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走神经(Ⅹ)
迷走神经为第Ⅹ对脑神经分布最广,行程最长,是以支配内脏为主的混合神经(彩图53)。其一般内脏传出纤维起自延髓的迷走神经背核,是最大的一组脑部副交感节前纤维的起始处,它们在胸腔脏器的“器官旁”神经节和腹腔脏器的壁内神经节内交换神经元后,节后纤维支配内脏器官。其一般内脏传入纤维的分布范围和副交感节前纤维的一致,内脏传入纤维的胞体聚集为迷走神经干的下神经节(结状神经节)。躯体传入纤维的胞体聚集在下神经节上方的上神经节(颈静脉神经节),其纤维发为耳支和脑膜支。支配由第4~6鳃弓衍发来的喉、咽横纹肌的神经纤维 (特殊内脏运动纤维) 起自延髓的疑核。
迷走神经以8~10条根丝发自延髓的橄榄后沟,与头端的舌咽神经和尾端的副神经颅根同在一条线上。迷走神经根丝向外聚为一扁束,与副神经一起包于硬脑膜鞘中,自颈静脉孔出颅。在孔外的球形膨大是上神经节,出孔后又有一较长而膨大的下神经节。迷走神经出颅后在颈动脉鞘内垂直下降进入胸腔。由于胸腔大血管在发育中的演变及胃肠的发育转位,致左、右侧迷走神经在胸腹的行程不同。
右迷走神经自右锁骨下动、静脉之间降入上纵隔。它在进入胸腔之前,先发出右喉返神经从前向后绕过右锁骨下动脉下方,返行向上。右迷走神经本干初行于气管右侧,继经上腔静脉之后、奇静脉弓的深面,到右肺根的后方分出支气管支,与胸第2~4交感节的分支组成右肺丛。右迷走神经干自此丛尾侧分成2~3支续行至食管后方,与左迷走神经的1~2分支一起形成食管后丛,此丛远端又会合成为一干,称为迷走后干,经膈食管裂孔后分进入腹腔。迷走神经后干以右迷走神经纤维为主,但已有左迷走神经参加,入腹腔后分为大的腹腔支及小的胃后支,前者参加腹腔丛,支配横结肠以上的大部分腹腔脏器,后者支配胃的后下面直至幽门窦(幽门管除外)。
左迷走神经自锁骨下动、静脉之间进入上纵隔以后,在主动脉弓左侧下降,发出左喉返神经,在动脉韧带后方绕主动脉弓,返回上行。左迷走神经本干行至左肺根后方时发出支气管支,与胸第2~4交感节之支共同组成左肺丛以后,左迷走神经以2~3支的形式续行至食管前面,并接受右肺丛之1~2支,组成食管前丛。此丛的下端又趋于会合为一干,称为迷走前干。前干较后干为小,穿过食道裂孔前分入腹腔; 迷走神经前干以左迷走神经的纤维为主,入腹腔后分为左、右两组分支(胃前支及肝支)。
迷走神经的主要分支有:
❶脑膜支,经颈静脉孔返回,分布颅后窝的硬脑膜。脑膜支内发自迷走神经上神经节的纤维只是分布于颅后窝硬脑膜的一部分,另有些纤维是来自颈2~3脊神经的感觉纤维和交感干的血管运动纤维。这些外来纤维皆系由交通支导来。
❷耳支,常与舌咽神经耳支会合进入颞骨颈静脉窝侧壁的乳突小管,穿至茎乳孔上方约4mm处与面神经之耳支相会合,而后随面神经出茎乳孔,伴舌下神经之耳后神经分布于耳郭背面,另发支分布于外耳道和耳甲腔等处,也可另穿鼓乳裂出颅,分布于耳甲腔及外耳道等处。
❸咽支,发自下神经节,主要由副神经脑根汇入迷走神经的纤维组成,与舌咽神经咽支、交感咽支等会合成咽丛,属于特殊内脏运动纤维,支配咽缩肌及除腭帆张肌以外的软腭肌(腭帆张肌由V3支配;另有人认为腭帆提肌由面神经支配)。
❹舌咽神经交通支,与舌咽神经的颈动脉窦支及交感分支一起分布于颈动脉小球及颈动脉窦。
❺喉上神经,起自迷走神经下神经节,下行至舌骨大角处分为内支和外支。内支与喉上动脉一起穿过甲状舌骨膜入喉。是喉上部 (声带平面以上)的感觉神经(一般内脏及特殊内脏传入)。外支细小,可穿咽下缩肌(有支入该肌),终支支配环甲肌。
❻喉返神经,是大部喉肌的运动神经,也是声门裂以下喉粘膜的感觉神经。喉返神经的起点左低右高,所绕过的结构不同。返行后的左、右喉返神经基本上皆上行于气管、食管间的沟中,(右喉返神经的行程更为倾斜),至咽下缩肌下缘,称为喉下神经。它穿入喉,一般分为前、后二支(或多支,也有在未入喉前即已分支的)。喉返神经绕过大动脉时发出胸心支,参加心深丛。当喉返神经上行于气管、食管间沟时,有细支分布气管和食管。
❼心支,有迷走神经颈上心支和颈下心支及喉返神经发出的胸心支,它们参与组成心丛(见“自主神经系”条)。
❽迷走神经胸段的其它分支有: 心包支、食管支及参加肺前、肺后丛的分支。
❾迷走神经在腹部的分支有: 后干发出的腹腔支加入腹腔丛,随肠系膜上动脉等血管分布于小肠、升结肠、横结肠大部、脾、肾、肝、胰及肾上腺等;发自后干的胃后支分布于胃底、胃体的后下面直至幽门窦(不包括幽门管)。发自前干的胃前支分布于胃底、胃体的前上部、幽门管、十二指肠及胰头。发自前干的肝支经小网膜入肝,亦分布于胆囊、胆道等。至幽门管、十二指肠及胰头的神经有时可自前干后组(即肝支)发出。迷走神经单侧受损,可出现带有鼻音的发声、吞咽困难以及暂时性心动过速等征状。单侧喉返神经受到压迫或受损,可出现声音嘶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