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邹忌讽齐王纳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讽齐王纳谏

散文篇名。节选自《战国策·齐策》。篇名为选者所加。写战国齐相邹忌劝告齐王广泛纳谏,改进政治的故事。全文采用类比说理方法,先以邹忌与徐公比美发端,由是引出邹忌与妻、妾、客三问三答,再引出邹忌向齐王进谏说辞,终至齐王广求进谏,德政远扬, “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层次井然,结构紧凑,中心突出,语言简练、生动、含蓄,善以形象比喻说明抽象道理,是《战国策》中名篇。

☚ 召公谏厉王弭谤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脩八尺有馀,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我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是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注〕 ① 脩:同“修”,长。 ②昳(yì逸)丽:漂亮,气度不凡。 ③ 旦日:明日。 ④ 孰:同“熟”,仔细。 ⑤ 时时而间进:隔一些时候,间或有人进谏。 ⑥ 期年:一周年。⑦ 战胜于朝廷:身居朝廷而战胜敌国。谓政治修明,不必用军事行动就能使敌国畏服。

邹忌是齐国有辩才的策士,善鼓琴。齐威王二十一年(前338),忌以琴见威王,三日后拜为相。当时齐国有名的辩士淳于髡和门徒七十二人都瞧不起他,故意以很多涵义隐微的难题难他,邹忌却应答如流,使众人倾心折服。一年后,又封为成侯,大得信任。本文就是写他巧妙规劝齐王纳谏除蔽的故事。

全文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一、二自然段)写邹忌在与徐公比美的过程中,觉悟出受妻、妾、客三人的奉承蒙蔽;第二部分(三、四自然段)才正面写邹忌讽齐王纳谏及其效果。前者是生活小事,后者是政治大事,通过二者的内在联系,由此及彼,因小见大,由一件日常生活小事引发出政治生活中一番治国宏论,不仅寓意深刻,而且手法高明。这是本文最显著的一大特点。《战国策》中常善于通过寓言来说理,本文就是突出的一例。作为文体,寓言往往是通过一个小故事,借以引起人们的联想,获得某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启示和教训。作为修辞手法,寓言其实就是一种引喻:“援引前言以证其事”(《文则》)。而从逻辑上看,寓言又是一种类比推理。明乎此,便不难理解本文一、二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了。邹忌分别问妻、妾、客:“我与徐公相比谁美?”三人所答虽程度有别,却都说徐公不及邹忌美。但当邹忌亲自见到徐公,始则“孰视之”,再则“窥镜而自视”,便知“弗如远甚”了。于是觉悟出自己受蒙蔽的原因:妻之赞美是出于偏爱;妾之赞美是出于畏怯;客之赞美是出于“有求于我”。由此教训,作为发端,从小悟大,联类而及于齐王: 既然自己在小家庭里尚容易受蒙蔽,那么齐王拥地方圆千里,城邑百二十座,岂不更易受蒙蔽?古人总是把“治国”视为“齐家”的扩大,于是产生了一连串的取譬类比: 齐王后宫嫔妃成群,恰如自家之妻,无不对齐王偏爱;朝廷文武众臣之于齐王,犹如自家侍妾之于丈夫,无不畏惧;四境之内的臣民,犹如自家的来客,没有不有求于齐王的。所以齐王不可能听到逆耳忠言,而只能听到阿谀逢迎的假话。于是得出结论: 齐王受蒙蔽一定到达极点了。黑格尔在《美学》中说: “寓言的巧妙在于把寻常现成的东西表现得具有不能立即察觉的普遍意义。”本文中妻、妾、客对邹忌的奉承,就是“寻常现成”的生活现象,一般人就不易“立即察觉”出它对于安邦治国要善于纳谏这一“普遍意义”。邹忌不愧是策士谋臣,始则存疑“不自信”,继则通过“孰视”、“窥镜”比较等亲自考察,又“暮寝而思之”,才获得了启迪,发现了它的“普遍意义”。这种运用寓言、引喻、类比的妙处,正如黑格尔所说: “艺术的要义就在于意义与形象的联系和密切吻合。”(《美学》)这既是邹忌精于思考、巧于讽谏成功的秘诀,因而对读者富于哲理的启迪;也是本文在谋篇布局、表现技巧上的妙谛所在,从而使文势获得曲折动人,叙议妙合无痕的艺术效果。

