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道听途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道听途说》道听途说 清代文言短篇传奇小说集。十二卷一百十三则。作者潘纶恩(1796—1855),字炜玉,又字苇渔,号箨园,室号箨月山房,安徽泾县人。成书于清咸丰三年(1853)。 现存主要版本有清光绪上海“申报馆丛书”排印本。1996年黄山书社“笔记小说名著精刊”排印本。 此书作者潘纶恩一生功名坎坷,年届而立才考中秀才,此后,屡试不第,以生员终老。三十岁后,离家游幕,浪迹各地,漫游大江南北,十余年不归。在此期间,他丰富了阅历,熟悉了社会,品味了人生,并收集了大量素材。对此,他解释为:“将藉以有成。”为后来的小说创作打下了基础。他身处清朝由盛转衰之际,目睹世风愈下,自然感慨万分。首篇《屠钤》,以调侃之笔写书生屠钤,屡次赴试,连秀才也无法捞到,表明他对科举制度的忿然不平。书中所写故事以当时的市井传闻为主,描写吏治、民风和人伦种种不堪之状,多数是行凶、奸杀、行骗等社会畸形之态。不少小说对吏治黑暗,官场腐败予以揭露和抨击,把当官的愚昧贪婪,荒淫好色,枉法徇私,残暴酷虐,推诿塞责各种丑行暴露无遗。《董琳》写茶商董琳在旅店杀死了一只幼狐,后受狐精报复,发了神经病,犯下“谋逆”案,结果家破人亡,绝了宗嗣。影射当时的封疆大吏制府陈公为保乌纱帽,草菅人命,把一个疯子的行为,酿成大狱,株连几十家,官场黑暗,令人齿冷。《旅店冤鬼》中,周某得官上任,夜宿旅舍,有冤魂告状,且已发现尸体。他竟连夜束装,三漏即发,逃之夭夭。当官的不能尽心于民,认为事不关己,谁肯于黑暗狱中拨云见日呢? 《江本直》中,酷吏臬使周公,既凶狠又愚蠢,他打人用的竹篦厚一寸许,“每自下公案,亲自行刑,杖二十,犯人无不毙命。又曾以两指挖出人犯的眼珠。”如此父母官,衙门直似虎口了。当时社会民风每况愈下,在金钱的驱使下,尔虞我诈,屡见不鲜。《焦德新》篇,叙焦德新携带万金,往苏州经商,花重金买妾受骗之事。新娘是一个洋制假人,他愤而将“她”投之于水。不料,“女方”得讯,又以杀人灭尸罪要挟,直至万金荡尽才罢休。《盗僧》篇中,佛门净地变成了淫窟,袈裟之下包藏了盗贼之心。作者对当时这一人欲横流的末世社会,进行了广泛的刻画与描写。从通奸、偷情、卖淫、嫖娼及吸食鸦片而引出的奸杀、仇杀、抢劫、偷盗、诈骗等等恶行,层出不穷。 全书故事结构完整,语言叙述半文半白,曲尽委婉。作者善塑社会众生之相,笔法细腻,刻画不同人物的性格,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扶路傒童 孤儿某甲,为算命瞎子的导盲童子。他生性狡黠,多巧思。用木板刻制两条龙形,晚上仰卧在上面,日久,背上有清楚的龙形印痕。又把来找瞎先生算命人的年庚八字登记在册子上,积了一大本,把自己的名字列在册首,注上“当立某甲为教主”。把名册装进石匣,埋在城外一棵大树下。效学当年陈胜、吴广的篝火狐鸣之法,燃烧硫磺来引人注意。老百姓晚上看见火光,大为惊异,更在树下挖得石匣,发现了名册,一时哄动,吃素入教的人很多,某甲立为教主。官府恐其作乱,拟发兵收捕。新任江西某县令锐身请任,率兵围而捕杀。教民惊起,惨泣悲啼,而重围似铁桶,逃窜无门。官兵不论老幼,见一个杀一个。为逃过断头之惨,上吊投缳的不计其数。村落间的一池一沼,无不填满尸首。唯教主某甲漏网,虽派兵四处搜捕而未得。 金陵骗 南京多拐骗之徒。一日,有湖南客商来,戴五品头衔,服饰华丽,车马显赫。随从二仆,皆俊美少年。至昆和绸缎庄购买绫锦,指名选货,确是行家。从上午开始,直至傍晚,才选定货物,谈好价格,总值银子三千两。湖南客取出银票一张交给店主。店主派人去银号照验,不假。于是,店主设宴,留客晚膳。客之二仆又向店主索要袍褂服装,说:“主人本来不到你店购买,是我俩极力拉他才照顾你们的生意。”喋喋争执不休,店主不允。二仆也怒:“你昆和庄不做这笔买卖,我们可以去别处买,你把银票还出来。”店主交还银票,即去告诉湖南客。客大怒,斥责二仆无礼,又打了耳光,命他们交出银票,还给店主,立即逐出店门。于是宾主继续饮酒尽欢而散。湖南客从容装货,扬长而去。次日,店主持银票去银号兑银,不料,银票已被调包为假票,等于废纸一张。 