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达斡尔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达斡尔族Dawo’erzu

中国56个民族之一。人口12.1万(1990)。主要聚居在中国黑龙江省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塔城及内蒙古等地。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达斡尔族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兼用蒙古文和哈萨克文。达斡尔族的传统体育项目有达斡尔族摔跤、颈力、雪橇、达斡尔族赛马、贝阔、打枕头、掷坑、萨克、陶力棒、寻棒、滑雪等。
❶颈力。源于清朝,当时练兵习武都要进行颈力赛,后逐渐成为民间的一种体育活动。参加比赛的两人相对坐在地上或炕上,头上套一粗绳,两人双脚相蹬、双手按在膝盖上。比赛中以脖颈用力,力争将对方拉向自己一侧,以一方臀部离地、绳圈中心线偏向对方为败。
❷贝阔。也叫“波依阔”,即曲棍球。据《辽史》记载,早在900多年前就有这种活动,当时被称为“打鞠”。“贝阔”要求有半里长的场地,双方设有球门。球用牛毛或树根制成,达斡尔语叫“模烈”。比赛中用尖端弯曲的木棍运球、传球,以将球打入对方球门为胜。达斡尔族在该项运动上涌现过苏英、德立英、德树丘、郭永保等优秀运动员。


达斡尔族贝阔

达斡尔族dáwò'ěrzú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
★表达 抵达 发达 哈达 雷达 马达 下达 转达
达尔文(1809-1882年)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奠基人。他在1859年发表的《物种起源》中第一次提出了“进化论”,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的理论。《物种起源》的发表标志着人们对生物和人类在生物界中的地位的看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达斡尔族dáwòěrzú

〈名〉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和新疆。

达斡尔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1990年人口有121,357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郊等地。少数分布在新疆的塔城、霍域等地。讲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多数人使用汉文。多数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主要从事农业和狩猎,渔业也较发达。达斡尔族人民有着光荣的革命斗争传统,1643年,在黑龙江以北地区英勇抗击了沙俄的入侵,为保卫祖国的东北边疆作出了贡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其主要聚居地建立了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

达斡尔族

少数民族之一。达斡尔,史称打虎儿、达呼尔、达瑚尔、达呼里等,皆同音异译。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布特哈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龙江县、嫩江县、爱珲县以及新疆塔城等地,现有人口94014人 (1982)。操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一般使用汉文。其经济生活,以农为主,兼事牧业和渔猎,善造大轮车。其族源,说法不一。一说源于隋唐时当地的室韦部落; 一说源于黑水靺鞨;一说为契丹遗裔。据可靠的历史记载,清初索伦部和萨哈尔察部内皆包括有达斡尔人,直到康熙初年才独自以“打虎儿”的译名见诸史。当时,分布于以精奇里江(结雅河)为中心,上起石勒喀河、下至牛满江(布列亚河)的黑龙江北,后金建立后,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相继派兵征抚,其首领巴尔达齐等率众归附。十七世纪中叶,曾英勇地抗击沙俄入侵者,被迫南迁嫩江流域。起初编为杜博浅、莫尔丁、讷莫尔三个“扎兰”(队),由理藩院管理。后来与鄂温克、鄂伦春一道按姓氏编为布特哈八旗,设副都统衔总管管辖,而原三个“扎兰”则分别编为镶黄旗、正黄旗和正白旗,各首领被委任为佐领。部分官兵先后被派往黑龙江城(今瑗珲)、墨尔根城 (今嫩江)、齐齐哈尔、呼兰城以及新疆伊犁等地,驻防戍边。辛亥革命后,废除八旗制,实行县治。由于不堪军阀的民族歧视政策,齐齐哈尔、莫力达瓦旗等地的达斡尔人曾掀起过反抗斗争。“九·一八”事变后,达斡尔族又积极投入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斗争。抗战胜利后,又积极参加人民解放战争。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了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经过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社会经济、文化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达斡尔族

我国少数民族之一。在汉文古代文献中有达呼尔、打虎儿、达瑚里、打虎力、达呼里、达古尔、达乌里、达乌尔等不同音译,并曾称“索伦族”。“达斡尔”是本民族的自称,是17世纪中叶以后形成的。在此之前,达斡尔族分布于外兴安岭以南精奇里江河谷与东起牛满江,西至石勒喀河的黑龙江北岸河谷两地带。17世纪中叶,由于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江北达斡尔等族被迫内迁,最初多数迁至嫩江流域,后来清政府将一部分达斡尔人调派到呼伦贝尔、爱辉、新疆塔城。乾隆二十八年(1763),1000名达斡尔、鄂温克官兵组成索伦营移居新疆伊犁地区,索伦营分为左右两翼,左翼四旗为索伦,右翼四旗为达斡尔族。他们在保卫和开发新疆中作出自己的贡献。达斡尔族信仰萨满教和喇嘛教。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曾用满文,现在使用汉文。主要从事农业,兼事牧猎。主要节日有“春节”和“西迁日”活动。在塔城市建有达斡尔民族乡。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新疆的达斡尔族有5541人。分布于塔城、伊犁、乌鲁木齐等地。

