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载芟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载芟 载芟《诗经·周颂》篇名。《诗序》:“《载芟》,春耕田而祈社稷也。”盖以为周天子春耕时祀神所用乐歌。一说是周天子祭宗庙所奏乐歌。全诗三十一句,从农夫力田写到禾谷成长、丰收和祭祀.最后对神表示感谢。可作为研究西周社会经济形态的资料。 ☚ 噫嘻 玄鸟 ☛ 载芟 载芟《诗经·周颂》篇名。《毛诗序》云:“《载芟》,春籍田而祈社稷也。”三家《诗》同。这是一首农事诗,周王春天籍田并祭祀社稷之神时,将此诗作为乐歌。有人以为这是周王秋天报祭的乐歌,亦可通。但从下篇《良耜》是秋报社稷之歌来分析,还是《毛诗序》为胜。全诗一章,三十一句。诗中并没有描写周王籍田的情况,也没有专写祭社稷的句子。只是写春耕、播种、收获及祭祀,反映了农业奴隶大规模耕作的情况,以及奴隶主阶级享用奴隶劳动成果的心理,具史料价值。诗中描写耕耘场面疏密相间,生动有趣;写农作物的生长细腻传神,非亲身耕作者难以道出。这是《周颂》中艺术性较高的佳作。 ☚ 小毖 良耜 ☛ 《载芟》 诗歌。《诗经·周颂》的第二十五首。这是周代春耕之际,周王祭祀社稷(土地及五谷之神)时所奏的一首乐歌。诗中描述了大规模农业生产、开垦土地的情况,还记述了耕耘播种、谷物丰收的情景,最后以祭祀祖先,感谢天神作结。诗中充满了热烈而自豪的情感。 载芟千耦其耘, 徂隰徂畛。 侯主侯伯, 侯亚侯旅, 侯彊侯以; 有嗿其馌, 思媚其妇。 有依其士, 有略其耜; 俶载南亩, 播厥百谷。 实函斯活, 驿驿其达; 有厌其杰, 厌厌其苗, 緜緜其麃。 载获济济, 有实其积, 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 烝畀祖妣, 以洽百礼。 有𫘧其香, 邦家之光; 有椒其馨, 胡考之宁。 匪且有且, 匪今斯今, 振古如茲。 本篇也是《周颂》中的一首祭祀诗。它是春日拜祀社稷神(即土地神和五谷神)的乐歌,原是为谢神祈福而撰的一篇祝颂辞。但是,这里却详尽地陈述了农功,记载了一年的生产状况。因此,它又是一首挺有价值的农事诗。我们所以选读它,主要也是从这一点出发的。因为读了它,可以让我们了解周代农业生产的一些真实面貌和社会生活中的若干矛盾,增强人们的历史自觉性。 《毛传》标明此诗为“赋体”,即全篇用铺陈直叙方法,不用比兴,文字平实。全诗三十一句,原不分章节,一贯到底,是《周颂》中最长的一篇。诗中的句读,均为后人所加,因此,各种版本的标点都很不一致。比如目前通行的高校读本(朱编)、赵浩如《诗经选译》、高亨《诗经今注》、余冠英《诗经选》和《诗经词典》等名书,其句读各不相同,有的出人很大。大家知道,标点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对词义与诗意的理解,所以不能不加以注意。这里,我取各版之长,另搞了一个与他们不甚相同的标点与分段,如下所见。
这篇赋体诗,从内容上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第一部分,描述一年的农事进程;第二部分,纪录丰收后举行的“秋饗”大典。在第一部分中,又有三层意思:一是先写劳动盛况;二是记述耕作过程;三是后说秋熟丰收。
