄婉言谢绝,第二天就逃离洛阳,回到故里。当时孔子后裔孔融正任北海相,对郑玄非常倾倒,多次登门拜访,并命高密县特为郑玄立一乡,命名为“郑公乡”,以示褒扬。郑玄声名远扬,据说黄巾之乱时,他带着弟子远游归来,路遇黄巾军数万人,闻知是郑玄,都拜倒在地,并相约不进入高密县境。大将军袁绍割据冀州,设宴大会宾客,特请郑玄光临。在座多是豪俊,见郑玄一介儒生,故意提出许多怪问题,想难倒他。郑玄引经据典,如数家珍,众皆叹服。在座有一位名叫应劭的学者,官至太守,自我介绍说: “故太山太守应劭,愿执弟子礼,如何?” 郑玄笑着回答: “孔子之门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颜渊、闵子骞、子游、子夏为高足,都不自称官阀。”应劭顿觉尴尬,面有惭色。袁绍要推荐郑玄为朝官,他坚辞不就,以老病为由,请求还家。传说,他在七十四岁那一年的春天,梦见孔子对他说:“起,起,今年岁在辰,来年岁在巳。” 这是一句谶语,据谶纬家的说法: “辰为龙,巳为蛇,岁至龙蛇贤人嗟。”郑玄预感自己命数将终,不久果真病倒。当时袁绍正与曹操相拒于官渡,遣使逼他随军,郑玄病故于途中,前来吊丧的弟子多达千余人。郑玄是经学史上一位划时代的宗师,他以古文经学为基础,兼采今文经学,遍注群经,给延续了两百多年的今古文之争算了总账,开创了儒教经典阐释学的新局面。这一杂糅今古文的经学,被人称为 “郑学”,魏晋以后的经学,主要是郑学。唐太宗命孔颖达编纂 《五经正义》,其中 《诗》、《礼》 二经,就是采用郑玄注。郑玄以精通“三礼” ( 《仪礼》、《周礼》、《礼记》) 名世,他从训释名物制度入手来解读经典文本的学风,对后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清代乾嘉学派为打倒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而倡导 “复兴汉学”,其所谓 “汉学” 就是以郑学为宗的实证之学。他对古代学术的影响,已经超出了经学的范围。 郑玄127~200年字康成, 北海高密人 (今山东省高密)。东汉最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出身贫寒,年轻时曾做过乡官,但他不喜为吏,专心向学。先到太学学习今文经, 又随东郡张恭祖学古文经, 最后由卢植介绍, 从学于古文经学大师马融。 在外游学十多年后, 回家讲学, 授徒逾万。 郑氏吸取了今古文两派的长处, 以古文为宗,兼采今文、纬书说和神怪说,遍注诸经, 成为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 郑玄注经力求简约, 前人旧说, 文义明确的, 就用旧说; 前人说法正确,但还不够明确,就加以补充;旧注不妥当的,就提出自己的看法进行辩证。 除了以上对训诂的继承和发展外,他的成就还有:(a)创定训诂条例,以声音通训诂。 (b) 以汉代通行说法解释古语, 也常用汉代典章制度解释前代典章制度。(c)用训诂、校勘、考证的方法整理古籍, 注释经书, 奠定了儒家经典的权威地位, 对后世学术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郑氏集文字、 训诂、 校勘、 考证于一身, 自成家法, 后世称之为 “郑学”。郑注书今仅存 《毛诗笺》、《仪礼注》、《周礼注》、《礼记注》。 郑玄【同义】总目录 郑玄后郑 郑玄 郑玄(127-200年)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年轻时为乡啬夫,掌管听讼、收赋税。因不愿为吏,入太学攻读今文《易》《公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韩诗》。入关从马融专攻古文经,游学十多年,归乡里讲学,潜心著述。建安初征拜为大司农,故称“郑大司农”,为别于郑众,又称“后郑”。 ☚ 许慎 孙炎 ☛ 郑玄公元127——200年字康成。东汉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西南)人。训诂大师。少时不喜为官。曾入太学习《京氏易》、《公羊春秋》和《三统历》、《九章算术》;后又从张恭祖学《周官》、《礼记》、《左传》、《韩诗》、《古文尚书》;最后师事马融,专攻古文经。学成后游学十余年,然后归家执教、聚徒讲学。因党锢事被禁、遂杜门不出,刻意研经而遍注之。所著凡百余万言,是遍注群经的第一人。此外,其立论以古文经说为主,而兼采今文经说,又是揉合古、今文经学的第一人,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世称“郑学”。后来经学家为区别于郑众又称之为后郑或郑君。所著今仅存《毛诗笺》、《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余多不传,清人有所辑录。清郑珍撰《郑学錄》,详述郑玄生平及其学术思想、著述情况,可资参证。 郑玄127——200字康成,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世称后郑,以别于郑兴、郑众父子。东汉经学大师。曾受业于马融。因党锢事起,被禁,遂在家授徒著书。学生千数百人。