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证biànzhèng❶ 同“辩证”。 ❷ 〈动〉分辨病症:辨证求因|辨证施治。 【提示】又作“辩证”。 辨正;辨证1;辨证2;辩正;辩证◉ 辨正biànzhènɡ 动 也作“辩正”。辨明是非,改正错误。〈例〉~词义/ 该书中已有此问题的~。 ◉ 辨证1 biànzhènɡ 同“辩证” ❶。 ◉ 辨证2 biànzhènɡ 动 也作“辨症”。辨别症候。〈例〉~求因/ ~论治。 ◉ 辩正 biànzhènɡ 同“辨正”。 ◉ 辩证biànzhènɡ ❶ 动 也作“辨证1”。辨析考证。〈例〉~方案/ 反复~/ 经过集体~,我们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症结。〈近〉辨析。 ❷ 形 合乎辩证法的。〈例〉~法/ ~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 辩,这里不要写作“辨”。 考证 考证考据 对古籍的注释考证:索隐 查阅考证:考阅 辨析考证:辨证 辩证 辩正 阐释考证:疏证 研究考证:考核 考核 确切考证:确考 探索考证:撢稽 订正考证:订证 考证并解释:考释 释读 多方搜求,广泛考证:旁求博考 (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考证) ☚ 查考 研究 ☛
辨别 辨别辨(辨识;分辨) 别(处别;拣别;判别;析别) 分(分别) 认简 釐比 剖判 辨别四方:辩方 分析文句,辩别文句:离言辨句 离言辨白 辨别病症:辨证 辨症 辨别滋味:尝(~味;品尝) 品味 辨别是非:辨理 用几句话就判别双方争论的是非:片言折狱 片言折之 片言断狱 片辞折狱 辨别水味:辨水 辨别奸邪:昭奸 鉴别,辨别:裁辨 了解辨别:熟论 阐明辨别:阐择 思考辨别:思辨 剖析分辨:剖辨 探求辨别:索辨 审查辨别:审辨 审辨优劣、真伪:科别 简别 甄别 甄别、拣选:澄汰 甄别等第:简第 甄别次序:简序 能对难以区分的事物进行辨别:淄渑可辨 可以清晰地辨别:历历可辨 仔细地辨别:铢分 仔细思考,正确辨别:审思明辨 辨别出:认出 看出 认取 对事物分辨得十分清楚:擘毫分厘 能准确无误地分辨是非好坏:好恶不愆 (根据不同事物的特点,在认识上加以区别:辨别) ☚ 辨别 辨明 ☛ 辨证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s在整体观念指导下,运用中兽医学理论和临证经验综合分析四诊所收集的症状与体征,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性、病位,从而辨明疾病所属的证型,作出正确诊断的方法。根据辨证结果可以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因此,辨证既是中兽医分析、辨别疾病的基本方法,也是制定治疗法则的依据。辨证是由汉代医家张仲景(约150~219)所创立,他继承了《黄帝内经》等古典医籍的基本理论,总结了汉代以前的医学经验和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其《伤寒杂病论》中首先确立了以六经论伤寒,以脏腑论杂病,理法方药皆备的辨证论治原则,为后世临证中医、中兽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一直指导着临证实践。 辨证中的“证”与西兽医“症”的概念不同,后者仅指疾病所表现的个别症状,而“证”则系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所出现的各种症状在病因、病性、病位、病机、邪正盛衰上的高度概括,是指一组特定的症状,因而能比较全面、准确地反映疾病的本质。如有一病畜,主要症状有:发热,咳嗽,咳声洪亮,气粗喘急,鼻流黄涕, 口渴贪饮,咽喉肿痛,粪便干燥,尿液短赤,口色赤红,苔黄脉数等,通过辨证分析,此系肺热咳喘证,病性属热,病位在肺,多因外感风热,或风寒之邪郁而化热,或热邪袭肺以致肺失宣降而成。然“证”又不同于“病”,某一疾病在发生或发展过程中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证型,而不同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可表现为同一证型。在治疗时,不管疾病是否相同,均按证论治,只要证型相同,治法亦同,这就是中兽医辨证的实质,也是与西兽医辨病的本质区别。 辨证作为中兽医分析疾病的中心环节,其特点是整体观念较强,善于以四诊为手段对疾病进行动态的观察,并注重分析疾病过程中某一特定时间内病畜所表现的各种症状之间的有机联系及其内在病理变化的规律性,再通过辨证的、抽象的概括,建立起“证”的概念来反映疾病的本质,为临证治疗提供依据。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兽医在临证辨证时主要凭经验作直观的分析判断,缺乏精确的诊断指标,因而对疾病的认识难免有不足之处。与之相比,西兽医的“辨病”则是以解剖、组织、生理、病理等现代医学科学为基础,以实验室检查结果作为确诊的主要依据。因此,对疾病的诊断比较具体、确切。