前四句是—— 载芟载柞,其耕泽泽; 千耦其耘,徂隰徂畛。 这里的两个载,即开始,或说“乃”;芟(shān山),除草;柞(zé责),伐木,除去丛棘之类。泽,通“释”,古作释为泽,泽泽,即解散貌。这里,指春耕翻土状况。耦,即两人各持一耜并肩而耕。“千耦”,有上千对人合耕其地。耘,原指除草,此泛指耕作。徂,往也,到;隰,低湿之地,这指新开之田。畛,原系田间小径,此指开发多年的旧田。 这四句,可作这样语译: 先除杂草挖树根,春耕翻土闹纷纷; 成千对人共耕耘,有的往新田里刨, 有的到旧地上耕。 再看下边五句—— 侯主侯伯,侯亚侯旅,侯彊侯以; 有嗿其馌,思媚其妇。 这里几个侯字,均属语助词。主,家长;伯,长子;亚,次子及以下儿子(朱熹说,亚,仲叔);旅,众子弟,指更小的一辈;彊,今“强”之异体字,指强有力者,犹今之“强劳动力”。以,则傭赁专为人用者(马瑞辰语),即若今之雇工一类的人。嗿(tān坦),众人吃饭声;馌(yè叶),给田野耕作者送饭;妇,农人们妻媳等女人。这里的有与思,均为语助。这就是说,农夫们为公田生产,尽率家众,男女老少,倾家出动,劳动的劳动,用饭的用饭,耕夫饷妇,互致问候,甚为亲昵,好不热闹。可译成—— 家长长子都来到,仲叔带上一帮人; 强劳动力和傭力们,统统上了阵! 众人用饭啧啧响,耕夫饷妇相慰问。
有依其士,有略其耜; 俶载南亩,播厥百谷。 此处两个有,均无义,语助。依,通“殷”,古代因两字同声,故通用。清马瑞辰云:“依之言殷也”。马融《易》注:“殷,盛也。”认为“有依”,即壮盛貌,但《毛传》、《郑笺》和《孔疏》以及朱熹《集传》均训“依”,为“爰也”。今人各家注本,几乎都沿用此说。但从前后文意连贯看来,却以“马说”为是。士,古代男子之美称, 此指农夫之子弟。 “略”,《毛传》训“略”为利,它是古“”的假借字,同音为luè,即锋利也。耜,古代农具,类似今之铧犁的起土工具。有的书只说“耜”为“铧”,不妥。因为“耜”有广狭二义,狭义的单指犁铧,但在耕种时不以单执犁铧耕地,务有犁杖相配。因此,古人往往把“耒”与“耜”并用。俶,开始;载,这里与前句的载,含义不相同:那是开始之意,此则“从事”之解。即除草播种的意思。因“载”又与“菑”相通,故有此说。南亩,有些注文说,泛指农田。其实,它的原意是专指周天子的公田,《诗经》中其他一些诗,如,《大田》、《甫田》等所提到的“南亩”,均指由农夫代耕的天子或诸侯的公田。这里的厥字,训为“此”或“其、那”,均可用。译文如下—— 子弟个个健而壮,锋利铧犁耕得深; 公田播种已开始,撒下百谷望绿茵。 这是描写初耕时的播种情况,再看他们在播种之后,又是怎样状况呢? 实函斯活,驿驿其达; 有厌其杰,厌厌其苗,緜緜其麃。 这当中有几个字词需细说一下: 实,种实,即种籽;函,包含、蕴藏;活,生气、生机,或说生命力。朱熹注曰:“活,生也;既播种之,其实含气而生也。”驿驿,同“绎绎”,形容禾苗不断地生长出来的样子。达,破土长出。《毛传》:“达,谢也。”《郑笺》:“达,出地也。”厌,依清儒注经所云,厌,乃“”字之假借,故“厌”为美好貌,有别于下文的“厌厌”。《集韵》将“厌厌”,作为“禾音禾音”之假借,指苗长得整齐、茂盛。杰,生长特别突出的苗子。即“苗中之杰者”。对于緜的释义,古人也很不一致:朱熹说,“緜緜,详密也。”郭璞则解作:“耘不息也”。王肃却说:“芸者其众,緜緜然不绝也。”还有的引《释训》云:“緜緜,麃也。”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文意连贯来看,我认为郭璞之说较妥,即“耘田不息”的意思。因为“麃”,同“穮”,即耕耘,耘之别称。其译诗是—— 种子勃勃有生机,颗颗随着破土生; 拔尖苗儿特别美,禾整苗齐碧森森; 不倦间苗与除草呵,你耘我耔紧紧跟。 这节生动描绘了种子发芽、生长和中耕除草的田间管理情状。至此,诗歌写完了春播夏耘的全过程。接着,状写秋收冬藏了。
载获济济,有实其积,万亿及秭。 载获,开始收获;济济,《毛传》:“难也。”《郑笺》:“难者,穗众难进也。”陈奂进一步作《传疏》云:“难,古傩字,谓获之众,必依次而行,有均齐不绝之貌,即是济济之义也。”实,果实,即指粮食。积,堆积,充盈。万、亿、秭,均为数量单位,详见《丰年》注解。这几句译为—— 开镰收获百谷丰,积粮如山尽囷屯,称称何止万亿吨! 诗歌始写劳动场面,再写耕作过程,此又写秋熟收获,层层递进,完成了“陈述一年农事”的进程。诗歌之第一部分,至此已经结束。下边转入庆丰收、行饗礼的记述。
