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郑声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郑声淫

郑声淫

古代与诗学有关的美学概念。语出于《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淫”,据杨伯峻《论语译注》释“乐而不淫”云:“古人凡过分以至于到失当的地步叫淫,如‘淫祀’、‘淫雨’。”“郑声淫”,就是抨击郑声太滥太甚。所以孔子又说,“恶郑声之乱雅乐也”(《论语·阳货》),对“郑声”深恶痛绝之情,溢于言表。什么是“郑声”?古代说法很多。汉许慎曰:“郑国有溱洧之水,男女聚会,讴歌相感,……故‘郑声淫’也。”(《初学记》卷十五《杂乐》第二于“叙事”下引《五经通义》)他以为古代郑国地区男女生活比较放浪,因多情歌,故称之为“淫”。朱熹《诗集传》则直接以为“郑声”指今本《诗经》中的《郑风》诸诗,因其中多言男欢女爱,故直斥之为“淫”而“放之”。但是稍加考察,显然不合事实,因为孔子以为《诗》三百篇,包括《郑风》诸篇在内,一概列入“无邪”雅正之列,怎么会自相矛盾,斥之为“乱雅”之篇呢? 又陈启源《毛诗稽古篇》云:“夫子言‘郑声淫’耳,曷尝言‘郑诗淫’乎? 声者,音乐也,非诗词也。……乐之五音十二律长短高下皆有节焉,郑声靡曼幻眇,无中正和平之致,使闻之者导欲增悲,沉溺而忘返,故曰‘淫’也。”陈说从音乐入手来解释“郑声”,说法比较新鲜,有某些合理因素,但他又把歌词与音乐机械割裂开来,不合孔子常常诗乐并称的习惯,“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史记·孔子世家》),他于《郑风》不可能只取其诗而排斥其乐。而王夫之《四书稗疏》则以为“郑声”之“郑”,是郑重、重复之意,他说:“郑,郑也,其非以郑国言之明矣。”不过王说不顾古代郑卫之音并提的情况,强作解语,显然也不合当时的艺术实际。事实上,“郑声”是指其时一种新兴的民间歌词曲调,犹如现代的流行音乐之类,情思比较放浪,节奏比较浮靡,听者为之沉湎,它不符合孔子“乐而不淫”的中和美学原则,所以才斥之为“淫”。《礼记·乐记》载魏文侯“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吕氏春秋·孟春纪》也说:“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伐性之斧。”可以想见其格调。然而孔子对于郑声这类新兴的流行艺术,不加具体分析而一概斥之为“淫”,认为不合雅正标准就坚决排斥,有明显的复古倾向,观点和态度不能说是适当的。在此后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一些正统文人,往往依据这一口号来反对民间声乐歌诗,反对爱情作品,甚至反对新兴词曲、戏剧和小说等,其消极影响甚大。

☚ 思无邪   郑卫之音 ☛

郑声淫

宋词典故·郑声淫

【出典】 《论语·卫灵公》:“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

【释义】 郑声,指春秋时代郑国之俗乐,比较活泼,与古板的雅乐不同。因而被维护雅乐的孔子所斥。后多用“郑声淫”指斥淫荡的乐歌或文学作品。

【例句】 ①多因淡然无味,不比郑声淫。(张抡《诉衷情》[闲中一弄七弦琴]1420)这里的“郑声淫”指流荡、活泼的俗乐。作者所弄为七弦琴,故不宜于演奏俗曲。②我爱君如何次道,便令人、直欲倾家酿。歌妙曲,郑声放。(冯取洽《贺新郎·追次玉林所赋溪楼燕集韵》2655)这里的“郑声放”即“放郑声”,言宴集时高歌“妙曲”,但不许唱市井俗曲、淫词媒语。“玉林”为儒者,故用此典。

郑声淫

郑声淫

《论语·卫灵公》载:“子曰: ‘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人殆。’”《论语·阳货》载:“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恶利口之覆邦家者。’”孔子所说“郑声淫”究竟何意?人们理解不一,其中有四种说法影响较大:
1. 淫声说。认为“郑声”专指郑国音乐而言。如明代杨慎说:“《论语》谓 ‘郑声淫’,淫者,声之过也。水溢于平曰淫水,雨过于节曰淫雨,声滥于乐曰淫乐,‘郑声淫’ 者,郑国作乐之声过于淫,非谓郑诗皆淫也。”(《丹铅总录·订讹类》) 清人陈启源说: “夫子言‘郑声淫’耳,曷尝言‘郑诗淫’乎?声者,音乐也,非诗词也。乐之五音十二律长短高下皆有节焉,郑声靡曼幻眇,无中正和平之致,使闻之者导欲增悲,沈溺而忘返,故曰‘淫’ 也。” (《毛诗稽古篇》)
2. 淫色说。认为“郑声”指郑国诗歌的内容淫于情色。如东汉许慎说:“郑国之俗,有溱洧之水,男女聚会,讴歌相感,故云 ‘郑声淫’”。朱熹《诗集传》则明确指出“郑声”即《诗经·郑风》,他说:“郑、卫之乐,皆为淫声。然以诗考之,卫诗三十有九,而淫奔之诗才四之一,郑诗二十有一,而淫奔之诗已不翅七之五。卫犹为男悦女之词,而郑皆为女惑男之语。卫人犹多刺讥惩创之意,而郑人几于荡然无复羞愧悔悟之萌。是则郑声之淫,有甚于卫矣。”(《诗集传》)
3.声色俱淫说。此说当源于春秋吴公子季札至鲁观“周乐”时对《郑风》的评价:“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古代诗、乐合一,季札则兼评诗乐。刘勰说:“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 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好乐无荒’,晋风所以称远;‘伊其相谑’,郑国所以云亡。故知季札观辞,不直听声而已。”并明确指出:“诗、声俱郑。”(《文心雕龙·礼乐》)范文澜注说:“诗声俱郑,犹言诗声俱淫。” (《文心雕龙注》)《礼记·乐记》说:“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曼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止也。”谓“桑间濮上”,“政散”、“民流”,便已涉及诗的内容。东汉服虔注《左传》也说:“郑声之淫,非但谓其淫于色而害于德也,亦谓声之过中耳。”
4. 新乐说。此说源于《礼记·乐记》:“子夏曰: ‘今夫新乐,进俯退俯,奸声以滥,溺而不止。及优侏儒,犹杂子女,不知父子,乐终不可以语,不可以道古,此新乐之发也。”子夏之时,《诗经》早已编集流传了。人们已称《诗经》为古乐,所言“新乐”当指后来民间流行的 “郑、卫之音”。如顾易生说:郑声“当是其时一种流行乐调歌曲,情思比较放浪,节奏比较浮靡,不符合 ‘乐而不淫’ 的标准,使听者为之沉湎。”(《先秦两汉文学批评史》)
我们以为孔子所说“郑声”既包含《诗经》中的《郑风》,也包含《诗经》之后流传于郑、卫民间的“新乐”;孔子所说‘淫’,既是指音乐,也是说内容。这与“思无邪”之说确实相牴牾,就像春秋时人一面以为 “《诗》、《书》,义之府也。”(《左传》僖公二十七年),一面又以为 《郑诗》乃亡国之音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思无邪”是对《诗经》主要内容和艺术形式的总体评价,“郑声淫”是特指《郑风》《卫风》之类;前者是从积极面而言,后者是从消极面而言。

☚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以意逆志 ☛
00005309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8:2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