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辛弃疾《摸鱼儿》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辛弃疾《摸鱼儿》《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 为赋1。 辛弃疾《摸鱼儿》《摸鱼儿》·辛弃疾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恨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迷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楼,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南来已近20年,但始终不为偏安的南宋王朝重用,他的抗敌主张也不被采纳。甚至表示出对他不信任,只让他出任一般地方官吏,且调动频繁。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由湖北转运副使(管运钱粮的官吏)调任湖南转运副使,在同僚为他设宴饯别时写了这首《摸鱼儿》。这首词是辛词中有代表性的、为历代人们所传诵的一篇作品。写这首词时,距离他被迫退居有两年。词中抒发了作者投归南宋政权之后,在权奸排挤、压迫下的悲愤、伤感的心情,和对国势危弱的哀愁与忧虑。 词的上片,用暮春风雨、落红飞絮,象征南宋局势的危迫,表达自己壮志未酬和行将半老的悲切。词一开头,就把读者带进一个深沉而感伤的艺术境界中来。春已迟暮再也经受不住“风狂雨横”的晚春残景,象征着作者个人功业不就,流年匆匆消失的难堪处境,同时也是风雨飘摇的南宋政权的形象写照。以反诘语气开头,更能引起读者深思与联想。“惜春”二句,把人们爱恋春光的内心矛盾描写得十分细腻。“春且住”几句,是希望春光留下来。用“天涯芳草”阻住归路的想象,来表达留春的感情,想象真挚动人。这里恐怕含有劝谏南宋君王回心转意、停止投降卖国政策,切莫执迷不悟之意。“怨春不语”几句,怨恨春天不理睬我,仍然匆匆地走掉了。算来算去只有画檐下的蛛网,在那里终日不停地沾惹着漫天飞舞的柳絮,好像在殷勤地挽留住春光。影射南宋残败的政局,只有几处蛛网,沾惹飞絮,表示春意未尽,尚有一息生气,但终究是经不起几番风雨吹打的晚春时节。 作者一步步描写怜春、惜春、留春、怨春,其用意是曲言自己的难言之痛,在运用以景寓情的艺术方法上,是精思独到的。 词的下片,通过典故,隐喻作者被压抑的苦闷,和对朝廷执政者的不满和警告。“长门事”几句,反用《长门赋序》之意,说自己虽入长门,还拟重新得宠,由于遭到妒忌,以致又耽误了佳期。这就是他在朝中的处境。下面提到纵以千金买得一赋,此情终无处可诉,这是和“怨春不语”呼应,同时怨到极处的诉述。“君莫舞”又作顿挫,警告奸小不要猖狂得意,正如玉环、飞燕,即使得宠也不会长久,仍是不平之语。最后是自己无可奈何的忧国之情,以斜阳烟柳、一片惨淡迷离,暗示国家前途的危险,但仍以劝慰之语作结,这也是“脉脉此情谁诉”之意。 辛弃疾写本词时年已40,又适值调任之际,深感岁月抛人而去,报国又苦无路。在词里通过比兴寄托他对国事的忧愤之情,自己遭受压抑排挤的苦闷,从而透露出对执政者的怨恨。梁启超说它“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把它列为辛词的压卷之作,是当之无愧的。 辛弃疾《摸鱼儿》《摸鱼儿》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①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②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③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④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⑤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⑥ 【注释】 ①淳熙己亥:即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该年作者由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转运副使。