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退避三舍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

比喻对人让步或回避。据《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国君问他,你将来回到晋国将怎样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假如晋楚两国打仗,我将先避你三舍。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在晋楚城濮之战中果然先退避了九十里。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

☚ 春申君   会试总裁 ☛

退避三舍

 子玉怒,从晋师。晋师退。军吏曰:“以君辟臣,辱也。且楚师老矣,何故退?”子犯曰:“师直为壮,曲为老,岂在久乎?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之,所以报也。背惠食言,以亢其仇,我曲楚直,其众素饱,不可谓老。我退而楚还,我将何求?若其不还,君退、臣犯,曲在彼矣。”退三舍。楚众欲止,子玉不可。(《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注释
 ①子玉:楚国最高行政长官。②从:缠着不放。③子犯:晋文公舅舅。④舍:一舍三十里。⑤辟:通“避”。
 译文
 子玉发怒了,下令追逐晋军。晋军退走。军吏说:“身为国君而躲避臣下,这是耻辱;况且楚军已经疲惫,为什么要退走?”子犯说:“出兵作战,理直就会气壮,理曲必然气衰,哪里在于时间的长久呢?如果没有楚国的恩惠,我们到不了这里。退后三舍躲避他们,就是作为报答。背弃恩惠而说话不算数,只能使他们增加对我们的仇恨,我们理曲而楚国理直,加上他们的士气一向饱满,就不能认为他们已经衰败。我们退走而楚军回去,我们还要求什么呢?如果他们不回去,国君退走,而臣下进犯,理亏就在他们了。”晋军退走三舍。楚国将士想要停下来,子玉不同意。
 感悟
 晋国军队的退让和回避兑现了晋文公当年对楚成王的承诺,为晋军后来出击楚兵增添了一块正义砝码,激起了晋军不惜死战的斗志。在之后的城濮之战中,晋军所以能够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与此不无关系。“仁者无敌”告诉我们的正是这个道理。

“退避三舍”的意思、典故和故事 - 谋略典故 - 可可诗词网

退避三舍

 意思是对人让步或回避。退避三舍用于军事,就是避敌锋芒,诱敌深入的计谋。
 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国国君问他,你如能回到晋国,将怎样报答我? 重耳说: 我回到晋国后,假如晋楚两国打仗,我将先避君三舍。后来重耳当了晋国国君,在晋楚的城濮之战中,果然先退避了90里。三国时,司马懿在武都、阳平之战中,连续输给了诸葛亮两阵,便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一连半月,尽管蜀兵天天骂阵挑战,魏军只是紧闭寨门,坐视不出。诸葛亮为引诱司马懿出兵追击,决定假作退兵,于是,传令教各处皆拔寨而起。司马懿听说孔明拔寨而退,就认为孔明退兵必有计谋,不能追赶。不料孔明退30里下寨,司马懿更认为孔明不会走的,命令坚守营门,不可轻进。过了10天,孔明又退30里下寨。司马懿不信,换上士兵衣服,杂在军中,亲自来查看,果见蜀军又退了30里下寨。又过了10天,有士兵报告说,蜀兵又退30里下寨,部将张郃认为孔明是用缓兵之计,渐渐退回汉中。再三要求追击。司马懿这才决定兵分两路: 张郃带领一路先行追击,司马懿自己带一路随后接应,以防伏兵。这样,狡猾的司马懿在孔明连连退避的诱惑下,终于被“调”出了营寨。尽管他兵分两路,前后照应,但无奈诸葛亮采用连环计,以多路伏兵围歼运动之敌,又以两路奇兵直袭魏营,结果司马懿首尾不能相顾,大败而回。
 退避三舍之退,不是消极地退,被动地退,而是主动地退。通过退,或避敌锋芒,或诱敌出击,或寻找机会,或积蓄力量。所以说,退是为了击,是为了进。

