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邓植仪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邓植仪1888—1957

广东东莞人
农学家,土壤学家。曾任国立广东大学农科学院院长,国立中山大学教务长,行宪国民大会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土壤农化系研究员等。著有《土壤学教材》、《广东土壤概 况与农业利用分区》、《有关中国上古时代农业生产的土壤鉴别和土地利用法则的探讨》等。
字:槐庭

邓植仪

广东现代高等教育的开拓者——邓植仪教授
邓植仪(1888—1957)
何贻賛
京声 溪泉
高教探索1989年4期
新中国名人录第57页

邓植仪1888~1957

中国土壤学家、农业教育家。1888年6月11日出生于广东省顺德县大良镇,1957年10月18日因脑溢血在广州市逝世。1909

年赴美国留学,攻读土壤学学位,1914年获威斯康星大学农科硕士学位,同年回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曾先后担任过广东农林试验场场长,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广东大学农科学院教授、院长,广西实业院院长,中山大学教授、教务长、农学院院长,广东土壤调查所所长及农林部技监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央农业部顾问,还先后受聘为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及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他毕生从事于土壤科学研究和高等农业教育,是中国土壤科学奠基人之一,是广东大学农科学院和广东土壤调查所的主要创建者。1932~1941年任中山大学农学院院长期间,于1935年创设中山大学研究院并兼任土壤学部第一任主任,在全国招收土壤学科硕士研究生,为中国培养了第一批土壤学专家,自广东土壤调查所建立后,经8年努力,领导完成了广东省28个县的土壤调查报告书和土壤分布图,其共同特点是将土壤调查与发展农林业生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1931年夏主持广东省重要土壤系统性质及其分布的概略调查,于1934年出版了《广东土壤提要初集》。同年他到中国西北地区进行土壤调查和农业考察,并发表了《发展我国西北农业之管见》。1935年出席第三次国际土壤学大会和世界教育大会,考察了欧、美和南洋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业教育和农业概况,回国后提出以气候为重要因子影响土壤形成各种特征的分类原则,划分中国土壤土属。晚年致力于珠江三角洲土壤的研究。其主要论著还有:《论沙与泥之性状及土壤分类法》(1925),《广东土壤之概况与农林利用之区分》(1931),《广东三角洲土地的利用和沙田部分的生产改进意见》(1950),《有关中国上古时代(唐、虞、夏、商、周五朝代)农业生产的土壤鉴别和土地利用法则的探讨》(1957),《改进我国农业教育刍议》(1938)等。

邓植仪1888~1957

土壤学家。1888年5月2日生于广东东莞县,1957年卒于广州市。1909~1914年求学美国,获威斯康星大学农科硕士学位。回国后历任北京中央农事试验场技师,广东公立农业专门学校校长,广东大学农学院和中山大学农学院教授、院长,中山大学教务长,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华南农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等职。毕生从事高等农业教育和土壤科学研究工作,是中国土壤科学奠基人之一。著有《论沙与泥之性状及土壤分类法》、《广东土壤之概况与农林利用之区分》、《改进我国农业教育刍议》、《广州三角洲土地的利用和沙田部分的生产改进意见》、《有关中国上古时代农业生产的土壤鉴别和土地利用法则的初探》等。

邓植仪

中国土壤学家。中国土壤科学奠基人之一。1888年5月2日出生于广东省东莞县。1909~1914年赴美留学并获威斯康星大学农科硕士学位。1925年发表《论沙与泥之性状及土壤分类法》。1931年发表《广东土壤之概况与农林利用之区别》。1935年创办中山大学研究院土壤学部。1938年发表《改进我国农业教育刍议》。1950年发表《广州三角洲土地的利用和沙田部分的生产改进意见》。1957年发表《有关中国上古时代农业生产的土壤鉴别和土地利用法则的探讨》。1957年卒于广州市。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1:3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