漕:漕司;宋代称转运使为漕司,省称漕。王正之,名特起,是作者的同僚和朋友。小山,亭名,在鄂州(今湖北武汉市)湖北转运使衙门内。②消:禁受。③算:看来。惹:沾住。④“长门事”五句,典出《文选·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成都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主上,皇后复得幸”。“蛾眉”句:语出屈原《离骚》:“众女嫉予之蛾眉兮,谣诼谓予以善淫”。蛾眉代指美女。⑤玉环: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的小名。飞燕:指汉成帝的皇后赵飞燕,她体轻,能为掌上舞,专宠十余年,后被废为平民,自杀。⑥危栏:高楼的栏干。断肠:指极度伤心。 【译文】 禁得住几番风风雨雨?美好的春天又匆匆忙忙地归去。我舍不得春天,常怕花开得早,春天就会早早与人分离;何况现在红花已落得满地,使人更加倍把残春珍惜。春天啊,你还是别走吧,听说芳草已经铺到了天际,你的归路都被堵塞了——恼恨春天竟话也不答我一句!看来只有这屋檐下的蜘蛛网多情,它象是挽留春天,整天沾惹飞絮。 当年汉武帝的陈皇后在长门宫等待恩遇,却不料一再误了预想的佳期,她生成了一副美丽动人的相貌,因此引起别人万分妒忌。即使用千金买到司马相如的大赋,满怀愁闷又到哪里去寻求安慰?人们啊,你们休要手舞足蹈得意忘形,你们不见那善舞的杨玉环赵飞燕都化了尘泥!满怀的愁绪最叫人苦恼,我不能再上高楼去把栏干凭倚。因为落山的斜阳正照着暮烟中的柳树,那凄黯的景色真令人伤心落泪! 【集评】 宋·罗大经:“辛幼安《晚春》词云:‘更能消、几番风雨,(下略)’‘斜阳’、‘烟柳’之句,其与‘未须愁日暮,天际乍轻阴’者异矣。使在汉唐时,宁不贾种豆种桃之祸哉!愚闻寿皇见此词,颇不悦。然终不加罪,可谓至德也已。”(《鹤林玉露》甲编卷一) 宋·张侃:“康伯可《曲游春》词头句云:“脸薄难藏泪,恨柳风,不与吹断行色’。惜别之意已尽。辛幼安《摸鱼儿》词头句云:‘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云’。惜春之意亦尽。二公才调绝人,不被腔律拘缚,至‘但掩袖、转面啼红,无言应得’。与‘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其惜别、惜春之意愈无穷”。(《张氏拙轩集》卷五) 明·卓人月、徐士俊:“稼轩中年被劾凡十,此章自况。”(《古今词统》卷十五) 清·许昂霄:“‘春且住’二句,是留春之辞。结句即义山‘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之意。‘斜阳’以喻君也。”(《词综偶评》) 清·黄苏:“辞意似过于激切。第南渡之初,危如累卵。‘斜阳’句,亦危言耸听之意耳。持重者多危词,赤心人少甘语,亦可以谅其志哉!”(《蓼园词选》) 清·王闿运:“‘算只有’三句,是张俊、秦桧一班人。亡国之音,不为讽刺”。(《湘绮楼评词》) 清·陈廷焯:“稼轩‘更能消几番风雨’一章,词意殊怨,然姿态飞动,极沈郁顿挫之致。起处‘更能消’三字,是从千转万转后倒折出来,真是有力如虎”。(《白雨斋词话》卷一)又:“怨而怒矣,然沈郁顿挫,笔态飞舞,千古所无。‘春且住’三字,一喝怒甚。胸中抑郁,不禁全露。”(《云韶集》卷五) 清·谭献:“权奇倜傥,纯用太白乐府诗法”。(《谭评词辨》) 近代·陈洵: “‘佳期’二字,是全篇点晴。时稼轩南归十八年矣,《应问》二篇,《美芹十论》,以讲和方定议,不行。佳期之误,谁误之乎?读公词,为之三叹。寓幽咽怨断于浑灏流转中,此境亦惟公有之,他人不能学之。”(《海绡说词》) 近代·梁启超:“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艺蘅馆词选》2卷引) 现代·刘永济:“此词颇似屈子《离骚》,盖谗谄害明,贤人失志,为古今所同慨也。”