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近代农产品国际贸易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近代农产品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 in agricultural products in modern times近代世界主要农产品进出口国家及世界农产品市场的形成和变化。
1850年时,欧洲市场上的谷物贸易占世界市场上的大宗。它分别来自以下的地区:❶北美(美国、加拿大)占25%; ❷东欧(沙俄和多瑙河流域各国)约占30%; ❸西欧各国约占43%。到了1884~1887年时,以输出小麦、玉米为主的北美增加到29%;以输出黑麦、燕麦为主的东欧达54%;西欧各国出口额则急减,逐步失去出口国地位。20世纪初,由于阿根廷、澳大利亚等国农产品进入世界市场,使北美、东欧地区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一些国家出口额加大,一些国家进口额增多。仅以小麦为例,1871~1875年,英国进口量为最多, 占欧洲小麦贸易额的70%,1909~1913年虽下降为44%,但绝对量却从260万吨增加到590万吨。同一时期里, 德国则从小麦的出口国变为进口国, 即由过去每年出口10万吨变为进口210万吨。这期间法、意、荷、比和丹麦等国的小麦进口额也都有所增加。英美的工业革命都是从棉纺织工业开始的。市场上对棉花的需求推动了美国植棉业的发展。长期以来, 美国出口的棉花占世界首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1909~1913年,平均每年美国出口的棉花达200万吨,占世界出口总额的61.5%。其次为印度42.6万吨, 占13.1%;埃及31.3万吨, 占9.6%; 中国5.2万吨, 占1.6%等。进口国以英国为主,达103万吨, 占进口额的32.6%。其次为德国45.7万吨, 占14.5%; 日本31.2万吨, 占9.9%; 法国31.1万吨, 占9.9%;奥匈帝国19.6万吨,占6.2%; 意大利19.4万吨, 占6.1%;沙俄19.2万吨,占6.1%等。德、日等后进工业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在世界棉花市场上也成为新的竞争对手。随着消费和生产的增长,砂糖已逐步成为大众化的食品。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世界砂糖出口总量为786.6万吨,其中蔗糖占70%多, 主要出口国为古巴, 占23.3%, 美国所属殖民地占16.7%, 印度尼西亚占10.5%。甜菜糖主要产自欧洲大陆。德国和奥匈帝国的出口量分别占世界砂糖出口总额的10%左右。砂糖的进口国主要是美国,280万吨, 占36%; 英国184万吨, 占24%。其次为印度8.2%,日本4%, 中国3.9%等。茶的出口集中于印度、中国和斯里兰卡。进口以英国、美国及俄国为主。由于消费习惯的不同, 美、德、法、荷、比等国人民喜欢饮用咖啡。这五国的咖啡进口量达总额72%。咖啡虽原产于非洲的埃塞俄比亚, 但出口国主要在新大陆的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冷冻工艺的应用, 推动了畜产品贸易的发展。19世纪中叶以前, 以英国为主的畜产品市场, 大体是在欧洲范围内进行的。但是从60年代以后, 阿根廷和澳大利亚的牛羊肉就以冷冻的形式开始出口。1874年美国也开始向英国出口冷冻牛肉。不久, 这些国家就逐步成为世界上肉类产品的主要出口国。 主要进口国的概况 从19世纪下半叶起, 继英国之后, 法、美、德、日等国相继实现了工业化, 新的农产品出口国也先后涌现, 农产品世界贸易的地位结构也有些变化, 各国进出口的农产品类别、数量互有消长增减。进口的结构及比重, 在西欧几个主要国家的变化情况, 最为明显。 谷物贸易的历史由来虽久,但在过去数额有限,而且运送的距离不大。在欧洲, 除了意大利、荷兰等国的一些商业城市购进少量谷物以外,还在凶年歉收时,调剂部分地区的余缺。从17世纪后半叶到18世纪前半叶,英国还是小麦的出口国。工业革命以后开始转变。但是直到19世纪初, 英国进口的农产品也还多是来自欧洲大陆。从1860年到1913年, 英国进口的谷物增长了近3倍, 其中以小麦、玉米为主。