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送友人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送友人

 

李 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原诗今译】


 苍莽的青山横落城外北郭,
 明澈的流水绕向城东淌着。
 此时此地,我辈将要作别。
 岸边孤帆,是你万里轻舸。
 朵朵白云如君漫游的意绪,
 依依落日照我思君的孤寞。
 挥手分袂了,何时再重聚,
 萧萧马在鸣,长路跨关河。


 【鉴赏提示】
 李白的这首《送友人》,突出地抒写了诗人和朋友的惜别之情,韵味悠长,深远动人。
 一般说来,送别诗大半要点出朋友将要去往的地方,而分别的地点则可写可不写。这首诗却一开篇便点出送别的地方是“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朋友要去的地方却没有写,这样,就藏有别样的一番深意了。诗人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也充满了惜别之情,但孟浩然要去的地方是烟花繁乱、春光荡漾的扬州。惜别之外,仍有一种令人愉悦的情味流溢在字里行间。这首《送友人》则不然,送别的地点虽是山横水绕,但“青”“白”冷色调的两个字,给这次分别罩上了凄凄然的色彩。仅从第一联中,读者已经能感受到这次分别不是愉快的,友人此一去,前途难以乐观。以下六句便全是写惜别的情感。
 “此地”指青山白水的送别地方。在此一分手,友人将是“孤蓬万里征” 了,这是诗人想象中和朋友分别以后对方的处境。友人虽还没有启程,但他将流徙无定、飘零天涯的恓惶景象已如在目前。此一联,仿佛是诗人从内心深处发出的一声长长叹惜,不由对友人前途充满了难以言说的忧虑和牵挂。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是写景,更是抒情。诗人和友人相对而坐,已好久了,抬头西望,残阳欲坠,浮云朵朵,这更勾起了送者和被送者之间无限的愁绪纠缠。王琦注此两句:“浮云一往而无定迹,故以比游子之情;落日衔山而不遽去,故以比故人之情。”朋友不得不远行了,以后就会像无根的浮云一样,随风流转,没有归宿。而诗人思虑朋友的心情,像那迟迟不愿落下的夕阳一样。“思君如落日,无有暂还时”(陈后主《乐府》)。以后无论什么时候,只要看见浮云、残日,双方都会回忆起此时此地分别时的情景;朋友之间的思念之情,也会像那浮云落日一样,天长日久。
 无论离别令人多么痛惜、难过,分手的时刻还是到了:“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诗人不得不和朋友挥手告别了,两人骑的马,也因分道而走,嘶叫起来。“班马”指相互离分的马,王琦注“主客之马将分道,而萧萧长鸣,亦若有离群之感,畜犹如此,人何以堪?”在这里,诗人不写自己挥手告别一刹那间的痛惜心情,只写马鸣萧萧,借马写人。马尚懂离伤,人的一片深情,自不待言了。用“萧萧”来形容马的嘶鸣,更使离别的瞬间弥漫一种伤感的气氛。
 同好友的别离自然是令人痛苦的事,而对朋友此行前程的担心,在痛苦上又加一层忧虑和牵挂。李白也许由朋友的遭际联想到自己“不得开心颜”的坎坷,心头更泛起迷惘惆怅,也未可知。因此这首诗通篇的基调是低沉的、感伤的。但诗人在诗中写青山白水,写浮云落日,写萧萧马鸣,偏偏绕开了人的心理描写,只把自己缕缕的愁绪渗透在每一个场景、每一个形象的描绘之中,情景交融,意脉不露。诗人似乎只牵了个头,让读者自己去体味、揣摸。这样,《送友人》不仅仅是一幅送别友人的图景了,它所包藏的丰富内涵,深曲含蕴,令人反复咀嚼。

《送友人》全文、注释、翻译和赏析 - 可可诗词网

《送友人》

唐·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郭:外城,在城的外围加筑的一道城墙。孤蓬:随风飘转的蓬草。这里喻指远行的朋友。班马:离群的马。这里指载人远离的马。

