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通雅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通雅》

训诂学著作。明方以智著,52卷。以经书、史籍的词语为主,兼及诸子、方志和小说的词语,广泛取材,进行词语解释考证辨析,以求训诂的通达。所收词语按内容分为释诂、天文、地舆、身体等20类,每词列述前人的解释或考证,适当提出著者的判断,有疑存疑,体例比较谨严。除考证词语的古音、古义外,并重视方言、俗语。它汇集了丰富的古汉语词汇资料,对研究古代词语、探讨词语起源颇有参考价值。常见版本有清光绪年间桐城方氏重刊本。

通雅

通雅

训诂著作。明方以智著。五十二卷。作者对古今争论的文字训诂问题进行考辨,“期于通达”,因此取名为《通雅》。
《通雅》全书内容大大超过《尔雅》范围,性质近于百科词典,主要是对训诂、名物的解释和考证。该书卷首附有《音义杂论》《读书类略》《小学大略》《诗说》《文章薪火》五篇论文;另有《疑始》一篇,专论古篆古音。本书主要部分共分为二十类。最后还附有《切韵声原》《脉考》《古方解》三篇文章。
《通雅》解释词语,体例比较严密。一般是先释词,再引书为证。如果词有不同形式,则分别列出,逐一考证。如《通雅·释诂》:“夷猶,一作夷由。《楚辞》:‘君不行兮夷猶。《广成颂》作‘夷由’。《尔雅》‘夷由’为鼯鼠名。”
《通雅》不仅考辨古音古训,也对方言俗语进行解释。《通雅·谚原》一篇,专论通俗词语。如:“坐草。郎瑛曰:今谚谓临产曰坐草,起自晋也。按陈仲弓为太丘长,出捕盗,闻民有坐草不起子者,回车治之。”
《通雅》内容广博,分目细致,解释详密,考据精核,对于探讨词的来源很有价值。

☚ 拾雅   选雅 ☛

通雅

训诂书。五十二卷。明·方以智著。以经史词语为主,旁及诸子、方志和小说的词语,广泛取材,进行词义的考证辨析,观其会通。每词列述前人的解释或考证,适当提出自己的判断,有疑则存而待考。卷首附《音义杂论》、《读书类略》、《小学大略》、《诗说》、《文章薪火》五篇。卷一至卷二为《疑始》,专论古篆古音。卷三以下分《释诂》、《天文》、《地舆》、《身体》、《称谓》、《姓名》、《官制》、《事制》、《礼仪》、《乐曲》、《乐舞》、《器用》、《衣服》、《宫室》、《饮食》、《算数》、《植物》、《动物》、《金石》、《谚原》共二十类。后附《切韵声原》、《脉考》、《古方解》。此书保存了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对探讨词源很有参考价值。有光绪年间桐城方氏重刻本。

高雅

高雅

超雅 弘雅 淹雅 峻雅 高韵 韵胜
高雅与低劣:雅郑
高雅,有才情:雅调
女子芳洁高雅:兰心蕙性 蕙性兰心 兰情蕙性
美丽高雅:妍雅
 优美高雅:优雅韶靡
 秀美高雅:秀上
清淡高雅:淡雅
纯正高雅:纯雅
淳朴高雅:朴雅 淳雅
质朴高雅:浑雅
宏伟高雅:闳雅
广博高雅:赡雅
深远高雅:渊雅
超逸高雅:逸雅
飘逸高雅:轻雅
通达高雅:通雅
贤能高雅:贤雅
(高尚,不粗俗:高雅)

另见:典雅

☚ 高尚   崇高 ☛

通雅tōng yǎ

通达,雅正。《三国志·魏·荀彧传》:“荀彧清秀~~,有王佐之风。”

