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营养状况的评定
通过营养状况的评定可以了解到运动员是否存在营养的问题,为营养改善提出客观的依据。也是制定伙食标准的根据。
营养状况评定的内容包括膳食调查,营养缺乏病临床检查,营养生化和功能检查。应根据运动员的特点进行评定。
(1) 不同专项运动员的营养需要悬殊,个体差异也较大。营养状况与运动量、饮食习惯和身高体重等有关。因此,在进行运动员营养评定时,应当分运动项目,选择调查对象时,要注意到健康状况和运动量方面的代表性。
(2) 营养状况的评定包括不同的季节和训练周期。运动集训队的营养供给标准一般比较固定,每日膳食组成的变化不大,但在不同的季节或训练期,运动员营养方面的问题不同,例如冬训期加大运动量时,运动性贫血和维生素不足的发生率增加; 夏季高气温训练时,水盐代谢的问题较为突出。所以一年只做一次调查难以说明全年的情况。
(3) 运动员的营养问题,常在骤然加大运动量身体不适应时产生。营养不良和过度训练又常互为因果。
(4) 营养评定要注意膳食的平衡情况。运动员的营养除了有缺乏的问题外,还常有某种营养素过多的问题,例如有些膳食中的脂肪或糖过多,可能引起高脂血症。
(5) 运动员血或尿中营养素含量或酶功能指标的正常值,多数和正常人一致,但有些生化指标,除了受营养状况影响,还和功能状态有关,例如血清蛋白成分和尿素等在过度训练时可以发生变化,还有些指标受体力活动的影响。因此在检查时应避免体力活动和考虑功能状态的不同情况。
至今营养评定的方法较烦琐。有人开始用查表法代替计算法,数据用电子计算机处理,食品标准化的应用等。国外有的采用灵敏的亚临床水平或边缘状态的评价指标,例如测定由于营养素缺乏所致的异常代谢产物或酶功能作为早期诊断的依据。营养缺乏病的早期诊断或营养状况的评价在运动员中尤其重要。
营养状况的评定方法参见“营养卫生”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