【大意】青翠的山峦横卧在外城的北面,小河泛着白色的波光在城墙的东面缓缓流过。多么秀丽、多么值得人留恋的景色啊! 可是,在这儿分别后,你就要像蓬草那样,孤零零地随风飘荡到万里之外。天空中那一片片时隐时现的白云,难道就象征着你飘泊不定的行踪么?一轮夕阳徐徐西落,不愿意一下子离开天幕,就像你我之间依依惜别的心情。终于,我们挥手告别了。身下的两匹坐骑,是那么通达人性,它们仰首用萧萧长鸣,来表达相互间的友情。

字数:343

何小宛 主编.中学生古诗古文阅读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第39页.

李白《送友人》(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李白的诗词 -可可诗词网

送友人

年代:唐代诗人 作者:李白
←上一篇:蜀道难 下一篇:听蜀僧浚弹琴 →
诗词简介: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写得别致新颖,充满了诗情画意。

诗中“青”翠的山岭,清澈洁“白”的流水,火红的“落日”,飘泊的“浮云”,相互映衬,色彩斑斓; “班马” (临别的马)长“鸣”,形象鲜活生动,诗人与友人策马辞行,情意绵绵,感人肺腑。诗中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诗的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是一首颇具特色的送别诗。

  • 原文
  • 拼音
  • 繁体
  •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  
    《 sònɡ yǒu rén 》 
    《 送 友 人 》 
    [ tánɡ ] lǐ bái,
    [ 唐 ] 李 白 ,
    qīnɡ shān hénɡ běi ɡuō , bái shuǐ rào dōnɡ chénɡ 。 
    青 山 横 北 郭 , 白 水 绕 东 城 。 
    cǐ dì yì wéi bié , ɡū pénɡ wàn lǐ zhēnɡ 。 
    此 地 一 为 别 , 孤 蓬 万 里 征 。 
    fú yún yóu zǐ yì , luò rì ɡù rén qínɡ 。 
    浮 云 游 子 意 , 落 日 故 人 情 。 
    huī shǒu zì zī qù , xiāo xiāo bān mǎ mínɡ 。 
    挥 手 自 兹 去 , 萧 萧 班 马 鸣 。 
  •  
    《送友人》
    [唐] 李白,
    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此地一為別,孤蓬萬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揮手自茲去,蕭蕭班馬鳴。
  • 译文
  • 注释
  • 诗评
  • 【翻译1】

    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北部,白亮的流水潺潺环绕东城。
    朋友,我们要在这儿分别了,你将如飞蓬一样万里飘零!
    洁白的浮云啊飘游不定,多像你那颗飘泊的游子心;
    火红的落日啊徐徐下山,多像我对故人的惜别情。
    再挥一挥手啊,再道一声珍重,你,终于跨马踏上了征程。
    可你我的马儿也不愿离群呵,听,它们还在频频相顾萧萧长鸣!


    【翻译2】
    青翠的山峰多情,
    横断在城关外城,
    明澄的流水多情
    环绕着城关内城。
    友人呵,这一回分别,
    你就要象是一支飞蓬,
    在天涯海角飘零。
    袅袅的白云呵,
    是你游子的身影,
    深沉的落日呵,
    满托着故人的友情。
    呵,你终于向我挥手启程,
    引来了马儿,萧萧的悲鸣。
     
