苛捐杂税;轻徭薄赋 苛捐杂税 苛:苛刻,细碎。指统治者加在人民头上的苛刻、繁多的税捐。常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例 江涛说:“军阀混战,苛捐杂税太多。工业品贵,农产品贱,谷贱伤农,农村经济一历历地破产了。”(梁斌《红旗谱》三十一)杨振声的《渔家》揭示渔民受苛捐杂税盘剥之苦,汪敬照的《一个勤学的学生》刻画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卑劣灵魂。(叶子铭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第四章) 轻徭薄赋 较轻的徭役,较少的赋税。常作谓语、宾语、主语,亦作定语。 例 那时正是英宗复辟年代,轻徭薄赋,功令舒宽,田土中大大的收成,朝廷上轻轻的租税。(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二十四回)汉文帝采取的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对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减轻人民负担起了积极的作用。(阎应清《汉文帝》一) - 上一篇:康庄大道;羊肠小道
- 下一篇:颗粒无收;五谷丰登
横征暴敛;轻徭薄赋○横征暴敛héng zhēng bào liǎn强征捐税,搜刮人民财富:封建王朝的~,迫使农民揭竿而起。 ●轻徭薄赋qīng yáo bó fù减轻徭役,降低赋税:~,与民休息|朕当去奢省费,~,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民富国强。 轻徭薄赋 轻徭薄赋减轻劳役,减少税收。徭(yáo):劳役。薄:减少。 ☚ 亲仁善邻 轻装简从 ☛ 降低 降低降(~温;降损) 减(减削;减消;减弱;减薄) 镌 降低消耗:降耗 降低速度:减速 降速 减慢 减缓 降低标准:损薄 降低饮食标准:损膳 降低等级:降级 降班 等杀 降低受封级别:降封 降低班级:降级 降班 降低声望:贬望 降低身份:降身(~屈节) 自己降低身份:诎身 降低尊贵的身份:降尊 降贵纡尊 纡尊降贵 降低标准、身份:降格(~以求) 降低志节:降志(~辱身) 降节 减轻劳役,降低赋税:轻徭薄赋 轻傜薄赋 轻徭薄税 轻繇薄赋 薄赋轻徭 一次次地降低:递降 削减,降低:贬杀 减损降低:损贬 (使下降:降低)
另见:减少2 下降 贬低 ☚ 降低 削弱 ☛
减税 减税减轻税赋:薄敛 减轻赋税:轻赋 薄赋 薄敛 减少赋税数额:科减 科降 减轻劳役,降低赋税:轻徭薄赋 减少刑法,少收赋税:省刑薄敛 ☚ 减免税收 免税 ☛ 轻徭薄赋 212 轻徭薄赋中国封建传统赋税思想的基本观点。商周时期就出现了谴责厚敛重役的思想。春秋时期轻徭薄赋被明确提出,一些诸侯国并实行过“薄敛”政策。孔丘认为 “敛从其薄”是礼的基本要求。孟轲把“薄税敛”作为仁政的一项基本内容。封建正统轻徭薄赋思想认为民富才能国富,减轻人民的赋役负担,可以培养财源,从根本上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在政治上赢得人民的拥护。轻徭薄赋的具有代表性的口号是田亩“什一而税”,“关市几而不征”,徭役“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封建赋税不仅无偿占有百姓的剩余劳动,而且经常侵占他们的必要劳动。轻徭薄赋具有反对封建统治阶级横征暴敛的意义。 ☚ 崇俭黜奢 轻重理论 ☛ 轻徭薄赋 轻徭薄赋汉文帝时实行的减轻赋役的政策。主要有以下内容:(一)减免田租。把汉初的田租十五税一变为三十税一,后又全免天下田租十二年。至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才复收田租,以三十税一为定制,直至西汉末年。(二)减轻算赋。把每人每年一算(120文)减为40钱。(三)减轻徭役。把更卒由原来的每年一个月减为三年一个月。 ☚ 口赋 算赋 ☛ 轻徭薄赋见 “薄赋敛”。 薄赋敛 亦称为“薄税敛”“薄赋”、“薄敛”等。我国历代相沿的轻税的财政思想。春秋时,晋文公(公元前636一前628)图兴霸业,提出“薄敛”(《国语·晋语》) 的施政措施; 晋悼公 (公元前573—前559)恢复晋国霸业时,也把“薄赋敛”当作重要的施政措施。后来,晏子也主张“薄敛”(《左传》昭公二十年),先秦诸家普遍主张“薄赋敛”。但是,各自的出发点又不完全一致。孔子反对重课,主张“敛从其薄”。是用以攻击鲁国季氏的赋税改革。在《论语·先进》中体现了这种思想:“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薄赋敛”的思想,指出 “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孟子·尽心上》),但孟轲鼓吹“薄赋敛”,则是针对战国新兴地主阶级代表人物的富国政策的。管仲也主张“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管子·小匡》)主张施行抵税率和反对重复征税。