但西兽医辨病偏于强调局部病变, 对整体重视不够, 并且还有不少疾病尚无法确诊。由此可见, 中兽医辨证与西兽医辨病不尽相同, 但各有特色。在临床诊断中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各取所长, 各补所短,在辨病的基础上进一步辨证,可提高诊断的整体性和准确性。 中兽医的辨证方法主要有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三焦辨证和病因辨证(见病因)等。这些方法各有侧重, 具有不同的适用范围, 但在临证上又互相联系, 互相补充。八纲辨证是各种辨证的总纲;脏腑辨证是诊断内科疾病的主要方法; 六经、三焦以及卫气营血辨证是针对外感病的辨证方法, 但在临证上常与八纲、脏腑辨证密切联系。 辨证辨析疾病证候。为辨证论治的基本环节之一,参见辨证论治条。 辨证是在四诊所得的基础上进行诊断的辨证思维。即把四诊所得的资料,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发展及正邪之间的关系等,以抓住疾病的本质,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具体方法是:八纲辨证、病因辨证、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及三焦辨证等,其中八纲是各种辨证的总纲。 辨证biànzhènɡ参见辨证论治条。 辨证 辨证辨证,即是分析、辨别疾病的证候,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 证,是证候的简称,其含义是证据或徵象。中医学的证候不同于一般的症状或某些综合症候群,而是综合分析了各种症状和体征,对于疾病处于一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邪正双方力量对比各方面情况的病理概括。证候是中医学术体系中特有的概念,是中医辨证论治的主要临床根据,它是机体在致病原因和条件作用下,整体体质反应特征和整体与周围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之间、脏腑经络与脏腑经络之间相互关系发生紊乱的综合表现。因此,证候是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时相性的本质的反映,是一种以临床病理机能变化为主的“整体定型反应形式”。可以看出,中医学的辨证,主要是认识人体在病理情况下,在某一特定时间和阶段的机能状态,并从机体反应性的角度来认识疾病的本质。事实上,在疾病状态下,人体机能的失调或障碍,往往比形态结构的病理性改变更为突出或明显,且易为病者和医生所察觉,而中医的“辨证学”,则正是及时地把握住这些病理变化所反映的征象,并进一步分析其内在联系,从而在广泛的病理联系中,来研究和判断人体生命活动的动态变化,创立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辨证理论和方法。 辨证的过程,实际上即是以中医学的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对患者全部病情进行分析和研究,作出诊断的过程,也就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搜集的症状、体征、病史等资料,运用中医学的理论方法,分析这些症状、体征产生的原因和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判断其病变部位和病变性质,并从整体观念出发,探讨患者机体正邪斗争的盛衰强弱及其发展趋势,从而作出明确判断的过程。例如,病人出现咳嗽,吐黄稠痰,口渴,咽喉肿痛,身热恶风,头痛有汗,舌苔薄黄,脉浮数等症状,即可运用肺主气,司呼吸,主宣发,外合皮毛和风为阳邪,其性开泄,以及邪热耗伤津液等理论,综合分析其病因是外感风热,其病变部位在肺和皮毛,其病变性质为表热证,而机体邪正斗争的情况,则是疾病初起,邪气盛正气也不虚衰,呈正邪相搏之势,属于实证范畴。因此,此病者即可诊为风热犯肺的表实证候,其治法亦应用辛凉宣肺,止咳化痰。 由此可见,辨证与诊法具有密切的关系,临床上有关诊法的运用必须客观而全面,其辨证结论方能准确而无误。 辨证和论治,是中医学理、法、方、药具体运用的两个环节,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由于“证”是疾病的客观反映,辨证是客观地认识疾病,故论治则是针对病证客观反映所采取的相应的立法、方药等治疗手段。因此,中医学的辨证是以医疗实践为基础,又为医疗实践所检验的,只有辨证准确,方能提出明确的诊断及符合病情的治法,其疗效才能满意。可以看出,四诊是辨证的前提,辨证是治疗的依据,而疗效则又是检验辨证正确与否的标准,这三者的有机联系,就构成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规律,即辨证论治。 