达斡尔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的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的齐齐哈尔市郊,龙江、富裕、嫩江、爱珲等县。现有人口12万多(1990年)。关于其族源,学术界尚无定论。“土著说”认为是黑龙江以北土著民族的后裔,与隋唐时室韦或黑水部的某些部落有很深的渊源;“后裔说”认为是契丹人的后裔发展而来。自清康熙初起,陆续有“打虎儿”、“达胡尔”、“达虎里”、“达呼尔”等译名出现。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本民族文字。在清代达斡尔族知识分子多用满文。辛亥革命后普遍使用汉文,少数用蒙文。以农业经济为主,牧业、副业次之。渔猎是传统生产活动,名贵皮毛和药材享有盛誉。传统体育活动是打曲棍球,该族球队在全国大赛中屡战屡胜。重视教育,20世纪30年代初就组织了教育促进会,捐款资助办学,帮助贫苦学生深造乃至出国留学,培养了几代人的知识分子。

达斡尔族

自称“达斡尔”,史称“打虎儿”、“达呼尔”、“达瑚尔”、“达古里”、“达胡尔”、“达瑚里”、“达古儿”、“达呼里”、“达乌尔”、等,又称*爱门人。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黑龙江齐齐哈尔、龙江以及新疆塔城、霍城等地,多与蒙古、汉等民族杂居。94,014人(1982年)。族源有来自辽代契丹族等多种说法。可靠的历史记载始于十六世纪初。清初“索伦部”和“萨哈尔察部”(满语,意为“黑貂皮”)内均包括有达斡尔人。初分布于贝加尔湖以东、黑龙江以北地区。十七世纪中叶沙俄入侵, 陆续南迁至嫩江流域。历史上曾多次英勇抗击沙俄入侵。清代被编入“索伦营”征调到新疆驻防的达斡尔人,曾被称作“索伦族”。解放后,恢复“达斡尔”民族自称。操达斡尔语, 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多兼通当地各族语言。无文字,一般用汉文。多信萨满教,清末起部分人信喇嘛教。以农业为主, 兼事牧猎业。善造*勒勒车。1952—1958年,先后建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及七个民族乡。工农牧业生产及文教卫生事业均有迅速发展。

达斡尔族

主要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鄂温克族自治旗。人口为132394人(2000),其中男65699人,女66695人。受教育程度:研究生132人,大学本科2879人,大学专科6290人,中专7511人,高中14431人,初中48608人,小学37843人,扫盲班227人,未上过学4258人。分布的行业:农、林、牧、渔业3014人,采掘业71人,制造业354人,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65人,建筑业93人,地质勘察业、水利管理业10人,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217人,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439人,金融、保险业71人,房地产业19人,社会服务业198人,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152人,教育、文化艺术及广播电影电视业422人,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28人,国家机关、政党机关和社会团体462人。从事的职业: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业、事业单位负责人208人,专业技术人员748人,办事人员和有关人员450人,商业、服务业人员607人,农、林、牧、渔、水利业生产人员2950人,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及有关人员684人。达斡尔族史称“打虎儿”、“达胡儿”、“打虎里”、“达呼儿”、“达乌尔”等。1949年以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3种方言。无本民族文字。信仰萨满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历史悠久,是祖国北疆的开拓者和保卫者之一。据史学家考证,达斡族早年游牧于额尔古纳河、鄂嫩河等地,属契丹人后裔。17世纪初,南迁到黑龙江南岸及嫩江平原,他们与鄂温克族、鄂伦春等民族一起,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祖国北疆边陲。
达斡尔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传统上有文化的达斡尔族人文字多用满文。

