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异读术语
古人提示通假字和通假字异读的术语有如下几种:
1.某,某也 《素问·腹中论》: “今禁高梁,是不合其心。”王冰注: “梁,粱也。” 《素问·阴阳类论》: “冬三月之病,在理已尽。”王冰注: “理,里也。”
2.某,某通 《素问· 咳论》: “咳而遗矢。” 高士宗注:“矢,屎通。”
3.读为 《素问·骨空论》: “折使揄臂齐肘。”王冰注: “揄读为摇。”
4.读作 《素问·五藏生成篇》: “凝于脉者为泣。”姚止庵注: “泣读作涩。”
5.直音 《普济方·卷四百二十六,直音略》: “息贲,贲豚,贲并音奔。”
6.读若 《说文·走部》: “𧽍, 走顿也。 读若颠。”𧽍是颠倒、颠沛的本字。字又作蹎。《说文·足部》: “蹎,跋也。”段玉裁注: “经传多假颠字为之。如 《左传》: ‘子都自下射之,颠。’是也。” “颠” 的本义是头顶。《太素 ·卷八·经脉之一》: “从颠入络脑。”杨上善注: “颠,顶也。”这 “颠”用的是本义。《论语·里仁》: “颠沛必于是。”“颠”是通假。古人又用 “读若”来说明古今字、异体字或同源字,参见本书第一章古今字概说及第二章同源字概说。
笔者建议统一训诂术语,提示通假字可用 “某通某”,或“某,某通”。通假字的异读可用 “某读为某,”或 “某读曰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