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逢入京使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

唐诗篇名。七绝。岑参作。见《岑嘉州集》卷七。作于天宝八年(749)赵安西(今新疆库车)途中。表现诗人远涉边塞时的思乡怀亲之情:“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全诗信口而成,于淡语中见深情。“凭君传语报平安”写得尤好,将生活中习见之事提炼成极富有诗意的一笔,本色而又韵味醇永,遂成传诵千古之名句。明谭元春评此诗曰:“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唐诗归》卷一三)清沈德潜亦曰:“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唐诗别裁》卷一九)

☚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望岳 ☛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2]双袖龙钟泪不干。[3]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这首诗写于天宝八年,岑参第一次赴西北任职的途中。岑参(公元715~770),祖籍南阳(今属河南),曾祖、祖父官至宰相;父官至刺史,早丧,家道中落。天宝三年进士,曾两次赴西北边塞任幕僚,先后任安西四镇节度史府掌书记、安西北庭节度使府判官。回朝后官至嘉州刺史,客死成都。由于长期在西北边塞从军,对军旅生活、边地风光、西北少数民族风情有深切感受,其边塞诗八十多首刚劲雄奇、壮丽瑰异、豪迈奔放,在唐诗中独具风格。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是盛唐边塞诗代表诗人。有《岑嘉州集》,存诗四百余首。他的一些七绝抒写生活中的感受,也很有特色,《逢入京使》是其中之一。
 [2]“故园”句:作者家乡是南阳,这里的“故园”当指个人家庭住所所在的长安,岑参在长安杜陵山中置有别业,所以说“故园东望”。
 [3]龙钟:本指老年举止失灵,此处指泪水淋漓的样子,双袖龙钟指用双袖拭泪,双袖湿漉漉的。
 
 作者在西行途中与东归的使者相遇,立马小驻,口头传语,匆匆而别。几句话表达了对家园和亲人的思恋,以及盛唐士人积极进取的开阔的胸襟。全诗信口而成,朴实无华,《唐诗解》说:“叙事真切,自是客中绝唱。”

唐诗《逢入京使》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1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2


 
 【释】
 1.故园:指长安别业。岑参别业在长安杜陵山中,故称故园。龙钟:涕泪流溢的样子。
 2.凭:仰仗,依托。
 
 【译】
 回首东望我的故乡家园,
 是那么的漫长、遥远。
 神魂黯然,惹我热泪如泉,
 浸湿了双袖,至今未干。
 与你有幸马上相逢,却又遗憾
 ——没带纸笔在身边。
 那就请您捎个信吧!就说我
 ——一路平安!
 
