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通雅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通雅》训诂学著作。明方以智著,52卷。以经书、史籍的词语为主,兼及诸子、方志和小说的词语,广泛取材,进行词语解释考证辨析,以求训诂的通达。所收词语按内容分为释诂、天文、地舆、身体等20类,每词列述前人的解释或考证,适当提出著者的判断,有疑存疑,体例比较谨严。除考证词语的古音、古义外,并重视方言、俗语。它汇集了丰富的古汉语词汇资料,对研究古代词语、探讨词语起源颇有参考价值。常见版本有清光绪年间桐城方氏重刊本。 通雅 通雅训诂著作。明方以智著。五十二卷。作者对古今争论的文字训诂问题进行考辨,“期于通达”,因此取名为《通雅》。 ☚ 拾雅 选雅 ☛ 通雅训诂书。五十二卷。明·方以智著。以经史词语为主,旁及诸子、方志和小说的词语,广泛取材,进行词义的考证辨析,观其会通。每词列述前人的解释或考证,适当提出自己的判断,有疑则存而待考。卷首附《音义杂论》、《读书类略》、《小学大略》、《诗说》、《文章薪火》五篇。卷一至卷二为《疑始》,专论古篆古音。卷三以下分《释诂》、《天文》、《地舆》、《身体》、《称谓》、《姓名》、《官制》、《事制》、《礼仪》、《乐曲》、《乐舞》、《器用》、《衣服》、《宫室》、《饮食》、《算数》、《植物》、《动物》、《金石》、《谚原》共二十类。后附《切韵声原》、《脉考》、《古方解》。此书保存了丰富的古汉语词汇,对探讨词源很有参考价值。有光绪年间桐城方氏重刻本。 高雅 高雅超雅 弘雅 淹雅 峻雅 高韵 韵胜 另见:典雅 ☚ 高尚 崇高 ☛ 通雅tōng yǎ通达,雅正。《三国志·魏·荀彧传》:“荀彧清秀~~,有王佐之风。” 通雅 211 通雅训诂书。明代方以智(1579—1671)著。52卷,卷首3卷。博搜经史诸子、方志小说中的词语,分门别类,加以训释。作者自云对“古今聚讼”的文字训诂问题,要“征而决之,期于通达”,故名曰《通雅》。全书分为释诂、天文、地舆、身体、称谓、姓名、官制、事制、礼仪、乐曲等20类,后附《切韵声原》等。每词列述前人的解释或考证,适当提出著者的判断,辩驳音义相传之误,有疑则存疑。引书均注明出处,体例严谨。除考证古音义外,还兼及方言俗语。书中论及文字、训诂、音韵,不乏真知灼见。如书首卷一“音义杂论”就提出“欲通古义,先通古音”的精辟观点,并能在解释古今方言俗语时,作到了从声音相转上观其会通。例如,卷一《疑始》爾你而若乃一声之转”一条下说:“爾又为尔,尔又音宁礼切,俗作你,犹兒之有倪音也。”这种“以声串义”而至“通达”的训诂方法对后来清儒有很大影响。该书汇集了丰富的古汉语词汇资料,对研究古汉语、探讨词源颇有参考价值。有清光绪年间桐城方氏重刊本。 ☚ 中原音韵 毛诗古音考 ☛ 通雅 通雅训诂书。五十二卷。明末方以智撰。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鹿起。安徽桐城人。明末与冒襄、陈贞慧、侯方域并称四公子,驰名文坛。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检讨,入清为僧,名弘智,字无可,人称药地和尚。除《通雅》外还撰有《易袽》、《古今性说合观》、《物理小识》、《一贯问答》、《浮山集》等。《通雅》是方氏花了三十年功夫,于万历七年(1579)完成。书前有明钱澄的序、清姚文燮的序各一篇,方氏自序两篇。