(《唐五代两宋词简析》) 现代·俞平伯:“上片泛写南渡的局势,下片侧重小朝廷里还有许多妒宠争妍的丑态,殊不知劫后湖山,已成残局,得意失意,将同归于尽。结用李商隐《北楼》‘轻命倚危栏’诗意,一片斜阳烟柳,真是愁到极处,也就是危险到极处,无怪当时传说宋孝宗看了很不悦。”(《唐宋词选释》下卷) 【总案】 这是稼轩词的代表作之一。通篇借春天的衰残来寄托作者的哀时怨世之意,表示了对南宋偏安政局的悲愤和忧虑。有的评论家称它为小词中的《离骚》,我们认为是当之无愧的。它与《离骚》相似之处就在于用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来抒写君国时事之忧。此词风格偏向柔美一路,但它不但不是写儿女柔情和风月闲愁,而且格调也与一般“婉约”词不同,这是一种“摧刚为柔”的特殊风格。作者以阳刚雄豪之气驱遣美人香草的柔美意象,组织成温婉缠绵的精丽词章,借以曲折地表达政治上的难言之隐。爱国志士的无限悲痛伤感之情,借象征比喻的途经得以尽兴地抒发,以故“有力如虎”,比一般的粗豪之作更具绵长的艺术感染力。 辛弃疾《摸鱼儿》辛弃疾《摸鱼儿》
今译 还能忍受 几多回 风风雨雨的 凄楚? 匆忙里 春之神又踏上 归途。 我珍惜春光,常怕 花儿开得太早, 何况眼前 有落花无数。 春之神呵,且停住 你那匆匆的脚步。 听说那萋萋的芳草, 绵绵延延,一直到天涯, 你呀,早已没有了 归路。 可恼那春神, 一声儿也不出。 倒是那殷勤的蜘蛛 度日在画檐下 沾惹飞絮, 象是要留住 春的脚步。 那幽居长门的陈皇后, 本已约好了佳期, 却又被延误。 唉!蛾眉美人 自古就遭嫉妒。 纵然用千金买得 那司马相如 的洋洋大赋, 这满怀愁绪 深深情愫, 又向何人倾诉? 那些嫉妒的人呵, 且莫狂歌乱舞。 你难道不清楚 那杨玉环、赵飞燕 何等飞扬跋扈, 如今,也早已化为 尘土。 唉!闲愁最苦! 不要去独倚高栏吧! 此时一抹斜阳, 正在烟柳断肠 之处。 辛弃疾《摸鱼儿》辛弃疾《摸鱼儿》
辛弃疾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①。 更能消,几番风雨②,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③!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长门事④,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⑤。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⑥!闲愁最苦⑦。休去倚危栏⑧,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 释 ①淳熙己亥:指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漕:本指水路运输,这里指漕司,即转运使,负责粮饷的官员。移:转职。 ②更能消:还禁得起。消,经受。 ③落红:落花。 ④“长门事”五句:汉武帝的陈皇后因妒而失宠,退居长门宫,愁苦悲思。闻司马相如之名,于是用千金求相如为文感悟武帝,后来陈皇后又得到宠幸。 ⑤君莫舞:指斥善嫉妒者不要得意忘形。 ⑥玉环:唐玄宗宠妃杨氏的小名。飞燕:即赵飞燕,汉成帝的宠妃。 ⑦闲愁:精神上的苦恼。 ⑧危栏:高楼上的栏杆。 ·导读入境 时值金兵侵宋,北方沦陷,诗人不满朝廷对他的使用,报效国家的理想,不能如愿。在淳熙六年的三月,诗人借王正之饯别的机会,满怀忧伤地写下这首词。 还能经得起几番风雨的吹打,转眼春天又匆匆而去。爱惜春光,总怕花开太早,更何况眼前已是落花满地。春天,你暂且停一下。听人们说芳草铺到天涯,归路已断,春天何不就此留步。我怨恨春天归去匆匆,春天并不说话,对我不理不睬。算起来只有屋檐下的蜘蛛网,整天招惹着飘舞的杨花柳絮,殷勤地挽留着春天。 长门宫之事,约好佳期又耽误了。陈皇后曾经因嫉妒而失宠,即使以千金高价买得司马相如的美文辞赋,而心中的无限悲愁又向谁倾诉? 喜好嫉妒的人请你们不要得意,难道你没有看见吗?