☚ 鄂温克族   龙江剧 ☛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及附近旗县、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及附近县,少数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塔城县。
达斡尔族人使用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布特哈和齐齐哈尔两种土语。其语言丰富,有大量反映渔牧狩猎农耕的词汇,其中有汉语、满语和鄂温克语介词,特别是汉语借词较多。没有本民族的文字,主要使用汉文,少数人能使用满文、蒙古文、哈萨克文。达斡尔族人信仰萨满教,是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之大成的原始宗教,少数人信仰喇嘛教。
达斡尔族是中国北方具有悠久历史和农业文化的民族,达斡尔,意为“耕耘者”,是达斡尔人的自称,最早见于元末明初。清康熙初年,出现了“打虎儿”的译名,以后又常译为“达胡尔”、“达虎里”、“达呼尔”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统一定名为达斡尔。
达斡尔族人可能是辽契丹族的后裔。清代,达斡尔族被编入八旗,并不断被征调镇守边关,甚至被远戍新疆,因而除东北外在新疆塔城还有数千名达斡尔族人。在中国历史上,达斡尔族人和各族人民一起为共同开发祖国北疆,保卫祖国领土,抵抗沙俄入侵建立过不朽的功勋。达斡尔族人喜爱并擅长打曲棍球。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被誉为“曲棍球之乡”。

☚ 蒙古族   鄂温克族 ☛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

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新疆的达斡尔族人由于长期与当地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和劳动,相当一部分兼通汉、蒙古、维吾尔、哈萨克等语言。达斡尔族在清代借用满文,辛亥革命后普遍用汉文。
达斡尔族服饰近似蒙古族,饮食以面食为主,喜食肉、奶。达斡尔族实行一夫一妻制,同姓禁止通婚。男女缔结婚姻,要经过订婚、过礼、迎娶三个阶段。按传统习惯,男方迎着初升的太阳去接新娘,预祝新的家庭如旭日东升,永远幸福美满。
丧俗实行棺殓土葬,死者的儿女要戴孝、服孝。过去还有男人死后杀马、女人死后杀牛殉葬的习俗。
尊敬长老、互助、好客,是达斡尔族人民的良好传统风尚。达斡尔族宗教观念比较淡薄,过去曾信仰萨满教和喇嘛教。

☚ 乌孜别克族   塔塔尔族 ☛
达斡尔族

055 达斡尔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121357人(1990年),多数聚居于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其余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新疆等地。使用达斡尔语,有布特哈、齐齐哈尔和新疆三种方言,无本族文字,过去通用满文,辛亥革命后普遍使用汉文,少数兼用蒙古文和哈萨克文。关于族源说法有:
❶黑龙江以北土著民族后裔,与隋唐之室韦部有渊源关系;
❷与隋唐黑水部有关;
❸契丹大贺氏之后。清初,与鄂温克、鄂伦春一起被称为“索伦部”;康熙初年出现“达呼尔”之名。富于反侵略传统,抗击过沙俄和日本帝国主义。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定名为达斡尔族。建立了民族乡和自治县。达斡尔族历史上有氏族组织,20世纪初还保有20个哈拉(氏族、姓氏),每个哈拉又可分出几个“莫昆”(新氏族)。其俗,同姓不婚,行一夫一妻制,入赘婚较多,但无继承权,子女仍属父系哈拉。死者行土葬于氏族墓地。多信萨满教,少数信喇嘛教。

☚ 土族   仫佬族 ☛

达斡尔族

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在内蒙古和黑龙江。人口94014人(1982年)。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通用汉文。20世纪初保留着氏族社会残余,信仰萨满教,少数信仰喇嘛教。1945年获得解放,1958年内蒙古建立了莫力达瓦达斡尔自治旗,经济、文化事业迅速发展。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地,与鄂温克、鄂伦春、蒙古、汉、哈萨克等族长期杂居,关系密切。94,014人 (1982年)。族源有来自辽代契丹族等多种说法。可靠的历史记载始于16世纪初。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多兼通当地各族语言。无文字,一般用汉文。多信萨满教,清末起部分人信喇嘛教。以农业为主,兼事牧猎业。善造勒勒车。解放后,先后建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及7个民族乡。行一夫一妻制,恪守氏族外婚制原则,结婚分订婚、送彩礼、迎亲等步骤。主食为加牛奶的稷子米饭和荞麦面、饼等,肉食制作以晒肉干和煮烤肉为主。最大的节日是春节。

