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邸报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邸报

邸报

旧时朝廷印制的官报,多载朝中大事及诏令,发送各地方官署。邸,地方官员为朝见皇帝而在京都设置的住所。

☚ 孔目房   兵科给事中 ☛

邸报

 窃意此番纂述,止可以邸报为本,粗具草藁,以待后人,如刘昫之《旧唐书》可也。忆昔时邸报,至崇祯十一年方有活板,自此以前,并是写本。
 

清·顾炎武《亭林文集》卷三


 【评】 邸报唐代即已出现,宋时很流行,但活字印刷者未见记载。这是最早的记载报纸活字印刷的重要材料。
邸报

邸报

古代官府所抄发的皇帝谕旨和臣僚奏议等官文书以及政治情报。亦称“朝报”“条报”“杂报”等。例第七十回: “却说走差人到怀庆府林千户处,打听消息,林千户将升官邸报封与来人……。”

☚ 光棍   荫子 ☛

邸报

邸报

旧时官府用以传递朝政文书的抄本或情报,颇具报纸的性质,又称“朝报”、“条报”等。汉代、唐代的各郡国、藩镇,一般都在京师设邸(办事处),抄发皇帝谕旨以及臣僚奏议等。但“邸报”两字始见于唐人诗话。《宋史·曹辅传》: “政和后帝多微行,民间未及知,蔡京谢表有‘轻车小辇七赐临幸’语,自是邸报闻四方。”约自宋时起,已有人专以抄报为业,明崇祯间又以活字印之,渐发展成了一张类似报纸的出版物。第四十八回、夏延龄、西门庆为受苗青夜赂之金,被曾孝序所参,夏延龄急来报知:“学生令人抄了个邸报在此,与长官看。”西门庆听了,大惊失色,“急接过邸报来,灯下观看。”

☚ 放水灯   烧纸 ☛

邸报

中国古代官吏用来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及政治情报。汉唐时代,地方长官在京师设邸,传抄诏令奏章,送报诸藩,故名邸报,后来又称邸钞。明崇祯年间开始有活字版印本,清朝由报房刊行,称为“京报”。宋苏轼《苏轼诗集》二六《小饮公瑾舟中》诗:“坐观邸报谈迂叟,闲说滁山忆醉翁。”

邸报dǐ bào

朝廷官报,主要是登载诏令、奏章等要事:看~,甄家犯了罪,现今抄没家私,调取进京治罪。(七五·1833)

古代名物 > 函籍類 > 章牘版籍部 > 章牘 > 邸報
邸報  dǐbào

亦稱“邸抄”。古時由官方定期發布的政情通報。漢唐時代地方長官設“邸”於京師,邸中傳鈔詔令、章奏、官吏任免等政治信息,以報知諸藩,故名。後漸由私行改爲官辦。隨時代不同,邸報尚有各種異稱,唐人稱“報狀”、“雜報”,唐玄宗時期發行的《開元雜報》載有起居注、詔令奏議、廟堂會議等内容;宋代有“朝報”、“邊報”、“小報”等名目,漸由朝廷編發;清代改稱“京報”,但習慣上仍沿稱“邸報”。明以後其編刊發行趨於完善,開近代報紙之先河。明末始有活字版印本,清代並專設京報房,由朝廷委託報房商人經營,其裝訂形式亦由散頁改爲册裝。宋·蘇軾《小飲公瑾舟中》詩:“坐觀邸報談迂叟,閒說滁山憶醉翁。”宋·尤袤《全唐詩話·韓翃》:“邸報制誥闕人,中書兩進君名,不從,又請之,曰:‘與韓翃’。”清·查慎行《人海記》:“乙酉,南京立國,監軍御史黄澍與士英構隙,僞傳邸報,藏太子詔,召良玉入清君側。”《儒林外史》第一回:“危老爺自己問了罪,往和州去了,我帶了一本邸抄來與你看。”參閱清·顧炎武《日知録·邸報》。

邸报

邸报

中国古代报纸通称邸报,始见于唐代。据《宋会要稿刑法二下》所载的南宋1193年“臣僚言”:“国朝置进奏院于京师,而诸路州郡亦各设进奏吏,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皆以之达于四方,谓之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具体名称很多,有报状、邸吏状、进奏院状报、朝报、邸钞、阁钞、官门钞、辕门钞等。最早关于古代报纸的文字记载,出自唐代大中年间(847859)孙樵的《经纬集》卷三“读开元杂报”一节,约700字。作者叙述了在襄阳一带搜集到几十幅抄件的事,后经验证,这些抄件记载的是开元年间(713741)的官方文书,于是孙樵称它们为“开元杂报”。现存最早的邸报,是唐代光启三年(887)由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的“进奏院状”,现藏于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最早的雕版印刷邸报可以追溯到1071年(宋代熙宁四年),最早的活版印刷邸报可追溯到1638年(明代崇祯十一年),古代报纸有固定报头名称者始于明末《京报》。唐代邸报,由藩镇驻京的进奏院各自抄传,宋代起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元代没有邸报,清代的《京报》由官方发布消息,北京的报房商行编定发行。最早提到邸报的白话长篇小说是《金瓶梅》(成书于1568—1602年),其中第17回写有一条完整的邸报新闻(约900字)。邸报的一般内容是:( 一)皇帝的起居言行和上谕、朝旨等等。(二)官吏的升、黜、褒奖贬斥。(三)大臣和地方官员的部分章奏疏表。(四)少量的社会新闻。邸报的读者最初是较高级官吏,宋代降到县级,并逐渐扩大到一般文人墨客。清代的《京报》公开发行,零售、订阅均可。我国国内现存最早的邸报为《万历邸钞》(1573—1619)。法国启蒙学者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1748年出版)中把邸报作为专制主义的一个例证。马克思在1842年曾两次谈到中国古代报纸是出版方面专制主义的典型。(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25页、第27卷423页)中国历代王朝对邸报的检查均很严厉。历史上记载的两起“邸钞案”发生在清代康熙五十五—五十七年(17161718)和乾隆十五—十八年(1750—1753),后者涉嫌50人,4人被处死(一人凌迟,三人斩首)。邸报虽然称为“报”,与现代报纸完全不是同一种性质,形式上差异也很大。

