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统计学研究搜集、整理和分析运输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方法论科学。属部门统计学,是社会经济统计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在运输业经济领域内的具体应用。 运输统计学研究的范围主要是作为物质生产部门的运输业的运输活动。学科的研究对象是运输生产或服务中的经济数量的统计规律。学科的基本任务是总结运输统计工作的经验和进行理论概括,系统地论述运输部门统计指标体系的性质以及取得指标资料和分析运用这些资料的原则和方法,并以此指导运输统计工作,提高运输统计工作的效率和科学水平。 运输业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不同而具有自己的特点,从而决定了运输统计有着区别于其他部门统计的显著特点。这些特点主要是:(1)运输的产品是货物和旅客的位移,它不具有实物形态,既不能贮存,也不能调拨。运输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的消费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因此,运输统计必须采用与这个特点相适应的,而又不同于工业和农业产品的统计方法。(2)运输部门与国民经济各部门有着广泛的联系,通过各种货物运输量的变动和各地区间货物和旅客的交流量,可以反映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及其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3)运输业的主要劳动手段(机车、车辆、船舶等)经常处于流动状态,使用地点和运用状况变化频繁,需要经常观察和监督运输企业中运输工具的运转,有系统地登记这些运输工具,要对运输工具的现有数以及它们在运输企业中的修理状况组织专门的统计计算。(4)运输路线分布面广,各个运输企业及其所属单位有的相隔很远,在经营管理上有着相对的独立性。但是在运输生产上又高度集中,在时间上持续不断,要求各单位高度协调、紧密配合。(5) 国家对运输业的主要要求是为国民经济和人民群众提供迅速、安全、价廉、量大的运输工作量。这就必须对运输工具的运用情况进行严密的统计监督,因此经济技术效率指标在运输统计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运输业因使用的运载工具和行驶路线的自然条件不同而形成各种运输方式。各种方式的运输,虽然都是货物和旅客的位移,但除运量和周转量等少数指标外,大部分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内容含义都不大一致。每种运输方式都有其特殊的报表和指标体系,因此,运输统计又分为铁路运输统计、公路运输统计、水运统计、航空运输统计和管道运输统计。 由于运输生产的特点和各种运输方式的特殊性,因而运输统计学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它要研究整个社会各种运输方式的运量及周转量,运输工具设备现状、运用情况及发展趋势,劳动力的配备、构成及劳动时间的利用情况,工资水平及劳动生产率的相应关系和增长速度,运输成本的降低情况,经济活动的财务成果等各个方面的经济活动情况。运用运输统计的这些内容,可以检查运输业是否完成了国家的运输计划,是否满足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以及人民群众对运输的需要,是否有相向运输、重复运输、过远运输等不合理情况。运输效率是否得到充分发挥,运输能力和运输需要是否平衡,各种运输方式之间是否协调,运输业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比例关系是否相适应等等。 我国的运输统计学是建国初期,在借鉴苏联经验并总结本国运输统计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三十多年来,运输统计学随着运输统计工作的不断加强和改进,在运输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的设置、核算及分析方法等的论述上都有不少充实和改进。 目前,在我国大专院校中,交通、铁道、公路、河运、海运、航空等院校的经济系、管理系(或专业),一般设有与其相应的运输统计学课程。 阅读书目:《运输邮电统计工作手册》统计工作手册编辑委员会编,统计出版社1952年版; 《水运统计指标及计算方法规定》交通部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73年版;《铁道机车统计》北方交通大学铁道经济系统计教研室编,中国铁道出版社1981年4月出版;《铁路营运指标》 (修订本)钱仲侯编著,中国铁道出版社1981年版;《水运统计学》 陈湖等编,人民交通出版社1984年版;《铁道统计原理》(《Основы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ой статистики》)〔苏〕雅库包夫(Л.С. Якубов原译亚库波夫)著,马贵钧等译,人民铁道出版社1955年版; 《运输统计学》(《Транспортная статистика》)〔苏〕列别杰夫(Е.Л.Лебедев)著,高拱宸等译,统计出版社1956年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