19世纪60年代分别从东欧、北美和德国进口。80年代德国的地位被阿根廷和澳大利亚所取代。东欧与北美在英国谷物进口总额中这时都分别增加到35%左右。后来随着进口总量的增加, 进口国趋于分散而呈多角化。英国进口的棉花、羊毛等纺织工业原料, 在这个时期变化不大。棉花在1860年虽因南北战争的影响, 一度减少了从美国的进口量, 而增加了从印度的进口量, 但后来又有所调整。羊毛的进口始终是以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为主。从这两国进口羊毛的总量一直占英国所需量的60%上下。牛肉起初是从美国进口, 1884年曾多达92%, 后来主要改从阿根廷进口。1908~1912年时, 阿根廷出口的牛肉已经占英国牛肉进口总额的74%, 美国和澳大利亚各占9%。英国市场上的羊肉主要是从阿根廷、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进口。黄油主要来自欧洲, 开始是从荷兰进口的, 后来主要改由丹麦供应。英国在这个时期里, 随着农产品进口量的增多, 同世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也在扩大和加强。特别是对它的殖民地,如加、澳、新及印度、斯里兰卡等,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它和欧洲大陆国家间的农产品进口贸易, 已逐步失去往昔的重要意义。 德国逐渐成为欧洲大陆上仅次于英国的农产品进口国。1909~1913年年平均进口量达770万吨,相当于英国同期的76%, 但其中近半数又转用于出口。德国从188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进口量增加了2倍,其中从沙俄进口的比重始终保持在60%上下。进口的谷物中,小麦从美国和阿根廷的进口量, 逐年有所增加。德国当时出口的农产品中, 砂糖多年来一直维持在世界出口总额的10%左右。而它的出口对象也始终以英国为主。糖是平衡德、英两国贸易差额的重要商品。德国所需畜产品大体可以自给。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约有1/10的肉类, 1/4的黄油和1/5的奶酪是从欧洲一些国家进口的。 法国基本上是一个农产品能够自给的国家。但是随着工业化的进展,出现谷物进口逐年增加的趋势,19世纪60年代,进口量是63万吨,80年代增加到183万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已经达到210万吨。最初主要是从俄国进口, 其次是德国, 后来美国取代了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从俄、美两国进口的绝对量和比重都有所下降, 而从阿根廷和澳大利亚及法属北非的殖民地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进口的都有所增加。法国自产甜菜糖, 进口的全是蔗糖, 其总量不及英国的1/10, 而且大部分也来自它的殖民地。进口的棉花, 主要是从英国转口的美棉,其比重占棉花进口总额的60%上下。 主要出口国的概况 在世界农产品市场基本形成之后, 就出口国的经济地位及性质来看, 情况较为复杂。大体上可以区分为: ❶以美、俄为代表的经济较为发达, 土地资源丰富的大国; ❷政治上虽然取得了独立, 但经济上依然处于从属地位, 以出口农、矿等初级产品为主的拉美国家; ❸完全依附于宗主国的如印度等沦为殖民地的国家等三类。 美国在初步实现工业化以后,和欧洲大陆上的一些国家的贸易仍以出口农产品为主。可是美国对日本、印度等亚洲国家则是以工业品来换取茶和生丝等农产品,对阿根廷、澳、新等国,它也是工业品的出口国。这样,它就分别通过进出口的工农业产品来平衡自己的贸易。可见,美国不仅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国,同时又是这个期间崛起的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勤劳的欧洲移民,很快就使美国西部大平原的处女地成为世界谷仓。1900年,小麦产量为1 632万吨,其中1/4~1/3用来出口;棉花产量为217万吨,有60%出口。美国出口的小麦和棉花, 开始主要是销往英国,对英国市场的依赖程度较高。