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六 凤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六 凤阳

六 凤阳

凤阳县位于皖东地区的淮河南岸,东与嘉山、南与定远接壤,西与淮南、蚌埠为邻,北与五河交界。据《明一统志》记载:凤阳因在凤凰山之南,故名。明代《凤阳新书》则解释说:“国朝启运,肇建中都,营皇城宫阙,席凤凰山以为殿,势如凤凰嘶飞,鸣而朝阳,故曰凤阳。”
凤阳古为淮夷之地,夏王少昊之后在此建立钟离子国。秦统一中国后,行郡县制,在凤阳境内置钟离(治今临淮镇东北)、曲阳(治今龙坝乡)二县,属九江郡。西汉末年,王莽当政时变乱旧制,改九江郡为延平郡,钟离因养蚕富民故改为蚕富县,改曲阳为延平亭。东汉初,又复原称。南北朝时期,在钟离设楚州,在今凤阳境内又置北谯县(今龙坝乡)和钟离郡(今临淮镇)。隋文帝开皇三年(583),因濠水从城中穿过,改楚州为濠州。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濠州为钟离郡。元代又复称濠州,下辖钟离、定远、怀远三县。元至正二十六年(1366)朱元璋占领濠州,次年改濠州为临濠府。明朝洪武二年(1369)在濠州西凤凰山建新城,名凤阳,并作中都,改钟离县为中立县。洪武三年(1370),因中立县城北临淮河,故又改为临淮县,这就是今天临淮名称的由来。洪武七年(1374),罢建中都,并改中都为中立府,将府治迁至新城后,称凤阳府,辖凤阳、临淮、怀远、定远、五河、虹六县。乾隆十九年(1754)将临淮县并入凤阳县。
凤阳作为“龙兴之地”,自明朝初年起就一直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于濠州(今凤阳),元至正十二年(1352)二月,定远土豪郭子兴在濠州起兵反元。不久,作为游方僧的朱元璋前来投奔并受到重用。后来朱元璋的势力逐渐扩大,在郭子兴去世后成了这支军队的实际领导人。经过十几年的南征北战,朱元璋终于依次削平元末割据群雄,并最后推翻元王朝,建立了明朝。朱元璋称帝后,十分重视自已的家乡,把濠州视为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家乡“丰沛”,十分注意发展家乡的生产。他多次从外地移民至此。吴元年(1365)徙苏州富民实濠梁;洪武三年(1370)又谕中书省臣说:“苏、松、嘉、湖、杭五郡,地狭民众,无田可耕,临濠田未辟,令就垦为业,给牛、种、车、粮,资遣之,三年不征税。”于是徙者四千余户;洪武九年(1376)又徙山西真定农民到凤阳耕种;洪武二十年(1387)又徙江南民户十四万户于凤阳;过了二年又徙杭、湖、温、台、苏、松诸郡民于淮泗。凤阳增加了这么多的劳力,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了给家乡更多的优惠,朱元璋还减轻家乡人民的负担。洪武十六年(1393)朱元璋特谕户部说:“凤阳朕故乡,皇陵在焉。昔汉高帝生于丰,起于沛,丰沛之民,终汉世受惠。朕今永免凤阳、临淮二县税粮、徭。”这一政策极大地推动了凤阳经济的发展。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召诸臣商量建都,认为“临濠前江后淮,有险可恃,有水可漕”,决定在此建都,乃令韩国公李善长监督修建工程,营造城廓宫殿,制度和京师一样,号为中都。同时又扩大濠州的属地。元时濠州只领钟离、定远、怀远三县,濠州改设中都后,把泗州、寿州、宿州、颍州、亳州隶属中都,共领五州十三县。为了加强防卫力量,又设中都司,领有八卫(每卫5600人)、一千户所(1120人),共有四万六千多武装力量。还设国子监,作为教育功臣子弟的机关。
中都城址位于凤阳县西北部、淮河南岸海拔20米的高地上,东起独山山麓,西接马鞍山西麓,南至老人桥,西南伸出凤凰嘴山南坡,北抵京沪铁路,占地面积为50平方公里。中都城分内中外三部分,内为皇城,周长3702米;中为禁垣,砖石修垒,高二丈,周长7670米;外为外城,周长约30公里,土垣,高三丈,无濠。为了兴建中都城,朱元璋调集全国百工技艺、军士、民夫、移民、罪犯近百万人,至于所费财力物力更是不计其数。
洪武八年(1375),由于种种原因,朱元璋下诏罢建中都,但中都营建达六年之久,已粗具规模。据记载,其“规制之盛,实冠天下”。中都集春秋以来历代古都建筑的精华,并有所创新和发展。它布局合理、组织巧妙、系统完整,是我国古都建筑中最标准、最豪丽的都城之一,后来的北京故宫就是仿照中都皇城布局设计的,而且中都的建筑质量也超过南京、北京两城。罢建中都后,中都受到严重破坏,很多建筑均毁没不存。
在兴建中都的同时,朱元璋又下令在距皇城7公里处建皇陵,这是朱元璋父母的坟墓。洪武三年至洪武十一年,“建殿宇城垣,植冢木,立华表,树石人石兽,勒石建亭”,并设皇陵卫驻守,设祠祭署奉祀。明末崇祯八年(1635)李自成、张献忠农民起义军攻克凤阳,焚皇陵享殿。清代,皇陵又遭破坏。至乾隆时惟存二碑及石人石兽而已。
在凤阳县城西北第一山南麓,尚有龙兴寺,系朱元璋早年出家的皇觉寺。洪武十六年(1383)拆中都宫室名材重修,朱元璋改名“大龙兴寺”,并亲撰《龙兴寺碑》。寺初建时,规模宏大,极为壮观,“佛殿、法堂、僧舍属凡三百八十一间。”洪武以后,该寺屡兴屡废。目前尚存山门、碑亭、大雄宝殿和东西两庑。
作为具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古城,“凤阳花鼓”自古至今,流传不衰。凤阳花鼓分为“花鼓灯”、“花鼓戏”、“花鼓小锣”,故又名“凤阳三花”。凤阳花鼓演唱的曲目有近百种,经明清两代的发展和现代艺术家的整理、发掘,它已成为我国民间艺术之林的一朵奇葩。
1989年1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准凤阳为省级历史文化名城。

☚ 五 安庆   七 黟县 ☛
0000042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