要求考虑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荀子从生产角度来论述“薄赋敛”,认为轻税可以裕民,而“裕民而民富,民富则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则出实百倍。”(《荀子·富国》)而且主张赋敛不可“伐其本,竭其源”,认识到税收负担和生产发展之间的关系,强调税收负担还要随生产发展适时变动,才能真正体现合理负担。这比单纯主张薄赋敛更进了一步。墨子从小生产者的角度来论述薄赋敛问题,指责统治阶级“厚作敛于百姓,暴夺民衣食之财。”但不是单纯强调“薄赋敛”,而是主张赋税敛役要有常,指出:按照常役“修其城郭,则民劳而不伤”,按照常征“收其租税,则民费而不疾。”(《墨子·辞讨》)。先秦法家则主张对不同征税对象实行不同的税率,即对地主和小土地所有者实行不同的税率,即对地主和小土地所有者实行较轻的税负,而对商人等实行重税,以扶植封建经济的发展,贯彻重农抑商的政策,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商鞅在其变法中,为了保证重农抑商政策的实行,对商业和农业实行不同的税收政策,对商人课以重税,“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君书·垦令》)。韩非也反对对土地生产者实行重税,他指出:“今吏之所税,耕者也。……耕者则重税,……而索民之疾作而少言谈,不可得也。”(《韩非子·显学》),先秦以后的 “薄赋敛”思想,大体上沿袭了儒家“轻徭薄赋”的主张。唐代李翱在《平赋书》中指出:“人皆知重敛之为可以得财,而不知轻敛之得财愈多也。……轻敛则人乐其生。人乐其生则居者不流而流者日来,则土地无荒,桑柘日繁。尽力耕之,地有余利,人日益富。”清代的魏源认为赋敛重,则“使人不暇顾廉耻,则国衰。使人不敢顾家业,则国必亡。善赋民者,譬植柳乎!薪其枝叶而培其本根。不善赋民者,譬则剪韭乎! 日剪一眭,不罄不止。” (《古微堂内集》卷三,《治篇十四》魏源)。这些都基本上是荀况已经提出过的理论。 苛捐杂税;轻徭薄赋kē juān zá shuì;qīng yáo bó fù苛捐杂税 苛:苛刻,细碎。指统治者加在人民头上的苛刻、繁多的税捐。常作主语、宾语和定语。 例 江涛说:“军阀混战,苛捐杂税太多。工业品贵,农产品贱,谷贱伤农,农村经济一历历地破产了。”(梁斌《红旗谱》三十一)杨振声的《渔家》揭示渔民受苛捐杂税盘剥之苦,汪敬照的《一个勤学的学生》刻画了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封建知识分子的卑劣灵魂。(叶子铭等《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一卷第四章) 轻徭薄赋 较轻的徭役,较少的赋税。常作谓语、宾语、主语,亦作定语。 例 那时正是英宗复辟年代,轻徭薄赋,功令舒宽,田土中大大的收成,朝廷上轻轻的租税。(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第二十四回)汉文帝采取的轻徭薄赋、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对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减轻人民负担起了积极的作用。(阎应清《汉文帝》一) 轻徭薄赋qīnɡyáo-bófù轻、薄:指减轻、降低。徭:劳役。赋:赋税。减轻徭役,降低赋税,使百姓元气得到恢复,以利于发展生产。 轻徭薄赋qīnɡ yáo bó fù减轻徭役,降低赋税。也作“轻赋薄敛”、“轻徭薄税”。 轻徭薄赋qing yao bo fu徭:劳役。薄:减轻。赋:税。减轻劳役和税收。指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 【也作】薄赋轻徭 【近】体恤民情 【反】横征暴敛 【注意】薄,不读bao。 轻徭薄赋qīngyáo-bófù〔并列〕 减轻徭役,少收赋税。《汉书·昭帝纪》:“海内虚耗,户口减半,光知时务之要,~,与民休息。” △ 褒义。用作统治阶级对人民实行减轻负担的开明政策。 〖反义〗苛捐杂税。 也作“轻徭薄税”。 轻徭薄赋;通商惠工 轻徭薄赋;通商惠工qīng yáo bó fù;tōng shāng huì gōng【上】徭:劳役。赋:税收。减轻劳役,降低赋税。意谓减轻农民负担。 ◆也作“轻徭薄税”“省役薄赋”。凌力《少年天子》引子:“趁着朝廷蠲免三饷,轻徭薄赋,也仗着永平府圈地较少,居然人口渐增、耕地渐复。” 【下】惠:给人好处、实惠。方便货物流通,促进贸易发展,使工商业者受益。姚雪垠《李自成》二卷三十六章:“日后战乱停止,我将使国家轻徭薄赋,吏治清明,兴学校,奖农桑,通商惠工。” 【综】统治者给老百姓减轻徭役、赋税等负担,让民休养生息;而且创造通商条件,让工商业者多多得利。 【例】他是一位开明的君主,胸怀治国之志,继位以来轻徭薄赋,通商惠工,使国家农、工、商诸业发展很快,一时出现了中兴的局面。 ☚ 民惟邦本;食为民天 生众食寡;人稠物穰 ☛ 轻徭薄赋qīng yáo bó fù轻:减轻。徭:劳役。薄:减轻,少。即减轻人民的劳役和赋税。也作“轻徭薄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