东汉献帝建元中征拜大司农,不久即卒。学问渊博,是东汉经学之集大成者。著述极多,在学术思想史上有重要贡献。善于采用历史比较法,用汉代的典章与经籍中的典章制度比较参证,对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多所阐发。又为汉律作章句法解,成为当时官方承认的权威解释,并对以后的律学有很大影响。魏明帝时曾下诏,律文解释,但用郑玄章句,“不得杂用余家”。郑玄所有律令注释,见于经文注释之中,多为《史记》、《汉书》著者所征引。 郑玄 083 郑玄127—200东汉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 (今山东)人。世称“后郑”。少为乡啬夫,学今文《易》和 《公羊》学,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左传》等。后从马融学古文经。党锢事被禁后,遍注群经,喜综合,以不同为同,破除家法传统。伦理思想倾向于儒家。平生著作达百余万字,所注群经以 《毛诗笺》、《三礼注》入《十三经注疏》。另注 《周易》、《论语》、《尚书》和纬书;又作《发墨守》、《箴膏肓》、《起废疾》,以反驳何休。并撰《六艺论》、《驳五经异义》等,均佚。 ☚ 张仲景 陆九渊 ☛ 郑玄 141 郑玄127—200东汉经学家、训诂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少好学,不乐为吏。初入太学受业,学今文经;后从扶风马融学古文经,遂博通群经,融会贯通,并为之作注。平生著述百余万言。先注《周礼》,次《礼记》、《仪礼》、《古文尚书》、《论语》、《毛诗》,最后注《易》。所撰经注,立足于语言文字的运用。首先提出从声音求训诂的方法,以本字破假借字,采取“就其原文字之声类考训诂”的原则,突破经籍中的文字难关。在中国语文学的发展上起到上承 《尔雅》、《毛传》,下启《释名》、《声类》的作用,影响深远。后世与许慎并称。 ☚ 许慎 刘熙 ☛ 郑玄东汉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世称“后郑”,以别于郑兴、郑众父子。后汉献帝建安中征拜大司农。为后汉经学之集大成者。他还采用历史比较法,将汉代的典章制度同经籍中的典章制度比较参证,对中国古代政治法律制度多所阐发。又为汉律作注释。曹魏时,天子明诏:“律文解释,但用郑氏章句,不得杂用余家。”平生著述达百余万字。除注《周易》、《论语》、《尚书》外,尤以《毛诗笺》、《三礼注》的影响最大。对《诗经》除笺注外,另撰《诗普》三卷。又作《文艺论》、《驳五经异义》等,已佚。参见“哲学”中的“郑玄”。 郑玄127-200zhèng xuán《本草纲目》序例第2卷引据古今经史百家书目(16)。人名。东汉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人。先攻今文《易》与《公羊》学,后从马融学古文经,遂博通群经,成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著有《尚书郑注》、《郑氏周易注》。 郑玄127~200东汉训诂学家,经学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山东高密)人。少为乡啬夫,掌听讼,收赋税。后人太学受业,通习经传。又西入关,师事名儒马融,攻古文经。游学至40余岁始归乡里。因党锢之祸被禁而杜门不出。聚徒讲学,弟子多至千百人。潜心著述,为当时名儒。党锢禁解,屡得朝中征辟为高官,皆辞不就。郑玄长于古文经,而不专主一家,能兼采今文经说,故为汉代经学之集大成者。所注《周易》 、《尚书》 、《毛诗》 、《仪礼》、《礼记》、《论语》等,为学者宗仰,至今传习不废。其注经传,务求允当。尤精于名物训诂。心知经书中文字有假借,往往取本字解释,疑难之处涣然冰释。其学术后代尊之为“郑学”。 郑玄 郑玄127—200亦作“郑元”,或称“郑司农”。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学派的创始人。字康成。北海高密(今高密)人。为别于郑兴、郑众父子,世称“后郑”。八世祖崇,哀帝时尚书僕射。玄少为乡啬夫(管农税之小官),不乐为吏,常诣学官。遂造太学受业,师事京兆第五元先,始通《京氏易》《公羊春秋》《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张恭祖受《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以山东无足问者,乃西入关事扶风马融。马融亦一代经师,门徒数百人。玄在门下三年不得见,幸于一次考论的机会,始从融“质诸疑义,问毕辞归”。融方喟然:“郑生今去,吾道东矣。”(《后汉书·郑玄传》)玄学成归里,客耕东莱,学徒相随者数百千人。后禁于党锢,遂隐修经业,杜门不出。时任城何休好《公羊》学,著《公羊墨守》《左氏膏盲》《穀梁废疾》;玄乃针锋相对,“发《墨守》,针《膏肓》,起《废疾》。”何休见而叹曰:“康成入吾室,操吾矛,以伐我乎!”(同上书)古文经学由是益明,康成之名声益振。大将军何进为设几杖,国相孔融为设“郑公乡”,立“通德门”,黄巾义兵见玄亦拜,而不相扰。玄今古文经道通为一,其学虽以古学为宗,亦兼采今学以附益其义,世称“括囊大典,网罗众家,删裁繁芜,刊改漏失”。