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上京
契丹、辽都,遗址位于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卫林左旗南,始建于契丹太祖神册三年 (918),初称皇都。天显十三年 (938),改名上京,又称临潢府 。上京为辽五京之一,由皇城,汉城、大内三部分组成。汉城在南,呈方形,土筑城墙,城内有官署、衙门、寺观、市肆、驿站等,现仍有部分建筑遗迹。汉城为汉族、回鹘、渤海等族平民居住。皇城为契丹贵族专用住所,南北长1600米,东西宽1700余米,城墙土筑,现存残墙高6—10米,原有城门4座,建有瓮城、护城河等防卫设施。现尚存3座城门及瓮城基址。城东南一带有府库、官署、庙宇等建筑遗迹,其中天雄寺、国子监、孔庙等建筑虽已残破,仍依稀可辨。大内即皇宫,位于皇城中部,主要建筑有开皇、安德、五銮诸殿,宫中有一园形基址,颇似 “文姬归汉” 图中的毡殿址。上京城外,有2座分别被称为 “南塔”、“北塔” 的砖塔,北塔现存基址,南塔仍保存完好。砖塔既有唐代遗风,又具有辽代雕刻艺术的独特风格,佛像、飞天等雕像造形逼真,线条流畅,为辽代造塔艺术之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