  •  ①郭:外城。古代城墙分为内城和外城。


    ②孤蓬:古人常以随风旋转的蓬草比喻到处飘泊的游子,孤蓬即孤独的游子。


    ③浮云:浮云来去无定,这里用来比喻游子的心意。


    ④萧萧:马嘶叫的声音。班:分别。

     
    ⑤自兹去:从此去。⑥萧萧:马嘶鸣声。班马:离别之马。《左传· 襄公十八年》:“齐师夜遁。……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杜预注:“班,别也。”
  • 【集评】 清·仇兆鳌:“太白诗‘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景怀人,意味深永。少陵诗‘寒空巫峡曙,落日渭阳情。’亦是写景赠别,而语意浅短。杜诗佳处固多,此等句法却不如李。”(《杜诗详注》)
    清·沈德潜:“苏、李赠言多唏嘘语而无蹶蹙声,知古人之意在不尽矣。太白犹不失斯旨。”(《唐诗别裁集》卷十)
    今·施蛰存:“这是典型的唐律。李白诗才奔放,适宜于纵横错落的歌行句法。碰上律诗,就象野马被羁,只好俯首就范。这首诗是他的谨严之作,风格已逼近杜甫了。”(《唐诗百话》23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


    【总案】 此诗之妙,首在于善于以景语作情语,两人依依惜别之情不直接说出,而主要寄寓在写景之中。全诗形象感极强,只有对诗中描绘的形象反覆咀嚼回味,才能体会出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这是李白诗中并不多见的深沉含蓄之作。
  • 赏析一
  • 赏析二
  • 赏析三
  •  李白作别诗,颇喜以自然景状为衬托,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金陵酒肆留别》: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此诗也不例外。这种写法的好处,就在于它不仅把别离之情具体化,使人如置身其境,并且还通过意象的表现,构成了一种寄托的形象美。

    这首《送友人》景色如画。这是此诗给人的第一印象。郭外城边,青山横卧,白水似练,这是送别的地点,是整体视野中一个完全的画面,纯客观地勾勒,表面上似乎并不见情感色彩。下面五、六两句,浮云飘忽,落日一抹,就物象本身看,亦可说是送别时的环境,与一、二两句相合。这是读者可以从中获得的最浅层次印象。

     三、四两句: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就替上述画面点题,也即为其注入了感情色彩。“一别”而“万里”,极大的反差,这是把极短促强烈的别情引向极深远极悠长。与此相应的是七、八两句: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状写不忍长别、眷恋难舍之情。如果说最初的印象首先是送别的画面,那么这几句贯穿其间,抒写别意,则是画面内在的连接线,使其由直接的观感进而深入到情绪的体验了。唐人创作注重意象,而意象是作为内在感受与外在物象具有审美意义的结合,于诗中往往含有“兴”的因素,具有寄托象征的意味。

    此诗首两句推出的青山、白水,作为送别的特定环境,其实即具有一定的象征色彩。如宋人王观送别词中也有“水是眼波横,山似眉峰聚”(《卜算子》)之句。后面的“浮云”、“落日”,其托意就更深。这两句原脱胎于古诗: “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古诗十九首》)、“思君如落日,无有暂还时”(陈后主《乐府》)。由此看,浮云落日不仅是当时的景象,其本身也是远别相思的寄托物,何况它还有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作用。正是这种表现手法,使李白之别情,显得明显而又含蓄,具体却又深远无穷。


    送别诗是真情实感的流露,但光有真情却不一定能成为好诗。李白此诗之妙便在于把依依惜别之情与自然之景相结合,以景寓情,以景染情,化景为情,因而自然隽永。
  • 这是一首写别情的五言律诗,诗人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他和友人依依惜别的感人情景。

     首联“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写李白和友人出城门后,因情意绵绵,不忍就此离别,便并肩缓辔,行了一程又一程。诗人回首望时,只见城的北面横亘着青翠的山峦,城的东面闪着波光的护城河环绕在城外。这两句诗对仗工丽,“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青”、“白”相映衬,富有色彩感。
    颔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离别在即,诗人不禁感慨良深。此地一别,友人便会象蓬草那样四处飘转,未知何时才可再相逢。唐朝埋没人才的情况亦很严重,友人此行后境况如何,尚难预测,这两句诗流露出诗人对挚友前程的关切,一往情深渗透在字里行间。