盗僧 章太史未第时,偕同邑书生章图珊同赴秋闱,到达省城,借住在聚宝门外雨花寺里。寺庙宏敞,和尚再三关照:“长老厌烦嘈杂,请以佛殿为界,勿去殿后乱走。”一日,两生悄悄地走到殿后去看,寂静无人,不觉直达方丈室。正在张望之间,忽然发现佛楼上有妇女踪迹,不觉大惊失声。楼上和尚亦已发觉有人窃窥,厉声大呼:“送死鬼,是自投罗网也!”章图珊素有膂力,胆壮不惧,但动武没有兵器,见僧厨有铡草之巨刀,遂去键抽刀,奋身冲上楼梯。和尚不及提防,被砍断一条手臂,跳墙而去。二人上楼搜索密室,找出四个女子。庙里和尚闻讯,齐来跪地求恕。盖凶僧乃大盗削发,强占寺庙以避风也。章曰:“盗僧已逃走,可以不报官。应当追捕凶僧归案。”众僧受命而出。又召集泾县客商数十人去追捕盗僧。实际上,凶僧逃出寺院,觅舟求渡,因断一臂,形迹可疑,已落入公差捕快之手,终于伏法。四女子被询明乡里而送之归家。 枕乾庵 城西南八十里有枕乾庵。庵中老头陀善居积,藏金巨万。后遭盗劫,乃设防御盗。但盗患可御,家贼难防。头陀死后,弟子法宝乃是一个败家子,不数年,庙产殆尽。幸后继者勤于农业,寺院才免于荒芜。偶遇暴雨,佛壁倒塌,露出藏金千锭,庙里以此银盖书舍数十间,供近村读书人作攻书之地。外人皆以为老头陀的藏金未尽,只是不知埋在哪里罢了。近村有学究包某,年已三十,一日,进庵访僧不遇,随堂吃斋后,偶步佛堂。见两只白鼠争逐至莲花座之侧而失其所在。包某窃喜,以为已探知头陀藏金之所,隐而不发,欲图独占巨金。归家后,借故与妻子寻衅,忿而离家,到枕乾庵落发为僧。进庵后,晨夕留意窖藏;夜阑人静时,搜索几遍。数年不得,意兴亦淡然矣。因复蓄发,重归红尘,然妻孥已非所有。兼之笔墨俱无,无生业可理。只得一筐一杖,往来市肆间,学伍子胥吹箫故事。 逆子 城北有个地方叫山门。山门姥姥,丈夫早死,仅有一子,忤逆不孝。媳妇倒是贤惠,孙子刚满周岁。一日,姥在家熬粥,火力正旺,沸汤腾涌。姥抱幼孙急急上前,要掀开锅盖,止住沸涌。不料,沸汤上扬,抱中幼儿惊跳,堕于釜中而死。媳知逆子快要回来,急遣姥回外家暂避。逆子归家,问及儿子。妻称幼儿暴疾夭殇,婆母年迈,过度伤心,已让她回外家暂住。逆子怏怏不乐。邻妇无知,在旁叹息道:“老人失手,竟毙隹儿,深可悯也。”逆子得知真相,暴怒,然不露于形色,怀刀去外家,欲杀老母。外家表妹见他神色不善,私下对自己母亲说:“姥姥回去,必无好事。不如拖迟些日子,让他怒气平一下才好。”舅母却认为不妨。女儿又请派佣工护送。舅母说:“儿子能把母亲怎么样?”就放姥姥随逆子归家。逆子竟在路上把老母杀死了。事发到官,官以情节严重,有碍自己做官前程,不欲详决。命鞭逆子八百,皮肉尽碎,而气犹未绝,因掘坎,倒身而埋之。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反义成语 > 道听途说;耳闻目睹 写的都是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不加增饰,不掺入道听途说,既无荣宝斋的水墨复制,也摈弃罗振玉式的自制古董。(徐铸成《旧闻杂忆·自序》) 道听途说 路上听来又在路上传播出去。指无根据的传闻。常作谓语,亦作宾语、定语等。 例 他怎么会知道春城饭店的事?还不是道听途说,胡编乱造!(蒋子龙《锅碗瓢盆交响曲·生活也把十字路口铺在了领导者脚下》)由此可以得出一条经验,今后凡是遇到这样的事情,务必要把具体情节反复查考得清清楚楚,千万不要道听途说,信以为真。(马南邨《燕山夜话·替〈宝岛游记〉更正》) 耳闻目睹 亲耳听见和亲眼见到。常作谓语,亦作定语、宾语等。 例 东方旭耳闻目睹这一切,内心激动,难以抑制。(谢洪、华勋《武林志》十六)我从乡下跑到京城里,一转眼已经六年了。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鲁迅《呐喊·一件小事》) 亦作“耳闻目见”、“目睹耳闻”、“耳闻目击”等。 例 这部书的作者虽然根据当时的报纸和耳闻目见,搜集了不少材料,记述了不少事实,但是由于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用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去观察问题,因此也就不可能对当时中国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对各派军阀的混战,对各派军阀和帝国主义的关系,进行科学的分析。(中华书局编辑部《〈民国通俗演义〉重印说明》)