为酒为醴,烝畀祖妣,以洽百礼。 为,酿制;醴,甜酒;烝,进献;畀,给予,此处两字连用,即有“奉献给”的意思。祖妣,旧时以男祖宗为“祖”,以女祖宗为“妣”。洽,合也,含有齐备之意。百礼,会聚各种之祭礼,极言祭祀礼仪之隆。语译如下: 酿成香酒与甜醴,美酒先献祖宗尝,会聚百礼祭庙堂。
下边先看前面四句祈福词—— 有𫘧其香, 邦家之光; 有椒其馨, 胡考之宁。 𫘧,《说文》:“𫘧,食之香也。”即以散发香气之食物进献。 如“炮馓”之类的供品。通行注本(包括古注本)多以“𫘧”,解为芬芳、馥之类,认为“𫘧”,本作“苾”,因为“苾”,即香也。这似不妥,因它舍去“香”之载体——食物。诗本身已明白告诉我们,此“𫘧”,乃拥有香气之物,并非“香”之本身。 下句的“椒”,亦应作如是解。 古注均训“椒”为芬芳。《毛传》:“椒,犹𫘧也。”《集疏》:“三家,椒作馥。”今注本基本附和古说。高亨《诗经今注》中云:“椒,香气浓厚。”为了同句末的“馨”有别,竟说,“馨,散播很远的香气”。余著《诗经选》,也说:“𫘧”,本字为“苾”,芬芳也。这句和下文“有椒其馨”,都是用草木的馨香喻酒醴的馨香。其实,从诗艺上讲,在同一句中,也似乎不宜重复用两个“含香”之词。那么,椒,应作何解呢?椒,原是一种香料作物,这里,似应指“椒酒”。它是一种用椒浸制的酒,也叫“椒浆”。据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所说:“俗有岁首用椒酒。椒花芬香,故采花以贡樽。”《楚辞·东皇太一》有句云:“奠桂酒兮椒浆。”可知,这里的“椒”,应指椒酒无疑。胡考,《毛传》:“胡,素也;考,成也。”就是说,“老而有成德”。所谓“胡考”,即平时常说的“寿考”,就是望重而寿高。宁,即安宁、健康。这四句大意是—— 进酒献饭(馓)甜又香,祝我家国大增光; 再奉椒浆香远扬,赐给我们长寿又安康! 最后三句—— 匪且匪且,匪今斯今,振古如兹。 匪,同“非”;且,作“此”解,即指今之丰收,或美满日子。这句是说,不料有此丰收竟然得到此丰收。下句的斯今,即“这今时”,斯,即“此”也。这是说,“不始于今而见其于今”(用《传疏》说),用当今的话来说,就是没想到有今天却拥有了今天。振古,自古、往古;兹,此。这句说:自古以来就如此祭祀,也如此得到了神佑! 译诗—— 没想到能获得今天的大丰收! 也有谁能料及有这样美好的今天? 原来,自古以来就如此祭祀,如此得到神佑的呵!
读完全诗,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些问题?我想,比较突出的有这样一些——
这首祭祀乐歌,祝颂农神、先祖,原是本诗的主旨。但是,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其真正作用却在于它通过“折光”方式,反映了周代农业生产的一些真实状貌,让我们看到了当时所达到的生产水平。比如:诗中描绘劳动盛况的前九句,不但把春耕的场面写得轰轰烈烈,形象而生动,而且层次分明。从中展现了几千年前若干有价值的社会史料,光农业生产,也提供了不少有意义的东西。 第一、劳动场面之广,人众之多,景况之闹,实在令人惊讶。你看,生产现场一下子容纳“千耦”并耕,几千人上地,男女老少出动,说明生产规模和劳动队伍,确实很大,无疑是奴隶制下的集体劳动。可以想见,他们一定有一套适合当时劳动组织和生产经营的相应的管理经验。 第二、看出当时社会生产水平的高度。它的集中表现,就是已经有了铜制的金属农具,即诗中的“有略其耜”。《周礼》在《冬官·考工记·匠人》篇中云:“耜广五寸,二耜为耦。”贾公彦疏曰:“耜,谓耒头金,金广五寸。”上古的“金”,指的是“青铜”。有了铜质铧犁这种先进农具,拉犁的恐怕也会由牛马去替代过去那种落后的“人拉犁”的了吧。对此,诗中虽未明确点出,但从“耦”字的字义训诂中,可以得到了解。辞书诠释“耦”字说是“各持一耜,骈肩而耕”。两人扶两部犁,可见拉犁的必不是这两人,还有牛或马在前面拉。这还可从另外资料得到旁证。 郭沫若在古文字中发现了用马耕耨的彤状象形字“”,得出了结论:周代已有用马拉犁。一般说,马比牛难于驯服,牛拉犁总在马拉犁之前。