 【评】
 此诗妙在后两句,摄取了一个“人人有此事”,却又“从来不曾写出的场景”(明人钟惺语)。使这一场景,永恒地留存在历史文化的镜头里,并具有永恒的魅力。

历代诗词精品之《逢入京使》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诗人岑参与同时代许多人一样,有一番功名万里的抱负。尽管他离开颍阳故居到长安考取进士,但他那颗不安份的心是向往着边塞的。天宝八载,机会终于来到了。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入朝,岑参被奏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到节度使幕掌书记。
 人们将要离开自己多年居住的地方,告别亲友远走之际,不免会产生一种依依惜别之情。岑参这时离开的是繁华的首都长安,诗有《九日思长安故园》,诗中“故园”即指长安旧居。赴边路上备受艰辛:“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沙尘扑马汗,露雾蒙貂裘”。旅途劳顿,边地荒远,诗人回首来路,不免被唤起对长安故园的眷怀之情。“龙钟”是沾湿淋漓的样子,指袖子被泪打湿了一大片。它夸张地写出了行人内心的冲动,是“泪不干”的形象说明。
 三、四句点题,写途中遇到入京使者,委托捎口信的情况。此联全是行者的口吻;因为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口头上替我报道一下平安的消息吧!语气十分安祥,通脱。表面看来,这与诗前半部分感情很不一致,不协调。前半部分感情冲动,后半部分却平和安祥;前半部分感情缠绵,后半却豪爽。其实二者是统一的。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有两个方面。而其中主导的一面是赴边的决心和豪情。他的感情很丰富,却不脆弱,是坚韧的。他的泪是不轻弹之泪。诗句谓不作家书,仅凭人传语;且言不及身边琐事、儿女之情,只道旅途平安。表面看来,这样作仅仅是因为“马上相逢无纸笔”的缘故。但在前半极写相思眷恋的情怀后,单择“报平安”片语为口信全部内容,表现出的是一种对前途自信、乐观的态度,使人能体会到这样作不仅是“马上相逢无纸笔”的缘故,更重要的是诗人有广阔的胸襟和不凡的抱负。这种平静安祥的口吻,表现的恰是豪迈大度。诵读起来使人觉得气势磅礴,心胸开阔。
 李大钊诗:“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表现革命志士的豪情壮怀。虽言“壮别”,也并非没有“离恨”“别愁”,但他以革命利益高于一切,故能毅然把它们尽付东流。仅从诗中表现的追求理想,勇往直前,战胜个人感伤的积极乐观的精神看,与岑参此诗有类似之处。马背吟诗,其豪迈可与横槊赋诗媲美。

古代名诗《逢入京使》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逢入京使

 题解
 这是描述戍边将士逢入京使相托传言的诗,诗意明了而道义深刻,充分展现了戍边将士凄苦的生活一角和悠悠乡愁。
 
原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注释
 ①龙钟:沾湿貌。 ②凭:托。君:使者。
 赏读
 诗句开门见山,道出思乡情绪。东望故园自有思乡之情,然而归途漫漫,乡愁难解,不仅“路漫漫”,戍边人愁也漫漫。如此漫漫难解之愁化作思乡凄泪。愁悠长,泪不断,挥袖拭泪,虽双袖沾湿了但还在滴泪不绝。虽然短短两句诗,便写出了悠悠乡愁,道出其人凄苦的生活境况。
 接下来诗人转而写托入京使传言之嘱。“马上相逢”可见诗人戎马生涯,行走匆匆而带一路风尘,既写出当时情景,又暗言戎人生活环境的凄苦。“无纸笔”而又时间紧急,于是便嘱入京使“传语报平安”。纵使有纸笔,思乡想家,探亲访友,要写的又该有多少,千头万绪定会无从下手,写来也只能一声平安,所以干脆传个口信吧。这既是境况所迫,也是诗人无奈感情的流露。
 此诗写情深挚,描境凄凉,以情写人,情使景凄。诗以望起而以报结,意境凄迷动人。充分展示出戍边将士凄苦的生活状况和深婉的思乡情绪,以及对戍边将士以国事为重、安心戍边的敬业精神的歌颂赞美之意。

《逢入京使》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解题】
 此诗作于天宝八载(749),时岑参首次西行出塞赴安西,参加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为掌书记,途中遇入京的使者,就作此诗。诗中写初次离乡远行对家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全诗立马而吟,肆口而成,纯为本色语,极平常而极亲切感人。所传口信只“平安”二字,词浅意深,“人人胸臆中语,却成绝唱”(沈德潜《唐诗别裁》卷一九)。
 【注释】
 ①故园:指诗人在长安的家。漫漫:遥远貌。②龙钟:泪流貌,袖被泪湿。

岑参《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岑参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逢入京使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岑参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 →
诗词简介:这首诗是诗人赴边塞途中的作品,语言平易洗炼,感情豪放真挚,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对京都故园的深深惜别之情。回首东望,来路漫长,尘雾蒙蒙。“龙钟”和“泪不干”夸张而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远离家园、奔赴边塞时激动眷念的神情。龙钟,一般形容行动不灵活,这里指泪水淋漓沾湿衣袖,不便活动。三、四句在点题的同时,既流露了相思依恋的柔情,又表现出对前途自信、乐观的态度,展示了诗人广阔的胸襟和不平凡的抱负。此诗于平易中见韵味,洋溢着盛唐时代青年志士的豪情。
 