     颈联“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两句诗对仗很工整,“浮云”对“落日”,“游子意”对“故人情”。李白有许多送别诗,常用“浮云”、“落日”暗示离别之情,如“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送裴大泽诗》,又如“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灞陵行送别》)。诗人以“浮云”、“落日”作喻,写尽了人世间的“游子意”和“故人情”,堪称绝唱。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两句诗和颔联的两句诗相比,都不拘泥于对仗,而注重于内心真情实感的抒发。友人离去了,挥手之间,有多少深情厚谊尽在不言中!“班马”,载人离去之马。“萧萧班马鸣”一解友人已离去很远,然而还可听到“萧萧”马嘶之声。《唐律消夏录》在此句下批释道:“尚闻马嘶,荡一句。”另解以马嘶暗示班马之不忍离去。两位好友过从甚密,连他们的坐骑都厮磨生情了,马会人意,不忍和同伴分离,马尤如此,更何况人。这两句诗写别情有新意,诗中有画。
    这首诗情景交融,自然美与人情美得到了和谐统一。景物描写句对仗工丽,“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缤纷的色彩,鲜明的形象,令人耳目为之一新。颔联和尾联四句诗直抒旨畅,不拘泥于格律,表现了深沉而悠长的情调。
  • 李白的诗往往如天风海雨,千尺飞瀑,夺人之魄,但他也有一些诗,写得通俗浅显,情深意长,语淡味浓。《送友人》就是一例。
     
     这位友人是谁,已难以考证,但李白一生平交王侯,蔑视富贵,与下层百姓、落魄士子之间倒是情真意挚,肝胆相照。从这首诗中所用的比喻,如“孤蓬”、“浮云”看,这位友人也应是一位失意蹉跎的人物,而诗人此时的心境也约略相仿,因此,临歧分手,情意绵绵。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首联点明送别已至城外,但两人仍舍不得分手,只见青山隐隐,白水迢迢。这两句对仗工整,写景如画,“青”、“白”交映,色彩明丽。“横”、“绕”二字以拟人化的动态来描写山环水绕的情趣,自然而生动。这两句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景色如此美好,山明水秀,好友相聚正好携手徜徉,但现在却不得不分手了,而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从此如孤蓬飘转,浪迹天涯,难得相逢了。以“孤蓬”作比,已写出了随风万里、难能自主的苦衷,是为生计所迫,还是被功名所牵,还是因罪而贬谪,种种情缘,难以言明,也无须言明。加上一个“孤”字,就更写出了孤单无依的凄凉心情。这种对友人日后寂寞境况的体味,正表现了诗人情意之深,体贴之细。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两句由眼前景引发出心上意,即景生情,贴切自然。空中浮云飘动,欲行未行,西边落日衔山,恋恋不舍。作者用落日白云构成一种苍茫浮动的意象,巧妙地暗示了诗人此刻的心理状态。这两句,随手拈来,天趣自生,情与景密不可分。“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结尾两句,写留恋徘徊,终不得不挥手告别,作者没有再写心中的感觉如何,而是用“萧萧马鸣”来渲染出一种凄凉的意境。马儿临别长啸,似乎情缱绻而不愿离去,那么,主人的心情如何,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语言通俗而富有表现力,抒情如从胸臆中流出。首联对仗,“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瓯北诗话》卷一),中间二联,以“孤蓬”、“浮云”、“落日”构成一种象征性的图景,将情与景打成一片,尾联用衬托法,不言离情而离情自见,十分含蓄。
     