退避三舍

形容回避、退让,不敢与争。《儒林外史》第十回:“两公子将此书略翻了几页,称赞道:‘贤侄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 ”
●《左文·僖公二十三年》: “ [重耳] 及楚,楚子飨之,曰: ‘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 ……对曰: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 辟: 同 “避” 。三舍: 九十里。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晋公子重耳流亡中受到楚国的款待,他表示如能回国为君,遇晋楚交兵,愿意退兵三舍以为报答。

退避三舍tuìbì-sānshè

舍: 古代以30里为一舍。原意是退让90里。是由“辟(通避)君三舍”变化而来。语出《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公元前637年,晋国宫廷发生内乱,太子申生被杀,他的弟弟重耳跑到了楚国。楚成王预见到重耳有可能回到晋国获得王位,因此从长远关系着想,他不仅不歧视重耳,而且对重耳很热情。
一天,楚成王举行宴会,酒席间他问重耳:“公子,你如果返回晋国主持国政,将怎么报答我呢?”重耳沉思片刻后说:“你们楚国美女侍从都很多,金玉堆成山,要说报答,吃的用的你们应有尽有,我只想到如果将来晋国和楚国发生战争,那我一定命令晋军‘辟君三舍’。”楚成王十分赞赏重耳的回答,后来便将他送往秦国。公元前636年,重耳返回晋国,夺得了王位,他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不久之后,晋、楚两国在城濮发生了战争。晋文公言而有信,确实下令军队退避90里。然而楚将得寸进尺,不肯罢休,晋文公见楚国不信守诺言,举兵反击,最终大败楚军。
后人根据这个故事,将“辟君三舍”改为“退避三舍”,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退避三舍tuìbì-sānshè

三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三舍”是九十里。比喻退让、回避,不与相争。
故事春秋时,晋国公子重(chóng)耳出逃到楚国。楚王设宴招待他,问:“你将来当了国君怎么报答我?”重耳说:“万一晋楚交战,将退避三舍。”后来两国在城濮交战,重耳(晋文公)遵守诺言,主动后退九十里。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

〈成〉比喻主动做出让步,不与人争斗,也比喻回避,不与接触:对他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tuìbìsānshè

原指与敌军作战时后撤一定距离,表示退让。后来用以表示让步,避免冲突。有时也用于比喻意义。
【例句】我们家乡那批偷鸡摸狗的家伙,一看到他就是不打恭作揖,也得退避三舍。
 ❍ 镜泊湖四周峰峦叠起,有的直插湖中如屏似壁,有的退避三舍形成水湾,湖心石岛耸峙,湖中倒影奇幻,真是美不胜收。
【近义】礼让三分
【反义】针锋相对︱寸土必争︱寸步不让
【辨析】“退避三舍”中的“舍”读shè,不读shě。

退避三舍

古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 载,晋国公子逃之楚国,楚国国君在接待他时问:“你如能回到晋国的话,将怎样报答我? 公子答道: 我回到晋国后,假若晋楚两国打仗,我先将避你三舍。后来公子回到晋国任国君,在晋楚的城濮之战中,果然先退避了九十里。后多用以比喻对人让步或回避。有自愧不如之意。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

春秋时,晋公子重耳亡命楚国,楚成王待之以礼,问若得返国,将何以报楚。重耳答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辟,同“避”;舍,春秋时行军三十里有一舍。见《左传·僖公二三年》。后用“退避三舍”比喻退让或不敢与争。《儒林外史》一○回:“两公子将此书略翻了几页,称赞道:‘贤姪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也作“退徙三舍”。《论稀·变虚》:“夫三恶言不能使荧惑守心,三善言安能使荧惑退徙三舍?”