此诗妙在后两句,摄取了一个“人人有此事”,却又“从来不曾写出的场景”(明人钟惺语)。使这一场景,永恒地留存在历史文化的镜头里,并具有永恒的魅力。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逢入京使》
    .[唐].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 《 fénɡ rù jīnɡ shǐ 》 
    《 逢 入 京 使 》 
    .[ tánɡ ]. cén cān.
    .[ 唐 ]. 岑 参 .
    ɡù yuán dōnɡ wànɡ lù màn màn , shuānɡ xiù lónɡ zhōnɡ lèi bù ɡān 。 
    故 园 东 望 路 漫 漫 , 双 袖 龙 钟 泪 不 干 。 
    mǎ shànɡ xiānɡ fénɡ wú zhǐ bǐ , pínɡ jūn chuán yǔ bào pínɡ ān 。 
    马 上 相 逢 无 纸 笔 , 凭 君 传 语 报 平 安 。 
     
  • 《逢入京使》
    .[唐].岑參.
    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鍾淚不幹。
    馬上相逢無紙筆,憑君傳語報平安。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译文】 向东遥望着亲爱的故乡,前路呵,那么遥远、漫长!销魂伤神,两袖都濡湿啦,眼泪仍然不住地簌簌流淌。骑马在沙碛中,遇到入京使者,遗憾纸和笔都没有带在身上。行旅匆匆,烦你捎个口信吧,就说我在这荒凉边塞,平安无恙!

    【今译】 
     
    回首东望我的故乡家园,
     
    是那么的漫长、遥远。
     
    神魂黯然,惹我热泪如泉,
     
    浸湿了双袖,至今未干。
     
    与你有幸马上相逢,却又遗憾
     
    ——没带纸笔在身边。
     
    那就请您捎个信吧!就说我
     
    ——一路平安!
  • ①漫漫:辽远。 
    ②龙钟:沾湿。全句说两袖已经沾湿而泪仍不止。 
    ③凭:托。
    ⑷故园:指长安别业。岑参别业在长安杜陵山中,故称故园。龙钟:涕泪流溢的样子。
  •  
    【集评】 明·钟惺:“人人有此事,从来不曾写出,后人蹈袭不得,所以可久。” ( 《唐诗归》卷十三)
     
    明·唐汝询: “叙事真切,真客中绝唱。” (《唐诗解》卷二十七)
     
    明·敖子发: “丘文庄公尝言: 眼前景致,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词。观此篇及贾阆仙《渡桑乾》、贺季真《回乡偶书》三诗,良然。(李攀龙辑《唐诗选》卷七引)
     
    清·黄叔灿: “末二句,语真。” ( 《唐诗笺注》卷八)
     
    清·王尧衢: “此诗以真率入情。” ( 《古唐诗合解》卷五)
     
    【点评】 遥望故园,“路漫漫其修远兮”。百感交集,思乡深情,已从“泪不干”传出。马背之上,路逢入京使,欲捎家书,却无纸笔,于是,许多知心话无处倾吐,为宽慰家人计,只有强作笑颜:“凭君传语报平安”。多少苦楚,多少思念,多少体贴,尽含“报平安”三字中。以质朴语,传真挚情,故能引人共鸣。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天宝八载(749),岑参第一次远赴西域,充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幕 府书记。他告别了在长安的妻子,跃马踏上漫漫征途。
     
    也不知走了多少天,就在通西域的大路上,他忽地迎面碰见一 个老相识。立马而谈,互叙寒温,知道对方要返京述职,顿时想到请 他捎封家信回长安去。此诗就描写了这一情景。
     
    第一句是写眼前的实景。“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 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回头一望,只觉长路 漫漫,尘烟蔽天。
     
     第二句带有夸张的意味,是强调自己思忆亲人的激情,这里就 暗暗透出捎家书的微意了。“龙钟”在这里是淋漓沾湿的意思。“龙 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 神态。
     