☚ 旗报   京报房 ☛
邸报

006 邸报

我国古代报纸的一种通称。一般认为我国古代报纸始于唐代,有 “朝报”、“报状”、“进奏院报状”、“邸吏状”等名称。宋代开始称为“邸报”,之后日渐流行。明末和清代称为《京报》,但“邸报”一词仍时被沿用。“邸报”主要内容一般为谕旨、奏折和宫廷动态等,是封建王朝传知朝政和地方官了解朝廷政情的工具。在封建王朝的中央政府控制下传发。唐代由藩镇驻京的进奏院各自抄传,宋代起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清代的《京报》则由京城的报房商人经营。明崇祯年间始有活字印本。

☚ 报刊   报状 ☛

邸报

中国古代报纸的一般通称。是封建王朝传知朝政的工具。据已知材料,它始出于唐代,宋代以后日渐流行。

邸报

邸报

中国古代报纸的通称,始见于宋代。据《宋会要稿·刑法二下》所载的1193年“臣僚言”,“国朝置进奏院于京师,而诸路州郡亦各有进奏吏,凡朝廷已行之命令,已定之差除,皆以之达于四方,谓之邸报”。中国古代报纸的具体名称很多,有报状、邸吏状、进奏院状报、朝报、邸钞、阁钞、宫门钞、辕门钞等等。最早关于古代报纸的文字记载,出自唐代大中年间(847—859)孙樵的《经纬集》卷三“读开元杂报”一节,约700字。作者叙述了在襄阳一带搜集到几十幅抄件的事,后经验证,这些抄件记载的是开元年间(713—741)的官方文书,于是孙樵称它们为“开元杂报”。现存最早的邸报,是唐代光启3年(887)由归义军节度使派驻朝廷的进奏官发回的“进奏院状”。现藏于伦敦不列颠图书馆。最早的雕版印刷邸报可以追溯到1071年(宋代熙宁四年)最早的活版印刷邸报可追溯到1638年(明代崇祯十一年),古代报纸有固定报头名称,始于明末《京报》。唐代邸报,由藩镇驻京的进奏院各自抄传,宋代起由中央政府统一发行。元代没有邸报,清代的《京报》,由官方发布消息,北京的报房商行编定发行。最早提到邸报的白话长篇小说是《金瓶梅》(成书于1568—1602年),其中第17回写有一条完整的邸报新闻(约900字)。邸报的内容是:(一)皇帝的起居言行和上谕、朝旨等等。(二)官吏的升黜、褒奖贬斥。(三)大臣和地方官员的部分章奏疏表。(四)少量的社会新闻。邸报的读者最初是较高级官吏,宋代降到县级,并逐渐扩大到一般文人墨客。清代的《京报》公开发行,零售、订阅均可。我国国内现存最早的邸报为《万历邸钞》(1573—1619)。法国启蒙学者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1748年出版)中把邸报作为专制主义的一个例证。马克思在1842年曾两次谈到中国古代报纸是出版方面专制主义的典型。(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25页、第27卷423页)中国历代王朝对邸报的检查均很严厉。历史上记载的两起“邸钞案”发生在清代康熙五十五—五十七年(1715—1717)和乾隆十六—十八年(1751—1753),后者涉嫌50人,4人被处死(一人凌迟,三人斩首)。邸报虽然称为“报”,与现代报纸完全不是同一种性质,形式上差异也很大。

☚ 私立中华新闻补习学校   译报 ☛

邸报di bao

【旧语】official gazette

邸报

中国古代官府用以传知朝政的文书抄本和政治情报。因为由地方政府派驻首都的“邸吏”负责传发,故称“邸报”。在有些古代文献中,邸报也被称为“邸抄”、“朝报”、“杂报”等。汉朝已经有邸,但正式发行邸报是唐朝以后。唐朝邸事称“邸务留后使”,由各地节度使派驻首都长安,负责呈进章奏和通报消息。以后有人抄卖牟利(大约始于宋朝),发展成一种手抄的类似报纸的出版物。明崇祯年间开始有活字版印本。清代称“京报”,由报房商人经营,这些都可视为古代报纸。清末,近代报纸出现,逐渐代替邸报。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