辨证理论的源流和沿革,最早可溯源于《内经》的诊法学说和病机理论,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但是,疾病的变化是极其复杂的,《内经》理论能从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方面,把复杂的病变概括起来,即为后世对疾病的辨识,提供了科学的分析方法,并为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打下了基础。如: 阴阳辨识 《素问·太阴阳明论》说:“阳受风气,阴受湿气”,“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这是指病变的部位。又说:“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这是指病变的发展趋势。《宣明五气篇》还说: “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癫疾,搏阴则为瘖;阳入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此是指病变在临床表现的两个方面。 表里辨识 表与里,在《内经》中称为“中外”,既表示病变部位,亦标志病变的趋势。故《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其气来实而强,此为太过,病在外;其气来不实而微,此谓不及,病在中”。这是说外感病多为有余,内伤病多为不足,而病之在内在外,亦有多种变化,有“从内之外”者,有“从外之内”者,有“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有“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有“中外不相及”者,凡此中外表里变化的描述,均可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章。 寒热辨识 寒与热,是临床最常见的两种不同的病变性质。《灵枢·刺节真邪》说:“阳盛者,则为热;阴盛者,则为寒。”阴阳偏盛,病变固可表现为寒为热,但因其尚有虚实内外的不同,故其寒热变化又有内外之分,如《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而且,病变寒热的变化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往往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互为消长和转化。正如《灵枢·论疾诊尺》所说:“阴主寒,阳主热,寒甚则热,热甚则寒。”虚实辨识 虚与实,是指邪和正两个方面的变化。《素问·通评虚实论》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故实即指邪气亢盛,虚则指正气不足。 可以看出,《内经》有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分析,直接即是后世“八纲辨证”方法的理论基础。 关于脏腑辨证理论,于《灵枢》,如《邪气脏腑病形》、《经脉》、《经筋》、《本神》等篇章,以及《素问·至真要大论》的病机十九条和有关篇章中的脏腑病证记载均是。 《素问·热论》中的“三阳三阴分证”,则为后世六经辨证方法的创立,打下了基础。后汉医家张仲景,即在继承《热论》辨证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医疗实践经验,仍以三阳三阴“六经”来分辨伤寒,创立了外感病六经辨证方法。以脏腑论杂病,是为脏腑辨证之先驱,从而首先提出包括理、法、方、药比较系统的辨证论治原则,使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确立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 华陀所著《中藏经》,首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亦属于脏腑辨证范畴。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症状,辨证精细,尤为可贵。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更类列脏腑虚实病证,以为论治的准则。王焘辑《外台秘要》,亦守仲景的辨证论治规律,在专病、专方、专药方面随证加减开创了先河。宋·钱乙著《小儿药证直诀》则以寒热虚实分析五脏病证。 金元之际,四大家医学流派形成,各自根据丰富的实践经验,都主张辨证求因,审因议治。其论述多从“证因脉治”、“脉因证治”或“因证脉治”而发挥,故三因、四诊、八纲、八法等,亦渐为当时医家所习用,从而在不同方面丰富了辨证论治的内容。如张元素在整理《内经》理论,接受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数十年临床经验,创立从脏腑寒热虚实以言病机辨证学说,写成《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对脏腑辨证理论方法的形成有所整理和发展。 