☚ 达雅克族   达罗毗荼人 ☛

达斡尔族/达斡尔语/达斡尔族的婚姻/达斡尔族的丧葬/达斡尔族的居住/达斡尔族的饮食/达斡尔族的哈拉莫昆/达斡尔族的禁忌

☚ 乌拉迪米尔·尼古来耶维奇·孜缅科   达斡尔族 ☛

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

中国少数民族名称。据1990年全国人口普查,达斡尔族人口达12万多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其中新疆的达斡尔族达5398人。主要聚居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塔城地区。达斡尔,是达斡尔族固有的自称。汉文文献古籍有达呼尔、打虎儿、达瑚里、打虎力、达呼里、达古尔、达乌里、达乌尔等不同音译。达斡尔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对其渊源,主要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达斡尔族系蒙古族分支;一种认为是契丹的后裔。到目前为止,这两种观点仍有争论。达斡尔族的祖先,原居于西拉木伦和哈拉木伦之地(今辽河流域)。至其部长萨吉哈勒迪汗时率部北迁到黑龙江上游。此后,一直活动于黑龙江上、中游地区。自17世纪始,清太祖和清太宗多次派兵征伐黑龙江流域,到公元1641年(清崇德六年)1月,清政府征服包括达斡尔族在内的索伦部。1643年底,沙俄侵入达斡尔族地区,引起达斡尔族人民的坚决抵抗。但终因敌不过全面武装的沙俄军队,达斡尔族人民被迫由黑龙江流域迁到嫩江流域。清朝在达斡尔族中全面实施八旗制度,达斡尔族开始了驻守台站、防守城池和征战四方的历史。达斡尔族进入新疆是适应军事需要而分两批来的。第一批为500官兵,未带家眷,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春季出发来新疆。第二批也是500官兵,并携带两批计1000名官兵的眷属,于乾隆二十八年八月(1763年9月)从黑龙江出发,次年5月到达伊犁。清政府将他们安置于伊犁河北霍尔果斯地区牧耕驻防,并编入索伦营,与锡伯营、额鲁特营和察哈尔营通称“外八旗”,以别内八旗。索伦营分为左右两翼,左翼四旗为索伦,右翼四旗均为达斡尔族。索伦营由伊犁将军辖制。他们与锡伯、察哈尔营官兵一样,除牧耕边土外,还肩负着维护内部安定和守卫边界的任务。如除守卫本地区所属卡伦外,也承担了换防喀什噶尔和塔尔巴哈台的任务。此外,在平定张格尔叛乱的斗争中,达斡尔族官兵也付出了很大牺牲。1864年,新疆各地爆发农民起义和农民战争,索伦营右翼四旗被迫参战,并受到很大损失。这时,沙俄又乘机唆使所属哈萨克加强对我边界的侵扰,对我索伦等营进行烧杀掠。同时对我西北提出无理的领土要求,于当年(1864)逼清签订了《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我国西北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其中霍尔果斯河以西的索伦营耕种游牧之地大部分均被割占。此后沙俄当局对索伦营人民百般威胁利诱,让其臣属俄国,但具有高度爱国之心的索伦营人民并未理睬沙俄当局,而是强烈要求归还他们的牧耕之地。最后,索伦营人民在无处栖身的情况下,决意要回东北故乡。在其头人的率领下,于1866年4月30日、5月6日和8月分数批进入俄国境内。他们分别被俄国当局安插于库库乌苏,喀拉塔拉、喀帕儿、阿拉木图等地。在俄国,沙俄官兵强迫他们为其耕种放牧、开垦荒地,收获物均被勒索净尽,生活难以维持。在此情况下,达斡尔等族人民返回祖国的要求日益强烈,他们多次向沙俄当局要求回国,但都遭到拒绝。索伦营军民出走后,清政府一直通过外交手段,要求沙俄当局归还他们,经过多次交涉,沙俄当局被迫同意。1868年7月下旬,两年多时间在外颠沛流离的索伦营人民回到祖国的塔城地区。清政府将他们编为索伦部尖锐营。一方面耕种地亩,投入兴建塔城新城的劳动,另一方面又从事巡边查界、监督游牧等守卫工作。1891年塔城新城竣工,达斡尔等族人民住进新城。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富勒铭额奏请建立塔尔巴哈台新满营。营设左右两翼,分编八旗。置协领二员,佐领、防御、骁骑校各八员,并置催总、前锋校、领催等官。在新满营中,六旗为达斡尔族,其他二旗为锡伯族。新满营的主要任务是:驻守台站、防守卡伦、稽查逃人、监督游牧。除了防守塔城地区边界外,还远到阿勒泰的乌鲁木河、禾斯托洛海、布林、乌图布拉克、克拉托海(黑山头)、乌伦古尔、额尔齐斯河等卡伦和驿站换防。1913年,塔尔巴哈台陆军司令部及警察局成立,新满营官兵转归其辖制,并继续承担防守边界的任务。1916年,杨增新裁减军队,达斡尔族官兵弃甲归田,开始在塔尔巴哈台城以北垦荒造田、建筑房舍、落户定居。在新疆三区革命时期,不堪国民党黑暗统治的达斡尔族人民也纷纷起来反抗,组成独立的锡伯达斡尔骑兵排与国民党军作战,为塔城地区的解放作出了很大牺牲。
新疆的达斡尔族主要从事农业,同时兼营牧业、园艺业等。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有布特哈、齐齐哈尔、新疆三种方言。达斡尔族社会组织有“哈拉莫昆”制,哈拉是姓,莫昆是氏族,即哈拉分支。达斡尔族自古信仰萨满教,并祀天地、日月、星辰、雷电、山川、河流等。认为万物有灵及灵魂不灭。实行一夫一妻制。恪守氏族外婚制原则,即同姓不婚。结婚分订婚、送彩礼、迎亲等步骤。死者土葬。每个哈拉或莫昆都有固定的茔地。达斡尔族最大的节日是春节,大年三十要祭祖、扫墓,晚间在大门外放烟火,并在所有神位前点蜡烧香,每间屋都点上灯,人们玩个通宵。正月十六日是“黑灰日”,即人人往脸上抹黑,以图吉祥。