通雅

211 通雅

训诂书。明代方以智(1579—1671)著。52卷,卷首3卷。博搜经史诸子、方志小说中的词语,分门别类,加以训释。作者自云对“古今聚讼”的文字训诂问题,要“征而决之,期于通达”,故名曰《通雅》。全书分为释诂、天文、地舆、身体、称谓、姓名、官制、事制、礼仪、乐曲等20类,后附《切韵声原》等。每词列述前人的解释或考证,适当提出著者的判断,辩驳音义相传之误,有疑则存疑。引书均注明出处,体例严谨。除考证古音义外,还兼及方言俗语。书中论及文字、训诂、音韵,不乏真知灼见。如书首卷一“音义杂论”就提出“欲通古义,先通古音”的精辟观点,并能在解释古今方言俗语时,作到了从声音相转上观其会通。例如,卷一《疑始》爾你而若乃一声之转”一条下说:“爾又为尔,尔又音宁礼切,俗作你,犹兒之有倪音也。”这种“以声串义”而至“通达”的训诂方法对后来清儒有很大影响。该书汇集了丰富的古汉语词汇资料,对研究古汉语、探讨词源颇有参考价值。有清光绪年间桐城方氏重刊本。

☚ 中原音韵   毛诗古音考 ☛
通雅

通雅

训诂书。五十二卷。明末方以智撰。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鹿起。安徽桐城人。明末与冒襄、陈贞慧、侯方域并称四公子,驰名文坛。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检讨,入清为僧,名弘智,字无可,人称药地和尚。除《通雅》外还撰有《易袽》、《古今性说合观》、《物理小识》、《一贯问答》、《浮山集》等。《通雅》是方氏花了三十年功夫,于万历七年(1579)完成。书前有明钱澄的序、清姚文燮的序各一篇,方氏自序两篇。方氏于自序中提到,他对于“古今聚讼”的文字训诂问题,要“为征考而决之,期于通达”,故把书名之曰《通雅》。钱澄序中说:“名曰《通雅》,犹之郑樵为《通志》、马端临为《通考》,以言乎无所不该也。”可见此书内容极广。此书卷首附有论文五篇,前三篇《音义杂论》、《读书类略》、《小学大略》谈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后二篇《诗说》、《文章薪火》记其谈论诗文之语。
正文卷一、卷二“疑始”,专考古篆古音;卷三至卷十“释诂”,下分“缀集”、“古隽”、“语”、“重言”四个子目;卷十一、卷十二“天文”,下分“释天”、“历测”、“阴阳”、“月令”、“农时”五个子目;卷十三至卷十七“地舆”,下分“方域”、“水注”、“地名异音”、“九州建都考”、“释地”五个子目;卷十八“身体”;卷十九“称谓”;卷二十、卷二十一“姓名”,下分“姓氏””、“人名”、“同姓名”、“鬼神”四个子目;卷二十二至卷二十五“官制”,下分“仕进”、“爵禄”、“文职”、“武职”、“兵政”五个子目;卷二十六、卷二十七“事制”,下分“田赋”、“货贿”、“刑法”三个子目;卷二十八“仪礼”;卷二十九“乐曲”;卷三十“乐舞”;卷三十一至卷三十五“器用”,下分“书札”、“碑帖”、“金石”、“书法”、“装潢”、“纸笔墨砚”、“印章”、“古器”、“杂器”、“卤簿”、“戎器”、“车类”、”、“戏具”十三个子目;卷三十六、卷三十七“衣服”,下分“彩服”、“佩饰”、“布帛”、“彩色”四个子目;卷三十八“宫室”;卷三十九“饮食”;卷四十“算数”;卷四十一至卷四十四“植物”,下分“草”、“竹苇”、“木”、“谷蔬”四个子目;卷四十五至卷四十七“动物”,下分“鸟”、“兽”、“虫鱼”三个子目;卷四十八“金石”(前面“器用”中之“金石”,系指“金石文字”;此处之“金石”,系指“金石之矿”);卷四十九“谚原”;卷五十“切韵声原”;卷五十一“脉考”;卷五十二“古方解”。自卷三“释诂”至卷四十九“谚原”,共为二十大类。最后三卷为三篇专论,其中“切韵声原”为一等韵图,以新法改造旧等韵书,并三十六字母为二十声母,并韵类为十六摄,定声调为开、承、转、纵、合五声(即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入声)。列为十六韵图,每图横列二十声母,纵列五个声调,分四呼列字。方氏于此卷中多有创见,如“支为独韵”,“儿为独字”,已悟出[ι]与[i]之不同,“儿”已从“日”母中分化而出;还提出韵母之“六余声”。这些均表现出方氏审音之精细。
《通雅》一书,除专论外,二十大类的体例仿照《尔雅》,以所释词语作为条目列于考释之首,以“○”与考释隔开;考释时“必引出何书,旧何训,何人辨之。今辨其所辨,或折衷谁是,或存疑俟考,便后者之因此加详”。故此书实为一部早期考查“词源”之工具书。此书辨证词语训诂,以经、史为本,旁及诸子百家、志书、小说等,对所引之文,一般均注明出于何书,且依类编排,体例较为严密,考证精核。此书不仅考释古音、古义,对方言俗语也极为重视,卷四十九《谚原》专门论说通俗词语之用法。
《四库提要》评曰:“明之中叶,以博洽著者称杨慎,而陈耀文起而与争。然慎好伪说以售欺,耀文好曼引以求胜。次则焦竑,亦喜考证而习与李贽游,动辄牵缀佛书,伤于芜杂。惟以智崛起崇祯中,考据精核,迥出其上。风气既开,国初顾炎武、阎若璩、朱彝尊等,沿波而起,始一扫悬揣之空谈。虽其中千虑一失或所不免,而穷源溯委,词必有徵,于明代考据家中可谓卓然独立矣!”可见方以智实为开有清一代朴学考据训诂之风之先驱。此书对研究古汉语词汇,探讨词源,研究文化史、科学史,考证名物制度等,有着相当重要之参考价值。
有康熙五年(1666)姚文燮刻本、光绪六年(1880)桐城方氏重刊本等。