因此可见,我国犁的发明和使用,的确是比较早的。另外,从祭祀供品上看,周代宰牛祭祀的数量已大大少于商代,说明牛在周代已另派了重大用场,舍不得杀它来祭神了。我们可从若干古籍中看到这样记载—— 先看《书·召诰》的记述,周公(旦)营造成周洛邑时,祭天也只杀“牛一、羊一、豕一”。这正是周代尽量少杀牛的佐证。而在商代却不同了:国君祭祀鬼神,一次就杀了一千头牛、一千个人。这就是出土的甲骨文《小屯·殷墟文字乙编》第5157片上所载的“千牛千人”。 因此,进一步说明商代不用牛耕地,而在周代已是普遍牛耕了。 第三、奴隶,是周代生产力发展提高和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他们善于劳动,勤于耕作,不仅能开荒扩种,增植农作物品类,在几千年前的西周,就已经有了我们现今的谷类各种品种(即诗之“播厥百谷”),而且对田间管理和生产经营,也总结了不少经验,虽然是初步的,但很重要。诗中说到:“实函斯活”、“绵绵其麃”等,说的就是选种和中耕的问题。这些农事活动,对于作物生长好坏关系极大。这对于今天的我们的来说,习以为常不足怪了,但在几千年前的古代,却是一项重要发明或发现。 第四、还让今人看到了当时农村经济的繁荣。诗中所写“载获济济”、“万亿及秭”等诗句,似乎不免有夸张,但收获之夥,大丰收场景是可以肯定的。再从下文所上的供品,也可证实当时人们的“生活指数”不低:既供白酒又上甜酒;既有椒浆还有香食。如果物产不富赡,何来这些丰盛的祭品?怎能搞得起“百礼”会聚的“大饗礼”场面? 当然,当时社会经济繁荣,不等于奴隶们的生活也过得好。诗中已经说到奴隶们是很艰苦的,不仅要“勤耕南亩”(即天子或诸侯的公田),还要自己老婆送饭去吃,还要合家出动才能完成耕种任务;缺乏劳动力者,只得请劳力强的人来助耕。如此等等描述,都说明当时劳役之重;都说明在比较兴盛的奴隶社会中,下层劳动者总是受压迫、受剥削、受奴役的最为深重的群体。类似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状况和两个对立阶级矛盾尖锐程度的,在《诗经》的《国风》和《雅》诗中,可以看得更为清楚。比如《七月》,就是最具典型性的一篇,大家不妨去仔细地读一读。 在这里,所以多花篇幅讲讲这些方面的看法,其目的只想说明一个问题:对待古代文化遗产,要持分析态度。就是说,不要一概肯定,也不可一笔抹煞,要像毛泽东所说,要批判地继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这首“颂诗”,它的艺术价值,可能不高(当然也非完全没有),但从它反映当时社会生产、生活状况来考察,却是具有不可忽视的历史价值和认识意义。作为一首农事诗,应当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这首用纯赋手法撰写的“颂诗”,在艺术上,不无可取的东西。首先是语言运用,富有一定表现力;在叙事上,比较有条理,层次比较清晰;把复杂的农事活动和人物声貌,也能既简明又形象地表达了出来。特别是重言、叠词的运用,更成为本诗篇中的主要语言特色。 全诗用了五组迭字,各有不同表现:有表物的,如“泽泽”(状松散);有表事的,如“济济”(表众多难进);又有表人的,如“緜緜”(耘田有序,往来频仍);还有表动态的,如作物之态:“驿驿”(状种子发芽、生长);“厌厌”(形容禾苗生长趋势)等等。这些迭字的巧妙运用与安排,使这篇祭神祀祖的祝颂辞、庙堂乐歌,焕发了光彩,加强了形象性和诗歌韵味。 附图三:
载芟