善于以精练的语言、细微的笔法刻画出人物鲜明的形象、性格,则是本文的另一大特色。文中描写邹忌其人,只开头两句用旁观者口吻写其外貌: 身材之魁伟,容貌之漂亮。往下即通过人物自身的行动和言语的描写,展示其内心活动: 朝服衣冠,窥镜,问妻,这三个行动表现出邹忌自觉其美、顾影弄姿的得意,而又故意问妻、颇有炫耀之意的微妙心态。但其妻的过分赞美之词和徐公乃齐国著称的美男子这一客观事实,又使他反而不敢自信,刻画出他尚有自知之明;于是又有“复问其妾”、再问来客等行动。这正是他很想胜过徐公,但又怀疑不如徐公这种矛盾意识的外化。故当徐公来时,他当面“孰视之”,发现“不如”徐公美;还不甘心失望,又“窥镜自照”加以比较,更觉“弗如远甚”。这又写出他不肯盲目轻信,事必躬亲考察的细致求实精神。妻、妾、客的奉承,与实际情况相反,促使他“暮寝而思之”,终于从三人同声赞美中分析出其不同的心态: 分别出于“私我”、“畏我”、“有求于我”,则又刻画出他的善于思考分析、体察人情物理。文中只以“于是入朝”一句,就把上述生活体验联想推论到“讽齐王纳谏除蔽”的大事上。对齐王先叙述自己比美一事,仅用了五句话,只说结论而省略了细节过程,于此可见语言精练,剪裁得宜;但又不能完全省略,因为这正是他运用寓言进谏,取譬类比,证明齐王受蔽的前提和论据,从而与下文“私王”、“畏王”、“有求于王”构成类比。唯其先以自己家庭小事的体验上切入讽喻正题,才显得自然亲切、入情入理、委婉含蓄、娓娓动听;先动之以情,再喻之以理,才使齐王易于接受。这就刻画出邹忌早就存心讽劝齐王纳谏,关心国家大事,而又及时抓住生活体验,善于巧妙进谏这一谋臣辩士的性格特征。其他如妻、妾、客三人的语言,虽同属赞美谀词,而语气程度各别: 妻之“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是极尽赞美的偏爱感情;妾之答话中少了句“君美甚”,不如妻之热情,显示出畏怯心理;客之“徐公不若君之美也”,语气更轻,是一种有求于人不得不敷衍逢迎的心态。三种不同语气的细微差别,展示出三人不同的微妙动机。这些都是笔法细致入微处。至于国王,一个“善”字,刻画出他听后的倾心折服;“乃下令”三字,则表现出他纳谏后立刻付之实施的决心;分“面刺”、“上书”、“谤议”三等赏赐,从横向空间展示出他广开言路,虚怀若谷,听取批评的胸襟;“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三个阶段,则从纵向时间表现进谏者由多渐少至无这一渐进过程,暗示其蔽已彻底根除,突出纳谏的卓著效果。从语言上,比美中的三问三答,讽喻中所列齐王周围三种人的心态,以及下令中的三等赏赐和进谏中的三个阶段的不同情况,均用排比铺陈手法,参差整齐的句式,构成了纵横恣肆的语言风格。至于结尾写四国“皆朝于齐”,更显出于史无征、夸张扬厉的特点。结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与《苏秦始将连横》中“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的主张,精神一致,反映出纵横家贬战尚谋的倾向。从形式上则相当于《史记》列传后面“太史公曰”的论赞。所以,从全篇情节的生动完整、人物形象的鲜明和结尾论赞的体例来看,实乃《史记》纪传体之滥觞。