玄遍注群经,著书满家,从学盈万,当时莫不仰望,称伊、洛以东,淮、汉以北,康成一人而已。玄注有《周易》《尚书》《毛诗》《仪礼》《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中候》《乾象历》,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禘祫义》《六艺论》《毛诗谱》《驳许慎五经异义》《答临孝存周礼难》,凡百余万言。今本《十三经注疏》中,《毛诗》《三礼》,均取郑注。其他则多散佚。清袁钧《郑氏佚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等多有辑本。其弟子门人所编《郑志》8卷、《郑记》1卷(有清人皮锡瑞之《疏证》与《考证》)亦为郑玄及郑学之研究资料。 郑玄 ☚ 河图 郑均 ☛ 郑玄127~200Zheng XuanConfucian scholar of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Works: Records of Poetry,etc. 郑玄127—200东汉经学家。字康成,世称“后郑”,兴、郑众父子相区别。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以便与郑少为乡啬夫,有志于学,遂入太学受业。从京兆人第五元先习今文京房《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东郡人张恭祖受古文《周官》、《礼记》、《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后西进入关,师事古文经学家马融。兼通经今古文,见经今古文两家各立门户,意欲破其壁垒,自成一家之言。后游学归里,徒众相随已数百千人。因党祸事被禁锢,乃杜门不出,遍注群经。其内容以古文经为主,兼采今文经说。如笺《诗》,以《毛诗》为主,兼采鲁、齐、韩三家;注《尚书》用古文,而又有别于马融注;注《仪礼》并存今古文;注《论语》,混合《张侯论》、《齐论》与《古论》。遂集汉代经学之大成,世称“郑学”,影响遍及伊水、洛水以东、淮河、汉水以北。曾同古文经学家许慎、今文经学家何休辩论,既不赞成独尊古文经,又反对专主今文学,对何休所著《公羊墨守》、《左氏膏肓》、《穀梁废疾》的驳难,使何休读后惊呼:“康成入吾室,操我矛,以伐我乎!”其经注详于名物、典章训诂,但保留着今文经学中的谶纬迷信观点,以及以《礼》注《诗》而产生的若干臆想附会。其著作号称“百余万言”,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所著《毛诗传笺》、《仪礼注》、《礼记注》、《周礼注》今存,收入清阮元《十三经注疏》、《周易注》、《论语注》、《六艺论》、《孝经注》、《驳许慎<五经异议〉》等残缺,清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袁钧《郑氏遗书》等有辑录。 郑玄127—200东汉末著名经学家、教育家。字康成。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初在太学,习今文《易》和《公羊》学,又从张恭祖学古文 《尚书》、《周礼》、《左传》等;从马融学古文经。年四十聚徒讲学,弟子众至数千。因党锢事被禁,潜心著述,以古文经说为主,兼采今文经说,遍注群经,成为汉代经学之集其大成者,世称“郑学”,又称“后郑”以别于郑众。今通行本《十三经注疏》 中 《毛诗》、《三礼》注,即采用郑注。又作《发墨守》、《箴膏肓》、《起废疾》以反驳何休。另注《周易》、《论语》、《尚书》和纬书, 及所撰《六艺论》、《驳许慎五经异义》等。已佚。清袁钧《郑氏遗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均有辑本。 郑玄127—200字康成。东汉经学家。北海高密(今属山东)人。世称“后郑”,以别于郑兴、郑众父子。少为乡啬夫,不乐为吏,入太学从第五元先习《易》、公羊学及《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习《周礼》、《左氏春秋》、《韩诗》、《古文尚书》等,继而入关,从马融习古文经。游学十余年始归乡里,聚徒讲学,弟子达数百千人。党锢之祸起,被禁,乃潜心著述。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注《周易》、《尚书》、 《毛诗》、 《仪礼》、 《礼记》、《论语》、《孝经》、《尚书大传》等,成为汉代经学集大成者。又著《天文七政论》、《鲁礼禘袷义》、《六艺论》、《毛诗谱》、 《驳许慎五经异义》等达百万余言。名闻海内,公卿争相辟召,均为所拒。官渡之战时,受袁绍逼迫,随军,死于途中。其著大都散佚,惟今《十三经注疏》保留其《毛诗》、 《三礼》注。清袁均《郑氏佚书》、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有辑本。孔广林《通德遗书所见录》、黄奭《高密遗书》亦有辑载。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