【注释】①载:语助词。芟(shān):除草。柞:砍树。②泽泽:通“释释”。起土声。③耘:清除残存的草木根株。④徂(cú):往。隰(xí):新开田。畛(zhěn):田间小路。⑤侯:语助词。主:指天子。伯:指公卿。⑥亚:指大夫。旅:指军士。⑦强:指强劳力。以:指弱劳力。⑧嗿(tǎn):众人饮食之声。馌(yè):吃饭。⑨媚:美。⑩依:通“殷”。盛壮貌。(11)略:锋利。(12)俶(chù):始。载:从事。(13)实:种子。函:含。(14)驿驿:苗出土貌。达:破土之苗。(15)厌:美好。杰:先出之苗。(16)厌厌:整齐貌。(17)绵绵: 仔细精密。麃(biāo):除苗间杂草。(18)济济:众多。(19)实:充满。(20)飶:通“苾”。芬芳。(21)椒:通“淑”。浓郁。馨:香。(22)胡考:长寿。(23)匪:通“非”。且:此。(24)斯:语助词。(25)振古:自古。 【鉴赏】这是周天子举行耤田典礼或祭祖祀神之诗。 全诗一章三十一句。这是《周颂》中最长的一首诗。 前二十一句写一年的农政。首先写垦荒耕地的情景。为辟新田,农夫们正在除草砍木,深耕土地。“其耕”句不仅言事而且摹态,耒耜起土“泽泽”作响,泥浪翻滚,真是有声有色。“千耦”极言人多。“耘”紧接“耕”言,是垦荒耕地的另一道工序,即清除耕过的土壤中残存的草木根株。由“耕”至“耘”,这表明耕作更为精细。此时,农夫们或前往新田,或经由田径前往旧田。两个“徂”字写出了农夫们急趋之态,可谓逼真宛肖。参加耕作者有天子,有公卿,有大夫,有士,有强劳力,有弱劳力。这与“耤田”典礼合。时至中午,农夫们干得精疲力竭,早已腹内空空,饥渴难耐了。就在这时,农妇们将饭送到了田头,这真是雪中送炭。请看,他们吃起饭来狼吞虎咽,“嗿嗿”有声,觉得格外香甜。他们还一边吃饭一边与妻子倾谈,一种亲昵之情油然而生,倍感“其妇”温柔可爱。这虽是一段小插曲,但很富有生活情趣。午饭刚过,农夫们又推起锋利的耒耜,开始深耕“南亩”成田。“有依”状男子强壮,“有略”状耒耜锋利,皆是传神之笔。其次写播种、耘草、收获的情景。“南亩”既已耕毕,播种即将开始。撒播在疏松土壤中的种子,饱含生气,很快发芽。那破土之苗绵绵不断,那特出之苗青葱茁壮,那一般之苗整整齐齐。这几句写禾苗生长之态,尤为精彩。“绵绵其麃”句写锄草。意思是说,锄草之人小心翼翼,仔细精密。由于田间管理得法,故又喜获丰收。“获”言在野,“济济”状粮谷之众多;“积”言在场,“有实”状粮谷之充盈;“万亿及秭”言在仓,此状粮谷之丰盛。至此,一年的农事已叙写完毕。 后十句写祭祖祀神。为祈神灵佑助,周天子用新谷酿成清酒,酿成甜酒,先到宗庙祭先祖,后到郊外祀百神。所进酒醴香气芬芳,为我们邦家增添荣光;所奉酒醴香气浓郁,请赐予我们长寿与安康。这种祭祀自古有之,非自今始,因此要长保享祀,永勿废替,以祈求更大的福禄。 《诗序》说:“春耤田而祈社稷。”此说不为大误。说“春籍田”完全正确;说“祈社稷”稍欠周全。诗明言“烝畀祖妣”“以洽百礼”,无神不祀,“社稷”自然也括其中,而只云“祈社稷”与诗意难合。魏源《诗序集义》说:“腊先祖五祀也。……以礼属民饮酒,正其齿位。”说“腊先祖五祀”近是,而说“属民饮酒”则非诗意。诗云“有𫗣其香”、“有椒其馨”只是形容祭品“酒醴”芬芳浓郁,而并非说举行宴饮之礼,可证魏氏之说也误。 载芟我国是农业古国,西周就已经有了较为发达的农业。周王对农业生产十分重视,每年春初,率领百官举行藉田典礼,祭祀天帝,祈祷丰年,这叫做“春祈”; 秋收之后,又率领百官祭祀祖宗和天地百神,答谢佑,这叫做“秋报”。《周颂·载芟》就是周王秋报祭祖祀神的乐歌。 全诗一章三十一句,可划分为两节。从开头到“万亿及秭”为第一节,追叙一年农事。这一节又可分为两层,“有略其耜”以上是第一层,写垦荒、耕地及家奴全家劳动的情况。 诗从“辟草莱”(《孟子·离娄上》) 写起。大片的荒地上长着杂树乱草,几千农奴被周王驱使斩草 (芟) 除木 (柞),垦辟为田。田畴岁岁开广,公田面积越来越大,领主剥削越来越多,农奴劳动越来越重。“耕”紧承“芟”“柞”。“阳气俱蒸,土膏其动”《国语·周语》),翻起的土块纷纷散开,泽泽(《释文》:“音释释”) 地响着。“耕”,写事;“泽泽”,象声,有状有声,描绘精细贴切,“千耦”概言人多,也是上两句的主语,倒插出来,用笔灵活。隰,新辟之田; 轸,旧田中的小路。许多人往新田,许多人往旧田,耘除残存的草木根株,“耘”紧接“耕”。两“徂”字写农奴急忙趋赴之状,宛然在目。 “鸡鸣而起”,农奴家长率领大儿子二儿子三儿子和小儿子大孙子来到了田间。(亚,次,指仲子叔子。旅,众,指更幼的一群。)“侯主”二句用例举法,承“干耦”而详言之,以见农奴全家劳力都出勤了。“侯强侯以”,总上文出耕之事,写农奴父子兄弟筋骨强壮,面朝黄土背朝天用力干活。尽管累得腰酸背痛,但农奴被井田制所束缚,在周王狗腿子田畯的监督下,也不敢稍有松懈,心中含有多少苦痛! 此句写得浑括,含意丰富,值得细细体味。 日已过午,农奴妇女送饭到了田间。长时间的体力劳动,农夫腹内早已打饥荒了,看见载筐及馌的妇人,喜爱之情,见于颜面。“思媚其妇”体现了劳动人民夫妇之间互相亲爱的纯真感情。以上六句,写奴全家,男的耕作,女的送饭,忙忙碌碌。一家如此,千家亦如此,这样描写,具有典型意义。白居易诗“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此诗以“有其馌”一语括之, 较白诗简质。 “有依其士,有略其耜。”吃饭之后,农夫马上又劳动。青壮年们拿起如刀剑刃一样锋得 (略) 的耜,进行深耕。以前“其耕泽泽”是耕荒地,是初次翻土; 现在是耕成田 (南亩),是精耕细作,即古语“铧翻地熟” (引自《事类统编》)。“依”形容子弟的强壮,“略”形容耜的锋利,都有一字传神之妙。以上皆写播种前的劳动。 “俶载南亩”到“万亿及秭”是第二层,写播种、耘草和收获。 “俶载南亩”承上启下,由耕地说到种庄稼。“播厥”二句写播种。田地有高低肥瘠,相土之宜,撒布多类谷种。谷种 (实) 布散地土里,“春气苏之,甘泉渍之,喧风鼓之,和日蒸之” (王夫之《诗广传·卷五·一九》),饱含生气,很快就发了芽。“实函斯活”,“函” (含) 字用得奇巧,“活”字用得生新。“驿驿”二句写出苗。“达”指出地生长。“驿驿”同绎绎。描写苗接续地出土生长。“有厌其杰”,描写壮苗受气充足而先长。“厌厌”形容众苗皆受气充足而尽长,无此荣彼悴之异。陶渊明诗“平畴交远风,良苗亦怀新”,(《癸卯岁始春怀古田舍》) 被称为写景神到之句。此三句描写了苗的生长过程,还描写了杰苗和众苗的状况,较陶诗写得细致生动。“绵绵其麃 (耘之别名)”,写耘除禾间杂草。王安石说:“前曰‘千耦其耘’,则既耕而耘; 今曰‘绵绵其麃”,则既苗而耘。既苗而耘,则以绵绵 (细密) 为善。恐伤苗也。”(《吕氏家塾读诗记》),耘禾间草,当在夏日,“噇噇太阳如火色” (白居易《短歌行》),农奴们“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白居易《观刈麦》),“筋力苦疲劳” (白居易《观稼》),“汗滴禾下土” (李绅《悯农》),真是一粒粮谷千滴汗啊”“载获”三句, 写收获了大量庄稼, 堆积满场, 然后脱谷纳入领主的仓廪,其数有万万亿亿之多。“获”言在野,“积”言在场,“万亿及秭 (亿亿)”言在禀,次序分明。广大农奴辛勤劳动换来的大量粮谷,却全部输入官仓,农奴一家仅靠小块“私田”的收入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领主剥削,保等残酷! 领主拥有大量粮谷,于“酿为酒醴,用以祭祀”,这就转入第二节。 “为酒为醴”以下叙述领主祭祀宴享之事。“为酒”三句,写周王用新谷酿成酒醴,先到宗庙进献给祖宗,以报答祖宗生养之恩,接着又到郊外祭天地百神,以报答神明殖百谷、兴丰年之功。秋祭主要的报功,祭祖宗的配合(洽) 祭天地百神的。诗言酒醴,当包括饭食在内; 诗言百礼,实际指各种祭礼。 “有铋”以下四句,庆贺丰年。 “有铋”二句, 说周王有大量粮谷, 就可用香喷喷的饭食 (𫗣) 宴享大臣和四方来朝的诸侯,给周邦国家增添光彩。“有椒”二句说周王有大量粮谷,就可用香气四溢的椒酒调养王族中的老年人,祝他们长寿安宁, 借以加强宗族团结, 巩固政权。“有𫗣其香”、“有椒其馨”二句, 互文见义。 以饭食酒醴供祭礼宴饮,皆赖农夫所获之多。“贵人荐庙已尝新,岂信田家未入唇” (张舜民《打麦》),贵族‘凯乐饮酒” (晋武帝《华林园诗》) 的时候,有多少农奴在啼饥号寒啊! 