在临床应用上,明确提出“八纲”辨证者,应首推明代张景岳和清代程钟龄,如张景岳在《传忠录·阴阳篇》中指出 “凡诊疾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六变辨篇》说:“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是医中之关键。明此六者,万病皆指诸掌矣。”程钟龄在 《医学心悟》中则说:“论病之情,应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统之。”至此,则八纲辨证方法确立,且成为诸多辨证方法之纲领。 明清时期,温病学派著名医家辈出,对辨证论治的理论方法贡献尤多,叶天士首创外感温热病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吴鞠通则创立三焦辨证方法,为流行性传染性外感热病的辨证开辟了新的途径,更符合临床病情发展,切合临证实际运用。这就进一步从不同的角度上扩展了辨证论治的范围。 当前,中医临床所常用的辨证方法,有八纲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以及病因辨证等多种。由于其侧重面不同,故能分别适用于各类不同疾病的辨析和诊断。 八纲辨证 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辨证,其中以“阴阳”为总纲。八纲辨证是概括性很强的辨证纲领,可用以概括病变的部位、性质、邪正情况和疾病发展的总趋向。它是将搜集到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之后,而得出的比较全面的诊断概念。故无论六经辨证、脏腑经络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等方法,均必须运用八纲辨证方法去归纳,才能分析和判断出疾病的基本性质。虽然八纲辨证不能代替六经、脏腑等辨证方法,但六经、脏腑等辨证方法必须结合八纲辨证来运用,方能具体而深入地认识疾病,从而正确地指导治则的确立和方药的选择。 脏腑经络辨证 主要是针对内伤杂病的辨证方法,它以疾病过程中正邪斗争和脏腑机能失常所反映出的症状和体征为依据,来判断疾病的病因、病位和病变性质,因此,它是以中医学的脏象学说为基础的。例如肾阴虚或肾阳虚,就是分析和研究肾的阴阳失调之一系列临床表现而得出的结论。气血津液辨证,则是与脏腑辨证密切相关,互为补充的一种辨证方法。而经络辨证,除与脏腑辨证互相参合应用外,其临床意义主要在于辨析经络循行部位所出现的症状,尤对针灸临床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六经辨证 是《伤寒论》创立的辨证方法。主要应用于六淫之邪(以风寒为主)而引起的外感性疾病。它以 “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等六经,来分别概括各个阶段所出现的不同病证,反映脏腑及其所属经络受病邪侵袭时所出现的不同病理变化和临床征象。由于六经辨证紧密联系脏腑,故临床亦可应用于内伤杂病。 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 两者都是用于外感温病的辨证方法。卫气营血辨证,主要根据温热病过程中的病变深浅层次及传变情况,分为“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等各阶段不同的证候; 三焦辨证,则是根据温热病变的重心所在及其传变关系,划分为“上焦”、“中焦”、“下焦”三个阶段,籍以辨识病位和病变性质,从而确定其证候。因此,这两种辨证方法,都能概括温病发病过程中脏腑机能失常及正邪斗争的情况。只不过从临床实用来说,卫气营血辨证多适用于温热性病变,三焦辨证则更适用于温病中的湿热性病变。 关于辨证方法的运用程序,首先是要抓住病变的主症。一般来说,凡属患者最痛苦、最紧急的症状或体征,往往即是反映病变主要矛盾的主症。因此,应围绕主症先辨其或属外感,或为内伤。若为外感,应再分寒热,外感寒邪则属伤寒,应按六经程序进行辨证;外感热邪则属温病,应按卫气营血或三焦程序进行辨证(三焦辨证主要适用于湿热病)。若为内伤,则应先辨虚实,虚证有气血阴阳之不同,应进一步落实到脏腑经络;实证则要分析其属于何种邪气为病,同样也要落实到脏腑经络中去。 总之,临床辨证的目的,实质上是对病变进行定位和定性。凡判定其病变之在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部位,即属定位分析。凡辨析其病变之属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及风寒暑湿燥火疫毒等,即是对病变的定性分析。但是,目前中医学对人体形态结构的研究,还有其局限性,这就要求在今后的临床科研中,逐步统一辨证的客观指标,加强各种辨证指标的规范化和定量分析研究,以便进一步提高中医学的临床辨证水平。 ☚ 诊法之研究 八纲辨证 ☛ 辨证biàn zhèng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differentiation of syndro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