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过格旧时崇奉礼教或佛家戒律的人,将自己所行之事,分别善恶,逐日登记,借以检查自己的功过,称功过格。宋叶梦得《避暑录话》载: 明云谷禅师教袁黄将每天行事,分别善恶记录,有善则记,有恶则消。又传宋赵概以黄黑豆计功过,每作一善事,则投一粒黄豆于器,有恶即投黑豆。 功过格一道德用语。旧时人们将自己行为分别善恶逐日记录以查考功过的方法。据清石成金《传家宝》载,宋代范仲淹、苏洵等人都用过“功过格”。经明代袁了凡倡导,遂大行于世。黄绾自称在道德修养过程中,曾“以册刻 ‘天理’、 ‘人欲’四字,分两行。发一念由天理,以红笔点之;发一念由人欲,以黑笔点之。至十日一数之,以视红黑多寡为工程”(《明道编》)。即是使用“功过格”。(二)道教术语。道教的《太微仙君功过格》立功格36条,过律39条。行善记功,为恶记过。一日一小比,一年一大比。功过相抵,累积之功或过转入下月或下年。以此帮助道士扬善抑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