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气学说古代探讨气象变化规律的一门知识。是在当时天文、历法等学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约起于汉代,而盛于唐宋,为古代农家、医家、兵家、阴阳家、天文历法家等所广泛应用。在医家,其内容集中反映在王冰注释的《素问·天元纪大论》以下七篇大论中。此说以60年为一个周期,以十天干与十二地支相配推算年的五运、六气、主气、客气、司天、在泉、太过、不及等以观察运与气之间相互生克与承制的关系,推测每年气象的特点及气候变化对疾病发生的一般规律。 运气学说运是五运,气是六气,简称运气。运气学说是我国古代认识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以及它对生物界影响的一种学说。它涉及到天文、地理、历法、气象、生物等各个领域。运用在医学上,主要是阐明运气失常在致病过程中的影响。在诊断、治疗、养生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它的理论核心是阴阳五行学说。前人从“天人相应”的观念出发,认为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的气交之中,一切生命现象都与自然界的气候变化息息相关。人的生理活动,体内的脏腑经络,都必须和自然界五运六气的变化相适应,才能保持阴阳平衡,维持机体健康,否则就要产生疾病。现代医学已证明“自然环境与人的生理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巴甫洛夫),尽管运气学说有其玄秘和形而上学的一面,但为了继承和发扬祖国医学的遗产,仍应认真加以研究,以汲取其合理的部分,应用于或充实于今天的医学。其它情况参见运气条。 运气学说yùnqìxuéshuō又称五运六气,简称运气。古代研究气候规律与发病关系的学说。五运指木、火、土、金、水五行的运行, 六气指风、热、湿、火、燥、寒六种气象的流转。其演绎方法是: 据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以定运, 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以定气。每年的年号都由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组成, 代表运与气的结合。根据运气相临的逆顺情况, 运用阴阳相反相成和五行生克的理论, 推测每年气象的特点及气候变化的周期性, 进而探讨气候对发病因素和人体的影响, 概括出六淫发病的一般规律。但其中有不少牵强附会之说,现已少用。 运气学说 运气学说运气学说,是中医学探讨气象运动规律及其与人体生理、病变的关系的科学理论。古代关于气象运动的研究,涉及的面是比较广泛的,诸如历法、天文、气候、物候等知识,经常都是相互交叉在一起的。由于气象学是人类在生产斗争中最迫切需要的一种基本知识,所以人类在很早的时候,就留心研究它了。人们若不能把握寒暑阴晴的变化规律,无论衣、食、住、行都会发生问题。远在三千年以前,殷墟甲骨文中许多卜辞,都是为了要知道阴晴雨雪而留传下来。到周代前半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搜集了许多气象学的经验,播为诗歌。如《诗经·小雅》说:“如彼雨雪,先集维霰。”笺云:“将大雨雪,始必微温,雪自上下,遇温气而搏谓之霰。久而寒甚,则大雪矣。”也就是说冬天下大雪之前,必先飞雪珠。又《国风·鄘·蝃蝀》说:“朝于西,崇朝其雨。”,即是虹。 意思是说,早晨太阳东升时,西方看见有虹,不久就要下雨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的普遍应用,生产技术和交通工具大有改进,我国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知识也大大提高,给运气学说奠定了科学基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二十四节气的确定 四季的递嬗,我国知道极早,二分二至已见于《尚书·尧典》中:“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霄中晨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尧”的时代,在历史上属于原始公社时期,说明春、夏、秋、冬四季,以及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的认识,早在原始公社时期便已具备了。到了战国、秦、汉之间,遂有二十四节气的名目。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二十四节气记载最全而又较早者,当以《淮南子·天文篇》为最。从立春到立夏为春季,自立夏到立秋为夏季,从立秋到立冬为秋季,自立冬到立春为冬季。每季分三气三节,每月规定为一气一节。凡在月首者为节气,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立冬、大雪、小寒是也。凡在月中者为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是也。 阴阳两历调整的成功 阳历和阴历调合的困难,在于月亮绕地球和地球绕太阳两个周期的不能配合。月亮绕地球一周所需时间为29天12小时44分3秒。地球绕太阳一周所需时间为365天5小时48分46秒。两个周期不能相互除尽。古代农历把阴阳两历调和得相当成功。阴历月大三十天,月小二十九天,一年十二个月只354天,要比阳历少十一天有余。每隔三年插入一个润月,却尚多了几天。但若十九个阴历年,加了七个润月,便和十九个阳历年几乎相等。我国在春秋中叶,已知十九年七润的方法。《尚书·尧典》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润月定四时成岁。”所谓“三百六旬有六日”,就是阳历年。”以润月定四时成岁”,乃阴阳历并用。《孟子·离娄》说:“天之高也,星晨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古人称冬至,夏至为日至,象孟子所说,在战国时代我们测定阳历年的长短,已极有把握。 重要天象记录的详实可靠 我国古代可靠的天象记录,不但时间早,而且也详尽。其中日食是最受人注意的,大白青天,太阳忽然不见,出现满天星斗,这在当时是一件惊心动魄的事。为了要明白这个道理,我们的祖先三千年前就不断地在记录和观测,在殷墟甲骨及《尚书》和《诗经》上都有记载,因为年代不详,姑置无论。单是《春秋》一书242年中便记有三十六次日食。