字数:2999
熊笃

上海辞书出版社文学鉴赏辞典编纂中心 编.古文观止鉴赏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

邹忌讽齐王纳谏 - 原文、翻译、鉴赏和赏析 - 初中古诗文 - 可可诗词网

邹忌讽齐王纳谏

【题 解】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题目中的“讽”是动词,是“讽喻”的意思,特指下对上用委婉曲折的言词进行规劝;“谏”是名词,指批评意见。文章通过邹忌以自己家庭亲友间的事情和切身感受,讽劝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说明了一个人在受蒙蔽的情况下,是不可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客观事物的,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防止被一些表面现象所迷惑,并要学会广泛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

本文与其说是历史故事,不如说是战国时流传的名人逸事。邹忌其人其事,在《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也有所记载。

【注释翻译】

鉴赏分析

本文剪裁巧妙、辞约意丰,最突出的是刻画了两个人物形象:一是邹忌。作为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他是一位足智多谋、娴于辞令又深谙君王心理的谋士。作为齐王的谋臣,他能从日常生活联想到治理国家的大事,可谓忠于职守,勤于王事。在妻、妾、客的交口称赞中,他没有得意忘形,而是进行调查、比较,最后实事求是地承认自己“弗如远甚”。这说明他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头脑冷静,善于思考,观察事物深入细致,具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一旦考虑成熟,他毫不迟疑地向君主进谏,反映了他“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的坦荡胸怀。他的进谏,也不像战国时期的说客那样,靠夸夸其谈、危言耸听去游说国君,而是以耐人寻味的小事打动齐王,以己之受蔽推论到齐王之受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是齐威王。齐威王是一位有魄力的开明君主。他深深懂得收买民心的重要,勇于听取不同的意见。邹忌当面说“王之蔽甚矣”,他不仅没有生气,而是闻过则喜,认为“善”,表示赞同,并且马上付诸实施,分别制定了对进谏者的奖励办法。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根据人们对朝政的批评议论,兴利除弊,进行大胆的政治改革。

除了人物塑造成功之外,本文的结构也很有特色。全文从头至尾一直用三层排比的手法来写。妻、妾、客是三层;“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是三层;“面刺”、“上书谏”、“谤讥于市朝”又是三层;“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也是三层。这样安排,文章显得紧凑、严整而富于形式美。

应该说明的是,这篇课文所记述的未必全是事实,很可能是战国时期流传的名人逸事。所谓纳谏能导致“战胜于朝廷”的结果,在诸侯割据称雄、以攻伐为贤的战国时代,只能是一种无法实现的幻想。作者善于观察日常生活,从中提炼出有意义的主题;文字通俗生动,说服力强;文笔流畅而富有变化,充满情趣等。这些特点都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邹忌讽齐王纳谏

 题解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记述的是邹忌劝说齐威王接受臣下进谏的故事。它和其他纵横说客们专以渲染夸张、危言耸听的辞令出售其谋略的故事有所不同,是专门揭穿那些权臣宠佞们包围、蒙蔽国君的权术手段的。邹忌巧妙地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小事作喻,诱导齐威王懂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并积极加以改进,修明政治。齐王接受了他的建议,果然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政治效果。这一主题思想是进步的、积极的,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有余,体形容貌潇洒漂亮。一天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城北的徐公是齐国著名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他的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面来了,邹忌和他坐着交谈,就问他说:“我和徐公,谁漂亮?”那个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拜访邹忌。邹忌仔细地打量他,自认为不如他漂亮;照着镜子瞅着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他躺下来琢磨这件事,心想:“我的妻子说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说我漂亮,是怕我;客人说我漂亮,是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去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领土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大王的后妃和左右近臣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廷上的臣子没有谁不怕大王,全国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受到蒙蔽是非常厉害的。”
 齐威王说:“对。”于是下令:“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出寡人的错误的,得上等奖赏;能够直接上书规劝寡人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市场或朝廷上批评议论而传入寡人的耳朵的,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的时候,臣子们上朝规劝,门庭若市;几个月以后,就只有断断续续地上朝规劝的;一年以后,有人虽然想提意见,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和魏国听到这种情况后,都来齐国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不用武力而在朝廷里征服了敌国。
 赏读
 本文构思巧妙,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比喻生动确切;又能由近及远、因小见大地说明事理,富有启发性和说服力。在语言运用和文字叙述上也很有特色。全文几乎都是运用三层递进的排比句式来记述的,如邹忌与其妻、妾、客人的三问三答,三问语气不同,三答的口吻也各异,既富于变化,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心理状态。再如“朝”、“一日”与“明日”的时间推移,“妻之美我”、“妾之美我”、“客之美我”的层层推论,都使语言具有一种整齐、洗炼的节奏美。可以说,与《战国策》的众多雄辩富丽的文章相比,《邹》篇是别具一格的,而使之成为一篇长期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作品。