     另外,这首诗虽属五律,但格调上倒更象两首五绝,神韵悠然,造语简朴而其味隽永,在李白诗中,自成一格。



古诗《送友人》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在古代中国,由于交通不便,信息阻隔,所以友人亲故间的离别往往被看作是一桩非常严重的事情。同时士人们为了求取功名,实现大济天下的理想,又不得不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或应试于京城,或干谒于侯门,或从军于塞上,或寄寓于山水。因此,离别又常常是不可避免的。在互相祖饯送别时,就产生了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和美丽的传说,李白的 《送友人》便是其中感人至深的一篇隽永之作。
 首联两句先交待了送别的地点。诗人已将友人送出了城外,但两人仍不停地叙着旧事,似乎都不愿提到别离的话头,仿佛这样就可以把别离忘掉,躲过那令人黯然销魂的一刻,借以平息自己凄恻的心情。直到山横在眼前,水阻在脚下,才从往事的追忆中回到现实,意识到离别是不可避免的。执手相向,两人都早已是泪眼朦胧、喉头哽咽了,作者将千言万语凝成十个字: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这样就自然引出了颔联。
 颔联两句是说,友人一去,从此相别,山水阻隔,飘零不定,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聚。语言很简单,似乎使人感到有些吝啬。既然相别,自然有万里远行,诗人为什么把一个简单的意思重复成两句说呢?老朋友相别,本应有许多叮咛嘱托的话,用这样十个字来赠别,是否表明作者与友人交谊并不深,只是礼节性的送别呢?实则不然,大凡曾有过与挚亲骨肉离别经历的人就不难理解,相送一刻,满肚皮的知心话、劝慰语总是不知从何说起,无从表达;同时感情激动,神思恍惚,又无法表达。这时,一切语言都是饶舌,滔滔不绝的宏论不仅会破坏此刻的气氛,而且显得浅薄和不真实,诗人正是身历此境,体验此情,才仅用此十字就传达出送别之神。这样写同时也是为颈联蓄势。好比拦河大坝,平时看到的只是明镜一般的清澈平缓,一旦开闸泄洪,才能发现白浪奔泻、吼声如雷的奇观。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两句是说友人行将远征,像白云一样飘踪不定;自己对友人依依不舍,如夕阳缓缓西下,似乎不忍遽然离开大地。笔意高妙,兴会标举,而深情直薄秋空。这两句十个字没有谓语动词,没有时态变化,全为名词结构的排列,语意关系不确定,使句式潜藏着多种解释的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呈现了语言指义前的多层空间关系和兴象的复义效果。丰神绰约,含蓄深婉,给读者的创造想象留下无限广阔的空间,每个人都可根据自己的经历与体验去解读和填充这个空白。这正如清代诗评家薛雪所说:“作诗不用闲言助字,自然意象具足。”(《一瓢诗话》)
 尾联“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两句,则又转换角度,从侧面进行描写。“挥手”是离别时的动作,那么此时作者与友人的心情又如何呢?诗人没有再继续写,而是宕开一笔,转折到两人的坐骑上。“萧萧”是马嘶叫的声音,“斑马”是指离别时的马。《诗经·车攻》有“萧萧马鸣”,江淹《别赋》也有“马寒鸣而不息”,为此句所本。两位老朋友挥手相别,一直并驾齐驱的两匹马似乎也受到了感染,仿佛会解人意,在秋日傍晚的旷野上长嘶不巳。马犹如此,人何以堪?此时虽不再言别情,而情自天际而来,弥漫在旷野上,渗透在全诗之中。萧萧马鸣,又是以声音作结,即《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含思落句”,“不得令语尽思穷”,使全诗如巨杵撞钟,余音不断。作者选用马的鸣叫声,而非戎昱《移家别湖上柳》中黄莺的“欲别频啼四五声”,也与全诗的环境气氛相合,显得悲壮苍凉,雄浑旷远。
 这首诗在写法上也有许多特点,前两句大笔勾勒出青山白水,用秀丽的景色作为送别的背景,有以乐景写哀的效果,是反衬。后六句选用具有飘零意味的景物烘托心境,景与情的基调大致是相同的,是正衬。同时,首联以景起,尾联以物结,在有意无意间又形成了一种照应。在对仗上,首联对起,不拘常格,颔联流走,自如潇洒,颈联又变为工对,既古趣高远,吐属自然,又法度森严,天衣无缝。所以赵翼在评李白的这一类作品时说:“盖才气豪迈,全以神运,自不屑束缚于格律对偶,与雕绘者争长。然有对偶处,仍自工丽;且工丽中别有一种英爽之气,溢出行墨之外。”(《瓯北诗话》)此诗足以当之。