得宠一时的杨贵妃、赵飞燕都化作了尘土! 想起来以上这些都是闲愁,被闲愁缠绕最苦,不要去倚靠那高楼上的栏杆。夕阳西下,暮烟笼罩下的杨柳处是最撩人愁苦的地方。 ·赏 析 这首词通过描写饯别时所见暮春景物,联系词人自身遭排挤受压抑的内心痛苦,表现了词人对昏庸腐朽的南宋朝廷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这首词的特色之一是采用多种艺术技巧与手法。比如,用拟人化的手法,把自然现象人格化,感情化。像蛛网留春、春不语、春归去等。又如作者继承了《离骚》“香草美人”为比喻的传统技巧,塑造了一个被嫉妒被排挤的女性形象——陈阿娇。而这个形象正是坚持真理而又孤立无援的词人形象的化身。如此便将词人的情感表达得含蓄且深厚。 特色之二是语言的感染力极强。比如,破空第一句“更能消,儿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便是用充满强烈感情色彩的语句,表现惜春的情感,显得突兀奇警。“更能消”似从千回万转后迸出,笔力如虎。又如“惜花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写因怕花早谢而不愿花早开,然而花不仅已早开,且已早谢。此处着一“何况”便将惜春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再如,下片接近结尾处以“闲愁最苦”作为感情之转折,将以上因暮春引起的惜春、留春、怨春以及因阿娇、飞燕、玉环引起的种种感叹用“闲愁”二字轻轻总括,再联系下句的“休去依危栏”句,更见出词人内心的痛苦之难以排遣。这正与词人另篇词中的“如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丑奴儿》)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风格上这首词能够化刚为柔。既表现了重大政治内容,又具有婉约的风格。词的上片的暮春之景分明象征着南宋王朝的衰朽局势。词的下片先借陈阿娇与汉武帝的故事表现自己遭妒失意的苦闷,结尾又将词人种种情愫融入景物之中:“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表现了词人炽热的忧国之情。统观全词,在“香草美人”之哀怨后竟包含着词人如此强烈厚重的政治感慨,这是一般擅长狭小题材的婉约词作所不可企及的。这首词可以称为辛词中具有“情致缠绵”而“词意激切”风格的代表作,故而极受后人推崇。 ·思考题 一些评论家说这首词兼有豪放与婉约两种流派之长处,试结合本词加以分析。 (咏怀类撰搞:董丽敏 王绍艳 崔承枢 王质和 兰成春) 辛弃疾《摸鱼儿》辛弃疾《摸鱼儿》辛弃疾
辛弃疾 淳熙己亥①,自湖北漕移湖南②,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③,为赋。 更能消④、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⑤。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⑥。长门事⑦,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⑧。千金纵买相如赋⑨,脉脉此情谁诉⑩。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11)。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12),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注释 ①淳熙己亥:孝宗淳熙六年(1179)。②“自湖北”一句:淳熙六年,辛弃疾由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转运副使。漕,漕司,主管漕运的转运使。移,调任。③同官:同僚。王正之:王正己,字正之,时任湖北转运判官,是稼轩的同僚和友人。