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近体诗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近体诗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源于南北朝,形成于唐初。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包括律诗、绝句和排律。除排律不限句数外,每首句数、句式、字数、声律、韵律都有一定格式。律诗限定八句,绝句限定四句,排律至少十句,多者几十句乃至一、二百句以上。

☚ 新体诗   律诗 ☛
近体诗

近体诗

唐代兴起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要求句式整齐,音律和谐,平仄、对偶有一定的格律。宋李之仪《谢人寄诗并问诗中格目小纸》:“近体见于唐初,赋平声为韵,而平侧协其律,亦曰律诗。”明胡震亨《唐音癸签·体凡》云:“其(唐人)所变诗体,则声律之协者,不论长句、绝句,概名为律诗,为近体。”这里讲了三个要点:一为它是唐人创作的新体诗;二为它要求字数、句数、平仄、韵脚,都要严格按照已经定型的规律;三为它包括律诗和绝句,其中又有五、六、七言之别。

☚ 长句   今体诗 ☛

近体诗

 古代的格律诗。唐代将齐梁以来开始流行的格律诗称为 “近体诗”、“今体诗”,以与汉魏六朝不讲究声律的诗体相区别。所谓 “格律”,是构成近体诗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句式、句数、平仄、对仗和押韵等方面的规则。近体诗分为律诗、长律和绝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就是长律 (又称 “排律”),绝句只有四句。其句式为五言或七言,故有 “五律”、“五绝”、“七律”、“七绝”等名称。与句式参差变化的古体诗相比,近体诗排列整齐,具有一种视觉美感,但现代诗人多认为这种整齐的形式难免有一种单调感,戏称其为 “豆腐块”。诗自然都要押韵,但近体诗的押韵却有许多复杂的规定,如律诗二、四、六、八句押韵,绝句二、四句押韵,一般只押平声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既不能换韵,也不能邻韵通押。某字属于什么韵,这在古代有专书规定,通称为 “诗韵”,最著名的是隋朝陆法言编的 《切韵》。北宋在此基础上编出 《广韵》,一共分出二百零六韵。这当然太繁细了,于是南宋时代的平水 (今山西临汾) 人刘渊将其合并为一百零七韵,后人又减为一百零六韵。这一百零六韵就是古代诗人奉为通用标准的“平水韵”。有些韵部的字数多,叫 “宽韵”; 有些韵部的字数少,叫 “窄韵”。以某一窄韵字作诗而不出韵,称为 “押险韵”,这是一些才气横溢的诗人借以炫耀自己本领的惯伎。律诗除首、尾两联外,颔联 (第三、四句) 和颈联(第五、六句)必须使用对仗,这中间有许多考究,只有对汉语的平仄、诗韵、词汇、典故等非常熟悉的人才能运用自如。当然,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还是平仄,可以说,没有平仄就没有近体诗的格律。平仄是古人对汉语声调的划分,即平、上、去、入四声,其中上、去、入总称仄声。平仄是古汉语的声调,现代普通话的四声就是古四声演化而来。古今四声的对应关系是: 一声、二声是平声,三声、四声是仄声,入声则分别转到四声中去了。现代人如果要写近体诗,就需对转入一声和二声的入声字加以特别记忆,或查阅入声字表。平仄是汉语特有的语音现象,相传最早是由南朝诗人沈约发现的。这一发现改变了传统的诗律观念,诗人有意识地通过平仄的交互相错来造成一种抑扬顿挫、高低互节的节奏,以达到音韵之美。平仄的运用在唐代诗人手中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形成了所谓 “格律诗”。简单地说,格律诗就是讲究平仄格式的诗体,一般这类格式并不复杂,如五律的平仄格式只有“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四种句型,七律的平仄格式也只有 “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四种句型,一首律诗或绝句就是由这些句型交替组合而成的。以有限的字数,并遵循一定的平仄格式遣词造句,这无异于 “戴着镣铐跳舞”,但却形成了非常凝练的表现形式。历代诗人以这种凝练的形式创作了许多千古传诵的名篇,尤其是唐代诗人的绝句,其意境之隽永,技巧之精湛,令后代读者叹为观止。

近体诗

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等方面有严格规则的诗歌。亦称“今体诗”、“律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形成并极盛于唐代。唐以后久行不衰。有律诗、绝句、排律之分。宋叶珪《海录碎事·文学·赋》:“唐以来,沈(佺期)宋(之问)辈律诗,尤为精切。故老杜集中律诗,皆称近体诗。”宋李之仪《谢人寄诗并问诗中格目小纸》:“近体见于唐初,平声为韵,而平侧协其律,亦曰律诗。”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其所变诗体,则声律之叶者,不论长句绝句,概名为律诗,为近体。至宋、元编录唐人总集,始析五七言为次,一曰五言律诗,一曰五言排律,一曰七言律诗,一曰七言排律,一曰五言绝句,一曰七言绝句。”

