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张祜《题金陵渡》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张祜《题金陵渡》张祜《题金陵渡》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1。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2。 【注释】 1.金陵津渡:即金陵渡,位今江苏镇江市长江边。唐代称润州(镇江)亦为金陵,故其渡口名曰金陵渡。参见宋《野客丛书》卷二十:“当时京口(润州),亦金陵之地。……唐人江宁诗,往往多言京口事,可验也。又如张氏《行役记》言‘甘露寺在金陵山上。’”津,渡口。津渡连言为复词。小山楼:即张祜夜宿处,可:适合;应。 2.瓜州:或作:瓜洲”,又称“瓜埠洲”,以其形状似瓜而得名。位今江苏邗江县南,为当时南北交通要道。 今译 在金陵渡口, 我久久伫立在 背倚青山的小楼。 羁旅客乡的游子呵, 一夜的思绪 一夜的乡愁。 潮水落了, 一轮斜月。 远处,有两三点星火 闪烁, 那里应是—— 古渡瓜州。 张祜《题金陵渡》张祜《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这首七言绝句是诗人漫游江南时所作。金陵渡,在今江苏镇江附近。诗的前两句写夜宿金陵渡。首句点题,并交待了住宿的地点小山楼;次句写留宿金陵渡引发的乡愁。后二句写诗人在小山楼上眺望所见。夜深人静,潮水已落,一弯斜月挂在天边,对岸有星星点点的灯火在闪烁,诗人猜想那大概就是瓜洲吧!这二句纯是写景,而诗人夜不能寐、观望江景的情态如在眼前,羁旅的愁思隐含于字里行间。 这首诗运笔轻灵,语言精工,情调清丽恬美,广为后世传诵。 张祜《题金陵渡》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这是一首写羁旅乡愁的小诗。古之京口,今江苏镇江市,唐时亦称金陵。宋人王楙《野客丛书》引唐代张氏《行役记》谓甘露寺在金陵山上。赵璘《因话录》,言至金陵,屡赞招隐寺标致。盖时人称京口亦曰金陵,故诗题曰《金陵渡》。这个渡口与瓜州隔江相望,所宿的“小山楼”地势稍高。首句写住宿地点,起语平平。次句说自己这个行人在此只住一宿,却从心底涌起来惆怅。“自可愁”的“可”即“当”之意。刘禹锡《生公讲堂》诗:“高坐寂寥尘漠漠,一方明月可中庭。”这个字用得轻俏,虽言愁而愁并不重。这种羁旅行役、思家念远之类的“愁”与全诗情调谐和。 如果说上两句只是质实、平淡的叙述,第三句一转,便出现了奇观:“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从窗口外望江上,但见潮落江平,月亮已斜。这里不说斜月落夜江,反说“潮落夜江斜月里”,是突出“月”的“斜”,表明夜已深。最后一句是隔江远眺所见:对岸的瓜州渡口两两三三灯火,隐隐约约闪闪灼灼地跳动着。 这首诗前二句颇一般,后二句写于金陵渡小山楼所见夜景,着墨不多,但诗意盎然。主要是因为他选择“潮落”、“斜月”极具深夜特征的景物,把它又写得自然入神,使人们可以驰骋丰富的想象。在朦胧的月色与闪烁的星火下,一个平平常常的渡口显得有点神秘了。这幅美妙的淡墨画,景物不多,但都那么轻灵潇洒,幽情寂寂。那两两三三星火闪闪耀耀的瓜州,是诗人将要去的地方么?从此他也许离家更远了吧?“一味白描神活现”(袁枚语),明白如话,余味无穷,别具一番情趣。 张祜《题金陵渡》张祜《题金陵渡》
张祜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 此“金陵渡”非指南京而在镇江,是由镇江过长江的一个渡口。江对岸即为瓜洲,与镇江相对。 该诗为张祜漫游江南时所作。“金陵津渡小山楼”是说,这一天,诗人乘船来到了金陵渡口,看看天色将晚,便泊船山岸,借宿在渡口旁的小山楼上。表面上看,这句似很平常,无非是交待了地点,在渡口边找到了住处而已。但“小山楼”这个住处在这首诗中却很重要,因为它临江建在山上,既能听到潮涨、潮落之声,又能凭楼远眺,观赏江上的景色。所以这第一句实为全诗的“引子”,后面三句中的“愁”和“夜江”、“斜月”、“星火”、“瓜洲”,皆因此句而来。设想诗人登岸以后不是住进这江边的小山楼,而是径奔城中,住进繁华的街市里,那后面的内容便绝对写不出来了。“一宿行人自可愁”是说,住进这小山楼后,诗人非但不能酣然入梦,反而愁上心头。诗人在此用了一个“自”字,好像是说,不管谁住进这小山楼,都会自然而然地犯起愁来。但为什么会愁?愁的又是什么?诗人均未说明,但肯定与“夜不能寐”有关。按理说经过一天的旅途劳累,诗人本应“自可眠”才是,怎么反倒“自可愁”起来了呢? 原来躺在这小山楼上,楼外的风声和楼下江水拍打岸边的哗哗声透窗而入,飞入诗人耳中,搅得人无法入睡。想到自己一人游荡在外,作客他乡,远离亲人,不知不觉当中,一缕羁旅之愁袭上心头。这也是任何一个出门在外的人都会有的感受。愁上心头,无计排遣,更难入梦。于是诗人索性披衣而起,来到窗前,推窗望去,只见月斜西天,江潮方落,宽阔的江面在月光的映衬下,一片朦胧、静谧,充满了诗情画意。随着江水的退去,诗人的目光忽然被远处那几点星火闪烁的地方所吸引住了,那不就是明日自己要经过的地方吗? 于是脱口而出“两三星火是瓜洲”。诗写到这便结束了,不知诗人此时是沉浸在“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所显露出的幽美、深邃、新奇的意境中呢?还是在憧憬着瓜洲的风貌呢?恐怕诗人自己也说不清了,但困扰着诗人的那一缕愁绪此时已化为乌有,不知去向了。 这首小诗虽只有短短的四句,但它所包蕴的内涵却是如此的丰富,它所刻画出的意境又是如此幽美、迷人。前两句重在写住地、写人,从中透露出诗人不平的心境。后两句则重在写景,于写景之中寄寓了诗人发现美景后的喜悦和憧憬。诗人前后的心境是大不相同的,而转变过程只字未提,却又尽在写景之中了。真乃景语即情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了。特别是诗的最后一句,说到瓜洲只用“两三星火”稍加点缀,看似平淡,无奇,实则隽永,凝练,既耐人寻味,又分外传神,堪称写景佳句。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