☚ 骈雅   尔雅正义 ☛
通雅

通雅

(明)方以智著。52卷。辨证词语训诂,取材于先秦诸子、史籍、方志、小说,考证古音古义,论及方言俗语,分类编写。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方以智全书》。

☚ 骈雅   五雅全书 ☛

通雅

五十二卷。明方以智撰。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鹿起,又号曼公,安徽桐城人。少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参加复社活动,人称四公子,驰名文苑。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官翰林院检讨。入清为僧,更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药地,人称药地和尚。博学多识,于天文、地理、历史、生物、医药等均有研究,尤精于名物训诂、文字音韵之学。尚著《切韵声原》二卷、《正叶韵》二卷等。《通雅》成书后,初由何印尼、徐仲光刊是书十分之二,康熙五年(1666年)姚文燮为之刊竟。光绪六年(1880年)桐城方氏重刊。姚文燮本卷端有姚文燮及明钱澄序各一篇、方以智自序二篇。钱澄序方氏重刊本无。是书据“凡例”言乃万历七年(1579年)以前完成。方以智自序云:“期于通达,免徇拘鄙之误,又免为奇僻所惑,不揣愚琐,名曰《通雅》。”故《通雅》之“通”乃“通达”之谓。其书虽名曰“雅”,但并非补正《尔雅》之作,乃考证名物、象数、训诂、音声的作品,涉及范围十分广泛。首附有五篇论文,曰:《音义杂论》、《读书类略》、《小学大略》、《诗说》、《文章薪火》。前三篇论文字训诂之学,后二篇论诗文创作。另有《疑始》一篇,专论古篆古音,凡二卷。正文之后尚附《切韵声原》论声韵之学,《脉考》、《古方解》论医药之学,各一卷。正文略同于《尔雅》而大为增广,凡十九大类,每大类包括若干子目,即❶《释诂》,分“缀集”、“古隽”、“謰语”、“重言”四子目;
❷《天文》,分“释天”、“历测”、“阴阳”、“月令”、“农时”五子目;
❸《地舆》,分“方域”、“水注”、“地名异音”、“九州建都考”、“释地”五子目;
❹《身体》;
❺《称谓》;
❻《姓名》,分“姓氏”、“人名”、“同姓名”、“鬼神”四子目;
❼《官制》,分“仕进”、“爵禄”、“文职”、“武职”、“兵政”五子目;
❽《事制》.分“田赋”、“货贿”、“刑法”三子目;
❾《礼仪》;
❿《乐曲乐舞》附以“乐器”;(11)《器用》,分“书札”、“碑帖”、“金石”、“书法”、“装潢”、“纸墨”、“笔砚”、“印章”、“古器”、“杂器”、“卤簿”、“戎器”、“车类戏具”十三子目;(12)《衣服》,分“彩服”、“佩饰”、“布帛”、“彩色”四子目;(13)《宫室》;(14)《饮食》;(15)《算数》;(16)《植物》,分“草竹”、“苇木”、“谷”、“蔬”四子目;(17)《动物》,分“鸟”、“兽”、“虫”三子目;(18)《金石》;(19)《谚原》。《通雅》内容较《尔雅》、《广雅》广泛丰富,分目亦较《尔雅》、《广雅》细致。是一部兼包文字音韵之学,内容分类又近似类书的规模宏大的著作;不过作者意在辨释名物,故征引以广其义,并非专事汇辑资料以便寻检,因此和类书是不同的。