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适用技术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适用技术shìyòngjìshù指能使经济各方面因素(资源、收益、就业水平、产销状况、生态状况等)保持平衡的技术。是发展中国家为搞现代化,寻找技术与经济最佳结合点而产生的一种概念。 适用技术shìyònɡjìshù指能使经济各方面因素(资源、收益、就业水平、产销状况、生态状况等)保持平衡的技术。是发展中国家为搞现代化,寻找技术与经济最佳结合点而产生的一种概念。 适用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一个国家、地区、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可能采用的多种技术中,最符合本身的实际情况,社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最好的一种技术。具体来说,适用技术应该有利于综合利用本地资源,降低原材料消耗,提高能源利用率,节约资金;有利于维护和建立生态平衡,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推进技术改造和专业化协作;在生产上可用可行,经济上有利。所以,采用适用技术必须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与自身的人力、物力、财力和资源条件联系起来考虑。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地区和企业都应当有不同内容、不同水平的适用技术。 适用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一种技术发展观。指适合当时当地技术、经济、社会结构条件的,包括从低级到高级的整个技术领域中最有利于解决该地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各种应用技术。适用技术理论的渊源可追溯到20世纪中期。这一概念的直接起源,是6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E.F.舒马赫提出的中间技术概念,他的这一思想集中表达于1973年出版的《小的是美好的》一书中。所谓中间技术是指水平介于低级技术与高级技术之间的技术,例如,介于镰刀与拖拉机之间的一类技术。他认为,发展中间技术是解决发达国家出现的环境污染等问题和发展中国家在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过程中出现的许多社会问题的有效方法。中间技术提出后受到广泛重视,褒贬不一。在这种批判和探讨的过程中,适用技术的概念逐渐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其中,比较受到重视的是印度学者A.K.雷迪领导的一个专家小组在1975年确定的适用技术概念。他们把适用技术归结为三个目标:(1)环境目标——节约能源,尽量减少或循环使用各种资源,减少环境污染以促进各地区生态环境的协调;(2)社会目标——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的最基本需求,提供富有创造性和引人入胜的工作,能与传统文化相互交融,促进社会和睦并把权力交给人民;(3)经济目标——消除经济发展的不均衡状态,提供充分的就业机会,采用地方资源并生产地方消费品,把经济引向分散经营。其后,人们还提出了适用技术应依靠人民群众、因地制宜、着眼于未来等要求,以及认为它是一种文化的革命,是一种造福人类的新哲学体系,等等。70年代以来,适用技术在世界上,特别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得到广泛的重视。适用技术的兴起有其深刻的经济、政治背景。它的出现,最主要是对“西方技术万能”观点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发展模式的一种批判,并努力在批判中探索和发展一种新的技术与社会的发展观。二战后,许多发展中国家为了迅速实现现代化,曾认为只要照搬先进的西方工业技术即可。经过多年实践,它们发现采用这类技术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并非合适,相反,还往往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 适用技术又称“适宜技术”。与技术引进国的资源禀赋状况及发展目标相适合、便于吸收和获得效益的技术。参见“适用技术论”。 适用技术 适用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某一国家、某一地区或某一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可能采用的多种技术中最适合该国、该地区或该企业的实际情况,并能达到最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技术。适用技术是一种发展技术的指导思想,并非某种具体技术。原则上讲,适用技术既包括先进技术,也包括中等水平的中间技术和较低水平的改良技术。适用技术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在某一时期的某一国家、某一地区或某一企业的适用技术,在另一时期可能会不适用于该国家、地区或企业。