道听途说 路上听来又在路上传播出去。谓无根据的传闻。源自《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通“途”。“道听途说”最早见于唐·柳宗元《与刘禹锡论〈周易〉书》:“是见道听途说,又何能知所谓《易》者也!” 《吕氏春秋·察传》载有一则故事: 宋国有一个姓丁的人,家里没有井,用水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经常忙不过来。后来,他下决心自己打了一眼井,用水就省时省力多了。他高兴地对别人说:“我家打了一眼井,好比多了一个人力。”这句话一传十,十传百,但在传的过程中逐渐变了样子,最后竟被说成是:“丁某打了一眼井,挖出一个人来。”宋国国君闻讯,便派人到丁某家里问个究竟,才知道原来是打井以后,丁家相当于节省了一个挑水的人力,而不是打井挖出一个人。 明代屠本畯《艾子外语》中也记载着这样一个故事: 齐国一个叫毛空的人,一天,他对艾子说:“天上掉下一块肉,有30丈长,10丈宽。”艾子笑着说:“哪有这个道理。”毛空立刻改口说:“那就是20丈长。”艾子仍然不相信。毛空又改口说:“那就是10丈长。”艾子气极了,就问毛空:“那块肉掉在什么地方,你见过吗?”毛空摇摇头,无言以对,只好承认说:“我是听别人说的。”艾子对他的学生说:“你们千万不要像他这样,‘道听途说’呀!” 后来,人们引用“道听途说”这个成语,泛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 当前位置:主页 > 词语大全 > 小学生词语 > 道听途说道听途说的意思,道听途说的近义词,道听途说的反义词,道听途说的造句 从道路上听到,又在道路上传说。指没有根据地乱说。 [近义]街谈巷议 [反义]言之有据 [造句]你把道听途说的话当真,真是愚昧至极。 道聽途說的意思,道聽途說的近義詞,道聽途說的反義詞,道聽途說的造句 從道路上聽到,又在道路上傳說。指沒有根據地亂說。 [近義]街談巷議 [反義]言之有據 [造句]你把道聽途說的話當真,真是愚昧至極。 Dao Ting Tu Shui De Yi Sai ,Dao Ting Tu Shui De Jin Yi Ci ,Dao Ting Tu Shui De Fan Yi Ci ,Dao Ting Tu Shui De Zao Gou Cong Dao Lu Shang Ting Dao ,You Zai Dao Lu Shang Chuan Shui 。Zhi Mei You Gen Ju De Luan Shui 。 [Jin Yi ]Jie Tan Hang Yi [Fan Yi ]Yan Zhi You Ju [Zao Gou ]Ni Ba Dao Ting Tu Shui De Hua Dang Zhen ,Zhen Shi Yu Mei Zhi Ji 。
当前位置:主页 > 成语大全 > 同义成语 > 道听途说;齐东野语 至于所裹何物,运往何方,我们未便根据道听途说,说了出来。总之,我希望这是齐东野语。(王了一《龙虫并雕斋琐语·行》) 异 道听途说 从路上听来,在路上传说。语本《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后用“道听途说”泛指传闻的、无根据的话。语义较重。使用频率高。 例 而这些“内幕”、“秘闻”,大多为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在政治上造成极坏的影响。(史公旗《竞争的歧路》)闲着的时间多,一宗道听途说的消息或不相干的人一句半句话,却花半天来分析,绝大的结果是把小事化大,甚或无事生非。(梁凤仪《财来自有方·忙碌是福》) 齐东野语 齐东:齐国(在今山东北部)的东部。野语:村野俗语。语本《孟子·万章上》:“此非君子之言也,齐东野人之语也。”后用“齐东野语”比喻不足凭信的话。语义较轻,色彩较典雅,使用频率较低。 例 倘若不去观察,不作实验,仅仅依据着书本来教学,这种知识就等于齐东野语,一点不切实际,是没有用处的(叶圣陶《校长》)这些都是齐东野语很不可信。(燕谷老人《续孽海花》第三十三回) 同 都表示无根据的传说。都常作宾语、主语,亦作定语。