     三、四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气。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 不上写信了,就请你给我捎个平安的口信到家里吧! 岑参此行是 抱着“功名只向马上取”的雄心,此时,心情是复杂的。他一方面有 对帝京、故园相思眷恋的柔情,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 胸襟。
     
    这首诗的好处就在于不假雕琢,信口而成,而又感情真挚。诗 人善于把许多人心头所想、口里要说的话,用艺术手法加以提炼和 概括,使之具有典型的意义。清人刘熙载曾说:“诗能于易处见工, 便觉亲切有味。”(见《艺概·诗概》)在平易之中而又显出丰富的韵 味,自能深入人心,历久不忘。岑参这首诗,正有这一特色。
     
  •  诗人岑参与同时代许多人一样,有一番功名万里的抱负。尽管他离开颍阳故居到长安考取进士,但他那颗不安份的心是向往着边塞的。天宝八载,机会终于来到了。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入朝,岑参被奏为右威卫录事参军,到节度使幕掌书记。
     
     人们将要离开自己多年居住的地方,告别亲友远走之际,不免会产生一种依依惜别之情。岑参这时离开的是繁华的首都长安,诗有《九日思长安故园》,诗中“故园”即指长安旧居。赴边路上备受艰辛:“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平明发咸阳,暮及陇山头。陇水不可听,呜咽令人愁。沙尘扑马汗,露雾蒙貂裘”。旅途劳顿,边地荒远,诗人回首来路,不免被唤起对长安故园的眷怀之情。“龙钟”是沾湿淋漓的样子,指袖子被泪打湿了一大片。它夸张地写出了行人内心的冲动,是“泪不干”的形象说明。
     
     三、四句点题,写途中遇到入京使者,委托捎口信的情况。此联全是行者的口吻;因为走马相逢,没有纸笔,也顾不上写信了,就请你口头上替我报道一下平安的消息吧!语气十分安祥,通脱。表面看来,这与诗前半部分感情很不一致,不协调。前半部分感情冲动,后半部分却平和安祥;前半部分感情缠绵,后半却豪爽。其实二者是统一的。诗人的感情是复杂的,有两个方面。而其中主导的一面是赴边的决心和豪情。他的感情很丰富,却不脆弱,是坚韧的。他的泪是不轻弹之泪。诗句谓不作家书,仅凭人传语;且言不及身边琐事、儿女之情,只道旅途平安。表面看来,这样作仅仅是因为“马上相逢无纸笔”的缘故。但在前半极写相思眷恋的情怀后,单择“报平安”片语为口信全部内容,表现出的是一种对前途自信、乐观的态度,使人能体会到这样作不仅是“马上相逢无纸笔”的缘故,更重要的是诗人有广阔的胸襟和不凡的抱负。这种平静安祥的口吻,表现的恰是豪迈大度。诵读起来使人觉得气势磅礴,心胸开阔。
     
    李大钊诗:“壮别天涯未许愁,尽将离恨付东流。”表现革命志士的豪情壮怀。虽言“壮别”,也并非没有“离恨”“别愁”,但他以革命利益高于一切,故能毅然把它们尽付东流。仅从诗中表现的追求理想,勇往直前,战胜个人感伤的积极乐观的精神看,与岑参此诗有类似之处。马背吟诗,其豪迈可与横槊赋诗媲美。
     
  •  
     天宝八载(749),岑参赴安西(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境内),充任节度使高仙芝的幕府书记,这首诗便是在西行途中所作。在形式和内容上,它与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很接近,都是运用七绝形式,截取征途中的一段情景,表现从军赴边者的思想感情。但更值得我们玩味的,是它们各自的特色。
     
