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软体动物门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身体柔软不分节,分头、足、内脏囊三部分,有外套膜和贝壳的无脊椎动物。包括常见的田螺、蜗牛(腹足类),河蚌、牡蛎(瓣鳃类);乌贼、柔鱼(头足类)及不常见的石鳖(双神经类)和角贝(掘足类)等。种类很多,除化石外,现存10万多种,为动物界中第二大门,仅次于节肢动物。
特征 由于生活方式不同,头、足和内脏囊存在明显差别。行动活泼的种类,头及其上的感觉器官均较发达; 行动迟缓或固着生活的种类,头大多不发达或极不显著。足一般位于头后身体的腹面,适于爬行、挖掘和附着,但头足类的足则与头部愈合为头足部,末端分裂成具吸盘的腕,用于捕食。内脏囊位于足的背面,容纳内脏器官,一般均为左右对称,但在腹足类因失去左右对称而成螺旋状(图1)。


图 1 软体动物模式图


1. 眼; 2. 触角; 3. 脑神经节; 4. 齿舌; 5. 侧神经节6. 足神经节; 7. 平衡胞; 8. 足; 9. 肠;10. 脏神经节11. 肛门; 12. 鳃; 13. 鳃腔; 14. 外套膜; 15. 肾脏16. 心耳; 17. 心脏; 18. 生殖腺; 19. 贝壳; 20. 胃21. 肝脏; 22. 唾液腺; 23. 外套腔


外套膜由体背侧的一部分皮肤褶襞延伸而成,形状不一,瓣鳃类的位于两侧,覆盖整个身体; 而腹足类和头足类则形成囊状。外套膜与内脏囊之间的空隙称为外套腔,水生种类的鳃和陆生种类的“肺”均位于外套腔中。
贝壳由外套膜的外层表皮细胞分泌而成,其数目和形状变化较多; 腹足类的贝壳为单个的螺旋形; 瓣鳃类具有左右两片瓢状贝壳; 头足类鹦鹉螺的贝壳为螺旋形; 乌贼、柔鱼的则变成位于体内的片状构造。贝壳的结构大致相似,最外一层为薄而透明、具有光泽的角质层; 或称皮层,主要含贝壳素; 中间一层是很厚的棱柱层,主要由角柱状的方解石构成。此两层均能随动物的生长而增加其面积。最内层为珍珠层或称底层,通常由叶状的霰石构成,表面光滑而有光泽,能随动物生长而增厚,珍珠即由此层所形成(图2)。


图 2 河蚌外套膜及贝壳横切


1. 角质层; 2. 棱柱层;3. 珍珠层;4. 分泌珍珠层;5. 具纤毛的上皮细胞; 6. 壳; 7. 外套膜


真体腔不发达,原体腔膨大,而且无血管壁包围,形成组织之间不规则的空隙,内有血液,这种空隙称为血腔或血窦。有由心耳和心室组成的心脏。血液一般无色,有些种类因含有血青素或血红素,使血液呈现淡青色或红色。软体动物的循环系统属开管式血液循环,其基本形式是:心→动脉→血窦→静脉→心。多数种类的呼吸器官为位于外套腔中的栉鳃,是体壁向外突出延伸扩展而成,表面密生纤毛,摆动时可激起水流。有些在空气中进行呼吸的种类,则由外套膜的一部分变成“肺”。排泄器官为肾脏,其基本构造为管状,一端开口于围心腔(即体腔),称肾口; 另一端开口于外套腔,称肾孔或排泄孔。神经系统一般由数对神经节和它们的连接神经组成。主要有4对神经节,即脑、足、侧和脏神经节。头足类的4对神经节常愈合成为发达的脑。
大多雌雄异体,只有少数为雌雄同体,直接发育或间接发育。许多海生的种类发育时需经过担轮幼虫和面盘幼虫两个幼虫阶段。河蚌等一些淡水种类,发育过程中有钩介幼虫,需在鱼鳃、鱼鳞上营暂时寄生生活。
分类 一般分为5纲。❶双神经纲(Amphineura),左右对称,头部不明显,足块状,无贝壳或一般有8块壳板组成。 如石、龙女簪等。
❷腹足纲(Gastropoda)。
❸掘足纲(Scaphopoda),左右对称,头部退化,足圆柱状,适于挖掘泥沙。贝壳细长略弯曲,前端开口较大,为头足孔; 后端开口较小称肛门孔。全部海产。如角贝。
❹双壳纲(Bivalvia),又称瓣鳃纲(Lamellibranchia)。
❺头足纲(Cephalopoda)。
经济意义 除双神经纲和大部分掘足纲种类外,其余的软体动物几乎都可食用, 如海产的鲍、蟶蛤、牡蛎、贻贝、泥螺、乌贼、柔鱼等,淡水的螺、蚬、河蚌以及陆生的蜗牛等。贝肉蛋白质含量高,营养价值很大,而且有不少是名菜珍品,许多已成为人们养殖对象。一些经济价值不大的种类,均可加工作为鱼和禽畜的饲料,或作为农田肥料,软体动物的贝壳也利用广泛。如鲍的贝壳(药名石决明)。乌贼的内壳(药名海螵蛸)以及珍珠粉,均可以入药。在工艺美术方面,珍珠和许多色泽美丽光亮的贝壳,可作成精美的装饰品和贝雕等美术品。由于贝壳含有大量的碳酸钙,某些地方还用来烧制石灰,乌贼墨囊的墨汁可制作绘画原料。
此外,也有许多种类对人类有害,如钉螺、锥实螺、扁卷螺等是人、畜、家禽和鱼类寄生虫的中间寄主,蜗牛、蛞蝓危害农作物和蔬菜,船蛆、海箭等,能穿凿木材或岩石,危害港湾木石建筑和木船等。