道听途说dàotīng-túshuō路上听来又在路上传播出去。谓无根据的传闻。源自《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通“途”。“道听途说”最早见于唐·柳宗元《与刘禹锡论〈周易〉书》:“是见道听途说,又何能知所谓《易》者也!” 道听途说dàotīng-túshuō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道听途说dào tīng tú shuō〈成〉在路上听来的话,又在路上向人传播,指没有根据的传言:不要相信道听途说│绝对不是道听途说。 道听途说dào tīng tú shuō【释义】 路廊上讲新闻——道听途说喻传闻的、没有根据的消息。 马路消息——道听途说喻没有根据不负责任的消息。 道听途说dào tīng tú shuō动词性,联合结构。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指没有根据的传闻,用于贬义。 道听途说(反)实见明知 真知灼见 大街得信小街传道听途说 列车上的广播道听途说 垭口上的新闻道听途说 不经之谈、道听途说、无稽之谈;不刊之论、不易之论○不经之谈bù jīng zhī tán荒诞的、没有根据的话:无传~,无听毁誉之语|造~以耸人听闻。 ○道听途说dào tīng tú shuō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传闻的、没有根据的话:此书多采~,不足为据|应对事实负责,不能~。 ○无稽之谈wú jī zhī tán毫无根据的话:~勿信|他要哗众取宠,才编造此~|有些看似荒诞的故事,不全是~。 ●不刊之论bù kān zhī lùn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发聩振聋的~| 守业难于创业,是~。 ●不易之论bù yì zhī lùn内容正确、不可更改的言论:此言鞭辟入里,真是~|此说经得起推敲,乃~。 道听途说 道听途说从路上听来的,马上就在路上传播给别人。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 持之有故 即事穷理 ☛ 传言 传言驾言 ☚ 假话 胡话 ☛ 传闻 传闻风(~闻;耳~;口~) 达闻 章闻问听 耳食(~之言) 道路之言 另见:流传 见闻 传说 ☚ 见闻广 鉴戒 ☛ 乱说 乱说鼓说 乱扯 乱语 乱道 乱讲 乱弹(乱弹琴) 浪语 扯淡 扯撮口似无梁斗 ☚ 乱说 胡说八道 ☛ 道听途说dào tīng tú shuōa traveler’s tale; fetch and carry grapevine; gossip (of the street); hearsay;rumour 道听途说hear sth on the grapevine;hearsay;rumour;gossip 道听途说dào tīnɡ tú shuō道、途:路。路上听来的传说。指没有根据的传说。rumour, make gossip, hearsay, a traveler’s tale, get by hearsay 道听途说dào tīng tú shuō【解义】道、途:路。路上听来又在路上传播,随便传说不可靠的消息,或指没有根据的消息。 道听途说dào tīng tú shuō路上听来的一些说法。指不可靠的传闻。《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疏:“若听之于道路,则于道路传而说之。”《汉书·艺文志》:“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道听途说孔子曾经说过:“从道路上听来了一些没有根据的话,就在道路上不负责任地传播,这从道德作风来说是要不得的。” 道听途说dào tīnɡ tú shuō途:道路。