退避三舍

(反)周旋到底

退避三舍

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回避撤退九十里。比喻在斗争中主动退让或回避。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骊姬之乱逃往楚国。楚成王收留了他并给予十分优厚的待遇。有一次,楚成王问他:“将来你做了国君,该怎样报答我呢?”重耳回答说:“倘若日后晋、楚两国交兵,我就让晋国军队退避九十里。如果还得不到君王的谅解,那就左手执鞭执弓,右边挂着弓袋箭袋,跟君王较量一番。”(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寸步不让、寸土必争、针锋相对;退避三舍

○寸步不让cùn bù bù ràng

一点也不让步:对这类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我们一定要据理力争,~|他竟~,咄咄逼人|在那种情势下,要想~也难。

○寸土必争cùn tǔ bì zhēng

每一寸土地都要争夺,比喻在利益问题上毫不让步:我们的对敌方针是针锋相对,~|这一次我们一定要~,决不能让他们白捡便宜|抗战部队虽伤亡惨重,但仍与敌人激烈厮杀,~。

○针锋相对zhēn fēng xiāng duì

针尖对针尖,比喻双方策略、论点等尖锐对立,互不相让:双方律师在法庭上~,反复辩论|面对对方的挑衅,他们进行了毫不示弱、~的斗争|两人一上来就~,谈判陷入僵局。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

舍,古时行军三十里叫一舍。比喻对人让步,不与人相争:像你这般诗才,不怕别人不~|贤侄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那老太非常泼悍,邻居见了她都~。

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

指与对手相遇时作一定的退却,避免交锋。也比喻对人让步,回避冲突。舍:春秋时代行军的里程,一舍相当于当时的三十里。

☚ 土崩瓦解   万里长征 ☛
路程

路程

路(路途) 地(走三里~) 道路涂数 程途 程限 脚程 里程 途程 道程
最末一段路程:末路
古称三十里:舍(退避三~)
(道路的远近:路程)

另见:起程 行路 旅行 里程

☚ 路程   各种路程 ☛

退让

退让

让(躲让;让一让) 退(退托;退逊;退避) 逡(逡遁) 逊(逊避)攘 拟 避路
退让和回避:退避
退让回避,以避免冲突:退三舍 避三舍避君三舍 避军三舍 退避三舍 退徙三舍
退避,退让:逡遁
宽容退让:饶让
容忍退让:忍让 容让 宽让
 为顾全大局而暂时忍让:骫曲 委曲求全 委曲周全 委曲存全 委曲成全 屈身守分
 苟且偷生,委曲求全:苟容曲从
 迁就忍让的样子:哼哼哈哈
谦逊退让:降抑 谦挹
推辞退让:推谢
约束,退让:贬退
逡巡,退让:蹲循
软弱退让:松气

另见:退怯 退缩

☚ 让步   积极行为 ☛

退避三舍

成语。后退九十里。原指在与敌人交战时作战略性后退,以避免交锋。舍:春秋时代军队行军的里程,三十里为一舍。《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退三舍避之,所以报也。”《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退避三舍

指在与敌人交战时作战略性后退,以避免交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退三舍避之,所以报也。”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

retreat ninety li—give way (to sb) to avoid a conflict; shy away from;steer clear of sb (/sth); avoid a head on clash by“making a retreat of 90 li”,avoid sb modestly; avoidsb like a plague; fight shy of sb; give a wide berth to sb (/sth);keep a good distance from
❍ 我们日夕希望民众接近本党,拥护本党,不料这种党员执政权者的一切设施,已使民众~,这是何等痛恨的事!(《周恩来选集》上—5) It is our constant hope that the Party will win the people’s confidence and support,but un fortunately,all that these Party members in power have done is to alienate them;how distressing this is!/陈毅同志领导的军队,执行了中央的正确方针,来了一个“~”。(《周恩来选集》上—201) The troops com manded by Comrade Chen Yi carried out the correct policy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and avoided a head-on clash by“making a retreat of 90 li”./两公子将此书略翻了几页,称赞道:“贤侄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矣。” (《儒林外史》128) “You are a young genius,nephew!” declared his uncles after turning a fewpages. “None of us are up to you.”/微楚之惠不及此,退三舍避之,所以报也。(《左传·僖二十八年》) But for the kindness of Chu,we should not be in our present circumstances;and this retreat of three stages is to repay that kindness.
❍ 什么 “死” 的观念便退避了三舍,他很想完成了腹稿中的这首诗。(茅盾《子夜》162)All thought of suicide vanished from his mind as he decided that the poem was well worth finishing,…