古诗《送友人》赏析解读 - 言情赠友诗 - 可可诗词网

送友人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这是一首送别的佳作。
 首二句写景兼点时、地。“水国”交待送别地点,暗示这是南国水乡; 一个“霜”字,见出秋季的特征,而“夜有霜”,则给这秋季的夜晚增添了一股凛冽肃杀之气。“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 自宋玉在 《九辩》中发为这几句悲秋送远的吟唱之后,秋色与别离便似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而一再出现在后代文人笔下。然而,细味此诗,又有不同于宋玉者在。首先,作者以女性的身份赋送别,自有其不同于男性作者的深婉细密处; 其次,宋玉之送别为白日之登山临水,而此诗之送别却为水国秋夜饯行; 更有甚者,别离的环境别具一种凄寒幽冷的氛围: 眼前是一片落满白霜的蒹葭 (泛指芦苇,《诗经·秦风·蒹葭》 有“蒹葭苍苍,白露为霜”之语) ,远处是一带苍苍的山色,而高挂夜空那泛着迷离、清冷之色的一轮秋月,更给这眼前的蒹葭和远处的苍山染上了一层朦胧凄迷的色彩,当此之际而要别离送远,该是一种什么况味呵! “水国秋风夜,殊非远别时。”大诗人李白这两句诗,实在是深深道出了个中的甘苦。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面对凄寒幽冷苍苍茫茫的景色而送行,任谁都要生出难以为怀之感,何况送者是女性?更何况行者前往的地点是万里关塞? “关塞”,既意味着气候的荒寒,又意味着路途的遥远,更预示着相见的无期。“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 同样是李白的两句话,加深了我们对女主人公此时此刻内心情感活动的理解。不是吗?今夕的别离已经使人伤怀无尽了,而展望将来,一在江南,一在塞北,万里阻隔,相见无期,怎不令人倍加感伤?在她看来,“千里”之别虽 “自今夕”始,但以后将夕夕都复如此,而那杳无尽期的“离梦”便有如万里关塞,实在是长之又长呵! 这里,一个“谁言”,将诗意提起,而 “离梦”句承上推进,转深一层,极真切、极深刻地展现了人物伤别怀远那凄怨欲绝的痛楚情思,令人读来,味之无尽。

《送友人》作者、注释和解题 - 唐诗经典 - 可可诗词网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解题】
 此诗作年不详。友人亦不详其名。诗中写惜别之情,融会于景,感人至深。尾联用绝句手法写律,因人及马,意境含蓄,馀味深长。
 【注释】
 ①北郭:北城外。古时城有两重,内城曰城,外城曰郭。②为别:作别。一:助词。③孤蓬:喻独身飘泊的友人此次相别后万里远行,有如孤单的蓬草,随风飘旋。④二句意谓友人游踪无定如浮云飘忽,故人依恋之情难舍如落日衔山而不忍去。
 ⑤自兹去:从此去。⑥萧萧:马嘶鸣声。班马:离别之马。《左传· 襄公十八年》:“齐师夜遁。……邢伯告中行伯曰:‘有班马之声,齐师其遁。’”杜预注:“班,别也。”

