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通用谚语词典︱《通用谚语词典》前言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通用谚语词典︱《通用谚语词典》前言
  • 位置: 首页/附录库/通用谚语词典

《通用谚语词典》前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第六条规定:“国家颁布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管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社会应用,支持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丰富和发展。”本词典就是遵循国家颁布的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而编写的,是“通用语言文字系列工具书”中语汇类辞书的一种。


 在汉语语汇里,谚语具有独特的性质。它的独特性主要表现在结构和语义上。
 从结构上看,谚语相当于一个句子,包括单句型和复句型。在运用时,可以单独成句,充当句群的组成部分;也可以相当于一个分句,充当复句的组成部分;还可以相当于一个“结构”,充当句子的某个成分。如:
 (1)麻雀虽小五脏齐全。小街,不仅有织布厂、订书机厂,还有街道工业生产组。(晓城《都市里,有一支歌》)
 (2)我们的农村,是我们国家中最广泛的基层组织。麻雀虽小肝胆俱全。(赵树理《一张临别的照片》)
 (3)你别看我们那个生产组小,“麻雀虽小五脏齐全”。(茹志鹃《如愿》)
 (4)如果有问题,就要从个别中看出普遍性。不要把所有的麻雀统统捉来解剖,然后才证明“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毛泽东《农业合作化的一场辩论和当前的阶级斗争》)

 “麻雀虽小,五脏齐全”(“五脏”也作“肝胆”,“齐”也作“俱”)是个复句型的谚语,在例(1)(2)里单独成句,一在句群之前,一在句群之后。在例(3)里充当复句里的一个分句,含有转折意思。在例(4)里充当动词“证明”的宾语。
 谚语在句中,除了可以作宾语外,还可以作主语、谓语、定语、补语、同位语等,如:
 (5)……“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是中国人的老毛病。(鲁迅《致曹聚仁》)
 古人说的英雄识英雄,真有点道理。(草明《追悼》)
 (6)我脚正不怕鞋歪。(冯德英《山菊花》)
 慈禧同光绪从戊戌政变以来,水火不相容。(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
 (7)对于这些不好的事情,即使我们想抱着“家丑不可外扬”的态度,把它掩藏起来,也是不可能的。(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
 他可是好汉护三村好狗护三邻的人物头儿呢!(臧伯平《破晓风云》)
 (8)虽然都是近邻,可是一来彼此不大常来往,二来因日本人闹得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所以偶而相见,话就特别多。(老舍《四世同堂》)
 (9)正应了“各人有各人的难处”那句老话,我竟没能抽身回家乡去看一看。(石山《深山的螺号》)

 例(5)里的“一个和尚挑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和“英雄识英雄”分别作主语,例(6)里的“脚正不怕鞋歪”和“水火不相容”分别作谓语,例(7)里的“家丑不可外扬”和“好汉护三村,好狗护三邻”分别作定语,例(8)里的“每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作补语,例(9)里的“各人有各人的难处”与“那句老话”是同位语。
 正是因为谚语像成语、惯用语、歇后语一样,可以充当各种句子成分,具有社会化的内容和形式,所以,应当把谚语看成饲语言单位,作为汉语语汇的组成部分。
 从语义上看,谚语具有表述性,总是讲述某种知识(含经验),这是谚语区别于惯用语的主要特征。试比较:
 (10)你知道玉泉山上的水好喝,远水不解近渴。(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
 马友良一听改了口,又说得牛头不对马嘴。(安危《我爱松花江》)
 (11)吃一堑长一智,接受了教训,也就……变得聪明了嘛。(奚青《望婚崖》)
 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能……明一套,阴一套,挂羊头卖狗肉。(马春《龙滩春色》)

