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代谢病的基因治疗
遗传性疾病的理想治疗应该是用正常基因替换突变基因,以取得根治,这就是基因治疗。现已能成功地把基因导入哺乳动物细胞,并得到表达。但要使导入的基因能准确地整合到特定染色体的位点,使其转录、翻译和调控等与正常无异,则还没有得到解决。用正常基因替换突变基因,目前也还不可能。
基因的导入 将基因导入真核细胞的方法有多种,如染色体介导的基因转移,DNA介导的基因转移,特定DNA片段及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也有用微量注射法。
1. 染色体介导的基因转移(CMGT):滞留在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经低渗处理后,收集释出的中期染色体,经纯化,即可用以转化其他哺乳动物细胞。若与HGPRT(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或TK(胸腺嘧啶激酶)缺陷的小鼠细胞共同孵育,再用HAT(次黄嘌呤-氨喋呤-胸腺嘧啶核苷)体系选择培基筛选,平均107个细胞中就可有一个细胞,其酶缺陷能得到纠正,说明有关的基因已进入该细胞,得到表达。但常常不能发现进入受体的染色体或其片段。经纯化的染色体,通过密度梯度离心,可将染色体按大小分类收集,或通过流式分离器将不同大小的染色体分开。如此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进行CMGT。
经转化的细胞可以是稳定的,即能代代保有供体的基因,也可以是不稳定的。后者在解除选择的培养基中(即普通培养基而不是HAT培基)生长时,很快就丢失导入的基因。前者必已将有关基因整入其基因组,因此能代代相传,虽然实验证明,整入的部位不是恒定的,更不一定是在受体细胞的相应基因位点。
2. DNA介导的基因转移: 可以用供体细胞的高分子量DNA,代替上述方法中的染色体进行基因转移。受体细胞经磷酸钙处理后,DNA就更易于进入。
3. 特定DNA片段介导的基因转移:用限制酶将基因组DNA酶解为大小不等的片段,回收含某基因的特定片段, 以进行基因转移。 如用Bam HI
酶解单纯疱疹病毒Ⅰ型的DNA,可获得含TK基因的3.4kb片段,可用以转化TK-的小鼠细胞使成为TK+细胞。但有如CMGT,整入的部位可以很多,而不是恒定的。
4. 载体介导的基因转移:可以用病毒或质粒作为载体进行基因转移。含基因片段的重组SV40为最常用的载体,因为SV40可以感染多种哺乳动物细胞。已克隆进SV40的基因包括λ噬菌体基因,大肠杆菌的半乳糖操纵子,哺乳动物的珠蛋白基因等。但SV40介导的原核细胞基因在猴肾细胞中不能得到表达,而真核细胞的基因,如兔及小鼠β珠蛋白基因,则能被转录、翻译,产生β珠蛋白。这说明猴肾细胞的RNA切接与多聚腺苷酸加尾机制,同样适用于兔和小鼠的基因转录产物。也有用改建的反转录病毒作为载体,但不论SV40或反转录病毒,它们的潜在致瘤性仍有待解决。
5. 微量注射法:已制造出微量注射器,可将含目的基因的微量DNA直接注射到细胞核内,注入的基因可被整入受体细胞的基因组。受体可以是离体的干细胞 (如骨髓干细胞)或受精卵。转化了的干细胞在输回机体时,若能占明显优势而取代原来的细胞系,就可能纠正机体的缺陷。若将转化了的受精卵植入假孕小鼠的子宫内,可以发育成具有目的基因的个体,且可稳定地传给后代,因为这种个体的生殖细胞也具有目的基因。
基因治疗的尝试 迄今,大部分DNA转化工作是在体外培养的细胞中进行的。用于机体的尝试,在某些动物中也取得一定的成功,在人中尚无成功的例子。
1. 体细胞的转化;已成功地将单纯疱疹病毒TK基因导入小鼠骨髓干细胞。将转化了的干细胞输入经X线照射的小鼠(以杀死受体骨髓干细胞),发现输入的干细胞能有效地取代原来的骨髓细胞而存在。
2. 受精卵的转化:在几个实验室中,曾将兔或人的β珠蛋白基因微量注射入小鼠受精卵。出生的小鼠,其基因组DNA中含有β珠蛋白基因的序列。在有的尝试中,β珠蛋白基因根本不能得到表达。有的虽能得到表达,但有表达的细胞为脑、肌肉和睾丸细胞,不具正常的组织特异性,原因不明。
最轰动的例子是将大鼠或人的生长激素基因注射入小鼠的受精卵,出生的小鼠中,多达三分之一比对照鼠大,甚至大1倍。
总之,基因治疗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显然只有体细胞的转化方法适用于人。目前虽已在实验动物中取得一定成功,但只限于外源基因的导入或表达,还不能做到用正常基因替换致病基因。在导入外源基因时,如何使之整入特定染色体的相应位点上,因而能得到正确的调控是有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不然可能产生灾难性的后果。众所周知,一些原癌基因就是由于易位到一个强启动子的附近,而成为癌基因的。此外在一些遗传疾病中,很可能找不到合适的干细胞。如影响神经系统的遗传病,由于成年人的神经细胞不再增殖,就不易找到适用的干细胞。由于环境因素常在多基因遗传病中起显著的作用,基因治疗在这种遗传病中也难取得明显的疗效。因此基因治疗将来即使成为现实,可能也只是在有限的几种遗传病中才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