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凤尾蕉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凤尾蕉叶 【概况】: 异名 铁树(《纲目拾遗》)为苏铁科苏铁属植物苏铁的叶。 苏铁属全世界约17种,中国约8种。 原植物 苏铁Cycas revoluta Thunb.(C.inermisLour.;C.revoluta var.1inermis Miq.),又名番蕉(《群芳谱》),凤尾松(《花镜》),避火蕉(《中国树木分类学》)。 历史 《纲目拾遗》载:“其树须壅以铁屑乃盛,则番蕉叶也。以其食铁,故变名铁树。”《植物名实图考》载凤尾蕉云:“南方有之,南安尤多,树如鳞甲,叶如棕榈,尖硬光泽,经冬不凋。”所述及附图均指本种。 形态 常绿木本,不分枝,高1~4(-20)m,密被宿存的叶基和叶痕。羽状叶从茎的顶部生出,叶柄略成四角形,基部两侧有齿状刺,刺长2~3mm,羽片一般数十对,最多可达100对以上,条形,厚革质;坚硬,长9~18cm,宽4~6mm,边缘显著向下弯曲,先端锐尖,深绿色,有光泽,中央微凹,下面浅绿色,有毛或无毛,中脉显著隆起。雌雄异株,雄球花圆柱形,长30~70cm,直径8~15cm,有短梗;小孢子叶长方状楔形,长3~7cm,上端宽1.7~2.5cm,有急尖头,下面中肋及顶端密生黄褐色或灰黄色长毛;大孢子叶扁平,长14~22cm,密生淡黄色或淡灰黄色绒毛,上部顶片宽卵形,边缘羽状分裂,其下方两侧著生数枚近球形的胚珠,有绒毛;种子卵圆形,微扁,顶凹,长2~4cm,熟时朱红色。花期6~7月,种子10月成熟。(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285页.图569) 生境与分布 生于暖热湿润的环境,不耐寒冷。分布于福建、台湾、广东、广西,现各地普遍栽培。 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生药】:栽培 宜于温暖而干燥的环境,不耐严寒,以重砂质壤土为好。 用种子和分株繁殖,但以分株繁殖较多。在春季雨天将老株基部长出的蘖生苗切下,埋插于苗床上,经培育后移栽于大田。育苗,于秋末采收成熟种子,经砂藏后至春季播种,按20~25cm距离点播于苗床,浇水保湿,出苗后精心管理,培育2~3年的幼苗方可移栽。栽后每年须全面抚育管理2~3次,冬季注意防寒。 。【化学】:含苏铁甙(Cycasin)0.027~0.061%。 此甙有毒,并有抗癌、致癌作用[1]。另含苏铁双黄酮(Sotetsuflavone)[2]、扁柏双黄酮(Kinokiflavone)、2、3-二氢扁柏双黄酮、穗花杉双黄酮(Amentoflavone)、2,3-二氢穗花杉双黄酮及多种茶儿精类化合物[1]。 附 种子含苏铁甙、新苏铁甙A,B,C,D,E,F,G(NeocycasinA→G)、大泽米甙(Macrozamin)、微量顺5,11,14一二十烷三烯[1]、四萜胡萝卜烯衍生物和玉米黄质[3]。 茎含苏铁甙、淀粉、蛋白质、脂肪、糖类、精氨酸、苹果酸、胆碱等[2]。 参考文献 [1]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 [2]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492 [3]中国有毒植物.科学出版社,1987∶207 。【药理】:叶含苏铁甙,既能抗肿瘤又能致癌,口服时在体内分解成苏铁甙元,产生致癌作用,注射则否。sc时,有抗小鼠艾氏腹水癌的作用,与氧氮芥相似[1,2],小鼠ig的LD50为1670mg/kg,豚鼠ig的LD50为1000mg/kg[3]。 参考文献 [1]Cancer Res 1968;28(11)∶2262 [2]CA 1969:71∶99796g [3]医学中央杂志(日) 1957;129∶400,134∶464 【药性】: 性味 甘、酸,微温。 ❶ 《福建民间草药》:“甘,微温,有小毒。” 归经 《闽东本草》:“入肝、胃二经。” 功效 理气,活血,止血,收敛。 主治 肝胃气痛,经闭,难产,咳嗽,吐血,跌打,刀伤。 ❶ 《纲目拾遗》:“平肝,统治一切肝气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或烧存性研末。外用:烧存性研末调敷。 。【临床应用】:方选和验方 ❶ 《浙江民间草药》:“治吐血:铁树叶、紫金牛各15g,糯米饭草12g,青石蚕9g。煎服。” 单方应用 ❶ 《福建民间草药》:“治妇女经闭:苏铁,晒干,6g,用红存性,研末。每次取烧酒送下,日服1次。”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