是书辨证词语训诂,以经史为本,旁及诸子百家、志书、诗赋小说,以及谣谚俗语,范围十分广泛;引文大多注明出处;训释语词意义时,往往交待何人曾予辨析,并折衷判断前人之说;且往往对语词意义的发展变化予以考辨。《通雅》内容丰富,体例严谨,洵宏篇巨制也。作者认为“草木鸟兽之名,最难考究”,必须“通晓方言,方能核之”(《通雅·凡例》)。因此,是书对方言俗语相当重视,所谓“引据古今,旁稽谣俗,博而通之”(《姚文燮序》),《释诂》篇中“謰语”、“重言”二子目及《谚原》篇搜辑方俗语词颇多,这在《尔雅》系著作的发展史上,是一个重大进步。《通雅》考据之精核、资料之丰赡,向受学者高度评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曰:“明之中叶,以博洽著者称杨慎,而陈耀文起而与争,然慎好伪说以售欺,耀文好蔓引以求胜。次则焦箓,亦喜考证,而习与李贽游,动辄牵缀佛书,伤于芜杂。惟以智崛起崇祯中,考据精核,迥出其上。”本书保存了丰富的古汉语词汇,确“可为多识之助、考订之资”,如《论语·述而》:“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郑注以下皆以“执”为“执守”之“执”,《通雅》谓“执”即“艺”字,义为乐,此解可备一说;又如《礼记·士昏礼》:“日入三商为昏。”贾公彦曰:“商谓商量。”《通雅》谓“三商”即“三刻”,此句方得确诂。《通雅》有姚文燮刻本及桐城方氏重刊本等。

通雅

通雅

(明)方以智撰。中国书店1990年2月出版影印本。影印本系据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姚文燮浮山此藏轩刻本影印。约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以前成书,52卷。所收词语仿《尔雅》体例,分为释诂、天文、地舆、身体、称谓、姓名、官制、事制、礼仪、乐典、乐舞、器用等20类。辨证词语训诂,考证古音古义,论及方言俗语。引书注明出处。卷首列“音义杂论”等论文6篇。卷末附有“切韵声原”等3文。本书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方以智全集》本(1985年出版)。

☚ 广雅疏义   拾雅 ☛

通雅

五十二卷,卷首三卷,分四十四門 (一曰二十五門)。明方以智撰。因仿《爾雅》體例,故名。其“通”同《通志》之通,“雅”同《爾雅》之雅。是編取材于先秦諸子、史籍、方志、小說,以考證、訓詁、音聲為主,旁及典章制度、天文曆數、金石書法、音樂舞蹈,至動植物等。内容豐富,所引有出,分門别類,加以訓釋,足供學者參稽。其中《器用門》設有書札、碑帖、金石、書法、装潢、紙筆墨硯、印章、古器、雜器諸目,足為書道研究之資。是編訓釋博洽,考說精審,體例謹嚴,論者謂在楊慎、陳耀文、焦竑之上。刊有《四庫全書》本,日本文化二年 (1805) 有翻刻本。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7 13: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