适用技术也是一个空间性的概念,不同的国家、地区和企业有不同内容、不同水平的适用技术。 ☚ 先进技术 专有技术 ☛ 适用技术 适用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技术贸易中的一种主张,或者说是工业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技术过程中的一种技术战略。由于不同国家、不同学者对适用技术理解不同,故很难用简单语言概括其含义。对适用技术的含义有两种较为典型的主张。第一种是美国国际开发局的主张,他们认为适用技术是对接受国而言的相对概念,应该密切联系该国国家发展的总目标进行判断,判断的标准为:(1)极大地增加国民收入及产量;(2)扩大获得消费材料的可能;(3)极大地提高经济增长率;(4)减少失业人口;(5)重新分配收入及财富;(6)对地区开发作出贡献;(7)有助于改善国际收支;(8)实现政治发展及国家的政治目的;(9)实质上提高生活水平。应当将这些标准当作目标来考虑,全部满足这些标准的技术即为适用技术。第二种在适用技术理论中流行的是印度A·K·莱迪的主张,他认为适用技术的选择标准包括三个方面:(1)环境选择。选择利用天然能源的生产技术,节能性技术,生产循环利用的产品技术,避免公害的技术,保护环境的技术。(2)经济选择。选择节约资本的技术,大规模集中型技术,以现在需求为基础的技术,有益于群众消费的商品和服务技术,城市和乡村相互依存的技术,缩小发展中国家内不平等的技术。(3)社会选择。选择符合广大群众需求的技术,需要有创造性的技术,能提高生活水平的技术,优先考虑人的居住环境的技术,财富和服务优先被社会利用的技术,与原有技术传统和社会结构结合的技术,中、小规模工厂亦能使用的技术,适合当地条件开发出来的技术,广大群众能够掌握的技术。从上述标准可以得知,所谓适用技术是依赖于“谁”、“为了谁”、“怎样使用”、“何种技术”等条件,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 技术反向转让 技术出口 ☛ 适用技术 适用技术指适应本国技术、经济现实状况而提出的一种发展技术的指导思想。它把环境、社会和经济的目标作为评价技术发展的依据,因此,衡量适用技术的标准可归纳为: (1) 有利于综合利用本国本地区资源、降低原料消耗; (2) 有利于提高能源利用率; (3) 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4) 有利于为劳动就业创造条件; (5) 有利于中、小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专业化; (6) 有利于技术先进、生产可行、经济合理三者的统一。由于任何一项技术都不可能同时全部满足上述要求,因此,在实践中只能根据实际条件,加以选择。 ☚ 技术 技术引进 ☛ 适用技术 适用技术符合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的实际情况并能获得良好社会经济效益的切实可行的技术。重要特征是: (1) 符合采用单位的生产、技术、管理等实际水平。(2) 能迅速消化、掌握,变成现实的生产力,促进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适用技术的跨度很广,既可以是成熟的先进技术,也可以是中等技术,甚至可以是较低水平的改良技术。但一般不包括处在试验阶段的最新技术和处在接近淘汰阶段的落后技术。对于一个国家、地区、行业或企业来说,适用技术也是不断变化的。适合某国、某地区、某行业或某企业的适用技术,对于其他的国家、地区、行业或企业不一定是适用技术。在某一个时期是适用技术,经过一个时期后不一定再是适用技术。随着时间与空间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在某一时期、某一环境适用的技术,在另一时期、另一环境并不一定适用。对资金相对丰裕的国家而言,资金密集型技术是一种适用技术,但就劳动力过剩的社会而言,它又变成了一种不适用技术。同理,劳动密集型的技术往往不适合工资水平、生活消费水平较高的社会经济结构; 知识密集型的技术往往不适应科学文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所以在选择适用技术时,一定要认真对本国、本地区、本行业或本企业的实际状况和未来发展作全面的、动态的技术经济分析,权衡利弊,寻求能促使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同时并进的最佳技术作为适用技术。适用技术作为一种发展技术的指导思想,主要起源于如下两个背景: 一是50年代某些发展中国家企图通过大规模地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科学技术以繁荣经济的目标受到挫折,出现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经济问题; 二是60年代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资源、生态、环境、社会等方面的危机暴露出来,使某些技术的发展受到多方面的限制。目前不仅在发展中国家,而且在发达国家,适用技术的发展受到普遍重视。 ☚ 新技术开发 技术诀窍 ☛ 适用技术appropriate technology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