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时差
国际间的体育交往,要求运动员在最短的时间内能够适应各种地理环境和气候的突然变化,其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时差。由于地理上的原因,昼夜时间的差别,可引起运动员生理上的各种变化,限制了运动能力的正常发挥。
以北京为出发点到世界其他国家一些城市的时差大致如下:
莫斯科: 5小时; 巴黎、金沙萨、布拉柴维尔、利伯维尔、洛美: 7小时; 巴拿马、科纳克里、阿尔及尔、达喀尔、瓦加杜古、努瓦克肖特: 8小时; 蒙特利尔: 12小时; 纽约、华盛顿: 13小时; 墨西哥: 14小时。
长时间的飞行时,运动员除了旅途中的疲劳外,加上时差所造成的正常睡眠习惯的破坏,因此可发生生理上的不适应,主要表现有精神倦怠、疲乏感、食欲不振、兴奋异常(白天困倦、晚间兴奋),运动能力显著下降等。
有人认为自东向西旅行和自西向东旅行,时差对生理影响不同。例如往西方向飞行10小时,因时差而引起白天的体温变化恢复正常需要4天,速度反应恢复到正常水平需2天,排汗机制的适应需8天。如往东方向飞行10小时,适应的时间要比往西方向延长50%以上。
综合各研究者对运动员在旅行前及到达目的地后对心率、体温、耗氧量、血糖、血乳酸及跑步、垂直跳、握力、重心异常摆动等试验的检查结果,认为运动员在到达目的地后2~4天内为调整期,各种生理指标变化较大。第5天后开始逐步恢复,8~10天基本上恢复到出发前水平。为了缩短时差引起的不适应过程,可以让运动员在起飞前一周适当的改变作息制度,如重新安排饮食、睡眠和训练时间等。在飞机上让运动员自行安排休息,最好不用催眠药物; 到达目的地后应尽量按照当地时间作息,只有到了晚上才允许睡觉,并要保证充足的睡眠。
到达目的地后第二天即可开始训练活动,有人建议第一次练习应为准备性练习,以后可逐渐转为本人所习惯的训练负荷,但训练中周期性项目应降低强度; 减少最大速度——力量练习的量; 体操练习中应减少全套动作的内容; 练习间隔的时间可适当延长,减少重复次数,减低行进跑的距离和速度要求等等。根据各人情况,在3~5天的训练课后,可补充休息一天。但应注意,太小的负荷量也可使身体适应过程延长。一般认为不宜在适应期间参加比赛和从事大运动量训练。但也有人在身体尚未完全适应的情况下,仍能表现出良好的竞技能力。一般认为在第7天以后可以进行比赛,但是取得好成绩往往在第10~14天(此时恢复了良好的训练状态)。因之有人建议如去时差在7小时以上的地区进行比赛,应提前8天到达目的地。比赛的日程也不宜太长,若超过两星期,则身体功能又趋下降进入另一个疲劳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