退避三舍tui bi san she

retreat ninety li—give way to sb. to avoid a conflict

退避三舍

avoid someone;give way to avoid a conflict;keep a good distance from someone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

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比喻主动对人让步或避开。give way to sb. to avoid a conflict, keep a good distance from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

【解义】舍:一舍为三十里。后退九十里。比喻退让或回避,避免冲突。
【典故】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受迫害亡命他国,到楚国时,楚成王按诸侯的礼节来接待他。一天,楚成王突然问重耳:“如果有一天你回国当了君王,你将如何报答我呢?” 重耳说:“你这里什么东西都有了,我还真不知道拿什么报答你呢!这样吧,假如我真的当了国君,而且有一天不得不同你兵戎相见,我愿意让军队先退避三舍。”后来,重耳果然回国当了国君。有一次,为了援助宋国不得不同楚军交战,重耳履行诺言,命晋军一直后退了九十里才停下来。(《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又二十八年)
【用法】多用于不愿与对方对抗,碰头时有意避让的情况。
【例句】父亲有恩于李先生,生意上有了冲突时,李先生~,不和我父亲争夺。
【近义】委曲求全
【反义】针锋相对

退避三舍

《辞源》源云:春秋·晋公子重耳亡命过楚国,楚成王待之以礼,问若得返国,将何以报楚。重耳答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见《左传·僖二三·二八年》。后用退避三舍比喻退让。有自愧不如之意。《儒林外史》十:“两公子将此书翻了几页,称赞道:‘贤姪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
按,此语所源不错。此语之出,河南版《汉语成语大词典》云:明·焦竑《玉堂丛语·识鉴》:“初学小子,当退避三舍,老夫亦让一头地。”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

主动退让和回避三舍的距离。比喻对人主动让步,回避矛盾冲突。“舍”,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左传·僖二十三年》:“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避)君三舍。”《左传·僖二十八年》:“晋及楚战于城濮,退三舍以辟(避)之。”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十回:“贤侄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退避三舍矣。”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六回:“即天下闺才,亦当退避三舍哩!”

退避三舍

春秋时,晋献公因为宠爱骊姬,便立骊姬所生的儿子奚齐为世子,公子重耳和夷吾被迫流亡国外。
起先,重耳仓皇逃到翟国,在那里一住就是12年。晋献公去世以后,奚齐和卓子先后继位,但都被臣子里克所杀。后来,夷吾自梁国回去即位,史称晋惠公。晋惠公怕重耳回国来夺他的宝座,便派人去行刺重耳。
在这种险恶的形势下,重耳只得到处逃窜。他曾先后逃到齐、曹、卫等国家,但是那些国家的国君没有一个瞧得起他。后来他到了楚国,楚成王对他很赏识,很器重,不但用接待诸侯的礼仪对待他,而且对他的随从如赵衰、介之推等也十分优待和尊重。
有一天,楚成王准备了丰盛的酒菜,来款待这位落难的晋公子。成王和重耳紧邻而坐,彼此谈得很投机。酒酣耳热之时,成王突然笑着问:“今天我以如此隆重的礼节接待你,将来你要是回国,做了晋国国君,打算怎样报答我呢?”
“男女奴隶、宝玉和丝绸您多的是;至于装饰用的羽毛、兽齿和皮革等,又是贵国的名产,我实在不知道应该怎样报答你才好!”重耳很为难地说。
成王听了重耳的回答,觉得很不满意,说:“话虽然这样说,但我想,你将来如做了晋国国君,总可以报答我的吧!”
这时,重耳突然灵机一动,说:“假如托您的福真能回到晋国,将来万不得已和你在战场上见面,那我就退避三舍,来报答你对我的恩情。”
后来,重耳果然真的回到了晋国,并做了国君(即晋文公),而且为了援助宋国,他不得不和楚国交战。当两军接近时,他为了实践当初对楚成王的承诺,便下令全军后退了三舍(90里)。
后来,“退避三舍”这一成语,用来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

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比喻主动退让,避免接触。《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王用酒食款待他,并问他将来怎样报答楚国,重耳说如果晋楚交战,他将“辟君三舍”。
【例】他进入会场时,能明显感受到一股紧张气氛,所以他很明智地~。
〔注〕“舍”读shè。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e?

