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遏制政策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遏制政策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执行的一种外交政策。由外交官乔治·凯南于1947年提出。认为对付共产主义运动,主要不是直接对付苏联,而是要处理好“非共产主义运动”内部关系,加强对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的控制,以遏制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影响的扩大。 遏制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的一种外交政策。由美国职业外交官、前美驻苏大使乔治·凯南1947年提出。主张加强美国同西欧等国的关系,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的政治冷战来遏制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与影响。 遏制政策 遏制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针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一种外交政策。1946年初,美苏的战时合作关系趋于崩溃,1947年3月美国正式提出杜鲁门主义。在此背景下,美国前驻苏公使衔参赞乔治·凯南先是在1946年2月向国内发出八千字电报,继而又于1947年7月代名“X先生”,发表《苏联行为的根源》一文,系统地提出了遏制政策。他认为,苏联主要关注的是尽可能扩大它在世界上的权力和影响,“美国不可能指望在可预见的将来同苏联政权享有政治上的亲善关系,美国必须继续在政治舞台上把苏联当作对手,而不是伙伴。”为此,要用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性的政治冷战等手段,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施加压力,遏制其影响的扩大。他认为,通过遏制政策,可以使苏联在推行它的政策时极大地增加困难,并能促使苏联内部发生变化,导致苏联力量的瓦解或者逐步趋于软化,凯南的遏制理论对杜鲁门政府的外交政策产生了很大影响。它是美国战后发动对苏冷战,推行全球侵略扩张政策的理论基础。根据这一政策思想,美国还在军事上制定了“遏制战略”,主张以陆、海、空三军“平衡发展”为方针,以常规军事力量为主要作战手段,以原子弹为讹诈工具,以美苏必战为宣传烟幕,以包围、遏制苏联等共产主义国家为借口,侵略和控制亚、非、拉广大中间地带。1989年,布什政府在东欧局势骤变的背景下,又在凯南遏制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超越遏制”的新遏制政策。 ☚ 最后通牒 道歉 ☛ 遏制政策policy of containment 遏制政策Policy of Containment(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的一项外交政策,由美国外交官乔治·凯南George F.Kennan于1946年2月提出并于1947年发表文章阐述,主张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特别是局部性的武装干涉和持续性的冷战,来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影响,加强美国对西欧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控制,扑灭战后蓬勃兴起的民族独立解放运动。该主张为美国政府推行杜鲁门主义提供了理论基础,后来成为美国历届政府对外政策的基本方针之一) 遏制政策Containment Policy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推行的反苏反共政策。1947年由凯南提出。旨在以军事包围、经济封锁、政治颠覆、局部地区的武装干涉及长期的政治冷战,来遏制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和影响,加强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的控制。五十年代达到极点。1985年起美苏首脑最高级会谈每年举行后,美国对苏政策有所改变。1991年苏联解体后,遏制苏联的政策随之消失。但该政策至今对美国外交政策仍有一定影响。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