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进士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进士 进士指旧时经进士科或举人会试合格的人才。最初,“进士”之意是可进授爵禄的人,《礼记·王制》曰: “大乐正论进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自隋代起设进士科,作为以科举取士的途径;到了唐代,进士科就成了各科目中最重要者,其时凡应举试于礼部者,皆称进士。明、清时以举人会试合格为贡士,而贡士经殿试,赐进士及第(一甲三名)、赐进士出身(二甲)、同进士出身(三甲),三者皆统称进士。例见第三十六回。 ☚ 锦衣千户 台官 ☛ 进士;近世;近视◉ 进士jìnshì 名 科举时代称殿试考中的人。〈例〉~及第/ 考取~/ 历代相传,以~为入仕资格的首选。 进士jìn shì科举时代参加会试和殿试被录取的人:如今大了,你就不愿读书去考举人~的,也该常常的会会这些为官做宰的人们,谈谈讲讲些仕途经济的学问。(三二·738)至大比之期,不料他十分得意,已会了~,选入外班,今已升了本府知府。(二·30)按,“会了进士”,意思是参加会试中了进士。 进士 进士《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选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指可以进授爵禄之人。至隋大业中乃以进士为取士科目,唐、宋因之。唐制,应举者谓之举进士,试举放榜合格者曰成进士。凡试于礼部,皆谓之进士。明清时,举人会试中试,殿试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通称进士,凡列衔皆先书赐进士及第或出身。白居易《泛渭赋》:“予以乡贡进士举及第。”——我参加乡贡进士考试应试中选。 ☚ 筋悬庙屋 墐户牖而知天 ☛ 进士jìnshì〖名词〗 考取的人 考取的人明清两代乡试录取者:举人 ☚ 考试的人 活动的人 ☛ 进士❶科场称谓。本指地方贡举的人才。后逐渐成为科举进士科及第者的名称。其称始见于《礼记·王制》:“大乐正论造士之秀者,以告于王,而升诸司马,曰进士。”郑玄注:“进士,可进受爵禄也。”唐代作为经州县考试后解送朝廷考生之通称,意为由地方“进”给中央之士,亦称“举人”、“贡士”。史传常有“举进士”之语,此“进士”即指应试之人。考试后录取者称“赐进士及第”。宋沿唐制,进士科举人殿试合格,按五甲等第,授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后,方为登科。辽、金、元亦作为对殿试录取者之通称,凡中进士,即得授官。明清沿前制,凡举人经殿试录取后赐出身者,方称进士,否则只称会试中式举人。进士多入为翰林院官,一甲三名,为状元、榜眼、探花,状元授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二、三甲可考选庶吉士、给事中、主事、中书及州县官等。又,太平天国科举考试以三甲为进士,而以二甲为翰林。 进士清代满洲八旗等旗人贡士与汉贡士经殿试及第一之赐称。顺治时,满汉分榜,满汉各有进士。康熙九年(1670),满汉合榜后,仅存进士、翻译进士、宗室进士之分。考中者可授修撰、编修、主事、中书、知县等官职。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废科举后停授。 进士 进士向国家举荐人材。隋唐时,进士为最贵。明、清时又把进士分成等第。进士是自隋唐以后入仕升官的途径。《新唐书·选举志》: “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进士科起于隋大业中,是时犹试策。高宗朝,刘思立加进士杂文,明经填帖,故为进士者皆诵当代之文,而不通经史,明经者但记帖括。” 《清史稿·选举志三》: “天子亲策于廷,曰殿试,名第分一、二、三甲。一曰3人,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 二甲若干人,赐进士出身; 三甲若干人,赐同进士出身。” ☚ 今考 进士科 ☛ 进士 进士❶科举考试中常举科目之一,见“进士科”。 ☚ 甲科 三元 ☛ 进士意指可以进授爵禄的人才。始见于《礼记·王制》。周代乡学学生数经选拔,极优者告之于王而升诸司马,称进士。隋创科举,始置进士科,历代沿袭。明清时,举人会试考中经殿试赐出身者通称进士。 进士 进士中国古代贡举的人才,可以进爵授禄的人。始见 《礼记·王制》。封建王朝科举考试的名目和及第的等级。隋朝始设进士科,唐宋相沿并作为主要科目,通过礼部考试的举人都称作进士。明清两代的进士除通过会试外还须经过殿试。 ☚ 举人 秀才 ☛ 进士 进士中国古代贡举的人才,可以晋爵授禄的人。始见《礼记·王制》。封建王朝科举考试的名目和及第的等级。隋朝始设进士科,庸宋相沿并作为主要科目,通过礼部考试的举人都称作进士。明清两代的进士除通过会试外还须经过殿试。 ☚ 举人 秀才 ☛ 进士jin shiPresented Scholar,Metropolitan Graduate 进士a successful candidate in the highest imperial examinations 进士❶古时指可以进授爵禄的人。 进士唐代凡应进士科考试的举子,皆可称为进士。如考试及第则称前进士,或赐进士及第,赐进士出身等,唐中期以后,报考进士科的举子最多,及第最难,因而其地位也最高。唐代之宰相大多为进士出身。明清时进士成为考中者的专称。举人在会试时考中称为贡生,再经殿试录取为进士。 进士唐宋时称殿试及第者。金代科举之制,则以词赋、经义、策论中选的称为进士,以律科、经义中选的称为举人。明清时复以殿试合格者为进士。参见“殿试”。 进士举子名。凡业进士科考试的举人,无论是应发解试(州试)、省试(礼部试)及殿试,通称进士。均为布衣。殿试合格后,按五等成绩,即五甲,临轩唱第,第一、二等(甲)赐进士及第,第三、第四等(甲)赐进士出身,第五等(甲)赐同进士出身,方能注官入仕(《宋史·选举志》1、《宋会要·选举》2之21《进士科》、《事物纪原》卷3《进士》)。 进士北宋崇宁至宣和间,文士由乡升县学,由县学升州学,通谓进士(《宋会要·职官》28之19)。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