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选择悖论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选择悖论 选择悖论Paradox of Voting标准的选择理论把效用理论和决策理论结合起来,以明确地表达某种选择标准,在这一标准下,经济行为人可从竞争的备择方案中作出决策。政治科学领域涉及到的选择又称为 “投票”(voting)。处理投票问题的选择理论就是当前相当流行的社会选择 (social choice) 或公共选择 (public choice)。不过,社会选择理论的起源至少可追溯到200年前的博尔达 (Borda,1781) 和 (孔多塞Condorcet,1785),但社会选择的正规理论却是近40年前的阿罗 (Arrow,1951) 和布莱克 (Black,1958) 提出的。
尽管B就第一偏好得票最少,从而在许多投票方式下会落选,但它有强烈的要求成为被选定的方案,因为简单多数规则下B能够击败任何一个竞争者。集体选择顺序很可能是“BPAPC”,其中P表示 “多数优于”。显然,B是非占优的 (Undominated)。 然而,不幸的是多数偏好关系往往不能生成社会选择顺序。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如下:
3个投票人向3个备择方案投票。由表列可知,第一个人的偏好序是: “APBPC”,第二个人的偏好序是 “BPCPA”,第三个人的偏好序是 “CPAPB”,应用简单多数规则投票表决,多数人认为A比B更可取 (第一和第二人); B比C更可取 (第一和第二人)。这样,社会选择顺序似乎是“APBPC”。根据“传递性” 的逻辑一致性要求,必然有A比C更可取的结论。但按多数规则,C比A更可取(第二和第三人)。由此导致了循环的或矛盾的社会选择顺序: APBPCPA。这就是所谓 “选择悖论”,又称为 “投票悖论”、“孔多塞效应”、“阿罗问题”及“循环多数”现象等,它最初由孔多塞发现,随后交替地被遗忘和重新被发现,直到布莱克和阿罗的有关研究成果问世。 既然多数规则在选择时会产生不合理的结果,那么人们自然会去寻求其他的选择规则。比如“博尔达计数”法可使上述悖论消除。博尔达的方法很简单,如果一共有m个备择方案,那么,在每张选票上列为第一的偏好计m分,列为第二偏好的计m-1分,依此类推,得分最多的方案被选定。上例中每个方案的“博尔达数” 都是6,可以推测总体上三个方案无优劣之分,这就避免了 “孔多塞效应”。然而博尔达的方法又会产生一种悖论。考虑到上例基础上增加一个方案,个人的选择顺序矩阵如下:
按“博尔达数”从大到小排列的社会选择顺序是: CPBPAPD。这一选择结果与上例明显不同。可见,博尔达计数法完全依赖备择方案的数目,因而与人类理性选择的要求存在明显的冲突。 各种选择规则的存在伴随着相应的悖论。换句话说,人们追求公平和平等的社会规则,同时又会创造出新的不公平、不平等。 ☚ 阿罗不可能定理 不确定性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