封建领主却把物质财富的创造之功归于神明,末三句就是表示对神明的感谢。“匪且有且,匪今斯今”: 没料想到有这么多粮谷,竟然有了; 没料想到有今年的大丰收,竟然有了,这都是神明的保佑啊!“振古(自古以来) 如兹”: 由于神明的保佑而获得丰收,是自古以来就如此的啊!“古”字照上“今”字,: 兹”字应上“且”字,自古以来,就有如此之丰年,则受福于神者由来已久,暗示神功当报,祭礼当举。“享祀极报功,方祚来岁”(《全唐诗·郊庙歌辞·黑帝羽音》,报今年,且祈来年也。此三句点明祭祀的缘由,表现出对神明无限感激的心情。 诗的作者当是周王朝的史官,作诗本意是颂所神明的功德,颂扬年丰谷熟的太平盛世,颂扬“太平之主”的周王; 描写农奴劳动是“陈下民乐治田业”,以见“王化之深”。这完全是为领主阶级歌功颂德,暴露了诗人的主阶级立场。然而,客观上揭露了领主阶级对农奴的残酷剥削,反映了阶级社会的不平等; 暴露了领主阶级的唯心主义和宗教迷信思想。 这篇诗是赋体。前半铺叙一年农事,由辟草莱到种庄稼,从春耕、夏耘到秋收,层次井然。但非平铺直叙,叙述中有描写,写农夫耕作时插入农妇送饭的细节,将农夫心理刻划得细致入微。谷种发芽和苗生长的状况描写非常生动。孙月峰曰:“此描写苗处尤工绝。‘函’、‘杰’是险字,‘厌厌’、‘绵绵’,得态。语不多而意状飞动,所以妙。”(《评诗经》)后半写祭祖祀神,分别写饭食酒醴,错综得妙。末三句总收成祭祀之事,对神极力颂扬,委婉含蓄地点明诗的主旨。 此诗是《周颂》中最长的一篇,全诗不分章而句数最多。句法变化多姿,有“侯……侯……”句,有“有……其……”句,有“叠字加‘其’字”句;“有𫗣”二句和“有椒”二句对偶,“匪且”句和“匪今”句排比。 形容词用得巧妙。“”、“媚”、“依”、“略”等单字,“泽泽”、“驿驿”、“厌厌”、“绵绵”、“济济”等迭字,或摹声,或摹状,写人写事写景生动逼真。《周颂》诗多无韵,而此诗有韵。顾炎武曰:“此章以上入,以上去通为韵。”(《音学五书》) 用韵灵活,转韵自由,昔节谐畅。 以后各朝的《效祀歌》与此诗一脉相承。宋曾子固《享祀军山庙歌》,亦叙一年农事而感谢神,且用四言,中有“我徂于田,偕妇子兮。既耕且艺,芸且籽兮。一岁之工,在勤始兮”等句,显然从此诗脱化而出,王安石称赞有《雅》、《颂》之意。可见此诗对后代诗歌影响的深远。 此诗展示了周初社会生活的广阔图景。具有相当高的史料价值。 载芟载芟载柞, 其耕泽泽。①千耦其耘, 徂隰徂畛。② 侯主侯伯, 侯亚侯旅。③侯强侯以, 有嗿其馌。④ 思媚其妇, 有依其士。⑤有略其耜, 俶载南亩。⑥ 播厥百谷, 实函斯活。⑦驿驿其达, 有厌其杰。⑧ 厌厌其苗, 绵绵其麃,⑨载获济济, 有实其积。⑩ 万亿及秭, 为酒为醴。(11)烝畀祖妣, 以洽百礼。(12) 有𫘧其香, 邦家之光。(13)有椒其馨, 胡考之宁。(14) 匪且有且, 匪今斯今, 振古如兹。(15) 【注释】 ①载:《郑笺》:“载,始也。” 芟(shan 山)、柞:《毛传》:“除草曰芟,除木曰柞。” 泽泽:泥土松散。 ②耦:二人合耕。徂:往。隰:低湿的田地,此指新开垦的田地。 畛(zhen 诊):田间小路。③侯:语助词。 主、伯:《毛传》:“主,家长也。伯,长子也。”亚、旅:《毛传》:“亚,仲叔也。旅,子弟也。” ④强:朱熹《诗集传》:“强,民之有余力而来助者。”以:《孔疏》:“以者,佣赁之人,以意驱用,故云用也。”嗿(tan 坦):朱熹《诗集传》:“嗿,众饮食声也。”馌(ye 叶):送至田间的饭菜。 ⑤有依: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有依为壮盛之貌。”士:此指农夫。 ⑥略:《毛传》:“略,利也。”俶(chu 处)、载:朱熹《诗集传》:“俶,始。载,事也。” ⑦实、函、活:《郑笺》:“实,种子也。函,含也。活,生也。” ⑧驿驿:吴闿生《诗义会通》:“驿驿:《韩诗》作绎绎,盛貌。”达:《郑笺》:“达,出地也。”