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辛弃疾
辛弃疾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岩,系斜阳缆。 这首词是辛弃疾帅闽期间所作。南剑,宋时州名,今福建南平。双溪,指剑溪和樵川,二水交流,绕城而过。双溪楼在剑津(剑溪)之上,占溪山之胜,辛弃疾登上危楼,浮想联翩,谱写了这首歌词。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谓中原沦陷,浮云蔽空,正须要倚天宝剑,具有文才武略而又耿耿忠心的爱国志士,正当被派往抗金前线,杀敌立功。但是,“欲说还休”,作者偏将话题转到传说上去。谓此地传为“宝剑化龙之津”,于斗、牛两星之间,夜深之时常有异气(长见光焰),当是“宝剑之精彻于天耳” (说见《晋书·张华传》),眼下深潭,必有宝剑。“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这是奇句、生硬句,即拙又重,穿插其中,渲染忧虑之情。“燃犀”用温峤典故。“风雷怒,鱼龙惨”,既与宝剑传说相关,又可能另有所指。据载:雷焕之子曾佩宝剑过延平津(即剑溪)。“剑鸣,飞入水。及入水寻之,但见双龙缠屈于潭下,目光如电,遂不敢前取矣。” (王嘉《拾遗记》卷十)作者用此典故,正与本地风光相切合;同时,所谓风雷、鱼龙干扰,也可能暗喻周围“小人”对自己的排斥、打击。这是上片,说须宝剑又无宝剑,幻想落空。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换头写溪水冲破对峙两峡的约束,绕过双溪楼,继续向前流动。作者的思想就随着跳跃飞动的溪水从传说中遥远的幻想世界回到现实中来。此时,作者想到了自己的处境,仍然是“欲说还休”,再将话题宕开。首先,作者说自己已经年老,正当高卧,被闲置也无妨;接着说,兴亡悲笑,古来有之,何必当真,不过登览者一时感慨而已。“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纵笔写大字,显得十分超脱。直至最后,作者才不得不面向现实,将自己对于国家、民族、命运的忧虑之情,寄寓于“片帆沙岸,系斜阳缆”的具体景象描述当中。 辛弃疾《水龙吟过南剑双溪楼》《水龙吟 过南剑双溪楼》 举头西北浮云,倚天万里须长剑。②人言此地,夜深长见,斗牛光焰。③我觉山高,潭空水冷,月明星淡。待燃犀下看,凭栏却怕,风雷怒,鱼龙惨。④ 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⑤元龙老矣,不妨高卧,冰壶凉簟。⑥千古兴亡,百年悲笑,一时登览。问何人又卸,片帆沙岸, 系斜阳缆。 【注释】 ①南剑:宋州名,治今福建南平市。双溪楼:在南平,剑溪和樵川二水在这里汇合而成深潭。②“倚天”句:语本宋玉《大言赋》:“长剑耿耿倚天外”。③“人言”三句:据《晋书·张华传》:“西晋张华夜间常见紫气上冲到斗牛(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和牛宿两个星座)之间,便问雷焕,雷焕断定是斗牛所相应的丰城(今属江西)埋有宝剑,紫气是宝剑的精光上彻于天。张华就让雷焕去当丰城令,果然在该县狱基下挖出两把宝剑。张、雷各分一把。张华的一把在他被杀后失踪。雷焕死后,他儿子雷华佩其剑过延平津(即剑溪),宝剑忽从腰间发出响声,飞入水中。雷华急令人入水取剑,但见两条龙光彩照水,在波浪中翻腾。这里概述这个传说。④“待燃犀”句:典出《晋书·温峤传》:“(温峤)至牛渚矶,水深不可测,世云其下多怪物,峤遂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异状,或乘马车,著赤衣者。” ⑤“峡束”句:化用杜甫《秋日夔府咏怀》诗:“峡束苍江起”句以描述双溪楼所见山水之势。危楼:指双溪楼。敛:收束住。⑥元龙:指三国陈登,见前《贺新郎》(老大那堪说)注②。 【译文】 我抬头遥望失陷的中原,西北的天空正被浮云遮掩。需要一把长达万里的倚天之剑,才能扫荡云雾重现美丽的河山。人们传说,就在这里,更深人静,常常看见直冲云霄的宝剑光焰。我却只看见高峻的山峰与沉寂的深潭,冷清清的潭水映着明月与疏星几点。想要学温峤点燃犀角,扶住栏干向水底探看,又怕惹起风雷震怒,水妖凶残。 这里两道高峡对峙,紧紧地夹住江岸;江水在这里受阻,不得畅快向前。它怒吼着奔流到高楼前面,进入峡谷中却只好自我收敛。我这个有湖海豪气的陈元龙已经老了,不妨回山高卧,喝冷水睡凉席度过晚年。我登楼远望,千秋的兴盛和衰亡,百年来的悲哀与欢笑,一时都涌上心间。我要问:沙岸边是谁卸落船帆,在黯淡的夕阳里抛锚系缆? 【集评】 清·周济:“欲抉浮云,必须长剑,长剑不可得出,安得不恨鱼龙?”(《宋四家词选》) 清·陈廷焯:“词直气盛,宝光焰焰,笔阵横扫千军。雄奇之景,非此雄奇之笔,不能写得如此精神。”(《云韶集》卷五) 【总案】 绍熙五年(1194)秋天,正在福建安抚使任上的稼轩被诬告落职,只得再回江西闲居。归途中经过南剑州,登双溪楼怀古,悲愤之感袭上心头,于是写下此词。上片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写抗战事业艰难,投降派猖狂的现实。将忧国思想、宝剑神话和延平津秋色三者巧妙地揉合在一起来描写,抒情气氛颇为浓厚,充分突出了志士仁人的忧愤心理。下片专写作者壮志不酬、抑郁悲凉的心理。过片三句,比兴深婉,以峡束苍江喻英雄受制于时局的窘境,极为生动。此后的述怀之笔,更令人悲愤难已。所呈现的千古兴亡百年悲笑的怀古伤今境界,浩茫深远,苍凉含蓄,是典型的稼轩词境。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