【释义】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不与之争。
退避:??? ???. ????.??(春秋)?? ? 30?? ? ?(舍)? ???.
90?? ????.
???? ????.
?? ??? ???.
【例句】听说他得了传染病,人人对他退避三舍。
??? ???? ??? ?? ?? ???? ?? ?????.
【近义词】敬而远之
【反义词】寸步不让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

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后退九十里。比喻远远地避开对方,避免见面相争。《孽海花》二回:“这叫做群仙领袖,天子门生,一种富贵聪明,那苏东坡、李太白,还要~,何况英国的倍根、法国的卢骚呢?”
〔出处〕《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王在接待他时问他将来怎样报答。重耳说日后如果晋楚两国打仗,便让晋军退避三舍。后来晋楚在城濮之战时,重耳果然退军九十里,实践了诺言。
〔近义〕甘拜下风 自愧不如
〔反义〕长驱直入

退让、回避,不敢与争退避三舍

格式 会意式。
释义 避:回避,避让。舍shè:春秋时行军三十里叫一舍。后退九十里。
出处 《左传·僖公二三年》: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将晋军后撤了九十里。
举例 (王)仲子生有奇资灵性…年十三四,不惟尽通举子业,而且多读古人书,受学于愧虚易时中,愧虚谓当退避三舍。(明·李开先《遵岩王参政传》)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

舍:古时行军以30里为一舍。主动退让90里。比喻退让,避免冲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晋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王用酒食款待重耳,问他将来怎样报答。重耳说:如果晋楚两军相遇,我先“辟君三舍”。后在晋楚城濮之战中,重耳遵守了诺言。
〔例〕斑狗体小,但非常机灵凶猛,很多动物见了它都要~。
【提示】“舍”在这里不读shě,不能理解为“舍弃”。

退避三舍tuìbì-sānshè

舍: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春秋时晋国内乱,公子重耳逃至楚国。楚成王问:楚国帮助你,今后何以为报。重耳回答:如果我能回到自己的国家,晋楚若交战,“遇于中原,其辟(避)君三舍”。后来重耳回晋即位,为晋文公。在晋楚城濮之战中,晋军果然“退三舍辟(避)之,所以报也”。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二十八年。后以“退避三舍”指主动退让和回避,以避免冲突。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

解释 舍:古代行军的里程单位,三十里为一舍。指后退九十里。比喻对人让步,不与对方较量高低,或表示回避。
出处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春秋时期,晋献公宠爱骊姬,骊姬打算另立她的儿子为太子,于是害死太子申生,逼得公子重耳出逃国外。
公元前637年,重耳逃到楚国,得到楚成王的款待。一次,楚成王问重耳:“公子您假如返回晋国,用什么来报答我?”重耳回答说:“假如能够借助您的福气,得以返回晋国,那么以后如果晋、楚兴兵交战,我将后退九十里避让您。假如这样还不能获得您的谅解,那么我再与您周旋。”楚国大将子玉请楚王杀掉他,楚王说:“重耳志向宽广而勤俭,温文尔雅且彬彬有礼,跟从他的人都恭敬宽厚,忠勇有力。以后振兴晋国的应该就是他了。老天将要扶助他,谁还能够废弃他呢。违背天意一定会有大的灾难。”于是把他护送到了秦国。重耳得到秦国帮助,五年之后返回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晋文公。
后来晋楚城濮之战,晋军果然实现诺言,后退三舍以避让楚军。楚军将领子玉认为正可趁晋军的避让而进军攻击,没想到晋军早有防备。城濮之战最终以楚军大败而结束。
例句
她太泼辣,许多人见了她都要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