厌、杰:朱熹《诗集传》:“厌,受气足也。杰,先长者也。” ⑨厌厌:茂盛、整齐貌。绵绵:连绵不绝貌。麃(biao 标):耘,除去田间杂草。 ⑩济济:朱熹《诗集传》:“济济,人众貌。”积:堆积。(11)秭(zi 子)、澧:见《周颂·丰年》注。(12)烝、畀、洽:见《周颂·丰年》注。(13)𫘧(bi 必):姚际恒《诗经通论》:“𫘧字从食,只是饭食之类。”(14)椒:严粲《诗缉》:“《诗故》曰:椒之气烈,故古者谓椒酒,取其香且烈也。”胡考:《毛传》:“胡,寿也。考,成也。”此指老年人。(15)匪:《郑笺》:“匪,非也。”且:《毛传》:“且,此也。”振古:陈奂《诗毛氏传疏》:“振古即自古,自古犹言自昔也。”兹:此。 【译文】 除野草啊伐树丛,辛勤耕耘泥土松。千人耘地齐劳动,开垦新田筑田垄。家长、长子同出工,幼子晚辈紧跟从,雇来壮汉当帮工。众人吃饭响声重,柔美农妇将饭送,耕田农夫力无穷。犁头雪亮有刀锋,开始耕种南亩中。百谷及时播下种,内含生气全有用。苗儿破土长势猛,先出苗儿尤茂盛。苗儿生长好齐整,间苗除草忙不停。开镰收获众人忙,捆捆庄稼堆场上,万斛亿斛来计量。清酒甜酒精心酿,敬献神灵宗祖尝、牺牲玉帛齐供上。蒸煮饭食喷喷香,邦国增辉众荣光。精制椒酒溢醇香,敬献老人永安康。耕耘并非今年忙,丰收并非始此方,自古以来就这样。 【集评】 元·刘瑾:“第一节言垦土也。第二节言治田也。第三节言男女、长幼齐力于始耕也。第四节言苗生也。第五节言苗生之盛也。第六节言耘苗也。第七节言收入之多,以供祭祀也。第八节又言可以待宾养老也。 第九节则追言田事之所由来者远矣。” (《诗传通释》卷十九) 元·蒋悌生:“此诗铺陈农事极有次序, ‘载芟载柞’,至 ‘徂隰徂畛’,言其初至田畔, 除去草木。 ‘侯主侯伯’, 至 ‘俶载南田’,言其人心齐,器用利, 故田亩垦治。 ‘播厥百谷’, 至 ‘万亿及秭’, 言耕耘及时得所,是以有收成之利。 ‘为酒为醴’, 至 ‘胡考之宁’, 言惟其收成之多,是以祭礼燕飨之礼无不足。末三句又总言稼穑丰穰,古今内外如一而无间也。自始至终,其序有条而不紊。” (《五经蠡测》卷五) 明·孙:“长章缓调,铺叙匀密,模写亲切。而陗句险字,更自不乏,严整中有活泼, 最工最妙。 此描写苗处尤工绝, ‘函’、 ‘杰’ 是险字, ‘厌厌’、 ‘绵绵’ 得态, 语不多而意状飞动, 所以妙。” ( 《孙月峰先生批评诗经》卷四) 明·钟惺:“前半模写田家景象,茅茨鸡犬,历历在目,有让畔争席之意。后忽说向宗庙朝庭上去,作大气象、大文字,笔端变化如此,《豳风》亦然, 而体裁不同。” ( 《诗经四卷小序一卷》卷四) 清·王鸿绪:“此诗但言农事之勤,所获之多,可备百礼之用,未尝言祭报而获福也,则非报之乐章,明矣。若以类诸《豳》之《七月》,《雅》之《大田》,则当次于风、雅,今次于颂,则为王者之乐章, 明矣。”(《诗经传说汇纂》卷二十) 近·吴闿生: “《序》 ‘春藉田而祈社稷也。’顾广誉云:诗陈民之尽力于农,以祈神之佑助,故篇首只举耕耘而不及其获。至载获以下,则吁其丰收,将以祀祖妣,宴宾客,养耆老,乃言今所以祈也。苏子由云:以享宾客,则邦家之所以光也。以养耆老,则胡考之所以安也。《集传》亦同此说。李安溪云: 此下三章所谓 ‘豳颂’ 也。 旧评: 夹叙夹形容, 故生动有致。”( 《诗义会通》卷四) 【总案】 此诗是周天子春季藉田祭祀社稷的乐歌。诗中详细描写了一年中的农事活动,写得既具体而又生动。方玉润谓此诗“描摹尽致,是一幅农家乐图”。(《诗经原始》眉评)全诗结构紧密,“铺写农事极有次序” (蒋悌生语)。 一些细节描写, 刻画得细致入微, 饶有情趣。 载芟 载芟〔原文〕 ☚ 小毖 良耜 ☛ 载芟《诗·周颂》篇名。周王在春耕时祭社稷的乐歌。反映了统治者对财富的贪求,也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的一些情况,是研究周代社会经济形态的资料。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