后来随着整个欧洲市场需求的扩大,德、法、意等欧洲大陆国家,相继成为主要的农产品贸易对象。棉花的出口额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世界市场上一直占有重要地位。美国进口的主要农产品除茶、咖啡等嗜好品外,还有糖和生丝。 俄国从18世纪就开始出口谷物,是一个传统的谷物出口国。1861年底废除农奴制后, 出口额有所增加。1909~1913年平均每年出口量是1 046万吨,主要出口到德、荷、英、意、法等国。运往荷兰的有些是过境贸易,最后还是转运到德国。不算转口的,直接销往德国的就占出口总额的59%。而德国从沙俄进口的比重也大体相似。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俄、德两国在谷物贸易上,互相依存关系是很深的。除谷物外,沙俄还是砂糖、亚麻和鸡蛋的出口国, 出口的砂糖,1909~1913年平均每年达到27万吨。除销往英国(占27%)外,邻近的波斯(29%)、土耳其(15%)和芬兰(20%)是主要市场。俄国进口的农产品主要是茶和棉花。19世纪70年代,从中国进口的茶,约占总数的43%,后来增长到50%以上,并长期维持在这个水平。棉花进口总量不及英国进口总额的1/5,主要是经由英、德转口的原产美国的棉花。 从1822年巴西宣布独立之后,截止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前,拉丁美洲陆续建立了18个独立国家。这些国家多以发展适应本国条件的单一产品种植为主来扩大出口,因而对世界市场的依赖日益加深。到1913年世界大战前夕,拉丁美洲出口的谷物已占世界出口量的17.9%,畜产品占11.5%,咖啡、可可、茶占62.1%,糖占37.6%,水果与蔬菜占14.2%,植物纤维占3.6%,橡胶、毛皮与皮革占25.1%。其中巴西在19世纪末的咖啡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2/3。而阿根廷和乌拉圭等则是粮食、肉类和皮毛的生产国和出口国。地处加勒比海西印度群岛上的古巴等国是以蔗糖作为主要出口商品。拉丁美洲各国逐步成为世界主要粮食和原料供应基地之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印度是英国殖民地,整个经济从属于英国,一方面是工业品的销售市场,同时又是谷物和工业原料等农产品的供给地。1860年英国市场上的棉花一度短缺,英国就在印度强行推广种植。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英国又迫使印度把部分棉田改种小麦。19世纪70年代以后印度开始向西欧出口小麦,其中半数以上是运往英国,1913年达46.8万吨, 占印度出口小麦的75%。英国还强迫印度种植茶、蓝靛等,其中茶始终是供给英国的,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约有10%经由英国商人销售给沙俄。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印度棉花的出口,部分转向日本,销往日本的棉花一度占印度出口棉花总额的42%。当时的英领印度还辖属缅甸。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稻米出口国,1909~1913年间平均每年出口量是243.8万吨,占世界稻米的出口总额的42%。主要出口对象是:马来西亚占13%、日本占9%、印度尼西亚占8%、德国占8%、锡兰占7%、中国占6%、荷兰占6%、英国占5%等。 殖民地农业经济的特点是推行畸形的单一种植经济。为了保证人们衣食之源和日常生活上多方面需要,在这些经济不发达地区和国家间,有时也开展双边的农产品贸易。这种情况以稻米进出口国尤为突出。如在荷兰占领下印度尼西亚的爪哇,把生产出来的一部分糖向印度和中国出口,但它又是仅次于日本的稻米进口国,有相当一部分是从印度购进的。斯里兰卡最初是咖啡出口国,后来又是茶和橡胶的主要出口国。古巴这个以种植甘蔗为主的国家也进口部分稻米充作口粮。如斯里兰卡、古巴等用出卖橡胶、蔗糖的收入再向出口谷物为主的不发达国家购买粮食,便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三角贸易关系。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