☚ 达斡尔族   达斡尔语 ☛

达斡尔族da wo er zu

Daur nationality

达斡尔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亦作达呼尔、达胡尔、达古尔、达瑚哩、打虎儿、打狐狸,皆同音异译,意为“种田的人”。始见于清康熙五年(1666)。清有别称“爱门人”。有说16世纪时史载之“达奇鄂尔”部即达斡尔。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意愿,定名达斡尔。族称语源有多种说法,主要有契丹“大贺”氏或室韦“达姤”部名变来,或说由达斡尔语“达豪尔”(“达”,“原来”之意;“豪尔”,意为“所在地方”,合为“原居处”的意思)而来。族源迄今无定论,可归纳为契丹遗裔说和土著说。前说为今较通行看法,始于清乾隆帝钦定《辽史》中以达呼尔对译大贺氏,后人据此又从语言等多方面作了论证。土著说中分为靺鞨黑水部后裔、室韦或室韦达姤部后人、塔塔尔部或白鞑靼遗人、早期蒙古族的后裔等说。原散居在西起石勒喀河,东至牛满江(前苏联布列亚河),北抵外兴安岭南麓,南达黑龙江上中游沿岸地区。17世纪中叶,因沙俄入侵黑龙江流域,受到野蛮掠夺与屠杀,被迫内迁到嫩江流域,今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鄂温克族自治旗、布特哈旗、阿荣旗及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郊、龙江、富裕、嫩江、爱辉等县;有少数居新疆塔城、霍城地区,为乾隆年间(1736—1795)迁去的。明末清初,与鄂温克、鄂伦春被称为萨哈尔察(满语,意为“黑色貂皮”)部,后称索伦部。天命元年(1616)后金建立后,努尔哈赤派兵征黑龙江诸部,萨哈尔察部归附。天聪八年(1634),达斡尔头人巴尔达奇率44人朝后金,皇太极以宗室女妻之。1643和1651年波雅科夫与哈巴罗夫先后率沙俄军队入侵达斡尔族地区,都遭到英勇抗击。迁居嫩江流域后,清将其编为3个“札兰”(队或连),由理藩院管辖。雍正九年(1731),与鄂温克、鄂伦春同被清廷按哈拉(姓或老氏族)、莫昆(氏族)编为布特哈八旗。因骁勇善战,经常被清政府征调从征、戍守边卡,远至新疆。在黑龙江北岸时已有农业,聚族定居,时与鄂温克等族共同建立了雅克萨、阿萨津、铎陈、乌库尔、多金等木城和许多村屯。南迁后农业有进一步发展,民国初期大多数族人已以农业为主,作物有燕麦、大麦、稷子、荞麦、豌豆等;同时兼营牧业,主要为牛、马;手工业以善造木质轮高的“辘辘车”著称。另外,住在鄂温克族自治旗境内的从事纯畜牧业,居莫力达瓦旗北部山区的还以狩猎为主。操达斡尔语,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无文字,过去使用满文,今主要使用汉文,少数地区兼用蒙文或哈萨克文。婚姻为一夫一妻制,恪守氏族外婚制。曲棍球为其传统的体育运动,莫旗是我国的曲棍球之乡。旧时多信奉萨满教,清末起部分人信喇嘛教。从1952年起,聚居地区先后建立七个民族乡,1958年建立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实现了民族自治。现在,达斡尔族地区工业、农业、文教卫生等各项事业都有很大发展,有数百名青年上了大学,人口已由48000余人(1953年统计)增至121357人(1990年统计)。今天正与各族人民一道,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努力奋斗。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1 23:5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