邹忌讽齐王纳谏 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邹忌讽齐王纳谏

 题解
 本文选自《战国策·齐策一》,记述的是邹忌劝说齐威王接受臣下进谏的故事。它和其他纵横说客们专以渲染夸张、危言耸听的辞令出售其谋略的故事有所不同,是专门揭穿那些权臣宠佞们包围、蒙蔽国君的权术手段的。邹忌巧妙地用自己日常生活中碰到的小事作喻,诱导齐威王懂得“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的道理,广开言路,虚心接受批评和建议,并积极加以改进,修明政治。齐王接受了他的建议,果然收到了富国强兵的政治效果。这一主题思想是进步的、积极的,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原文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来。熟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议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文
 邹忌身高八尺有余,体形容貌潇洒漂亮。一天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的妻子说:“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漂亮?”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哪能比得上您!”城北的徐公是齐国著名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他漂亮,又问他的妾说:“我跟徐公,谁漂亮?”他的妾说:“徐公哪里比得上您!”第二天,有位客人从外面来了,邹忌和他坐着交谈,就问他说:“我和徐公,谁漂亮?”那个客人说:“徐公不如您漂亮。”
 又过了一天,徐公来拜访邹忌。邹忌仔细地打量他,自认为不如他漂亮;照着镜子瞅着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晚上,他躺下来琢磨这件事,心想:“我的妻子说我漂亮,是偏爱我;我的妾说我漂亮,是怕我;客人说我漂亮,是有求于我。”
 于是邹忌上朝去拜见齐威王,说:“我确实知道自己不如徐公漂亮。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怕我,我的客人有求于我,都说我比徐公漂亮。如今齐国的领土方圆千里,有一百二十座城池,大王的后妃和左右近臣没有谁不偏爱大王,朝廷上的臣子没有谁不怕大王,全国没有谁不有求于大王。由此看来,大王受到蒙蔽是非常厉害的。”
 齐威王说:“对。”于是下令:“各大臣、官吏和百姓,能够当面指出寡人的错误的,得上等奖赏;能够直接上书规劝寡人的,得中等奖赏;能够在市场或朝廷上批评议论而传入寡人的耳朵的,得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的时候,臣子们上朝规劝,门庭若市;几个月以后,就只有断断续续地上朝规劝的;一年以后,有人虽然想提意见,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国、赵国、韩国和魏国听到这种情况后,都来齐国朝拜。这就是人们说的不用武力而在朝廷里征服了敌国。
 赏读
 本文构思巧妙,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比喻生动确切;又能由近及远、因小见大地说明事理,富有启发性和说服力。在语言运用和文字叙述上也很有特色。全文几乎都是运用三层递进的排比句式来记述的,如邹忌与其妻、妾、客人的三问三答,三问语气不同,三答的口吻也各异,既富于变化,又表现出各自不同的心理状态。再如“朝”、“一日”与“明日”的时间推移,“妻之美我”、“妾之美我”、“客之美我”的层层推论,都使语言具有一种整齐、洗炼的节奏美。可以说,与《战国策》的众多雄辩富丽的文章相比,《邹》篇是别具一格的,而使之成为一篇长期为人们所传诵的优秀作品。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8:1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