后退避让九十里。《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载,晋文公在外流亡时曾受到楚王的帮助,楚王问他以后如何报答,重耳说以后两国如发生战争就以退避三舍为报。后来在两国的城濮之战中,重耳果然退军九十里。因以比喻向对方主动让步或回避以避免冲突。舍: 春秋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也作“退徙三舍”、“避君三舍”、“避军三舍”。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

【解义】 舍:一舍为三十里。后退九十里。比喻退让或回避,避免冲突。
【典故】 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受迫害逃亡他国,到楚国时,楚成王按诸侯的礼节来接待他。一天,楚成王突然问重耳:“如果有一天你回国当了君王,你将如何报答我呢?”重耳说:“你这里什么东西都有了,我还真不知道拿什么报答你呢!这样吧,假如我真的当了国君,而且有一天不得不同你兵戎相见,我愿意让军队先退避三舍。”后来,重耳果然回国当了国君。有一次,为了援助宋国不得不同楚军交战,重耳履行诺言,命令晋军一直后退了九十里才停下来。(《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又二十八年)
【用法】 多用于不愿与对方对抗,碰头时有意避让的情况。
【例句】 父亲有恩于李先生,生意上有了冲突时,李先生~,不和我父亲争夺。
【近义】 委曲求全、忍辱负重
【反义】 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

舍: 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这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的故事: 春秋时晋国君主听信宠姬谗言,杀害了太子,公子重耳逃亡国外,后来到了楚国,楚王以接待国君的礼仪隆重接待他,还送了许多钱物。席间楚王问道,你要是有机会返回晋国,将怎样报答我呢?重耳说,珍贵宝物您这儿多得是,我实在没有什么可给您的;要是真有这么一天能回到晋国,那么晋楚两国一旦交战,“其避君三舍”。意思是晋军主动后退九十里,表示礼敬相让。后来重耳真的回到晋当了国君(晋文公)。晋楚两国城濮之战中,面对楚军,晋文公信守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所以报也”(以此作为报答)。以后就用“退避三舍”来比喻主动回避或让步,避免相争。多用于对方确实有实力的情况下,有表示佩服、尊重的意味。《孽海花》二回:“这叫做群仙领袖,天子门生,一种富贵聪明,那苏东坡、李太白,还要~,何况英国的倍根,法国的卢骚呢?”

退避三舍tui bi san she

舍:古时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指后退九十里。比喻对人让步,回避冲突。语本《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在城濮交战,晋文公遵守以前的诺言,将晋军后撤了九十里。
【近】敬而远之 自愧弗如
【反】针锋相对咄咄逼人
【注意】舍,不读she。

退避三舍tuìbì-sānshè

退避:退让。舍:古人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退让九十里。《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春秋时,晋国公子重耳逃亡到楚国,楚成王设宴接待。出于感激之情,重耳许诺:如果能回到晋国为君,万一晋、楚交战,将主动退避三舍。后来,重耳当了晋国国君,在晋、楚军城濮(在今山东省鄄城西南)之战中,信守诺言。今指对人主动让步或回避。
【例】这位以武力征服群雄独霸全国的独裁者……所到之处,戒备森严,气派无匹,百姓们无不望而生畏,退避三舍。(程树榛《大学时代》)
【提示】“舍”在这里不读“施舍”的“舍(shě)”。

5513【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

后退九十里。比喻对人让步,不与相争,或表示回避。舍:春秋时行军三十里为一舍。

退避三舍tuìbì-sānshè

〔述补〕 舍,古代行军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后退九十里,比喻对人退让。语本《左传·僖公二十三年》:“重耳答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儒林外史》10回:“两公子将此书略翻了几页,称赞道:‘贤姪少年如此大才,我等俱要~矣。”
※ 舍,不读作shě。
△ 多用于表示不敢相争或讨厌接触。
【近义】望而却步
〖反义〗长驱直入 一往无前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

退避:退让,回避。三舍:古代行军三十里为一舍。三舍:即九十里。即主动先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回避,以免冲突。《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又《僖公二十八年》:“退三舍辟之,所以报也”。也作“退徙三舍”。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7:2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