方氏于自序中提到,他对于“古今聚讼”的文字训诂问题,要“为征考而决之,期于通达”,故把书名之曰《通雅》。钱澄序中说:“名曰《通雅》,犹之郑樵为《通志》、马端临为《通考》,以言乎无所不该也。”可见此书内容极广。此书卷首附有论文五篇,前三篇《音义杂论》、《读书类略》、《小学大略》谈文字、音韵训诂之学,后二篇《诗说》、《文章薪火》记其谈论诗文之语。 ☚ 骈雅 尔雅正义 ☛ 通雅 通雅(明)方以智著。52卷。辨证词语训诂,取材于先秦诸子、史籍、方志、小说,考证古音古义,论及方言俗语,分类编写。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方以智全书》。 ☚ 骈雅 五雅全书 ☛ 通雅五十二卷。明方以智撰。方以智(1611—1671)字密之,号鹿起,又号曼公,安徽桐城人。少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域等参加复社活动,人称四公子,驰名文苑。崇祯十三年(1640年)进士,官翰林院检讨。入清为僧,更名大智,字无可,别号弘智、药地,人称药地和尚。博学多识,于天文、地理、历史、生物、医药等均有研究,尤精于名物训诂、文字音韵之学。尚著《切韵声原》二卷、《正叶韵》二卷等。《通雅》成书后,初由何印尼、徐仲光刊是书十分之二,康熙五年(1666年)姚文燮为之刊竟。光绪六年(1880年)桐城方氏重刊。姚文燮本卷端有姚文燮及明钱澄序各一篇、方以智自序二篇。钱澄序方氏重刊本无。是书据“凡例”言乃万历七年(1579年)以前完成。方以智自序云:“期于通达,免徇拘鄙之误,又免为奇僻所惑,不揣愚琐,名曰《通雅》。”故《通雅》之“通”乃“通达”之谓。其书虽名曰“雅”,但并非补正《尔雅》之作,乃考证名物、象数、训诂、音声的作品,涉及范围十分广泛。首附有五篇论文,曰:《音义杂论》、《读书类略》、《小学大略》、《诗说》、《文章薪火》。前三篇论文字训诂之学,后二篇论诗文创作。另有《疑始》一篇,专论古篆古音,凡二卷。正文之后尚附《切韵声原》论声韵之学,《脉考》、《古方解》论医药之学,各一卷。正文略同于《尔雅》而大为增广,凡十九大类,每大类包括若干子目,即❶《释诂》,分“缀集”、“古隽”、“謰语”、“重言”四子目; 通雅 通雅(明)方以智撰。中国书店1990年2月出版影印本。影印本系据清康熙五年(公元1666年)姚文燮浮山此藏轩刻本影印。约于明万历七年(公元1579年)以前成书,52卷。所收词语仿《尔雅》体例,分为释诂、天文、地舆、身体、称谓、姓名、官制、事制、礼仪、乐典、乐舞、器用等20类。辨证词语训诂,考证古音古义,论及方言俗语。引书注明出处。卷首列“音义杂论”等论文6篇。卷末附有“切韵声原”等3文。本书另有上海古籍出版社《方以智全集》本(1985年出版)。 ☚ 广雅疏义 拾雅 ☛ 通雅五十二卷,卷首三卷,分四十四門 (一曰二十五門)。明方以智撰。因仿《爾雅》體例,故名。其“通”同《通志》之通,“雅”同《爾雅》之雅。是編取材于先秦諸子、史籍、方志、小說,以考證、訓詁、音聲為主,旁及典章制度、天文曆數、金石書法、音樂舞蹈,至動植物等。内容豐富,所引有出,分門别類,加以訓釋,足供學者參稽。其中《器用門》設有書札、碑帖、金石、書法、装潢、紙筆墨硯、印章、古器、雜器諸目,足為書道研究之資。是編訓釋博洽,考說精審,體例謹嚴,論者謂在楊慎、陳耀文、焦竑之上。刊有《四庫全書》本,日本文化二年 (1805) 有翻刻本。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