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县位于渭北高原东北部,前拱原阜,后依山陇,大浴河襟左,洛河环右,是历代屯兵御敌的战略要地。县境东邻合阳,西界蒲城、白水,南毗大荔,北接黄龙。境内沟壑纵横,地势北高南低,呈阶梯形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海拔470—1265.7米,县城海拔684.6米。总面积11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7.36万亩。属关中平原温暖带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2.2℃,年平均降水量549.4毫米。境内有山,实为台原。唯县城西北26公里处的壶梯山较为著名。大浴河、县西河、长宁河、孔走河、马村河皆自北向南汇入洛河,总流域面积1010平方公里,年径流量3883.1万立方米。史载夏商属雍州,春秋属晋,秦置北徵邑,汉置徵县,北魏始建澄城县。1959年曾并入蒲城县,1961年恢复澄城县建制。现辖冯原、尧头、韦庄、城关4镇,西社、寺前、安里、善化、庄头、刘家洼、城效、赵庄、王庄、罗家洼、醍醐、雷家洼、业善、交道14个乡,265个行政村,712个自然村,人口34.61万,99%为汉族,其中农业人口29.36万,占84%。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下。 1978年后,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获得了巨大成就。1990年底,工农业总产值达到3.22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0.99亿元。粮食总产14.22万吨,人均占有粮食408.6公斤。有效灌溉面积32.14万亩,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3.29万千瓦。有乡镇企业8546个,总收入1.87亿,从业人员3.2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2.7%。工业总产值2.23亿元。有工业企业112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1个,城镇集体企业14个,乡镇工业企业77个。以烟、能、化工、建材、加工为地方特点的工业体系初具雏形。1990年主要工业品产量,原煤93.43万吨,卷烟12.3万箱,水泥2.85万吨,机砖5.6万块。获省、部优质产品11个,优质产品产值率为32%。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3亿元。有工业品批发站15个,零售商店84个,国营、集体商业从业人员7814人。城乡集市贸易点18个,个体商业1558户,从业人员2638人。1990年财政收入6450万元,财政支出5912.4万元。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2.0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75元,职工年平均工资1635元。中等学校28所,小学527所,在校学生2万多人。医院48所,病床863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86人。取得科技成果12项,其中“DS—1型视力仪”、“DA—1型安全阀”获省级三等奖;“渭北旱原小麦增产技术综合研究”获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建筑管材获轻工部优质产品称号;钟楼牌香烟获全国旅游金奖;地方风味食品三翻饼,以酥、脆、香、甜而闻名一方。 澄城县属渭北“黑腰带”的重要地段,境内西韩、西延、煤专三条铁路总长48.9公里,平均每平方公里3.8公里,是全国铁路稠密县之一。以县城为中心,干线为骨架,支线为网络的公路通车里程达1706公里,是通往陕北的重要门户和秦晋两省交往的重要通道。有比较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丰富的煤炭等矿藏资源。全县土地面积中可利用面积167亩,占99.7%,水利设施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41.5%。境内光照充足,热量丰富,是渭北热量高值区。降水虽然偏少,但“380”岩层富水集中,水质好,有开发前景。纵横沟壑切割的地貌组成不同特点的农业生态区,具备规模经营和发展立体农业的条件。境内含煤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66%,远景储量39亿吨,其中保有储量14.9亿吨,占渭南地区保有储量的30%。另有铁矿石、石灰石、陶瓷粘土、铝土矿以及稀有放射元素等,多数矿体空间分布集中,有较好的延续开发潜力。粮、烟、果商品基地初具规模。全县总耕地中粮食耕地占69%,其中小麦面积54.45万亩,占粮食耕地的90%;烤烟栽培1990年发展到4.65万亩,以苹果为主要发展对象的果园面积1990年底达到6.7万亩,其中苹果5.43万亩。煤炭产业和新兴的卷烟加工业已成为两大主导产业。原煤产量占渭南地区总产量的25%,卷烟加工业在渭南地区绝无仅有。工农业内部结构已发生明显变化。1990年底,工农业总产值的比例为2.25:1。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比为1:1,农业内部粮食作物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由68.3%下降到45.2%,经济作物和林、牧、渔产值的总比重由31.2%上升到54.8%。 
澄城县北魏置,治所即今陕西澄城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