小山亭:据《舆地纪胜》“荆湖北路”之“鄂州”条,荆湖北路转运使治鄂州,有副使、判官东西二衙,小山在东衙之乖崖堂。④消:禁受。⑤落红:落花。⑥画檐:雕绘花饰的屋檐。尽日:整天。惹飞絮:沾惹飞舞的柳絮。⑦长门事:《昭明文选《长门赋序》载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后别居长门宫,愁闷悲思,听闻司马相如善文,以千金请作《长门赋》,武帝读后感悟,陈皇后复得幸。⑧“蛾眉”句:美人遭人嫉妒。《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蛾眉,女子如飞蛾触须般的眉毛,代指美人。⑨“千金”句:见注⑦。⑩脉(mò)脉:爱慕的情意。(11)玉环飞燕:玉环指唐玄宗的宠妃杨贵妃,小字玉环。飞燕指汉成帝赵皇后,号飞燕。(12)危栏:高处的栏杆。 鉴赏 本词的小序明确交代了写作时间和背景事件,与词作正文虚实结合,若即若离。即则为正文情感之注脚,离则放任正文自成一体,情感和艺术上不受实事的拘牵。 整首词可以用“骚怨”二字来概括。稼轩深得屈原之沾溉,既承袭了怨悱的情绪,又能将香草美人的写作手法运用自如。上片写经春的花草,下片忆尘封的美人。不论写花还是写人,都将自己的身世之叹、忧怨之情深深地寄寓其中,与楚骚的风格和手法相当契合。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此词“词意殊怨”,可谓精到。 《念奴娇《书东流村壁》起首便感叹“又匆匆过了,清明时节”,这是客观交代时令,这首词起头的“匆匆春又归去”则是在春还未归时的想象。置身春光之中已在担忧春的离去,算计着姹紫嫣红的景象还能禁受几番春风春雨,对春的分外珍惜在杞人忧天般的情绪中显露无遗。上阕围绕春光,抒写与春相关的种种情绪,思致相当绵细:因为惜春而希望花不要过早地盛开,早开预示着早落。花开已令人不安,等到落红纷纷化作春泥,更是情何以堪。惜春的情绪导致词人想极力挽留春天,他告诉春天,虽然它有归路,但它的归去将使因春天的召唤而生机焕发、蓬蓬勃勃而铺满天涯的芳草无路可归。可是,春天面对苦口婆心的挽留无动于衷,兀自听任花开花败。于是,惜春、留春转而变为怨春。与春的冷漠形成对比的是结在檐角的蛛网的殷勤,它孜孜不倦地挽留着飞舞在风中的柳絮。表面看来,作者是在称道殷勤的蛛网,而实际上“尽日”“惹”这样的遣词分明包含着对蛛网的嫌恶之意。王闿运在《湘绮楼词选》里指出尽日惹飞絮的画檐蛛网是指张浚、秦桧一流人,正是这样的无能或无耻之辈侥幸得到朝廷的重用,束缚住了宋室的手脚,使得北定中原的大业迟迟不得建立。至此,词作的关注点已自然地从自然之景转向了人。上下片间可谓峰断云连。 晴峦萧寺图 【宋】李成 美国堪萨斯纳尔逊《艾京斯艺术博物馆藏 写过香草,再写美人,比兴手法在全词中一以贯之。香草是今,美人是古,香草是眼前实景,美人乃书中典故,两相配合,使词作更有厚度。美人典故的应用或正面写来,或反面出之,最后皆归于无奈和虚无。失宠而幽居长门宫的陈皇后与深得宠幸的杨玉环、赵飞燕浮沉异势,最后都归于尘土。上片说“天涯芳草无归路”开启了一个关于命运的悬念,下片“皆尘土”一语既出,答案若揭。汉哀帝时的伶玄是个博学之士,当他的侍妾樊通德讲到赵飞燕姊妹的故事时,伶玄感叹道:“斯人俱灰灭矣! 当时疲精力驰骛嗜欲蛊惑之事,宁知终归荒田野草乎!”(见《赵飞燕外传》附《伶玄自叙》)对于在长门宫中愁闷悲思,以致千金买赋、渴望博取武帝眷顾的陈皇后,辛弃疾基本是正面书写的,我们不难看出他在其中寄托的身世之悲。稼轩在写作本词的淳熙六年上了一道《论盗贼札子》,文中有“臣孤危一身久矣”,“年来不为众人所容”等语句,正合词中“蛾眉曾有人妒”的语意。但正面书写之后又有否定,而且词意的重点在于否定:纵使能以千金买得相如赋,再得宠幸仍然遥遥无期,心中情意还是无人可诉,就像词人徒劳地怀着对朝廷的期盼。这种“寓幽咽怨断于浑灏流转中”(陈洵《抄本海绡说词》)的笔法同样用于玉环飞燕的典故中,她们虽盛极一时,身世终是堪怜,充溢词篇的怨悱之情渐渐化为了深沉的悲哀。末尾的危栏、斜阳、断肠烟柳洗脱了尘土气味,柔婉雅致,意味隽永。陈廷焯谓之“惊雷怒涛中,时见和风暖日。”(《白雨斋词话》卷一) 诗主谲谏,稼轩此词亦有谲谏之意,对身世之哀叹,对朝廷之怨望,哀而不伤,怨而不怒。后来赵善括的和作有“望故国江山,东风吹泪,渺渺在何处”之悲。