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读音zh·eng(ˋ),为eng韵目,属ing—eng韵部。直正切,去,劲韵。
❶姓。
❷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县。
❸郑重;殷勤。《广韵》:“郑,郑重,殷勤。”

上一条: 下一条:

郑dang242[tαŋ]

错,错误
⊳我做~去(我做错了)|无~(没有错)|行~路(走错路)。

{}3671见「郑带」、「郑重」

郑鄭zhèng

姓。

郑鄭

周朝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
○~重(严肃认真)︱~重其事。

郑zhèng

❶ 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新郑一带。
❷ 姓。

郑zhèng

❶周代诸侯国名。故地在今河南新郑一带。《招魂》:“郑卫妖玩。”
❷指郑国的音乐。《大招》:“代秦郑卫。”
❸姓氏。《卜居》:“乃往见太卜郑詹尹。”

郑zhèng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二十八宿 > 鄭
鄭  zhèng

星名。有一星,“十二國”之一。屬女宿。

郑zhèng

〖名词〗
一、古国名。姬姓,春秋初年为强国,后渐衰弱,公元前375年为韩所灭(39)。《周郑交质》:故周郑交质。——所以周朝、郑国交换人质。《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晋侯、秦伯出兵包围了郑国。《留侯论》:楚庄王伐郑。——楚庄王攻伐郑国。
二、《诗经·国风》之一(1)。《季札观周乐》:为之歌《郑》。——给他歌唱《郑风》。
三、指春秋时郑国国君郑庄公。公元前743—前701年在位(1)。《郑伯克段于鄢》:谓之郑志。——《春秋》说郑庄公的意图是要杀共叔段。

郑鄭zhèng

周代诸侯国。原在今陕西华县境内,东周时迁于今河南新郑县一带,即春秋时郑国。《春秋·隐公元年》:“卫人为之伐~。”

*鄭zheng

D6A3
❶地名用字:~州/新~(均在河南)。
❷古国名。1.周朝国名,本在今陕西华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新郑一带。2.隋末王世充自立为王,国号郑,都洛阳。后为唐所灭。
❸姓。

古国名。姬姓。周宣王二十二年(前806),封其弟(名友)为郑桓公,建都郑(今华县东)。周幽王时,桓公迁移到东虢(今河南荥阳东北)和郐(今河南密县东)之间。郑武公即位,先后攻灭郐和东虢,建立郑国,都新郑(今属河南)。郑武公、郑庄公相继为周平王卿士。春秋初年为强国,后渐衰弱。前375年为韩所灭。

国名。诸侯国之一。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封其弟友为郑桓公,是为郑国之始。即今陕西省华县西北。平王东迁,郑徙于潧洧之上,是为新郑,即今河南省新郑县。公元前375年,被韩国所灭。

☚ 政   治藏 ☛

郑鄭zhèng

❶周朝国名,在今河南省新郑县一带。
❷犹言重。如:郑重。
❸姓。

古国名。姬姓。开国君主是周宣王弟郑桓公(名友)。公元前806年封于郑。郑在周畿腹地的西部,即今凤翔县为主,包括千阳、麟游县的一部分,其中包括商代和西周初期的姜姓井方井伯故地的北部地区。西周时期井方后裔在此建立了奠井之国。周穆王曾建都于此称西郑,后宣王封其弟友国于此地以为屏障,都于棫林(今凤翔县城南劝读村西南)为郑国。周幽王时桓公见西周将亡, 遂东迁。在都新郑之前,路过拾,即今陕西华县,暂时居留,故陕西华县古为郑县。郑武公郑庄公相继为周平王卿士, 在春秋初年为强国, 后渐衰弱, 公元前375年为韩所灭。郑国故地在周平王东迁时赐与秦,后秦德公建大郑宫居于此, 大郑宫即郑国故都棫林,以后为秦国的都城雍。

☚ 井   崇 ☛

郑(鄭)zhènɡ

❶ (周朝国名) Zheng, a state in the Zhou Dynasty
❷ (姓氏) a surname: ~ 成功 Zheng Chenggong
◆郑重 serious; solemn; earnest; 郑重其事 take the matter seriously; act with due care and respect; assume a serious attitude towards ...; attach much importance to the matter; seriously in earnest

国名。姬姓,始封之君为周宣王弟郑桓公,居棫林(今陕西华县东)。周幽王晚年,郑东徙,定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县城关)。春秋初年较强。随后在楚齐、楚晋争霸中,一直是双方争夺的主要对象,国力渐弱。公元前375年为韩所灭。战国时韩灭郑后,迁都于新郑,从此韩也称郑。

❶国名。❶先秦国名。西周宣王弟郑桓公封国,初都于今陕西华县,西周末东迁,郑武公时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县)。前375年为韩所灭。

❷唐初武德二年(6191年)王世充自称皇帝,年号开明,国号郑,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四年(6193年)为唐所灭。

❷邑名。战国韩都,即今河南新郑县。

古国名。姬姓。周宣王时封弟友(郑桓公)于郑(陕西华县东)。西周末年迁徙至东虢和郐之间。后犬戎杀幽王,并杀桓公。郑武公即位,灭郐及东虢,取其地,建立郑国。居今河南中部,都新郑(河南新郑)。春秋初年颇强。郑简公时,子产执政,实行改革,使郑国得到发展。后渐衰弱,公元前375年为韩所灭。(参考图101)

郑zhèng

人买履|声乱雅|重其事

郑zhèng

古国名。周西都畿内地。周宣王封季弟友(桓公)于此。繁体为“鄭”,形声字,金文似以“尊”为声,兼表意,后讹变为“奠”。作声符生成的字有:
zhì
掷(横投也,投掷;同“擿”)

郑鄭zhèng

(8画)

【提示】关,位于字左时,末笔的捺改点。阝,2画,起笔是横撇弯钩; 旧字形3画,起笔是横撇。

*郑(鄭)zhèng

8画 邑部 周代国名,在今河南新郑一带。

郑鄭zhèng

甲骨文和金文都作奠字。只常省上面水形(小篆隶楷两点),甲骨文下面又省两点。只作酉(盛酒器,即尊)下加一横。表示有座而稳定状。隶楷下边逐渐讹成“大”。本是用酒器祭神义。引申为置放、建立、奠基义。约春秋时金文假借为国名。个别加郭的古字形作表义的偏旁,郭旁与土旁邑旁通。奠与郑声母演变如登證(证字繁体字)、真颠、占店例,韵变略如定淀、青倩(qiàn)、渑(miǎn)又读shéng(山东临淄附近水名)例。组词如:郑重(审慎,严肃义)。唐代草书字形像郑。约清代楷化。郑旁为关,与送朕等偏旁同,易学用。现作规范字。见《总表》。

郑鄭★繁◎常★常


zhènɡ鄭,形声,从邑,奠声,本义为古国名,旧地在今河南新郑一带,引申为姓。清代俗字、《简化字表》简作“郑”,据草书楷化。
【辨析】
❶以“郑”作音符构成的形声字一般读zhi,但声调不同。zhì:掷∣zhí:踯。
❷“郑(鄭)”可作类推简化偏旁使用,如:掷(擲)、踯(躑)。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4:0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