 例(10)里的“远水不解近渴”和“牛头不对马嘴”、例(11)里的“吃一堑,长一智”和“挂羊头,卖狗肉”,在结构形式上分别相同或相似,区别就在于“远水不解近渴”“吃一堑,长一智”在内容上属于表述性,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而“牛头不对马嘴”“挂羊头,卖狗肉”在内容上则属于描述性,描述某种形象或状态。
 然而,表述性并非谚语所独有,有些成语,如“哀兵必胜”“寡不敌众”“众志成城”“积少成多”“坐吃山空”等等,也都具有表述性。
 由此,我们把谚语定义为“汉语里习用的、结构相对固定、非‘二二相承’的表述性语言单位”。本书正是根据这个认识来确定收条对象和范围的。


 汉语里,谚语和成语、歇后语、惯用语一样,浩如烟海。本书作为通用型辞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尽收。我们筛选的标准,就是“通用”二字。具体做法是:
 (1)古代的谚语,现在不用或很少用的,一律不收。如“吾君不游,我曷以休;吾君不豫,我曷以助”(君王如果春天不来巡视,我们如何能得到休养;君王如果秋天不来视察,我们如何能得到救助)、“苏州头,杭州脚”(指宋代苏州女子善于装饰头,杭州女子善于装饰脚)、“足寒伤心,民怨伤国”(脚受寒会伤害心脏,民有怨恨会损伤国力)等,都不收。
 (2)通行地域狭窄的方言谚语,如“金罗店,银南翔,铜江湾,铁大场”(上海谚语。罗店、南翔、江湾、大场,都是上海地名,金、银、铜、铁,依次表示繁荣、富裕的不同程度)、“钱是手上的漫,用咖又来赚”(湖南长沙谚语。漫,积在人身上的污垢。指金钱花了还可以再赚回来)、“凉水、冷酒、烂西瓜,吃在肚里耐抓挖”(山西忻州谚语。耐,不容易。抓挖:消化)等,一律不收。
 (3)谚语口语性很强,同一条谚语往往有许多说法,本书只收最常见的作为副条。如“心急吃不了热豆腐”,也作“心急喝不得热米汤”“心急喝不得热粥”“心急喝不得烫奶茶”“心急吃不上热馒头”“心急吃不得热汤圆”等,本书没有一一列举,只选收“心急喝不得热米汤”作为副条。
 (4)对内容消极的谚语,不一概排除,根据通用的程度予以酌收。谚语作为语汇单位,从总体上看,是没有阶级性的,大部分可以称得上是“人民群众社会生活和生产实践经验的结晶”,但确有相当一部分谚语在内容上是消极的。鲁迅先生曾经指出:“谚语固然好像一时代一国民的意思的结晶,但其实,却不过是一部分的人们的意思。”(《南腔北调集·谚语》)这些反映“一部分的人们的意思”的谚语,包括旧意识浓厚的谚语,也是谚语语汇的组成部分,是不可能也没有必要予以“清除”的。试看以下几例:
 (12)现在我们当然不会相信这“五百年前定姻缘”的老话,但在我们老祖辈的那时节,信这话的人还真不少呢。(叶文《未投出的信》)
 (13)现今世道,不说,你老先生也是很清楚的,有钱能使鬼推磨啦。(郭沫若《南冠草》)
 “有钱能使鬼推磨”,乡试中考官得了巨额银子,便夸孔庆如是孔圣人之宗脉,赏了个前名秀才。(冯德英《山菊花》)
 (14)……所谓“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是一句老话,现在正是用得着的时候。(莫应丰《美神》)

 “五百年前定姻缘”宣扬了宿命论,“有钱能使鬼推磨”宣扬了金钱万能论,“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宣扬了虚伪的处世待人哲学,但是这些谚语还活在人们的口语里,反映了“一部分的人们”的观念。还有像“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等宣扬利己主义或封建礼教的。这一类谚语,当然不能统统都收,但也不能一概排除。本书选收时,在释文里加上“旧指”“旧时认为”等,以表示某种批判。