历代诗词精品之《送友人》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公元八世纪中叶的宣城是一座兼有优秀自然风光和悠久历史文化的名城,以南齐大诗人谢朓做过太守而久为李白向往。城北是树木笼葱的敬亭山,城东有宛溪一曲,北行与桐汭水汇合,流入丹阳湖。经过长达十年的漫游,李白终于来到这里,并深深爱上了它,一直住到安史之乱的发生。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诗的首二句就不仅仅是对宣城地理环境的客观写照,而其中应该含有诗人对寓居之地的深厚的感情,在送友人的特定时刻提起,还应该含有对在这座山青水秀的名城共处过一段难忘时光的留恋。从全诗看,诗人是与友人骑马偕行,出城来到郊外,青山白水也是即目所见的景色。但诗人将这番景色铸成工致的联语(青山——白水,北郭——东城),又产生了一种深长的意味。山傍着郭,水恋着城;水毕竟要流去,山却依然留驻,这难道不是一种依依惜别之情的象征?
 这种惜别的意念恰当地出现在第二联:“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作别,是直叙眼前正在发生的事,而“一”字的嵌入,起到了语助辞作用,加强了感慨唱叹之情,使诗句顿生神采。“孤蓬”是一个积淀有离情别绪的特定诗歌语汇,出自古诗“孤蓬转霜根”。它与“转蓬”一辞,在诗歌中都是飘泊游子的象征,但“孤”字更强调分离、离群的意义。加之友人此行前路迢远(“万里征”),怎不叫诗人为之系心。此一去啊,蓬飘万里,友人何时可得安定?彼此何年才能重聚?复杂的离绪,包含在唱叹的声情和蕴籍的意象中。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仿佛前两句嗟叹未足,诗人又推出一组惜别的意象。“浮云”、“落日”和“孤蓬”一样,都是送别诗习用的诗歌语汇。汉诗有“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仰视浮云弛,奄忽互相逾。风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更可作此诗注脚。李白的创造,是将“浮云”、“落日”分配给“游子意”、“故人情”,实际上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法。浮云出岫,日落西山,也许就是分手时的光景,但诗人已经将情移入景色,成为无往而非依依难舍,而又无可如何的象征。不必明言:“游子意”竟是何意,“故人情”竟是何情,已足使人为之魂销肠断。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上句是对分别的旧话重提。但“此地一为别”是未来式,“挥手自兹去”则成了进行式,抒情便有递进的感觉。诗人只写送、别双方挥手致意,却通过临歧相对长嘶,因为曾相厮伴,亦不忍分离的两匹马,尽收无言之美。马尚如此有情,何况人呢。“萧萧马鸣”本是诗经《车攻》的成句,而加入一个‘班”(马相别称“班”,语出《左传》)字,则翻新了诗意,可说是融汇古语而自出心裁。
 从六朝以来,五言律诗在结构上已形成一定惯例,即大体遵循由破题、到写景、最后抒情的程式。而李白《送友人》则不同,它基本上是写景——抒情——再写景(象喻式)——再抒情,从“此地一为别”到“挥手自兹去”,构成一个螺旋式推进的结构,饶有回肠荡气之致。诗人尽量避免情绪直抒,反复运用山水云等自然意象,及现成诗歌语汇,来隐喻烘托别情,最后用班马长嘶作结,浓厚的别情由此得到尽兴的发抒。

唐诗《送友人》全文、译文、翻译和点评 - 可可诗词网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1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2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3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4


 
 【释】
 1.郭:外城。古代城墙分为内城和外城。
 2.孤蓬:古人常以随风旋转的蓬草比喻到处飘泊的游子,孤蓬即孤独的游子。
 3.浮云:浮云来去无定,这里用来比喻游子的心意。
 4.萧萧:马嘶叫的声音。班:分别。
 
 【译】
 青翠的山峰多情,
 横断在城关外城,
 明澄的流水多情
 环绕着城关内城。
 友人呵,这一回分别,
 你就要像一支飞蓬,
 在天涯海角飘零。
 袅袅的白云呵,
 是你游子的身影,
 深沉的落日呵,
 满托着故人的友情。
 呵,你终于向我挥手启程,
 引来了马儿,萧萧的悲鸣。
 
 【评】
 这是一首典型的唐律,风格逼近杜甫,精彩处在于使于意象:“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落日本无情无感,一经诗人主体之观照,遂染诗人情怀,而成千古名句。