     首先,王之涣的《凉州词》以及其他大量的边塞诗,描写的常常是一个不确定的从军者,它们把边塞生活当作一种传统的和集体的活动,为大家而作,抒发的是大家的思想感情。而岑参这首诗描写的则是一个确定的从军者,即诗人自己,它是为自己而作,抒发的是自己的思想感情。其次,这首诗描写的情节更为具体,不再是泛写那些包含很多象征意味的物象或场景,如羌笛、琵琶、饮酒等等,而是写的实有其事:毫无准备的诗人托一位偶然相遇的入京使节将平安口信给家人, 在此时抑制不住激动的心情。诗人未加任何修饰地把亲身经历的这件事写进诗里(这大概正是沈祖棻先生称此诗为“本色”的原因,参看她的《唐人七绝诗浅释》),但这件非常实的事同样具有很强的表现力,把诗人的经历、前途和思想感情都展示给了我们。最后,最为明显的不同之处是,王之涣、王昌龄诸人的从军诗表达的感情,往往是比较复杂、蕴含很深的,可能是伤感的、悲凉的,或者是壮美的、激昂的,但很难用一句话说清楚(《凉州词》便是一个突出的例子)。而岑参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却比较单纯,仅仅是从军者对家人的思念。至于从军本身的艰苦、从军者的抱负以及可能遭受的挫折等等,都未曾涉及。这大概正是岑参生活的反映,他是一位初次出征者,对从军生活还没有很深的体会;同时他的生活条件是比较优越的,对下层军士的艰苦生活缺乏了解。以上这些大概可以说是这首诗的特色所在,但这些特色却未必是作者有意为之的结果。
     
     从这首小诗里我们看到,边塞诗在岑参手中更为个性化了,更为具体地和诗人个人的生活经历结合起来 (这一点从诗的题目上也可以看出来,它不再用乐府旧题或流行的乐歌题目, 如 《燕歌行》《凉州词》《从军曲》等) 这种变化恐怕与诗人将边塞从军更多地看作个人攫取功名的手段有关系。但也正是在这种特色中, 我们总能品出一点世家子弟的味道,这正是岑参边塞诗的个性所在吧。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天宝八载(749年),岑参远赴安西,充安西四镇高仙芝幕府书记(在今新疆库车县)。此诗所描写的就是他在赴安西途中遇回京故知的情景。
前两句写途中所感,表达了对远方故土亲人的深切思怀。西征的诗人,故园东抛,家乡和亲人越来越远。回头东望,只见长路漫漫,远方的家乡,一片茫然。此时,诗人心中充满了怀土思亲的无限伤感,此情之下更忍不住泪水淋漓,沾湿了双袖。后一句略带夸张,“龙钟”、“不干”几字的运用,形象生动,使当时思念故土亲人的情态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着读者的心。在这种心情下,诗人遇到回京的相识,然而,路途之上匆匆相见,匆匆而别,“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此时虽不能亲笔修书家乡的亲人,就请给亲人捎个平安的口信吧!这口信无疑会给家人带去安慰,更使诗人那思亲怀土之心得到极大的慰藉。这两句,看似平淡,却意蕴丰富,它既是上两句所表达的情感的延伸,同时又透露出诗人此时“功名只向马上取”的豪迈胸襟。
此诗以路逢入京使为中心,诗人围绕思乡之情,对其所做所为进行艺术的提炼加工,以此为抒情主线,直抒胸臆。全诗感情真挚自然,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

唐岑参的七言绝句: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赴安西途中。诗写作者西行途中巧遇东归长安的朝廷使者这一瞬间情景,抒发了思念家园和亲人的深挚感情,行色匆匆而情韵悠悠,真切自然,感人至深。

☚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玉门关盖将军歌 ☛
逢入京使

逢入京使

唐岑参的七言绝句: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作于唐玄宗天宝八载(749)赴安西途中。诗写作者西行途中巧遇东归长安的朝廷使者这一瞬间情景,抒发了思念家园和亲人的深挚感情,行色匆匆而情韵悠悠,真切自然,感人至深。

☚ 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   玉门关盖将军歌 ☛

《逢入京使》feng ru jing shi

Meeting the Envoy Who Is on His Way to the Capital→岑参(Cen Sen)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1:4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