其中三十二次已证明是可靠的,最早是鲁隐公三年二月朔的日食,即在公元前720年2月22日。比西方最早可靠的记录,即希腊人泰耳所记的日食要早135年。又如太阳黑斑,是太阳上的一种风暴,因为风暴区的温度要比太阳旁的部分温度来得低,所以它的光芒也比较幽暗些。我国历史上从汉成帝河平元年(公元前28年)起,即有记载,一直继续到明代、清代。著名天文学家刻卜勒在1607年5月间看到了日中黑斑,尚以为是水星凌日。不久以后伽利略用天文镜来看太阳,西洋才知道太阳里有黑斑。由太阳黑子数所决定的太阳活动性,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期的七十年代间,由于缺少记载,而定为太阳的衰落期,天文学称之为蒙德极小期。南京紫金山天文台徐振韬夫妇在十九种地方志中查出二十三条关于十七世纪的黑子记录,其中六条在蒙德极小期中,经分析后,证明十七世纪太阳活动一直是正常的。所谓蒙德极小期,是资料不足的假象(见1980年3月18日《北京日报》)。这亦说明我国古代对天象的记载,一直是比较详实可靠的。 古人之所以有这样大的成就,首先是由于有广大的群众都留心于气象和天象的观测,在有条件的时候并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总结,甚至制造气象仪器以助人力之所不及。例如在春秋时期以前没有二十四节气,人们的衣食住行均要看星宿的出没来作决定,所以当时人们对于观测天象的知识是很普遍的。明·顾炎武《日知录》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戌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说明春秋以前的天象知识,在群众中是相当普遍的。历代京都所在地区,特别重视特殊气候的记载,如大旱、大水、大寒,以及霜、雪、冰、雹等。例如南宋建都在杭州,从高宗绍兴五年(1131年)到理宗景定五年(1264年)凡一百三十二年间,有四十一次杭州晚春下雪的记载。气象学家根据这些记载和近年杭州春天最后一次降雪日期相比,推断在南宋时代的春天降雪期,要比现在延迟两个星期。所以我国科学家竺可桢氏曾说:“在我们的史书上和各地方志上,古代气候记录的丰富,是世界各国所不能比拟的。” 其次,古人对气象的研究,不单是直接观测,还制造仪器来辅助观测之不足。如后汉或魏晋人所著的 《三辅黄图》说:“长安宫南有灵台,高十五仞,上有天仪,张衡所制。又有相风铜鸟,过风乃动。”其制法虽不详,但据《观象玩占》说:“凡候风必于高平远畅之地,立五丈竿,于竿首作盤,上作三足鸟,两足连上外立,一足系下内转,风来则转,回首向之,鸟口衔花,花施则占之。”雨量器也是在中国最早应用的。宋·秦九韶著的《数书九章》,其中有一算题,就是关于算雨量的容积。到明永乐末年(1424年)令全国各州县报告雨量多少,当时为各县颁发了雨量器,一直发到朝鲜。朝鲜的《文选备考》中,有一节讲明朝雨量器的制度,计长一尺五寸,圆径七寸。到清代康熙、乾隆年间,陆续颁发雨量器到国内各县和朝鲜。日本人和田雄治先后在大邱、仁川等地,发现乾隆庚寅年(1770年)所颁发给朝鲜的雨量器,高一尺、广八寸,并有标尺以量雨量之多少,均为黄铜所制。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雨量器。张衡创浑天学说的同时,还制造浑天仪,立黄赤二道,相交成二十四度。分全球为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立南北二极,布置二十八宿及日月五星,以漏水转之。某星始出,某星方中,某星今没,和实际完全一样,其精巧程度为前所未有。这些仪器的制成与应用,使人们对天象和气象的认识,大大地提高了一步。 中医学一向重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对于气象运动规律更有深入的探讨。《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说明人这个物质体,要想很好地生存于天地之间,首先就要认识春夏秋冬四时变化的规律,以及掌握好适应四时变化的法则。在《四气调神大论》里对此有详尽的叙述,认为春三月要善于保养春气奉生之道,夏三月奉长、秋三月奉收、冬三月奉藏。总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这是保持人身健康的根本问题。反之,“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四季气候变化,对人身影响如此之大,促使中医学从这方面加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创造了探讨气象变化规律的运气学说。可见运气学说的产生,是有它的科学基础的。沈括著的《梦溪笔谈》中有关于运气学说的论述:“医家有五运六气之术,大则候天地之变,寒暑风雨,水旱螟蝗,率皆有法;小则人之众疾,亦随气运盛衰。今人不知所用,而胶于定法,故其术皆不验。假令厥阴用事,其气多风,民病湿泄,岂溥天之下皆多风,溥天之民皆病湿泄?至于一邑之间,而晹雨有不同者,此气运安在?欲无不谬,不可得也。大凡物理,有常有变,运气所主者,常也,异乎所主者,皆变也。常则如本气,变则无所不至,而各有所占,故其候有从、逆、淫、郁、胜、复、太过、不及之变,其发皆不同。若厥阴用事,多风而草木荣茂,是谓之从;天气明絜,燥而无风,此谓之逆;大虚埃昏,流水不冰,此之谓淫;大风折木,云物浊扰,此之谓郁;山泽焦枯,草木凋落,此之谓胜; 大暑燔燎,螟蝗为灾,此之谓郁,山崩地震,埃昏时作,此之谓太过;阴森无时,重云昼昏,此之谓不足。随其所变,疾厉应之,皆视当时当处之候。虽数里之间,但气候不同,而所应全异,岂可胶于一定。”他所记载的运气的观点是较正确的。 由于中医学一向重视气候变化与疾病发生的关系,所以它把外来病因都着重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的研究,特别是注重对于“岁露”的研究。所谓“岁露”,即岁时不正常的气候变异。《灵枢》第七十九篇《岁露篇》,就是讨论这一问题的专篇,颇类似医学所谈的气象预报。运气学说也可以认为是古代的医学气象学。 ☚ 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的关系 运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 运气学说yùn qì xué shuōtheory onyunqi;theory on five motions and six climatic changes; theory on five elementsmotion and six kinds of natural factor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