历代诗词精品之《送友人》鉴赏 - 可可诗词网

送友人

 

薛涛


 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昔人曾称道这位扫眉才子“工绝句,无雌声”。她这首《送友人》就是向来为人传诵的名篇。初读此诗,似清空一气;讽咏久之,便觉短幅中有无限蕴藉,藏无数曲折。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可知是秋季。“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这时节相送,当是格外难堪。诗人登山临水,一则见“水国蒹葭夜有霜”,一则见月照山前明如霜,这一派蒹葭与山色“共苍苍”的景象,令人凛然生寒。值得注意的是,此处不尽是写景,句中暗暗兼用了《诗经·秦风·蒹葭》“蒹葭苍苍”两句以下的诗意:“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回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以表达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怀恋情绪。节用《诗经》而兼包全篇之意,王昌龄“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巴陵送李十二》)与此诗机杼相同。运用这种引用的修辞手法,就使诗句的内涵大为深厚了。
 人隔千里,自今夕始。“千里自今夕”一语,使人联想到李益“千里佳期一夕休”的名句,从而体会到诗人无限深情和遗憾。这里却加“谁言”二字,似乎要一反那遗憾之意,不欲作“从此无心爱良夜”的苦语。似乎意味着“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可以“隔千里兮共明月”,是一种慰勉的语调。这与前两句的隐含离伤构成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情意的执着。
 诗中提到“关塞”,大约友人是赴边去吧,那再见自然很不易了,除非相遇梦中。不过美梦也不易求得,行人又远在塞北。“天长地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李白《长相思》)。“关塞长”使梦魂难以度越,已自不堪,更何况“离梦杳如”,连梦也新来不做。一句之中含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此句的苦语,相对于第三句的慰勉,又是一大曲折。此句音调也很美, “杳如”的“如”不但表状态,而且兼有语助词“兮”字的功用,读来有唱叹之音,配合曲折的诗情,其味尤长。而全诗的诗情发展,是“先紧后宽”(先作苦语,继而宽解),宽而复紧,“首尾相衔,开阖尽变”(《艺概·诗概》)
 “绝句于六艺多取风兴,故视它体尤以委曲、含蓄自然为高。”(《艺概·诗概》)此诗化用了前人一些名篇成语,使读者感受更丰富;诗意又层层推进,处处曲折,愈转愈深,可谓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诗人用语既能翻新又不着痕迹,娓娓道来,不事藻绘,便显得“清”。又善“短语长事”,得吞吐之法,又显得“空”。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并无矛盾。

古代名诗《送友人》题解、原文、注释和赏读 - 可可诗词网

送友人

 题解
 这是一首送别诗,通过对分别时的环境、气氛的刻意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浓厚的惜别之情。
 
原文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释
 ①郭:外城。白水:水在阳光下闪着光。 ②蓬:飞蓬,风吹则随风飘落,喻旅人飘泊。 ③班:别。主客相离,两马亦萧萧长鸣,以示互别之意。
 赏读
 首联写景,点出与友人分别的地点。诗人恋恋不舍地从城里到城外,只见远处青翠的山峦横亘在外城的北面,波光粼粼的流水绕城东潺潺而过。颔联点题,写出诗人与友人在此地分别。用“孤蓬万里征”表现诗人对友人前途的设想,体现出对友人的关怀和体贴。颈联以“浮云”“落日”表明诗人心意:友人像浮云一样飘泊不定,而诗人像不忍西沉的落日一样对友人依依不舍。这两句既是写送别时之景,景中又含有深情。尾联别开新意,用两人分别后,两马萧萧长鸣不忍分别来反衬诗人与友人的难舍难分。这是寄情于物的手法。
 这首诗对仗严谨,形象生动,诗中有画,景中含情。

《送友人》song you ren

Seeing My Friend off→薛涛(Xue Tao)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14:1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