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
邓小平的社会发展理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具有中国特色,符合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一切事物都是在发展变化中的这一基本观点。
发展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主题。邓小平认为,人类要进步就要致力于发展,这是客观历史的必然规律。在这一基础上,他首先冷静、全面地分析了当今国际形势,认为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其中,发展问题很 “突出”,是 “核心问题”。第三世界要发展,发达国家也要发展。其次,他认为发展也是中国的主题。对此,他曾有过 “中心”、“核心”、“主要任务”、“根本任务”、“大局” 等多种论述。为什么中国也必须发展? 他认为,世界各国都在谋求发展,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发展中国家,更应倾力于发展,以适应当今强劲的时代潮流,再从我国历史教训和现阶段的主要矛盾分析来看,也必须解决这一 “中心任务”; 另外,更是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他说: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3页)这也要求我们必须倾力发展。
发展应该是全面的,协调的。邓小平总是从普通联系的、系统的角度来看待社会的发展。他认为,社会的发展不仅仅是经济的增长,而应是社会的全面进步,包括物质文明的发展、精神文明的发展和制度文明发展。我国的发展也是如此。他说: 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因此,他主张既要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又要一手抓精神文明的建设; 既要一手抓经济工作,又一手抓惩治腐败,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 既要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又要切实搞好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建设,且不失时机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这就给中国设计出了全面、协调发展的基调。总之,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协调发展,是邓小平发展理论的题中应有之意。
发展又是有中心的,这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矛盾的主要方面这一基本原理提出来的。邓小平一方面强调发展的全面性,另一方面又十分重视发展的重点和中心。他认为,在一切发展中,生产力是最根本的、第一位的,社会的全面发展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以经济增长为中心。这是由我国目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决定的。这一点,充分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关于发展的动力。邓小平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仍然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目前,我国的基本矛盾中,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许多方面已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要继续发展生产力,就必须变革阻碍它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邓小平对中国发展的最大贡献就在于此。他认为,中国现行的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总体上是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只是在具体体制上存在种种弊端。改革不是变更基本制度,而是改变以往僵化、不合理的体制。只有通过改革,建立起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新体制,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13页)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与此同时,邓小平还从生产力内部诸要素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中,揭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他认为,科学技术作为智能要素对生产力基本要素的渗透日益明显,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对生产力的发展必将起到第一位的变革作用。因此,他反复强调我国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在于发展科技,“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74页)是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中国要发展,一刻也离不开科学技术。把科学技术看成是 “第一生产力”,把发展科技看成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途径和内在动力,是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的又一贡献。
关于发展的条件。邓小平认为,随着科技和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各国经济生活的国际化已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显著特征。“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8页)所以,对外开放就成为中国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并且 “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希望”。在此基础上,邓小平进一步指出,开放必须是大胆的、对世界所有国家、所有地区全方位的开放。只有这样,才能吸收和利用更多的国外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来发展自己,才能利用各种机遇来壮大自己。
邓小平认为,机遇,也是加快我国发展的必不可少的条件。机遇又有稍纵即逝的特点。所以必须珍惜机遇,并善于利用机遇,这对加速我国的发展至关重要。他在分析国际国内形势的基础上,坚定地认为中国大发展的时机已经到来。而且,机遇大于挑战。他说: “要抓住机会,现在就是好机会。”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那么,如何才能抓住呢? 他说,看准了,就要大胆地试,大胆地闯,不搞争论,争取时间,韬光养晦,少管别人的事,也不怕制裁,埋头苦干。只有这样,才能不失时机地发展起来。
关于发展的过程和趋势。他认为,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必将进入高级阶段以至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社会发展总趋势决定的,是任何势力也抗拒不了的。但这是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在这过程中,会有种种曲折,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付出努力。整个过程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统一的过程。