近体诗

近体诗

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等方面有严格规则的一类古代诗歌体裁的总称。亦称“今体诗”、“律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形成并极盛于唐代,唐后久行不衰。有律诗、绝句、排律之分。宋·叶廷珪《海录碎事·文学·赋》:“唐以来沈 (佺期) 宋 (之问) 辈律诗,尤为精切。故老杜集中律诗,皆称近体诗。”宋·李之仪《谢人寄诗并问诗中格目小纸》:“近体见于唐初,赋平声为韵,而平侧协其律,亦曰律诗。”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其所变诗体,则声律之叶者,不论长句绝句,概名为律诗,为近体。至宋元编录唐人总集,始析五七言为次,一曰五言律诗,一曰五言排律,一曰七言律诗,一曰七言排律,一曰五言绝句,一曰七言绝句。”在句数、字数、平仄、用韵、对仗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则要求。详“律诗”、“绝句”、“排律”诸条。

☚ 入律古风   今体诗 ☛

古体诗[古诗、古风];今体诗、近体诗

○古体诗gǔ tǐ shī

(名)指区别于近体诗的流行于唐朝以前的一种不讲究格律的诗体:~产生较早|杂言~|~平仄和用韵都比较自由。也说〖古诗〗、〖古风〗。

●今体诗jīn tǐ shī

(名)近体诗:~比古体诗产生得晚。

●近体诗jìn tǐ shī

(名)唐代开始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近体诗←→古体诗jìn tǐ shī ← → gǔ tǐ shī

近体诗:唐代形成的绝句和律诗的通称,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等都有较严格的规定。
古体诗:唐代以后不同于近体诗的一种诗体,句数、字数、平仄和用韵都较自由。
【例】 古体诗可以通韵,近体诗原则上不可以通韵。(王力: 《诗律余论》)

近体诗

近体诗

诗体名。唐代定型的格律诗的总称。又叫“今体诗”,以别于“古体诗”。其主要形式有绝句(律绝)、律诗、排律。张籍《酬秘书王丞》:“今体诗中偏出格,常参官里每同班。”《金史·赵秉文传》:“小诗精绝,多以近体为之。”参见“律诗”“排律”“绝句”条。

☚ 歌行   今体诗 ☛

近体诗

旧体诗的一类。亦称“今体诗”、“格律诗”。与“古体诗”相对。萌芽于南朝齐、梁时期,形成于唐朝初年(公元7世纪中期),至盛唐(公元8世纪初)趋于完备。其主要特点是:❶句数有规定。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排律十句以上。
❷用韵严格。主要押平声韵,除首句外,隔句押韵,一韵到底。
❸平仄相间。一般说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❹讲究对仗。颔联、颈联的词句要求两两相对。近体诗包括律诗、律绝两类。

近体诗

249 近体诗

与“古体诗”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今体诗。由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求四声、八病等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发展而来,至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时始定型,为唐人以后常用的诗体。包括律诗和绝句。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一定的格局。

☚ 古体诗   律诗 ☛
近体诗

近体诗jintishi

与“古体”相对而言的诗体。也称今体诗。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其字数、句数和平仄、对仗、押韵都有严格的规定,主要分为律诗和绝句。其中又各有五言、六言、七言之别。主要是五、七言。绝句每首四句,律诗每首八句,十句以上的称排律或长律,偶有六句三韵的律诗,称为三韵律诗或小律。由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求四声、八病,重视声律、对偶的新体诗发展而来。至唐初沈佺期、宋之问时始定型,为唐以后人常用的诗体。

☚ 古体诗   律诗 ☛
近体诗

近体诗

又称“今体诗”,为我国古代诗歌的一个种类。相对古体诗而言,此种诗体形成较晚,成熟于唐代,是唐代对律诗与绝句的通称,包括律诗、绝句、排律等。近体诗与古体诗最大的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有着较为严格的格律要求,除排律不限句数外,律诗与绝句都有严格的句数、句式、字数、声律、韵律等的限制与规则。其中,律诗限定只能是八句,每句五言的称“五律”,每句七言的称“七律”。诗中第三句与第四句、第五句与第六句,还要求在词义与音韵上对仗,并在第二、四、六、八句末尾押韵,而第一句则不一定要押韵。绝句限定只能是四句,每句五言的称“五绝”,每句七言的称“七绝”。其押韵与声律的要求均与律诗相同,而排律一般则不得少于十句,多者几十句乃至一二百句以上。近体诗的形成与发展经过了一个十分漫长的阶段,自汉代起,文人们便有意识地追求使用排比与对偶的形式进行文学创作,魏晋以后,骈文的盛行,要求通篇对仗,这种文学形式对后来的诗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并为律诗的形成打下深厚的基础。

☚ 古体诗   律诗 ☛

近体诗

诗体。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诗的通称。又称“今体诗”,与古体诗相对而言。句数、字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规定。

近体诗jin ti shi

“modern style”poetry,referring to innovations in classical poetry during the Tang Dynasty (618~907),marked by strict tonal patterns and rhyme schemes

近体诗jin ti shi

recent style poetry

近体诗

modern-style poetry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4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