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逢入京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唐诗篇名。七绝。岑参作。见《岑嘉州集》卷七。作于天宝八年(749)赵安西(今新疆库车)途中。表现诗人远涉边塞时的思乡怀亲之情:“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全诗信口而成,于淡语中见深情。“凭君传语报平安”写得尤好,将生活中习见之事提炼成极富有诗意的一笔,本色而又韵味醇永,遂成传诵千古之名句。明谭元春评此诗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唐诗归》卷一三)清沈德潜亦曰:“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唐诗别裁》卷一九)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望岳 ☛ 逢入京使[1]这首诗写于天宝八年,岑参第一次赴西北任职的途中。岑参(公元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曾祖、祖父官至宰相;父官至刺史,早丧,家道中落。天宝三年进士,曾两次赴西北边塞任幕僚,先后任安西四镇节度史府掌书记、安西北庭节度使府判官。回朝后官至嘉州刺史,客死成都。由于长期在西北边塞从军,对军旅生活、边地风光、西北少数民族风情有深切感受,其边塞诗八十多首刚劲雄奇、壮丽瑰异、豪迈奔放,在唐诗中独具风格。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是盛唐边塞诗代表诗人。有《岑嘉州集》,存诗四百余首。他的一些七绝抒写生活中的感受,也很有特色,《逢入京使》是其中之一。 [2]“故园”句:作者家乡是南阳,这里的“故园”当指个人家庭住所所在的长安,岑参在长安杜陵山中置有别业,所以说“故园东望”。 [3]龙钟:本指老年举止失灵,此处指泪水淋漓的样子,双袖龙钟指用双袖拭泪,双袖湿漉漉的。 作者在西行途中与东归的使者相遇,立马小驻,口头传语,匆匆而别。几句话表达了对家园和亲人的思恋,以及盛唐士人积极进取的开阔的胸襟。全诗信口而成,朴实无华,《唐诗解》说:“叙事真切,自是客中绝唱。” 逢入京使
【释】 1.故园:指长安别业。岑参别业在长安杜陵山中,故称故园。龙钟:涕泪流溢的样子。 2.凭:仰仗,依托。 【译】 回首东望我的故乡家园, 是那么的漫长、遥远。 神魂黯然,惹我热泪如泉, 浸湿了双袖,至今未干。 与你有幸马上相逢,却又遗憾 ——没带纸笔在身边。 那就请您捎个信吧!就说我 ——一路平安! 【评】 此诗妙在后两句,摄取了一个“人人有此事”,却又“从来不曾写出的场景”(明人钟惺语)。使这一场景,永恒地留存在历史文化的镜头里,并具有永恒的魅力。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人岑参与同时代许多人一样,有一番功名万里的抱负。尽管他离开颍阳故居到长安考取进士,但他那颗不安份的心是向往着边塞的。天宝八载,机会终于来到了。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入朝,岑参被奏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到节度使幕掌书记。 人们将要离开自己多年居住的地方,告别亲友远走之际,不免会产生一种依依惜别之情。岑参这时离开的是繁华的首都长安,诗有《九日思长安故园》,诗中“故园”即指长安旧居。赴边路上备受艰辛:“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沙尘扑马汗,露雾蒙貂裘”。旅途劳顿,边地荒远,诗人回首来路,不免被唤起对长安故园的眷怀之情。“龙钟”是沾湿淋漓的样子,指袖子被泪打湿了一大片。它夸张地写出了行人内心的冲动,是“泪不干”的形象说明。 三、四句点题,写途中遇到入京使者,委托捎口信的情况。此联全是行者的口吻;因为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口头上替我报道一下平安的消息吧!语气十分安祥,通脱。表面看来,这与诗前半部分感情很不一致,不协调。前半部分感情冲动,后半部分却平和安祥;前半部分感情缠绵,后半却豪爽。其实二者是统一的。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有两个方面。而其中主导的一面是赴边的决心和豪情。他的感情很丰富,却不脆弱,是坚韧的。他的泪是不轻弹之泪。诗句谓不作家书,仅凭人传语;且言不及身边琐事、儿女之情,只道旅途平安。表面看来,这样作仅仅是因为“马上相逢无纸笔”的缘故。但在前半极写相思眷恋的情怀后,单择“报平安”片语为口信全部内容,表现出的是一种对前途自信、乐观的态度,使人能体会到这样作不仅是“马上相逢无纸笔”的缘故,更重要的是诗人有广阔的胸襟和不凡的抱负。这种平静安祥的口吻,表现的恰是豪迈大度。诵读起来使人觉得气势磅礴,心胸开阔。 李大钊诗:“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表现革命志士的豪情壮怀。虽言“壮别”,也并非没有“离恨”“别愁”,但他以革命利益高于一切,故能毅然把它们尽付东流。仅从诗中表现的追求理想,勇往直前,战胜个人感伤的积极乐观的精神看,与岑参此诗有类似之处。马背吟诗,其豪迈可与横槊赋诗媲美。 逢入京使 题解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①。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②。 注释 ①龙钟:沾湿貌。 ②凭:托。君:使者。 