 谚语既然以知识性为主要特征,释义时就要注意体现知识性的原则。以“常在河边站(走),哪能不(难免踏)湿鞋”为例:
 (15)“常在河边站哪能不湿鞋”,闯荡江湖总得冒点风险,免不了有个三长两短。(郭明伦等《冀鲁春秋》)
 (16)“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我真怕你招祸。(李准《黄河东流去》)
 (17)“常在河边站难免踏湿鞋。”即使自己行得正,走得端,常去那地方,外人提起来名声也不好听呀!(马烽《刘胡兰传》)

 “常在河边站(走),哪能不(难免踏)湿鞋”,本义是指经常在河边活动,鞋就免不了被河水弄湿;比喻义是指经常干冒风险的事情,难免会遇到危险,也比喻长期在不良的环境中生活,免不了染上恶习,具有明显的知识性。有的辞书解释为“多指沾染上坏习气、坏作风”,释文成了描述性的,未能体现这个谚语的真正意义。
 在坚持释文的知识性基础上,进一步准确揭示谚语的语义,是谚语释义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关键是要注意谚语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的关系。
 谚语的字面意义和实际意义的关系,大致上有三种类型:
 一是字面意义就是实际意义,如:
 (18)不是我灵,是你会教,“名师出高徒”嘛!(辛大明《鸦片战争演义》)
 (19)“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里以为平常的,那边就算过激……(鲁迅《谈“激烈”》)
 “名师出高徒”,指名望高或高明的师傅能培养出高明的徒弟,“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指各地的民情风俗不相同,字面意义就是实际意义。
 二是字面意义是实际意义,字面意义派生出来一个新义,也是实际意义。
 (20)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新上任的干部,总得拿点苗头出来,表现一下自己。(李良杰等《较量》)
 (21)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嫂第一顿饭就做得这么出色!(梁斌《翻身记事》)

 “新官上任三把火”,在例(20)里,指新上任的官员总要办几件事情来表现自己,在例(21)里则指一般人刚负责某项工作时总要尽力办好,显示一下自己。字面意义和引申出来的派生义都是实际意义。
 三是字面意义不起作用,而派生义却是实际意义。如:
 (22)俗话说得好,“众人拾柴火焰高”哇!只要大家一条心一股劲,什么困难咱也对付得了。(刘彦林《东风浩荡》)
 (23)还是常说的那句民谚“乌云遮不住太阳”,说得好!(冯骥《铺花的歧路》)
 (24)“臭狗屎!提她?”……“可是没有人敢惹她!”我用着激将法。“新鞋不踩臭狗屎!”(老舍《柳屯的》)

 “众人拾柴火焰高”,指大家动手齐心协力干就会形成巨大的力量;“乌云遮不住太阳”,比喻黑暗势力阻挡不住光明前景;“新鞋不踩臭狗屎”,比喻好人不去招惹坏人,派生义成了实际意义,而本来的字面意义反而不起作用。
 谚语在传授知识上的特点,就是运用简练的语言形式,形象地表达深刻的道理。我们在解释谚语语义时,特别注意揭示从字面意义派生出来的实际意义,包括引申义和比喻义。
 古人说:“谚,俗语也。”(《礼记·大学》释文)又说:“谚,俗所传言也。”(《汉书·五行志》)说明谚语是流行在民间的通俗语句,是一种口耳相授的传世常言。简明性、通俗性是谚语的本质特点。但这并不是说,谚语用不着解释,或者解释起来毫不费事。事实上,越是通俗的,往往越难解释得准确。何况有些谚语在结构上常采用紧缩的手法,有约定俗成的惯用意义,不留神就容易出错。本书在释义上作了一番努力,是否达到预期目的,尚有待于读者检验。我们热情期待读者批评指正,以便有机会修订时改正。

温端政
 2002年3月20日

☚ 通用谚语词典︱“通用语言文字系列工具书”编委会   通用谚语词典︱凡例 ☛
00013263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7:5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