清初遗民学者王夫之更是对这首词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先后写了多首次韵之作,表达了“渺渺无归处”的更甚于稼轩的沉痛之情。(刘珺珺) 集评 清《谭献:“权奇倜傥,纯用太白乐府诗法。”(清周济选、谭献评《词辨》) 俞陛云:“幼安自负天下才,今薄宦流转,乃借晚春以寄慨。”(《唐五代两宋词选释》) 链接 虚字。用于词句之首起领起或转折等作用的字词,谓之虚字,其字多为去声字或虚词。南宋张炎《词源》卷下有专节论“虚字”云:“词与诗不同,词之句语,有二字、三字、四字。至六字、七、八字者,若堆叠实字,读且不通,况付之雪儿乎?合用虚字呼唤,单字如正、但、任、甚之类,两字如莫是、还又、那堪之类,三字如更能消、最无端、又却是之类,此等虚字,却要用之得其所。若使尽用虚字,句语又俗,虽不质实,恐不无掩卷之诮。”可见词之句语注重虚字的运用,与词的音乐属性密切相关。从张炎所举词句中常用虚字来看,主要指用于句首起“呼唤”或领起、转折等作用的字词,即后世所称的“领字”。(据王兆鹏、刘尊明《宋词大辞典》) 辛弃疾《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辛弃疾在词下有小注: “淳熙己亥,自湖北漕移湖南,同官王正之置酒小山亭,为赋。”这是说,此词乃宋孝宗淳熙六年(1179)辛弃疾从湖北转运副使调任湖南时,他的旧交王正之来接替他的职务(古人称接替自己职务的人为“同官”),并为他置酒送行,他在鄂州官署内为赋别而作。 词中以春意阑珊衬托激切哀怨之情,写出了自己理想不能实现又无可奈何的心境。他珍重自己的美质,警告那些得势的小人,预言他们的失败下场,并对国势的衰微表现出深沉的痛苦。 这首词景色氛围中的意绪暗含倾向,有象征,但又不是很切实的,只能从总体意向所在看形象的意义。词的上片全是写春,春是直接形象,但从词人对春是这样惜,这样留,这样怨,肯定又并不仅仅是春,但春象征着什么?是国家,希望,美的理想?都有关系,又不是正好单一相对。 词中的春被人化了,它一次次经风历雨,被摧残得已经十分不堪,消损了,瘦弱了,残破了,它在这里已不能再继续存在下去,只好离开这个风吹雨打的环境。现实环境不能容纳春天久驻, “匆匆春又归去”。风雨侵凌春天,但作者却是另一种态度。他特别珍惜春天,对它的现在与未来都关心过甚,以至从久远的未来着想,怕花开以后春天会老去,宁愿春花迟开,就象一个特别爱护自己女儿的妈妈,很不愿意女儿早长到结婚的年龄一样。因为花开正联着花谢时, “惜春常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正是写出了这种复杂心理状态。 “花开”是春归的前奏,而“落红”则是春归的足迹,看到这种景象,作者留春久住,他特别相告: “我听人说,远处的道路上都长满了芳草,阻塞得无归路可走了,你还是留在这里吧!”可是春天听不到诗人的召唤,它还是走了,必然要迷失在天涯芳草路上。眼前只有画檐下的蛛网上粘着飞舞的柳絮,这就是人间所能留下的春痕了!这里写的自然环境中心绪,正是社会现实关系中作者失意感的投影。这一点,当时的宋孝宗也看出来了,曾因此中的“词意殊怨”,而“颇不悦”。 (罗大经: 《鹤林玉露》) 词的下片是言事,但用的是曲笔,典故中包含时事。说时事,怨情激昂,并流露了严重的忧虑感。作者壮志难酬,则以汉武帝时的陈阿娇自比,以汉唐两代的宠妃赵飞燕、杨玉环,比喻那些正得势的权臣,不仅蔑视他们,并预言了投降妥协者的下场,不外乎是成为众人脚下被践踏的尘土。 词的最后又回到春天的景色上来,但这时春天走得更净了,剩下的是心怀“闲愁最苦”的人,特别是身倚危栏望远,夕阳欲落,烟柳凄迷,使人断肠。南宋国家的风雨飘摇的命运,存在于历史变化中,也以情态出现在作者所见的一切景色中。 这首词抒写情怀,深微处已穷及心理的最底层,轻柔处如絮絮耳语,激烈处则头发上指,笔势变化,飞舞跌宕,词林少见。梁启超评此词说: “回肠荡气,至于此极;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艺蘅馆词选》)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