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论语·阳货》:“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 道听途说dào tīnɡ tú shuō【释义】指无根据的传播。 道听途说dào tīnɡ tú shuō道、途:道路。在路上听来的话,又在路上传播出去。指没有根据的传闻。马南邨《燕山夜话·替〈宝岛游记〉更正》:“今后凡是遇到这样的事情,务必要把具体情节反复查考得清清楚楚,千万不要~,就信以为真。” 没有根据的传闻道听途说;道听途传格式 会意式。 道听途说;耳闻目睹dào tīnɡ tú shuō;ěr wén mù dǔ写的都是亲身经历,耳闻目睹,不加增饰,不掺入道听途说,既无荣宝斋的水墨复制,也摈弃罗振玉式的自制古董。(徐铸成《旧闻杂忆·自序》) 道听途说dàotīng-túshuō《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涂:通“途”。道、途:路上。后以“道听途说”指无根据的传闻。也指不负责任地传布无根据的消息。 道听途说dào tīnɡ tú shuō解释 道、途:道路。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说。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道听途说dào tīnɡ tú shuō❶ 原指在路上听来又在路上传说。 道听途说dào tīnɡ tú shuō也说“道听途传”。路上听来的话。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道听途说dào tīnɡ tú shuō【解义】 道、途:路。路上听来又在路上传播,随便传说不可靠的消息,或指没有根据的消息。 道听途说dào tīnɡ tú shuō道、途: 道路。原是说在路上听来的话,又在路上传播出去。后来多指没有根据的传闻。《镜花缘》五三回:“此是南北朝大概情形。妹子~,不知是否?” 道听途说dao ting tu shuo道、途:路。从路上听来的话。指没有根据的传闻。 道听途说 添油加醋dào tīng tú shuō;tiān yóu jiā cù指说话没有根据,把听来的话添枝加叶,扩大事实,故意渲染。斯文等《“神医”骗局大曝光》:“对于这些稀奇古怪的传闻,尤其是在乡村里,谁都好奇得很,~,但很少有人会去认真地考证它。” 道听途说 信口开河dào tīng tú shuō;xìn kǒu kāi hé信:随便。指人说话没有根据,随口胡说。李遂生《闲谈莫论人非》:“闲谈议论人非者,不管是有口无心,或是怀有恶意,都是不负责任的。其话题,有的是~;有的则是闲谈者的发明创造,发泄私情。” 捕风捉影 道听途说bǔ fēng zhuō yǐng;dào tīng tú shuō指说话没有事实根据,都是路上听到的传闻。赵致真《荧屏,莫让科学叹息》:“等而下之的还有以~和想当然为科学依据……已经丧失了应有的严肃科学态度。” 道听途说dàotīng-túshuō道、途:路。指从道路上听到,在道路上传播,未经调查研究证实。也指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没有根据的话。《论语·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4K3Y【道听途说】dào tīng tú shuō从路上听来,又在路上传播给别人。指没有根据的传闻。道、途:路。 道听途说dàotīng-túshuō〔并列〕 路上听来的话。指无根无据的传说。语本《论语· 阳货》“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叶永烈《是是非非“灰姑娘”》:“我在写作中,也犯过不调查研究的错误,凭~地写了,结果教训很深。” 道听途说dào tīng tú shuō道、途: 路。即路上听来的路上传播的话。指不可靠、没根据的传闻。《论语·阳货》: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