软体动物门Mollusca

动物界的第二大门。多数具贝壳,故又称贝类。体柔软,不分节。除腹足类因发育中产生扭转屈折,最后形成螺旋状不对称外,大多为左右对称。体通常分头、足、内脏团3部。足呈块状、腕状、斧状或柱状等,少数种类则退化。外套膜通常较发达,由躯体背部皮肤褶壁形成,并包裹身体,向外分泌钙质形成贝壳,具保护作用。贝壳多为一个、两个或多个。形状不一,有呈覆瓦状(如石鳖)、螺旋状(如田螺)、瓣状(如河蚌),或退化成内壳(如乌贼)。水生种类用鳃呼吸,陆生种类用肺呼吸。种类繁多,水陆都有分布。直接发育或间接发育。海产的常有担轮幼虫、面盘幼虫;淡水种类中,少数的有幼虫期,如河蚌有钩介幼虫,其生活史中需暂时寄生于淡水鱼的鳍或鳃上。分为五纲:双神经纲(如石鳖)、腹足纲(如鲍、蜗牛、田螺)、掘足纲(如角贝)、瓣鳃纲(如河蚌、贻贝)、头足纲(如乌贼)。

软体动物门

动物界中第2大门。全球现存10万多种。体不分节,分头、足和内脏囊3部分。3胚层。贝壳壳片有3层:外层为角质层、中层为棱柱层、内层为珍珠层。一般分为5纲:双神经纲、腹足纲、掘足纲、瓣鳃纲和头足纲。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ruantidongwumenMollusca

动物界中的1个大门,简称贝类。身体柔软,不分节,左右对称。有些种类如螺类,由于身体中的内脏扭转、曲折而不对称。一般体分头、足、内脏团、外套膜和贝壳5部分(少数种类的贝壳不发达或退化),由于种类不同变化很大。软体动物是动物界中种类比较多,而且分布较广的一大类动物,陆地、淡水和海洋均有。根据身体结构的不同,可将发现种(约107000种)分为多板纲(Poly-placophora)(如石鳖)、无板纲(Aplacophora)(如龙女簪)、单板纲(Monoplacophora)(如新碟贝)、腹足纲(Gastropoda)(如螺、蜗牛)、掘足纲(Scaphopoda)(如大角贝)、瓣鳃纲(Lamellibranchia)(如蚌、蛤、牡蛎)和头足纲(Cephalopoda)(如乌贼、章鱼或称蛸、鹦鹉螺)7纲。从软体动物开始出现了真体腔,使动物的器官系统在结构和代谢水平上都相应地得到了发展。但软体动物的真体腔不发达,仅存在于围心腔、肾腔和生殖腺腔之中。大部分软体动物是开放式血液循环系统,因此,血压低,血流缓慢。后肾的出现,比原肾更有效地收集体内的代谢产物。水生种类用鳃进行气体交换;陆生种类用“肺”呼吸。


图126 红条毛肤石鳖

☚ 钩虫   多板纲 ☛
0000220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1:47:18