赏读 诗句开门见山,道出思乡情绪。东望故园自有思乡之情,然而归途漫漫,乡愁难解,不仅“路漫漫”,戍边人愁也漫漫。如此漫漫难解之愁化作思乡凄泪。愁悠长,泪不断,挥袖拭泪,虽双袖沾湿了但还在滴泪不绝。虽然短短两句诗,便写出了悠悠乡愁,道出其人凄苦的生活境况。 接下来诗人转而写托入京使传言之嘱。“马上相逢”可见诗人戎马生涯,行走匆匆而带一路风尘,既写出当时情景,又暗言戎人生活环境的凄苦。“无纸笔”而又时间紧急,于是便嘱入京使“传语报平安”。纵使有纸笔,思乡想家,探亲访友,要写的又该有多少,千头万绪定会无从下手,写来也只能一声平安,所以干脆传个口信吧。这既是境况所迫,也是诗人无奈感情的流露。 此诗写情深挚,描境凄凉,以情写人,情使景凄。诗以望起而以报结,意境凄迷动人。充分展示出戍边将士凄苦的生活状况和深婉的思乡情绪,以及对戍边将士以国事为重、安心戍边的敬业精神的歌颂赞美之意。 逢入京使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①,双袖龙钟泪不干②。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解题】 此诗作于天宝八载(749),时岑参首次西行出塞赴安西,参加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为掌书记,途中遇入京的使者,就作此诗。诗中写初次离乡远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全诗立马而吟,肆口而成,纯为本色语,极平常而极亲切感人。所传口信只“平安”二字,词浅意深,“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九)。 【注释】 ①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家。漫漫:遥远貌。②龙钟:泪流貌,袖被泪湿。 逢入京使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岑参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 诗词简介:这首诗是诗人赴边塞途中的作品,语言平易洗炼,感情豪放真挚,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对京都故园的深深惜别之情。回首东望,来路漫长,尘雾蒙蒙。“龙钟”和“泪不干”夸张而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远离家园、奔赴边塞时激动眷念的神情。龙钟,一般形容行动不灵活,这里指泪水淋漓沾湿衣袖,不便活动。三、四句在点题的同时,既流露了相思依恋的柔情,又表现出对前途自信、乐观的态度,展示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和不平凡的抱负。此诗于平易中见韵味,洋溢着盛唐时代青年志士的豪情。 此诗妙在后两句,摄取了一个“人人有此事”,却又“从来不曾写出的场景”(明人钟惺语)。使这一场景,永恒地留存在历史文化的镜头里,并具有永恒的魅力。
逢入京使岑参 天宝八载(749年),岑参远赴安西,充安西四镇高仙芝幕府书记(在今新疆库车县)。此诗所描写的就是他在赴安西途中遇回京故知的情景。 前两句写途中所感,表达了对远方故土亲人的深切思怀。西征的诗人,故园东抛,家乡和亲人越来越远。回头东望,只见长路漫漫,远方的家乡,一片茫然。此时,诗人心中充满了怀土思亲的无限伤感,此情之下更忍不住泪水淋漓,沾湿了双袖。后一句略带夸张,“龙钟”、“不干”几字的运用,形象生动,使当时思念故土亲人的情态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在这种心情下,诗人遇到回京的相识,然而,路途之上匆匆相见,匆匆而别,“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此时虽不能亲笔修书家乡的亲人,就请给亲人捎个平安的口信吧!这口信无疑会给家人带去安慰,更使诗人那思亲怀土之心得到极大的慰藉。这两句,看似平淡,却意蕴丰富,它既是上两句所表达的情感的延伸,同时又透露出诗人此时“功名只向马上取”的豪迈胸襟。 此诗以路逢入京使为中心,诗人围绕思乡之情,对其所做所为进行艺术的提炼加工,以此为抒情主线,直抒胸臆。全诗感情真挚自然,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唐岑参的七言绝句: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赴安西途中。诗写作者西行途中巧遇东归长安的朝廷使者这一瞬间情景,抒发了思念家园和亲人的深挚感情,行色匆匆而情韵悠悠,真切自然,感人至深。 ☚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玉门关盖将军歌 ☛ 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唐岑参的七言绝句: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赴安西途中。诗写作者西行途中巧遇东归长安的朝廷使者这一瞬间情景,抒发了思念家园和亲人的深挚感情,行色匆匆而情韵悠悠,真切自然,感人至深。 ☚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玉门关盖将军歌 ☛ 《逢入京使》feng ru jing shiMeeting the Envoy Who Is on His Way to the Capital→岑参(Cen Se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