在这漫长过程的近期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邓小平为我们设计了 “三步走” 这样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战略。目前,第一步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实现温饱的目标已基本实现。第二步到21世纪末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的目标正在努力中。只要全国上下团结一心,在党的领导下,到下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目标也一定能够实现。
对于这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和趋势,他说: “可能我们经济发展规律还是波浪式前进。过几年有一个飞跃,跳一个台阶,跳了以后,发现问题及时调整一下,再前进。”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68页)这里所说的波浪式,决不是周期性经济危机中的那种起伏,也不是我国历史上出现的国民经济的大起大落,而是加速发展和适时调整的互补,是跳跃和稳定的交替。具体讲,就是在某一阶段抓住时机,加快搞几年,上一个台阶之后,适时地调整加速增长过程中出现的某些失衡。为再度加速发展造就良好的经济环境,之后,再加速发展。在这过程中,加速发展,上台阶是主旋律,即使调整,也是建立在经济的加发展基础之上的。但是,其发展毕竟不是直线上升,必须在不断地调整中才能进一步前进。因此,也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在这个问题上,他既反对只讲曲折的悲观论调,又反对那种只能上马,不能下马,只能大上,不能调整的直线发展观点。
关于发展的道路。邓小平认为,各国有各国的实际情况,要具体分析。对于中国的发展,他认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如果走资本主义道路,可能在某些局部地区少数人更快地富起来,……而大量的人仍然摆脱不了贫穷,甚至连温饱问题都不可能解决。”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08页)所以,历史上有人想在中国搞资本主义,总是行不通。另外,中国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还在于能够使社会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发展; 在于能够确保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共同发展; 在于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保重点、办大事,以使生产力协调发展。
在坚信 “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发展中国” 的思想基础上,他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道路。主要包括: 以公有制为主体,允许和鼓励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和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共同发展;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允许多种分配方式存在; 坚持共同富裕目标。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以带动其他人走向富裕和其他地区向前发展; 坚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大胆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国家促进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方法,推动计划和市场相结合,公有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关于发展的速度。邓小平非常重视发展速度,并把它同对社会主义的看法联系起来。他说: “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55页)要 “争取一个满意的经济发展速度”,“能发展的不要阻挡”,(《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在这里,主要把握三点:
❶邓小平要求加快的发展速度是有条件的速度,是可能和需要统一基础上的发展速度。“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5页)没有条件的地方要创造条件,但创造条件也要有现实根据,不能不顾实际盲目追求高速度。
❷这种高速度,是有效益的速度。片面追求速度,忽视效益,于国于民都没好处。
❸这种速度,也是适当的速度。邓小平很重视适度问题。他说,发展要适度,经济过热就容易出毛病。可见,他所说的速度,不是盲目的、无条件的、不讲效益的、越快越好的所谓高速度。在这一问题上,他反对 “平平静静、稳稳当当” 的低速度的发展观点,也反对急于求成的“左” 的倾向。
关于发展的环境。邓小平认为,良好的国内环境和国际环境对于中国发展至关重要。他说,中国要发展,必须有安定的政治环境。这是指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要想保证国内政局的稳定,就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是中国社会稳定的总基础。此外,他还说: “中国太穷,要发展自己,只有在和平的环境里才有可能。”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82页)就是说中国的发展还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但和平的国际环境不是等来的。要通过一切爱好和平的人们去争取。所以,邓小平说: “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是争取世界和平。在争取和平的前提下,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发展自己的国家”。(《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57页)可见,邓小平对发展的环境的观点既是唯物的,又是能动的。
关于发展的标志。他认为,社会的发展总是伴随着社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的。文明的程度是社会发展状况的标志。他对社会文明这一概念作了科学的规定和论述。指出,社会文明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物质文明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成果,表现为生产的进步和物质生活的改善。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改造主观世界的成果,表现为教育、科学、文化知识的发达和人们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两个文明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和条件; 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建设又为物质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并保证其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又结合我国具体情况,他把富强、民主、文明作为中国的发展目标。所谓富强,就是要彻底改变我国贫穷面貌,建立雄厚的物质基础,进一步巩固社会主义制度,为向社会主义高级阶段和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这是针对我国贫穷落后的实际提出来的。所谓民主,就是要在政治上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更切实的民主,在实现经济现代化的同时,实现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所谓文明,就是要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并使两个文明协调发展,都超过资本主义。富强、民主、文明是三位一体的。把它们作为我国社会发展的标志,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社会进步理论应用于中国社会的一个具体体现,将对中国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